耶穌升天
耶穌與我們同在的另一種方式
隨著耶穌進入天父的光榮中,地上的事物是否改變了呢?外表上沒有改變。人們的生活依如從前:播種、收割、買賣、建屋、旅行、哭泣、聚會,所有的一切都與從前一樣。宗徒們比其他人也沒有少經歷憂慮與考驗。然而,不可思議的新事發生了:一道新光照耀了人類的存在。
在霧濛濛的一天,太陽突然出現了。山岳、海洋、大地、森林中的樹木、花的香味、小鳥的歌唱,都與以前一樣,但觀察的角度和心態卻不同了。同樣,那些蒙信德光照,相信耶穌升天的人也是一樣:他們用新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一切都有了意義,沒有什麼值得害怕,也沒有什麼值得憂傷。
另外,在人類的死亡、不幸和失敗中,得以看見建立天國的天主。我們可以從這個全新的眼光來看人的生命。我們見過有些八十多歲的老人嫉妒那些比他們年輕的人。他們以年老為恥。總之,他們總看過去,而不是未來。耶穌的升天改變了這種看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基督徒感到很滿足,因為他們確信與基督見面的日期越來越近了。他們對自己在世生活的日子感到滿足,不再嫉妒年輕人,而是用溫柔與慈愛看待他們。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現世的痛苦與將來要顯示的光榮是不可比擬的。
讀經一:宗1:1-11
1德敖斐羅!我在第一部書中,已論及耶穌所行所教的一切,2直到祂借聖神囑咐了所選的宗徒之後,被接去的那一天為止;3祂受難以後,用了許多憑據,向他們顯明自己還活著,四十天之久發現給他們,講論天主國的事。4耶穌與他們一起進食時,吩咐他們不要離開耶路撒冷,但要等候父的恩許,即你們聽我所說過的:5「若翰固然以水施了洗,但不多幾天以後,你們要因聖神受洗。」6他們聚集的時候,就問耶穌說:「主,是此時要給以色列復興國家嗎﹖」7祂回答說:「父以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和日期,不是你們應當知道的;8但當聖神降臨於你們身上時,你們將充滿聖神的德能,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猶太和撒瑪黎雅,並直到地極,為我作證人。」9耶穌說完這些話,就在他們觀望中,被舉上升,有塊雲彩接了祂去,離開他們的眼界。 10他們向天注視著祂上升的時候,忽有兩個穿白衣的人站在他們前,11向他們說:「加里肋亞人!你們為什麼站著望天呢﹖這位離開你們,被接到天上去的耶穌,你們看見祂怎樣升了天,也要怎樣降來。」
十字軍曾經在橄欖山上建築了一座小的八邊形聖堂。穆斯林在1200年將其改成了清真寺。我向朝聖者介紹說,今天這座小的建築物有屋頂,原來是沒有的,為了紀念耶穌的升天。人群中有一個人開玩笑說,這裡原來沒有屋頂,如果有的話,耶穌升天時可能會撞到祂的頭。有人不喜歡這個不尊重的玩笑,但也有人認為這對深入理解宗徒大事錄的相關記載是個挑戰。
乍一讀,耶穌升天的敘述似乎非常流暢,但如果留意一下所有的細節,就會發現有些不可思議的問題存在。似乎不太可能的是,耶穌好像一位宇航員一樣,慢慢離開地面,升到天空,隨後消失在了雲彩中。敘述中也有一些前後不連貫與很難解釋的地方。
宗徒大事錄的作者路加,在其福音的最後部分敘述說,復活的主領門徒們到了伯達尼附近:正降福他們的時候,就離開他們,被提升天去了。他們叩拜了祂,皆大歡喜地返回了耶路撒冷(路24:50-53)。我們暫且不看這些奇怪的表述,“皆大歡喜”,(在朋友離開時,我們會覺得喜悅嗎?)以及地理位置也不相符(伯達尼離橄欖山有點距離)。還有令人驚訝的是日期的明顯不同:路加福音24章記載耶穌升天與祂的復活是同一天,而宗徒大事錄記載耶穌升天是在復活後40日(宗1:3)。奇怪的是,作者描述了兩個不一致的訊息。
如果我們來看第二種說法,耶穌在復活後四十天升天,那麼問題就是:在這些日子裡,耶穌做了什麼?耶穌在十字架上時,不是許諾右盜“今天你就要同我在樂園裡”嗎?耶穌為什麼沒有立刻去天國呢?
這些問題不需要我們太過關注。也許路加的用意不是要告訴我們耶穌什麼時候在哪裡升天,又是怎樣升的天。他想要說的有另外的意圖,是為了回應當時的團體中所出現的問題,並解除他們的疑惑,使當時的基督徒確信復活的奧跡是不可錯誤的。為此,路加運用了當時人們易懂的一種文學體裁與圖像,來表達神學的訊息。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路加所用的語言。
在耶穌時代,人們都在期待天國的來臨。默示文學的作者認為天國的來臨就在眼前。他們期待著:天上降下大火來淨化世界,義人復活以及新世界的開始。甚至在有些門徒的心中,也激起了這樣的氛圍。耶穌的有些話很容易就被誤解了:“我實在告訴你們;直到人子來到時,你們還未走完以色列的城邑”(瑪10:23)。
然而,隨著耶穌的死,他們所有的希望都化為泡影。厄瑪烏的兩位門徒說:“我們原指望祂就是那要拯救以色列的”(路24:21)。耶穌的復活喚醒了他們內心的這種等待:門徒們相信耶穌的第二次來臨迫在眉睫。甚至有些狂熱份子,聲稱得到了啟示,開始宣佈上主來臨的日期。所有的團體都在呼喊說:瑪拉納塔(主耶穌,請來吧)!隨著時間的推移,主並沒有來臨。許多人開始嘲笑說:“哪裡有祂所應許的來臨?因為自從我們的父老長眠以來,一切照舊存在,全如創造之初一樣”(伯後3:4)。
路加就是在這樣的危機背景下寫的。他意識到,基督徒傷心失望的原因是誤解福音的訊息:耶穌的復活標誌著天國的開始,而非歷史的終結。
新世界的建設剛剛開始,需要很長時間,也需要門徒們付出很多努力。怎樣糾正這種錯誤的期待呢?路加在宗徒大事錄的開始為我們敘述了耶穌與門徒們之間的對話。
現在我們來看門徒們提出的問題:「是此時祢要復興以色列國嗎」(6節)?這也是第一世紀末所有的基督徒問的問題。復活耶穌的答覆是對那十一位門徒說的,更好說是對路加的基督徒團體說的:「父以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和日期,不是你們應當知道的;但當聖神降臨於你們身上時,你們將充滿聖神的德能,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猶太和撒瑪黎雅,並直到地極,為我作證人。」(7-8節)。
這段對話之後,耶穌升天了(9-11節)。耶穌與門徒們坐在一起進食(4節)。他們為什麼不在晚餐後說話呢?為什麼要去橄欖山呢?還有另外的細節:雲彩,向天觀看,兩個穿白衣的人,這些細節是事實記錄還是文學手法呢?
在舊約中也有一個非常相似的敘述:厄里亞被帶到天上去(列下2:9-15)。一天,這個偉大的先知與他的弟子厄里叟來到約但河邊。當厄里叟知道他的老師將要被接到天上的時候,他勇敢地請求能夠繼承老師的精神。厄里亞答應了,但是只有一個條件:當我被接去的時候,如果你可以看到我。忽然,天空中出現了一輛火馬車,當厄里叟向天上看的時候,厄里亞被接到天上去了。從那時起,厄里叟繼承了厄里亞的精神,使厄里叟繼續他在這個世界的使命。列王紀敘述的是厄里叟的工作,與厄里亞所做的一樣。
我們很容易在宗徒大事錄與厄里叟的敘述中找出共同之處,並從中得出結論:路加用厄里亞被接到天上的隆重場景,來表達一個無法用感官證實,或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事實:耶穌的逾越奧跡,他的復活與升天進入父的光榮。
在舊約中,雲彩標誌著天主臨在於某個地方(出13:22)。路加運用這樣的圖像表達耶穌,這位失敗者,被建築者拋棄的廢石,敵人希望祂永遠停留在死亡的陰影中,卻被天主所接受,並被立為主。復活當天在墳墓那邊也出現了兩個穿白衣的人(路24:4)。按照聖經的象徵意義,白色代表的是天主的世界。這兩個穿白衣的人所說出的話,就是天主對逾越奧蹟的解釋:耶穌,天主忠信的僕人,被人釘死,卻受到了天主的光榮。他們的話語是真實的(兩個人是可信的證人)。
最後:向天觀看。如同厄里叟一樣,宗徒們和路加時代的基督徒也在默想遠去的主耶穌。他們的目光表達了對基督馬上再來的希望。他們期待,在短時間的等待之後,天主會繼續祂的工作。但是,來自天上的聲音說:不是耶穌將要完成一切,而是你們。你們將要繼續耶穌的工作,而且你們將有能力去做,因為你們與祂一起度過了四十天的時間(按照猶太人的語言,四十天的時間是為準備成為門徒的時間),而且也領受了聖神。
門徒們也如同厄里叟一樣,看到老師被接去的圖像表達了傳遞的含意。在路加時代,有些向天觀看的基督徒,也就是說,他們把宗教看成了逃避,而不是付出努力改變人們生命的邀請。天主對這些人說:「不要向天上觀看了。你們需要在地上見證信德的真誠。耶穌的確還要再來,但是對耶穌再來的希望不應成為你們面對問題的原因和藉口。當主人來到時,發現那些醒著的僕人才是有福的(參路13:37)。
耶穌升到天上去了嗎?當然。說耶穌升天了就是同樣在說耶穌復活了,受到了光榮,進入了天主的光榮中。耶穌的身體確實被埋葬墳墓了,但天主沒有讓祂的身體腐朽,而是賜給了祂復活的身體,就如保祿所說的「屬神的身體」(格前15:35-50) 。
復活後四十日升天並不是一個空間的轉移,不是從橄欖山到天上的轉換。耶穌死後隨即就升天了,雖然門徒們開始理解並相信耶穌死後第三天復活,然後才升天。
路加的描述是要表達一種神學思想,而不是一段實時報導。在這段敘述中,路加想要告訴我們,耶穌是第一個經過將人類與天主隔離開的聖殿帳幔的人。耶穌向我們顯示了,地上的一切事情:成功、災禍、不義、痛苦、甚至荒唐的事情,比如羞辱的死亡,都在天主的計劃之內。耶穌升天的意義就在這裡。因此,我們就應明白門徒們滿懷喜樂地看到耶穌升了天(路24:52)。
讀經二(弗1:17-23)
為使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天主,即那光榮的父,把智慧和啟示的神恩,賜與你們,好使你們認識祂;並光照你們心靈的眼目,為叫你們認清祂的寵召有什麼希望,在聖徒中祂嗣業的光榮,是怎樣豐厚; 祂對我們虔信的人,所施展的強有力而見效的德能,是怎樣的偉大正如祂已將這德能施展在基督身上,使祂從死者中復活,叫祂在天上坐在自己右邊,超乎一切率領者,掌權者,異能者,宰制者,以及一切現世及來世的可稱呼的名號以上;又將萬有置於祂的腳下,使祂在教會內作至上的元首,這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就是在一切內充滿一切者的圓滿。
保祿向天主為基督徒祈求智慧。不是人類智慧,而是一種智商,幫助我們理解教會的奧秘。他祈求天主照亮他們的眼睛和心靈,使他們能明白自己被召叫的是一個怎樣偉大的希望。
讀經一告訴基督徒不要忽略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具體職務。讀經二完成這個思想,勸告基督徒不要忘記自己的生命不是局限於這個世界,因為在投身於這個世界生活的建設時,同時是期待基督的再來,永久地與我們同在。
福音(谷16:15-20)
耶穌顯現給十一個宗徒,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傳福音,信而受洗的必要得救;但不信的必被判罪信的人必有這些奇蹟隨著他們:因我的名驅逐魔鬼說新語言,手拿毒蛇,甚或喝了什麼致死的毒物,也決不受害;按手在病人身上,可使人痊癒」。
主耶穌給他們說了這些話以後,就被接升天,坐在天主聖父的右邊。
他們出去,到處宣講,主與他們合作,並以奇蹟相隨,證實所傳的道理。
在每一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些時刻是決定性的,這些過渡時刻非常微妙,在其中隱藏著未來。它們是危機時刻,有時是不確定的焦慮,內在的困惑和混亂,常常還有痛苦,如同每一個出生一樣。
在教會的歷史上也有一些是歷史轉變的時刻,但都不會像耶穌臨在方式的改變所產生的影響那麼大。耶穌復活前,祂以肉體的方式臨在於世界上,弟子們在祂的耳濡目染下一步步成長;在耶穌復活後,祂繼續臨在於弟子們中間,但卻是感官不能感覺到的,弟子們陷入孤獨和猶豫,他們知道自己面對一個尚未完成的使命,它遠遠超出他們的力量。
如何繼續師傅的工作呢?他們有能力這樣奢望給世界帶來一個新開始嗎?很難想象祂把如此重要的偉業,交託給一群由加里肋亞的漁夫組成的普通人團體。
生命中重要的決定性時刻需要很大程度上的清晰。同樣,耶穌由可感可觸的臨在,過渡到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臨在方式,也需要強光照耀我們去理解,所以福音書作者嘗試以各種方式為我們說清楚。
今天給予我們的光明是來自馬爾谷福音最後一部分。
場景以一個偉大輝煌的方式展開(15-16)復活的耶穌顯現給十一位宗徒,向他們指出他們被召叫所擔負的使命:「你們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傳福音,信而受洗的必要得救;但不信的必被判罪」。
讓我們驚訝的是福音需要向「萬物」宣告,當然這首先指的是「每一個人」,但是也把目光和救恩擴展到了全宇宙;每一個受造物,事實上都被天主所鍾愛(箴8:22-31)
由於罪惡,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常常不正確。
被無度的慾望和貪婪所推動,人常常不理解或者有意背叛天主的旨意,不是做世界的園丁和守護者,而是成為侵犯者和掠奪者。不是把科學技術與創造者的計劃吻合,而是為了一時的利益輕率自主濫用。人們為了自己的喜歡操縱大自然,滿足自己的私慾和瘋狂。當人類這樣做的時候就是在把萬物返回到混沌。
因此,如保祿所意識到的,萬物都在期待救恩,「凡受造之物都熱切地等待天主子女的顯揚,因為受造之物被屈伏在敗壞的狀態之下,並不是出於自願,而是出於使它屈伏的那位的決意;但受造之物仍懷有希望,脫離敗壞的控制,得享天主子女的光榮自由」(羅8:19-21)。
福音的宣告,推翻了人類自以為是宇宙絕對主宰的信念,讓人類明白沒有權力以自己的喜好操縱大自然,同時給人類指出一種新的關係,不只是人與人之間,同時包括環境,植物和動物之間的關係。
救恩或者定罪,取決於人對於福音訊息和洗禮的接納或者拒絕(16)。
教會,作為攜帶救恩的工具,不能有意的忽視。在天主聖言的宣告中,是基督自己在啟示;在施行的聖事中,是基督通過可見而有效的象徵傳遞祂的生命。拒絕這些恩賜就是選擇自己的喪失,這雖然不是永恆的定罪,卻是愚蠢的選擇,是自絕於天主的計劃之外。
瑪竇提醒我們復活的主告訴我們的最後幾句話:「看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28:20)耶穌留給我們的不是一張供紀念的照片,一個紀念碑,一個聖髑;祂願意時時刻刻與門徒們在一起,即使是感官無法感到的。
讀經的第二部分(17-18),馬爾谷列舉復活的耶穌表達自己臨在的五種記號:「因我的名驅逐魔鬼,說新語言,手拿毒蛇,甚或喝了什麼致死的毒物,也決不受害;按手在病人身上,可使人痊愈」。
給我們強烈印象的是耶穌談到許多特殊的奇蹟,甚至是極其罕見而且難以確證,祂承諾這些奇蹟可能是為了擔保福音的持續傳播。
耶穌一向非常反對對展示奇蹟的要求(路11:29-32),然而,公元二世紀末期,奇蹟作為護教要素之一已經非常流行,包括今天我們也繼承了這種思想,如果我們不認真注意,可能會誤解這位復活主的話。
確實是,福音的宣講一直由奇蹟伴隨,有時是非常特殊的,然而這不是證據。宣講和福音訊息的傳遞才是證據,這表明救恩在行動,儘管有無數的反對,天國一定會圓滿實現。宗徒們施行了很多奇蹟,不是為了與法術和算命競爭,而是為了見證那位復活的主耶穌仍然繼續在世上工作!
馬爾谷列舉的特殊奇蹟,需要我們在聖經象徵符號背景下閱讀;還有一些其他圖像,已經由先知們用來預言默西亞時代和新世界的到來。比如依撒意亞先知的預言:「豺狼將與羔羊共處,虎豹將與小山羊同宿;牛犢和幼獅一同飼養,一個幼童即可帶領牠們母牛和母熊將一起牧放,牠們的幼雛將一同伏臥;獅子將與牛一樣吃草吃奶的嬰兒將遊戲於蝮蛇的洞口,斷奶的幼童將伸手探入毒蛇的窩穴」(依11:6-8)。依撒意亞當然不是講述大自然界野生動物本性的奇蹟變化,而是宣告世界上鬥爭和敵意的結束。通過動物形象來肯定在天國將不存在仇恨,敵對,人與人之間的侵犯。
復活主的話語也需要在這個聖經語言背景下來理解。
「魔鬼」,代表影響人的一切死亡力量,以及促使人選擇反對福音的力量。例如驕傲、對金錢的貪婪、仇恨、自私,這些魔鬼不是依靠驅魔術就能夠祛除的,而是需要依靠基督話語的力量,和祂給予我們的聖神的力量。福音的宣講祛除這些魔鬼,是聖體聖事和其他聖事溝通神聖力量抵擋它們的攻擊。如果今天這些死亡力量被控制,那就是復活的主仍然繼續臨在於世界的標誌!
「新語言」,指的是一種神魂超拔現象,在初期教會非常普遍,並以不同的方式。今天這個奇蹟仍然需要流行在教會:人類需要一種全新的語言;那些侮辱,傲慢,暴力的話語我們已經聽了太多,我們需要愛的話語、需要寬恕、無償和無條件付出的話語,基督的弟子們應該懂得宣講這些話語。
「蛇和毒素」,在聖經中使用很多,代表人類和生命的敵人。很難簡單確認它們到底代表什麼,因為非常隱諱,有些死亡毒素也可以作為興奮劑。義人被邀請不要害怕陷阱(詠91:13),基督徒也不應該害怕,耶穌給予的力量足以使他們百毒不侵:「看我已經授予你們權柄,使你們踐踏在蛇蠍上,並能制伏仇敵的一切勢力,沒有什麼能傷害你們」(路10:19)。
「治愈」,是耶穌自己也常常使用的奇蹟。如果福音的宣講能夠奇蹟地恢復生命,那就證明基督徒團體是神聖力量的攜帶者,有能力重新創造世界!
第19節,是今天節日主題的重點:「主耶穌給他們說了這些話以後,就被接升天,坐在天主聖父的右邊」。
這是神學語言。天主,既沒有左又沒有右,在天堂裡也不需要坐著。這些圖像來自東方社會的宮廷生活,下屬成員被證明對君王忠勇慷慨後,被召來到皇宮,面對宮廷顯貴被賜予座位坐在君王的右邊。聖詠中奉獻給新王登基日的頌歌表現了這個場景:「上主對我主起誓說:祢坐在我右邊,等我使祢的仇敵,變作祢腳的踏板」(詠110:1)!
福音書作者在這裡希望告訴我們,根據人的思維方式,耶穌失敗了,但是天主卻宣告祂為「忠實的僕人」。不是重建以色列人民期待已久的地上王國,也不是靠刀劍屈服敵人,而是為天國揭幕,為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奉獻出自己的生命和鮮血的忠勇,天主舉揚了祂(斐2:6-11),將祂升天(弗4:8-9),把一切受造物歸屬於祂管轄(格前15:27)。引用默西亞登基的圖像,新約作者們重複:天主「讓祂坐在自己的右邊」(伯前3:18-22)。
馬爾谷福音結尾句:「他們出去,到處宣講,主與他們合作,並以奇蹟相隨,證實所傳的道理」(20)這就是初期基督徒的見證,他們感覺到不是孤獨的,主耶穌一直陪伴著他們,與他們在一起,施行救恩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