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年常年期第十一主日
覺醒後,我們會看到長出的麥穗
我們總覺得我們正見證著基督徒價值觀的迅速衰落,我們看到人嘗試擺脫天主這個想法,把自己當作量度萬物的終極參照點。人使自己成為善惡的判官,把世事絕對化,把信仰放在生活中近乎作廢的地方。這就是世俗主義,是一個一直影響我們歷史根源的現象;但到了我們這個年代,它已經達至全盛期。為什麼會這樣的呢?
根究底,有人歸咎於那些日漸怕事的神父們,他們避談一些過往當教會信徒仍然眾多時經常提及的要理,包括天主的審判、絕罰、魔鬼、懲罰等。
事實正正相反:今天,我們為福傳及教授要理的後果付出代價,避免與天主的話扯上關係,免得像以往有承擔的傳教士及傳道人般被人埋怨。
將來掌握在我們手中,教會已經重新意識到上主所賜予的寶藏-就是聖言,種子正等待播滿在世上,令信仰在好的泥土和穩固的根基上重新蓬勃生長。
今天,那些艱辛地把珍貴的種子播滿世上的人,雖然未能看到長出的麥穗,但也至少看到莖子。是的,他可以祈求上主,讓他看見。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
「正如一粒麥子死了,纔結出許多子粒來。」
讀經一:則 17:22-24
我主上主這樣說:「我要親自由高大的香柏樹梢,取下一條枝條,從嫩枝的尖上,折下一根嫩芽,親自把它栽植在高山峻嶺之上,栽植在以色列的高山上。
「它要生長枝葉,結出果實,成為一棵高大的香柏;各種飛鳥要棲息其中,棲息在它枝葉的蔭影之下。
「如此,田野間的一切樹木,都承認我是上主,都知道:我曾使高大的樹矮小,使矮小的樹長高,使綠樹枯萎,使枯木發綠;我上主,言出必行。」
厄則克耳在以色列歷史上一個特別戲劇性的時刻說了這個預言。那時,達味王朝最後的君王約雅金被擊敗、捉拿後被流放到巴比倫。
全國性的災難動搖了很多猶太人的信德。上主曾應許永恆的王朝予達味。上主為何又讓約雅金在耶路撒冷的寶座被人奪走;就像被颶風連根拔起的樹,被一陣洶湧的河水拖走呢?天主是否對祂揀選的人言而無信?
被流放到巴比倫的厄則克耳,以一個預象來解釋這個令人心痛的問題。他形容達味家族是一棵龐大而宏偉的香柏樹,被野蠻無情的伐木者 - 巴比倫王拿步高,砍伐並撕成碎片。
但天主從不撒謊,從不食言。以下是祂將會作的事。祂會親臨巴比倫,從達味家族被毀的香柏樹上,折下最後一根嫩芽,親自把它栽植在以色列的高山上。(22節)這脆弱而幾乎毫無生氣的吸根,將生長成一棵高大的香柏樹;讓各種飛鳥在它上棲息築巢。(23節)
這個許諾是多麼的震撼。先知以天空的飛鳥暗示了亞述帝國諸侯王國的龐大。(則31:6)他保證,這些一切也最終落在以色列的統治之下。她們全都會被制伏,正如達味的時代一樣。
當他講述這個預言時,厄則克耳或許還以為達味王朝將迅速復興起來,但歲月流逝,他的夢想將會幻滅。
在這情況下,默西亞的形象開始逐漸鮮明。祂將出自達味家族的其中一個支派,注定為實踐天主對祂子民的許諾。
在預定的日子,這個預言將應驗在耶穌身上,即天主在世上栽植的,那根龐大香柏樹的嫩芽。祂就是達味家族預許的後裔。那些棲息在枝葉蔭影下的飛鳥代表所有人民,最初因魔鬼的力量使他們成了奴隸。枝葉便成了基督徒團體為了歡迎他們所伸出的雙手。
這篇讀經邀請我們時常信靠天主,特別是當我們的期望看似渺茫,我們的希望看似幻滅的時候。祂就是經常「使矮小的樹高大,使枯木發綠」的那一位。
厄則克耳的用字,使我們想起瑪利亞的讚主曲:「祂從高座上推下權勢者,卻舉揚了卑微貧困的人。」(路1:52) 它特別提醒我們,天主的圓滿工程:基督的復活。祂從被死亡統治一切的墳墓中,復活了生命。如果祂行了這偉大的奇蹟,那麼祂也可以把戰敗變成勝利。
讀經二:格後 5:6 – 10
弟兄姊妹們:
不論怎樣,我們時常放心大膽,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幾時住在這肉身內,就是與主遠離,因為,我們現在只是憑信德往來,並非憑目睹。我們放心大膽,是為更情願出離肉身,與主同住。
為此,我們或住在或出離肉身,都要專心以討主的喜悅為光榮。因為我們眾人,都應出現在基督的審判台前,按照各人藉肉身所行的,或善或惡,領取應得的報應。
我們在過往數個主日已經說過,保祿經過這麼多年已經年老,開始感到疲憊。一直忍受著的痛苦、迫害、朋友的背叛、信徒的誤解等,也在他身體上或精神上留下了傷痕。
在今天讀經的前部份(6-8節),保祿把他的處境跟流放者作比較:他感覺不屬於這個世界,在遠離他故鄉的地方生活,時常想念等著他回去的家。他希望永遠跟天主,跟基督一起。他知道為了達致這圓滿及徹底的生命,他必要經歷死亡,但這個想法並沒有把他嚇倒。
在讀經的第二部份(9節),他發現他對離開這個世界的渴求,或許會被人認為是對困難、苦難、對基督團體的責任的一種逃脫。因此,他總結說,直到上主希望他出離此肉身前,他也會把自己做到最好。
在最後的章節(10節),他以天主傳統的審判形象,憶述現世生命的價值及其重要性。將來的生命不是無中生有的。它將從每個人今生所播下的種子生長出來。沒有人會被上主拒絕,但能夠接受天主無限的愛的程度各人不同,取決於今世生活中好與壞的「妊娠期」。
福音:谷4:26-34
那時候,耶穌對群眾說:「天主的國,好比一個人,把種子撒在地裡;他黑夜白天,或睡覺或起來,那種子發芽生長,至於怎樣,他卻不知道,因為土地自然生長果實:先發苗,後吐穗,最後穗上長滿麥粒。當果實成熟的時候,他便立刻派人,以鐮刀收割,因為到了收穫的時期。」
耶穌又說:「我們以什麼比擬天主的國呢?或用什麼比喻,來形容它呢?它好像一粒芥子,種在地裡的時候,比地上一切的種子都小;當下種之後,生長起來,比一切蔬菜都大;並且長出粗大的枝條,以致天上的飛鳥,都能棲息在它的葉蔭下。」
耶穌用許多這樣的比喻,按照群眾所能聽懂的,給他們講道。如果不用比喻,耶穌就不給他們講什麼,但私底下,卻給自己的門徒解釋一切。
天國的成長是否可以加快的呢?
耶穌以一個簡短的比喻回應這個問題。今天福音的第一部份(26-29節),馬爾谷為我們保存了一粒小小的寶石。
故事分成三個部份,分別對應農作物栽種的三個階段:播種(26節)、種子的生長(27-28節)及收成(29節)。
第一及第三部份有關農夫的工作描述得很簡單, 只有「他把種子撒在地裏」,及「他以鐮刀收割」,便沒有其他了。
中間佔據了比喻的三份二篇幅卻更加深入。明顯地,作者希望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生長的階段。為此,他刻意沒有著眼於農夫的工作,甚至迴避其他播種後通常會做的事情:包括保護、清理及灌溉田地等。耶穌很熱切地強調一件事:種子無法阻擋的力量,只要落在地上,便會自己生長。
在比喻的第一部份(26節),我們發現一個細節:作者並沒有用上什麼播種的術語,反而描述那撒種的農夫,讓似乎滿有靈感的農夫喜樂地隨手揮舞,把珍貴的種子散佈四方。福音的喜訊也應這樣慷慨地傳播,不是局限於某一特定地方,而是遍佈世界各地。這是克服任何排他主義的邀請,任何人也不能阻礙天主的祝福。
栽種季節過後,就是人休息的時間(27-28節)。日復一日,農夫休息之餘,亦同時保持醒覺,但並沒有干預生長。作任何事也沒用處,不安或擔心也沒意思,因為生長的過程已不再掌握在他手中。如果他按捺不住進入田間,他便會引來麻煩,踐踏並摧毀了嫩芽。他應什麼也不作,只有等待。事實上,在默默無聲及不知不覺間,奇蹟已經開始,種子已在地上萌芽。
有關生長的描述也很準確:先發苗,後吐穗,最後穗上滿了麥粒。這是一個令人驚喜及欣慰,但又不能強迫的發展。需要時間,需要耐性。
福音的影響力也不是一時三刻,人類的內在轉化工作也要用上年月。然而,福音的訊息一旦滲透人心,雖然進展緩慢,但基督的話語便激起一般不可阻擋的動力。只有沒有聽說過的人,才會保持不變。
對於福音的傳佈者而言,沮喪是最常見的誘惑之一。他們往往因為沒有看見即時的實質成效而受到打擊。
這個比喻是特別為他們而寫的。如果他們肯定已經宣講了基督真實的訊息,如果他們沒有被俗世的智慧混淆,如果他們沒有因為滿足自己而揠苗助長,那麼他們必須對於將會結出豐盛的果實建立堅定的信心。
收成的季節及多少並不掌握在人手上,而是土地,及落在地上的種子本身。
保祿是傳道人的典範,他跟格林多人說:「我栽種,阿頗羅澆灌,然而使之生長的,卻是天主。」(格前3:6)
成熟過程應被受尊重。嘗試加快過程的人,有機會令人認為是過度狂熱,以為自己的能力勝於聖神的工作。如果他嘗試介入,他很容易便失控,採取一些不公的手法、威迫、漠視自由、恐嚇行動等。
自聖奧思定的年代開始,那些以刀劍手段迫使人皈依的做法,已被證實是違反種子正常生長的反常行為。
這個比喻也挑戰家長、教育工作者、基督徒團體領袖。即使帶著善意的出發點,但因他們的不耐煩、急躁、追求高效率等的性情而令人感到討厭、過份激進、難以忍受等。
很多靈修大師的建議包括迫切的承諾,持續的活動及狂熱的工作。今天的福音提醒我們另一個同樣重要的要素。有時候,人需要「睡」,即是需要懂得等待,保持冷靜,坐下,驚奇地默觀種子發芽及自行生長。收成肯定會超出預期。誰不相信這點,就是欠缺對基督話語驚人的力量的信德。
第二個比喻(30-32節)也是有關在田間的經驗。每天,農夫見證芥子在泥土下消失,重生成莖,灌木甚至大樹。
耶穌就是要強調這個由細小的開始到偉大的結果的強烈對比,因為以普遍的想法,芥子種子是所有種子中最細小的。這個奇妙的景象源於人發現從一粒完全不起眼的芥子如何發苗生長,在短短一季,便能生長成灌木。時至今日,在加里肋亞湖邊也能找到這些高達三尺的灌木。
在這個比喻中,耶穌並沒打算預測教會未來的功德,一個以貧窮漁夫所建立的教會,能夠成為一個鞏固而具影響力的體系,被手握政權的人尊重及敬畏。天國的發展並不是以統計數據來衡量,因為正如路加所說,天主的國就在每人中間,人不能看見,不能量度。(路17:21)
天國的種子總是細小的,並沒得到世俗的榮耀,但它的成效超越一切期望,在比喻中,以舊約的圖像中呈現出來。
樹木茂盛的生長反映了生命的豐盛,圓滿的成功。
厄則克耳把達至權力高峰的亞述人比作「黎巴嫩香柏,枝葉美觀,蔭影濃密,枝幹高大,樹梢插入雲霄。為此它的枝幹高過田間的一切樹木。」(則31:3-5)
取決於猛烈陽光下的陰影隱喻了給進入了天國的人的蔭庇。(詠91:1)
即使在舊約中經常出現的鳥巢(則31:6),它代表了對聖言充滿信心的人,把鳥巢築在上主的住所內(詠84:4),即他們的生命跟福音的價值觀和諧一致。他們會經驗到在全能者蔭庇下居住的那份幸福、平安及圓滿的愛。(詠91:1)
這個比喻邀請我們以天主的眼光看事情。人總以為偉大或表面的事情才有價值,他們以人所累積的財富、權力、名銜、聲望及名譽來判斷一個人的成敗。耶穌推翻了這些價值的標準:「誰若自謙自卑如同這一個小孩,這人就是天國中最大的。」(瑪18:4)
只有令自己卑微如芥子種子,才能成為「像植在溪畔的樹,準時結果,枝葉不枯。」(詠1:3)
這個比喻希望帶來喜樂及期盼。一天,天主的奇妙化工會展現在所有如祂聖子般謙卑自己並為眾人成為僕人的人身上。
在所有基督訊息當中,這的確是最難消化的。難怪不是每個人也能理解。它一直是一個謎團,不僅因為人不了解其意思,而是因為人認為作最小卻在天主前成為最大是荒謬和不可思議的。
作者以此結論:「他私下的卻給自己的門徒解釋一切。」(34節)默想、靜默及祈禱是需要的。人需要付出時間跟基督對話。我們需要一個靈性的氛圍來領受聖神給我們所需的光,好能把這個比喻的訊息內化並轉化成生命中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