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年常年期第十六主日
牧養是養育和服務,不是命令
誰掌握權力,就是被召叫去為他人服務;但是權力往往誘惑人,掌權者可能會濫用職權,發號施令,為個人或家庭謀取私利。智慧書的作者警告我們:「因為,你們是他王國的公僕,如果你們判案不公,不守法律,不按天主的旨意行事,天主必要可怕而迅速地臨於你們,對身居高位的,執行嚴厲的審判」(智6:5-6)。
操控他人在基督徒團體中是絕對被禁止的。(路22:25)基督沒有請求政權機構賦予祂權力,讓弟子們追隨祂。祂是自己引導羊群,用祂的話語和麵包養育他們,用祂自己的榜樣教導他們。
在教會中,誰擁有權力就要像耶穌那樣,伯多祿也多次提醒團體的長老們:「所以我這同為長老的,為基督苦難作證的,以及同享那將要顯示的光榮的人,勸勉你們中間的眾長老:你們務要牧放天主託付給你們的羊群;盡監督之職,不是出於不得已,而是出於甘心,隨天主的聖意;也不是出於貪卑鄙的利益,而是出於情願」(伯前5:1-2)。
可能有不少人知道這首寫給童軍領袖的箴言:「記著,童軍領袖!如果你放緩,他們就會停止;如果你妥協,他們就會撤退;如果你坐下,他們就會躺著;如果懷疑,他們就會失望;如果你批評,他們就會拆除。但是,如果你走在前面,他們就會超越你;如果你幫助他們,他們就會把自己的皮膚割捨給你;如果你祈禱,他們就會成為聖人。」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
「只有跟隨唯一的、真正的牧人,我們就一無所缺。」
讀經一 (耶23:1-6)
禍哉,那把我牧場上的羊群摧殘和趕散的牧人──上主的斷語──
為此上主,以色列的天主,對牧放我民的牧人這樣說:“你們驅散趕走了我的羊群,不加照顧;現在,看,我必依照你們的惡行來懲罰你們──上主的斷語──我要從我以前驅散它們所到的各地,集合我尚存的羊,引導牠們再回自己的羊棧,叫牠們滋生繁殖;我要興起牧者來牧放牠們,使牠們無恐無懼,再也不會失掉一個──上主的斷語。
看,時日將到──上主的斷語──我必給達味興起一支正義的苗芽,叫他執政為王,斷事明智,在地上執行公道正義。在他的日子裡,猶大必獲救,以色列必居享安寧;人將稱他為:“上主是我們的正義。”
公元前七世紀末期,在社會和政治上都是一個艱難時期,耶肋米亞先知宣告這個預言。先知曾經對年輕的君王約史雅寄予很大的希望,期望他重新統一以色列分散的各支派。可是在默基多平原的戰役中這位虔誠智慧的年輕君王突然不幸犧牲了。他的兒子約哈茲繼位。這個君王喜歡奢侈,對窮人不感興趣,一心修建輝煌的高樓大廈,卻不給工人付工資,貪贓枉法,包庇罪人,冤枉無辜;政治上非常無能,與埃及結盟,挑戰鼎盛時期的巴比倫。幾個月約哈茲被他的政治反對派謀殺。約史雅的另一個兒子約雅金登基,臣服拿步高幾年,後又背叛,被拿步高換了另一個王,耶苛尼雅。
環境並沒有改變,耶苛尼雅沒有個性,沒有遠見,圍繞著他的智囊團鼓勵他選擇與巴比倫武力對抗。國家因此毀滅。耶路撒冷被毀成為一堆廢墟,人民被流放到異地他鄉。
這就是今天讀經所選預言的歷史背景。
序言部分(1),宣告一個來自上主的不能挽回的懲罰。除了虔誠的君王約史雅,那些政治人物都不忠誠上主,不理睬先知的勸告。先知用牧人來做比喻,他們不是關懷和照顧託付給他們的羊群,而是把羊群帶向毀滅。
這不是先知第一次使用牧人形象,前面用過很多次,都是譴責他們在引導、照顧百姓上的失職:「為民牧者既然愚蠢,不尋求上主,為此他們一事無成,羊群都已四散」(耶10:21)。
現在情況更加嚴重,上主再次強調將臨的懲罰:禍哉!現在我要向你們算帳!(1-2節)
在宣告了對領導人的懲罰後,先知轉向沮喪無助的百姓,給他們鼓勵。有一個原因可以給他們希望:以色列不屬於任何塵世的君王,即使失職的君王主宰他們,但是他們最終屬於天主,祂會親自照顧自己的羊群,把他們帶回水美地富的故土,從暴君手中解放。(3-4節)
為了安慰以色列人民,耶肋米亞先知不只是局限在近期的未來,而且宣告在比較遙遠的未來:上主要在達味的家族興起一個正義的苗芽,一位智慧的君王,他要以正義統禦大地萬民。(5-6節)
很有可能耶肋米亞先知希望一位新的君王,有能力復興達味王和撒落滿王時代的繁榮。他甚至宣告了這位新君王的名字:上主,我們的正義。希伯來文是Ja Sidqénu,明顯地暗示Sidqija,既不執行正義,又不保護百姓的無能君王漆德克雅。
預言總會實現,但不是按照人的期望,天主的作為超越一切期待。善牧不是要重建這個世界的國度,不只是要使一個國家繁榮,不是靠武力復興一個民族。
善牧,預言中的達味後裔,今天我們已經知道他就是:納匝肋的耶穌,祂是真正的Ja Sidqénu,上主我們的正義。因為祂開始了一個和平與正義的國度,不是依靠武器力量,而是人心的改變。祂的國度,好像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缺乏通常情況下取得成功所必需的條件,可是這個國度卻被指向整個大地,並且持續到永遠。
讀經二 (弗2:13-18)
但是現今在基督耶穌內,你們從前遠離天主的人,藉著基督的血,成為親近的了。
因為基督是我們的和平,祂使雙方合而為一;祂以自己的肉身,拆毀了中間阻隔的牆壁,就是雙方的仇恨,並廢除了由規條命令所組成的法律,為把雙方在自己身上造成一個新人,而成就和平。祂以十字架誅滅了仇恨,也以十字架使雙方合成一體,與天主和好。所以祂來,向你們遠離的人傳佈了和平的福音,也向那親近的人傳佈了和平,因為藉著祂,我們雙方在一個聖神內,才得以進到父面前。
在整個羅馬帝國,希伯來人都以他們的獨特、孤立而見稱。羅馬皇帝塔西佗曾經稱他們是「人類的敵人」。耶路撒冷聖殿有一道一米半高的圍牆把外邦人和希伯來人分割開來,圍牆上雕刻著十三座祭台,上面用拉丁文和希臘文寫著外邦人越過圍牆要被判處死刑。這標誌著兩種人的區分,他們認為這是天主的意願:蒙受亞巴郎祝福的是天主的選民,其他是救恩之外的外邦人。
厄弗所書的作者面對外邦人,宣告這種對立的結束,因為這種分割是來自人為的,而不是來自天主。基督已經使這類人民永久合一:「現今在基督耶穌內,你們從前遠離天主的人,藉著基督的血,成為親近的了」(13節)。基督依靠自己的鮮血,贖回了那些曾經不屬於盟約團體的人民,賦予了他們選民的資格。
然後作者強調,基督在自己身上使得兩類人合而為一。
他是我們的和平,依撒意亞先知宣告的「和平王子」(依9:6),米該亞先知宣告的「和平的上主」(米5:4),被派遣來拆除分割人民的圍牆和阻礙,直到最後拆除分離人與人關係的一切阻礙,因為所有的人實際上都同樣被天主所愛。(4節)
基督廢除猶太法律對選民與不潔淨的外邦人的區分,也廢除對此區分給予的祝聖和祝福(15節),把兩種人民在他自己身上合而為一。
不只如此,祂以自己的道成肉身,而且拆除了天人阻礙,以祂自己合一遙遠的天人,宣告和平,這和平給予一切人。(16-17節)
這溫柔喜樂的宣告讓我們想起依撒意亞先知:「傳佈喜訊,宣佈和平,傳佈佳音,宣佈救恩,給熙雍說‘『你的天主為王了!』的腳步,在山上是多麼美麗啊!」(依52:7)。
經文以一個宮廷盛典的偉大場景結束。由唯一的聖神合一,所有的人都融入基督,猶太人、外邦人、臨近的、遙遠的,都一起前來,在隆重的遊行中,朝拜天主聖父。(18節)
在聖神的鼓勵下,每一個基督徒都應該成為和平的建設者。像基督一樣,投身於拆除任何阻礙人與人相遇相通的阻礙,不說製造不和的話,放棄偏見,消除歧視,建設民族與民族、文化與文化、國家與國家、宗教與宗教之間的對話。
福音 (谷6:30-34)
宗徒們聚集到耶穌跟前,將他們所作所教的一切,都報告給耶穌。耶穌向他們說:「你們來,私下到荒野的地方去休息一會兒!」這是因為來往的人很多,以致他們連吃飯的工夫也沒有。他們便乘船私下往荒野的地方去了。人看見他們走了。許多人也知道他們要去的地方,便從各城徒步,一起往那裡奔走,且在他們以先到了。耶穌一下船,看見一大夥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因為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遂開口教訓他們許多事。
工作的人需要休息,福傳工作像保祿那樣持續許多年是「很艱苦」的(格後11:23)。所以,耶穌在使徒們福傳工作回來後邀請他們休息一下。經文看上去好像很普通,但是福音書作者安排在這裡是為了告訴基督弟子們一個重要的訊息。
在第一部分(30-32節),介紹弟子們在福傳工作後滿意而歸,圍繞在耶穌身邊,向他陳述他們做了什麼、教導了什麼。耶穌先是認真聽他們敘述,然後邀請他們與祂一起退隱到荒野安靜的地方,遠離人群,休息一會兒。
耶穌單獨與使徒們在一起的場景,在瑪爾谷福音中常常提到,每一次都是為了給我們一個重要訊息。在給人群講過寓言後,耶穌會單獨給使徒們解釋(谷4:34);「遠離人群,單獨在一起」,耶穌治愈貝特賽達的啞巴;帶伯多祿、雅各伯、若望到大博爾山,顯聖容,也是「他們單獨在一起」(谷9:2);回答使徒們關於世界末日的問題,也是「私下」裡(谷13:3);同樣,因為缺乏齋戒和祈禱,缺乏安靜,弟子們未能夠驅除魔鬼(谷9:28)。
我們今天的讀經中,談到「單獨」,重複兩次,強調耶穌和十二使徒單獨乘船,在靜默中划向湖泊深處。
第一個訊息比較簡單直接,瑪爾谷指那些在基督徒團體中擔負責任,宣講天主聖言的人們,希望他們像十二使徒那樣對福傳充滿激情和熱誠,投身於服務人群,甚至連吃飯都顧不上。
不過重要的訊息是另一個,中心詞匯是「單獨」。這個詞彙也是整個段落的核心。
對團體的服務要求非常熱誠的投入和慷慨,但是也需要謹慎,避免陷入盲目狂熱,盲從企業盈利的標準,即使是最慷慨忠誠的使徒,如果忽略與主人基督聖言的聯繫都將是危險的。
使徒們圍繞在耶穌身邊,與耶穌一起評估他們的工作,回顧他們做的和教導的,分析什麼是使徒工作的核心。在把計劃付諸實施之前,與基督坦誠的相處是非常必要的,以便獲得祂給予這個任務的指導,感覺到祂的派遣。沒有與聖言密切的配合,是不可能開展這個工作規劃的。如果一個選擇、倡議不是來於祈禱、默想和團體反省,很可能有危險落入人的標準中。在慈善工作背後,常常可能沒有崇高的目標,只有個人野心、個人利益、競爭慾望,和隱藏的強加改變信仰。
當然,整個生命都是一個祈禱,在貧窮中可以與天主相遇,在以基督的名義對他人的服務中也可以與天主相遇。儘管如此,如果缺乏區分出來的「空間和時間」,缺乏「單獨與天主在一起」的機會,沒有遠離人群的時刻,沒有放下工作的時刻,一個人的時間和能力可能會耗盡,自己會枯萎死亡。
在從事使徒工作時,需常常與基督會晤,聽取基督的挑戰。任何時候都不能缺少對聖言的反省,在任何一件工作結束後都應該「單獨退隱」,與基督一起評估,像十二使徒那樣,與基督一起反省他們做了什麼和教導了什麼。只有這樣,才可能讓自己一直充實,而避免「盲目奔波,徒勞奔波」。(迦2:2)
耶穌與使徒們的休息時間很短,僅僅是他們在湖上航行的那段時間。
讀經的第二部分(33-34節),他們再次被人群包圍,在湖的另一邊人們已經等待很久了。
船上的人象徵基督徒團體,在與老師耶穌單獨相處了一會時間後,又要投身於服務人群。出發不是逃避,而是給自己充電。作為聖言的攜帶者,播撒希望、傳遞救恩,使徒們總是被熱誠地期待,喜樂地接納。
與人群相遇讓耶穌很感動,瑪爾谷用了一個特殊的希臘詞彙「動了憐憫的心」splagknizomai來描述。這個詞彙表達深刻的感動和情感,常常只是保留給天主。聖經中,用這個詞表達天主的溫柔和情感,為人類包紮傷口。
瑪爾谷已經把這個詞用在耶穌身上幾次了,當祂擁抱跪著祈求他的痲瘋病人的時候(谷1:40-41);對待飢餓的人群時說:「我很憐憫這批群眾,因為他們同我在一起已經三天,也沒有什麼可吃的了。」(谷8:2)耶穌的反應表達了天主面對人類疾苦的溫柔。
當罪惡引起貧窮、疾病、痛苦的時候,本能的反應是以為其他人得到報應,甚至呼求天主懲罰,彰顯正義。但是基督徒團體真正應該有的感情和應該做的:永遠只有慈悲。
瑪爾谷以一個無限美麗溫柔的圖像來結束敘述:祂對他們動了憐憫心,因為他們好像無牧的羔羊。(34節)
這個圖像在舊約中經常出現。第一個參考是出離埃及到達目的地之前,梅瑟向天主的祈禱。他擔心,在他死後,以色列人沒有領導,向天主祈禱:「望上主,賜給一切血肉氣息的天主,委派一人管理會眾,叫他處理他們的事件,領導他們出入,免得上主的會眾如無牧之羊」(戶27:16-17)。
這個圖像還出現在先知們譴責人民的領導,對百姓不負責任,摧殘人民:「因為沒有牧人,羊都四散了;羊四散後,便成了一切野獸的食物。我的羊在群山峻嶺中迷了路,我的羊四散在全地面上,沒有人去尋,沒有人去找」(則34:5-6)。還有著名的聖詠名句:「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實在一無所缺」(詠23:1)。
瑪爾谷引用牧人形象,指出耶穌就是由天主派遣來的領袖,回答梅瑟的祈禱、先知的預言。在以色列,曾經被比喻為牧人的有經師、法利塞人、辣彼、政治領袖、黑落德王,但是這些人只牧養他們自己,而不顧百姓死活。
耶穌是真正的牧人,因為祂有一顆敏感的、體察人們需求的心;祂在意人們需要什麼樣的食品,什麼樣的水。先知曾經預言:「看,那日子一來臨──吾主上主的斷語──我必使飢餓臨於此地,不是對食物的飢餓,也不是對水的飢渴,而是對聽上主的話的飢渴。他們必由這海走到那海,由北至東,去尋求上主的話,卻尋不到」(亞8:11-12)。
人民的領袖沒有能力滿足這種需求,飽飫人民的各種飢渴,甚至他們虛假的理論常常誤導百姓。耶穌開始分施祂的麵包,雙重意義的麵包:養育頭腦和心靈的教導;養育身體的食物。
今天的讀經結束部分是耶穌「開口教導他們許多事」(34節)。祂沒有生氣、沮喪,沒有為擁擠的人群煩惱,而是開始教導他們,因為人們心靈飢渴,需要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