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顯聖容 (慶日)
凝視耶穌顯聖容:是每一位門徒必須要經驗的
對觀福音的三位聖史,在敘述耶穌顯聖容後,隨即敘述一位癲癇病的男孩被治癒的事蹟。耶穌與伯多祿、雅各伯和若翰一起從山上下來。他們看見有一個人離開人群,跑到耶穌面前請祂幫忙。他說:「老師,求祢可憐我的兒子,他是我的獨生子。看,邪靈一抓住他,他就忽然喊叫,又使他抽瘋和口吐白沬,把他折磨得很苦,還不肯離開。我懇求祢的門徒把邪靈驅走,他們卻做不到。」(路加福音9:38-40)。
耶穌給了他們「能力和權柄,能制服一切魔鬼和治癒疾病」(路9:1)。為什麼他們不能執行任務?
原因很快就發現:因為他們沒有和老師在山上。那些沒有看到祂光榮聖容的人,不能有效地打擊那些折磨人性的邪惡勢力。
傳統的說法,耶穌顯聖容是在大博爾山。這座升起的山,是孤立的,位於厄斯德隆肥沃平原的中央。自古以來,以橡樹,胡蘿蔔和松樹覆蓋,被稱為聖山。在山上是異教徒崇拜的地方;現今這個地方是供人默想及祈禱,在這裏很自然地令人提升目光投向天空及想起天主。
不管這個經歷如何令人印象深刻,但也應指出福音不是說大博爾,而是說高山。在聖經語言中,當與上主的親密度到最高時,山並不是表示一個物質的地方,而是天主表現的內在經驗。
借用神秘主義的語言,我們可以稱之為靈魂的精神狀態,這些靈魂在天主中被溶解,幾乎可以識別祂的想法和感覺。
耶穌離開平原,帶領一些門徒到高處;把他們從人的推理和計算中解脫出來,將它們引入到天父不可思議的設計中。他讓他們上去,然後把他們帶回來,轉變,變到被要求工作的地方。
誰真正愛人類,想參與在世界建立天國,就必須首先將他們的眼睛仰望天國,調教他們的想法和計劃以配合上主。他們首先必須「看到」一個使生命成為禮物的人,不是在失敗者的黑暗的背景中,而是包裹著耀眼的光芒。
在「山」上,耶穌看起來,不同於人們如何評價他。在那裡,他經歷了改變形態:他的容貌改變了,照亮失敗的黑暗,僕人的破舊的衣服變成一件個美麗的高貴長袍,死亡的黑暗溶解在復活節的黎明中。
為了更好的理解這個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主啊!讓我們在被毀容者的臉上,注視到改變了面容的基督。」
讀經一:達尼爾先知書7:9-10,13-14
這篇讀經的章節開始時帶出一個戲劇性的夜間神視。達尼爾看見四隻巨大的野獸從海洋中湧出來---這是古代中東敵對世界及混亂的象徵。四大巨獸:第一隻似獅子、第二隻似熊、第二隻似豹、第四隻是最可怕的野獸,以驚人的力量,用鐵牙破碎一切(達 7:2-8)。
語言和圖像有啟示性,象徵人民歷史的參考和典故並不難解碼,因為在故事的續集中,是同一位先知,他澄清了他們自己的意思(達7:17-27)。兇猛的動物是四大帝國,在世界上壓迫著天主的子民。
獅子表示巴比倫的血腥統治,這個死者是毀滅耶路撒冷及其聖殿的殘酷城市;熊是梅德人,貪心並隨時準備發動攻擊;有四個頭的豹是波斯人,象徵在獵物上朝著每一個方向窺視的;第四隻野獸,最可怕的,描繪了亞歷山大大帝和他的繼承人,繼業者或六位馬其頓將領的統治。
在他們當中,有一個特別險惡的是安提阿四世,是迫害忠於天主律法的信徒。在達尼爾編輯此書時,正是他掌權的時候。在歷史上,以殘酷及無情對待弱小的統治者,經常都會成功的。他們是侵犯人民權利的帝國,強加暴力和濫用權力,表現得像野獸一樣。
世界永遠是依靠天主力量的傲慢統治者的受害者嗎?上主對他的百姓的壓迫漠不關心?這就是達尼爾先知以天主的名義來回答令人痛心的問題。在這篇讀經的第一部份引入了這偉大的場景(9-12節)。
寶座在天上。一位年長者 - 代表上主自己 - 坐在審判中,這樣宣判說:野獸的統治權被剝奪,最後一隻被殺死,被撕成碎件投入火中(達7:9-12)。然後發生什麼事?先知繼續報告他的啟示:「我繼續看著夜間的視野。一個像人子的人來到了天上的雲層,他面對著一個偉大的時代,統治權、尊威和王權都給了他。」
「人子」在希伯來文的表達只是簡單的解作「人」。由動物本能驅動的人一直管理世界;現在沒有了,一個人來了,一個有人心的人。這個人物是誰?他不是如四個怪物從海裡來的,而是從天而來,就是從天主而來的。
達尼爾先知書的作者並不是想及個人,而他指的是以色列民,經歷了在安提亞四世統治的大災難後,將從天主那裡得到一個從未有過的永恆的王國。所有人民都不會受到迫害而屈服於他,因為他們的國王是有人性的心。
這個預言寫於險惡的安提亞四世(167-164B.C.)的迫害期間,作者想向他的人民注入勇氣和希望。他肯定壓迫即將結束;還有幾年,天主將以色列統治世界。
這個預言何時實現?兩三年後,以色列統治獲得政治獨立,許多人認為終於是達尼爾所承諾的「人子」統治。事實令人遺憾,這些期望值得懷疑。猶太人抵抗的瑪加伯英雄領袖征服王位,很快忘記了與天主的約,變成壓迫者。他們繼續背誦野獸的劇本:家庭仇恨、權力陰謀、殘酷,精製的法庭生活,宗教和道德腐敗。
預言 - 現在我們知道 – 並不是在他們內完成,而是隨著耶穌的到來,是「人子」開始統治聖者之至高者(谷14:62)。他成為新的演員背誦古代劇本。他改變了劇本,引入了一個新的政策,與每一個年齡的野生動物領域相反,不再是攀升主導,而是下來接受命令;不是奴役弱者,而是提供服務給弱者。
他的統治並不是以勝利開始,而是在失敗中。當時的政治權力,經濟和宗教信仰已經聯合起來要消除他,他們殺了他,確實已經結束了他的方案。但取而代之,他的失敗標誌著新世界的開始。
儘管人子的王國擁有自己神聖的力量,但要處理憤怒的反對,他總是要擴大自己,佔有所有的心靈。這將是「像黎明的曙光,越來越明亮,直至成日中」(箴4:18)。
讀經二:伯多祿後書1:16-19
早期的基督徒和保祿本人,都相信上主很快會在榮耀中顯示自己,並將他的信徒引進他的王國。然而,到了第一世紀末,妄想上主沒有來的說法,開始在門徒中傳播;而不信的人則嘲笑地問:「那裏有他所應許的來臨﹖因為自從我們的父老長眠以來,一切照舊存在,全如創造之初一樣。」(伯後3:4)。
為了破壞門徒的信仰,一些懷疑論者甚至懷疑上主來臨的預言,只不過是由聰明人發展出來的神話,是為了控制天真和可笑的人。
伯多祿的門徒回答這些惡意的影射。他以大師的名義寫道,宣布訊息的真實性有無可辯駁的證據。伯多祿「在聖山上」的個人經歷以及宗徒們看見主耶穌偉大的見證。被包裹在一個神聖顯現的榮耀中,他們「聽到」天上的聲音:「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這不是一個自創的神話故事,這是與納匝肋人耶穌同住的人所接受的啟示;他們從上而來的光,已經凝視在明亮和榮耀的臉上。
他繼續說道:我們就像傍晚守候的哨兵,盯著地平線,焦急地等待明亮的「晨星」(默2:28; 22:16),這是新的一天。
預期這個喜樂的日出,信徒的臉容被啟發,他們的步伐由一盞仍然被籠罩在密集的黑暗中照亮世界的燈光帶領。這燈光就是由聖經所傳遞的上主的話(第19節)。
福音(瑪17:1-9)
耶穌顯聖容的這段經文很容易被解釋為預嘗天國在人間的景象,是耶穌提前給衪這三個最要好的門徒的一種安慰,讓他們在面對以後的困難與挑戰時能鼓起勇氣,勇往直前地嚮往美好的天國。需要謹慎小心的是:在面對福音的一個片段時,我們不能把它理解成是按照時間順序所寫成的歷史事實,而是在此基礎上按照聖經的語言環境寫成的信仰生活反省。因為《瑪竇福音》中的「耶穌顯聖容」與《馬爾谷福音》、《路加福音》中的基本是一樣,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今天的福音是瑪竇的版本,它開始就為我們設置了一個看似不相干的題目:六天後,是什麼事件後呢?福音並沒有告訴我們,但很可能是在斐理伯的凱撒肋亞討論有關耶穌身份的問題後的六天(瑪 16:13-20)。我們也會問,耶穌為什麼只帶了三個門徒,並且上了一座高山呢?
現在從最後一個問題開始。在《瑪竇福音》中,耶穌通常是在山上教訓門徒,或者完成一些重要的事。耶穌是在山上受誘惑(瑪 4:8)、在山上宣佈真福八端(瑪 5:1)、在山上增餅(瑪 15:29)、最後也是在山上,復活的基督與門徒們相遇,指示他們要向全世界宣傳福音(瑪 27:16)。
沒有必要從舊約聖經中將在山上所發生的事情一個個地找出來。在舊約聖經中,「山」表示將所有的天主子民都聚集在一起的地方。它是與天主相遇的地方:在西乃山上天主顯現給梅瑟,代表以色列子民與天主訂立盟約並將之傳給他們。厄里亞也是在曷勒布山頂與天主相遇(列上 19:8)。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如果我們讀《出谷紀》第24章,就會發現,梅瑟也是在六天後上山。他並不是一個人上山,是和亞郎、納達布、阿彼胡一起上山(出 24:1,9),並有雲彩遮住他們,梅瑟的面容被來自天主的光所改變(出 34:29-30)。
在這段經文的光照下,福音作者的意思與目標是在於介紹耶穌是新梅瑟,是第二位梅瑟。這三位門徒代表全人類,去接受由耶穌所頒佈的法律。耶穌是天主啟示的圓滿與滿全。
他發光有如太陽,他的衣服潔白如光(2節)。這樣的改變也常常出現在聖經中:「我的靈魂,請你向上主讚頌!上主我的天主,你偉大無限,你以尊貴威嚴作你的衣冠:身披光明,好像外氅,展開蒼天,相似棚帳。」(詠 104:1-2)這樣的形象證實和表明天主在耶穌身上的臨在。
遮住他們身上的雲彩也表明同樣的意思(5節)。在《出谷紀》中記載,有一片白雲遮住了在曠野中行走的以色列子民(出 13:21),這是天主與衪的子民同行的一個標記。當梅瑟接受由天主所頒佈的法律時,有一片雲彩遮住了他所在的那座山(出 24:15-16),並且他也改變了面容(出 39:29-35)。雲彩與面容發光,是天主臨在的一種表現。
在這樣的背景影響下,《瑪竇福音》證實耶穌顯聖容的事件,在伯多祿、若望和雅各伯的生命的某個時刻是很重要的里程碑,且具有特殊的意義。他們進入天主的世界中,被天主的光所照耀,這樣他們便可以明白師傅的真正身份和他們前進的目標:不是一個即將受世人光榮的天主,而是在受到宗教領袖的譏諷與嘲笑後,將成為眾人反對的對象,被迫害並將被殺害。他也提前告知門徒們,他們的命運將與師傅的一樣。
來自天上的聲音(5節),是猶太經師們很習慣和常用的一種文學表達手法。就是當他們為很長的辯論作總結時,以此表達這是天主的思想。在《瑪竇福音》中,「耶穌顯聖容」是在討論了有關耶穌的身份之後所發生的。就是這位顯聖容的耶穌,向門徒們提出有關衪身份的問題:「人們說人子是誰?」(瑪 16:13)。門徒們說出了別人的不同認識後,伯多祿代表宗徒們,自信地回答:耶穌就是人們所希望的默西亞。現在有來自天上的聲音闡述天父的意見:這是我的愛子,是天主忠信的僕人,天主所喜悅的(依 42:1)。
耶穌受洗時也聽到了同樣的聲音:這是我的愛子(瑪 3:17),現在也有天父的勸諭:你們應該聽從他。即使他們覺得在這條跟隨耶穌的道路上需要付出和努力,而且這條道路是狹窄的,難以行走的,很難選擇,世人看來是荒唐的,他們也應該聽從衪。
在聖經中,「聽從」這個詞的意義相當於「服從」(出 6:12;瑪 18:15-16)。天父對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的囑咐,即透過他們三人對全人類的邀請;要求他們去實踐天父的命令,就是去實踐耶穌的教導。邀請他們將自己的生命建立在真福的基礎上。
誰是梅瑟和厄里亞?梅瑟是向天主的選民頒佈法律的那一位,厄里亞是第一位先知。為以色列人來說,他們兩位元老代表全部猶太人的經典。
以色列所有聖者的書都有同一個目標:就是建立與耶穌對話的關係,並將人引向衪。如果沒有耶穌,舊約是不可以理解及明白的;反過來說,如果沒有舊約,耶穌就像一個謎。在逾越節那天,耶穌為了使自己的門徒們明白衪的死亡與復活的意義,他從舊約開始,從梅瑟及眾先知開始,把全部經書論及他的話,都給他們解釋了(路 24:27)。
伯多祿說建三個帳蓬,也是很難理解與解釋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這裡有一個以色列子民所經歷過的出谷事件的反省;而且,伯多祿經歷了目睹基督的光榮後,獲得了精神上的喜悅,想永遠與基督停留在這樣的光榮境界中。誰想在這裡建一個帳蓬,就是想停在一個固定的位置而不想移動,至少一段時間是這樣的。耶穌卻相反,他時常朝著一個目標走去,門徒們也必須在這條路上跟隨衪。
我們的靈修經驗可以幫助我們明白這樣的事件:在與天主長時間的對話後,我們不情願地回到生活中,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社會衝突或家庭分裂,或一些悲劇事件等,這些可能使我們感到恐懼。我們知道,聆聽天主聖言也不是我們的全部生活,不能只停留在教堂或者避靜的綠洲中。我們必須要走出來,為兄弟姊妹們服務,向受苦的人伸出援助之手,成為那些心靈缺少愛護與安慰的人的近人。藉著祈禱明白要走的路之後,必須跟隨耶穌上耶路撒冷,奉獻自己的生命。
總結「耶穌顯聖容」的意義:整部舊約藉耶穌得以滿全,並在耶穌身上找到其意義;然而,伯多祿卻不明白正在發生的事情。他對耶穌的宣認(瑪 16:16),認為耶穌是一個偉大而重要的人物,從這樣的景象所吸引。他想為耶穌、梅瑟和厄里亞搭三個帳蓬。而天主糾正了伯多祿的想法:耶穌並不只是一個普通的立法者或先知,而是天父的愛子。
三個人也不能並排而行。很明顯,耶穌絕對比其他兩人突顯而優越。以色列民聽到了由梅瑟和天主所派遣的先知們傳達的命令與話語;現在這個聲音,由天父所聲明,通過基督到達人類。門徒們只應該聽從並服從耶穌一位,這就是為什麼當三位門徒向上看的時候,沒有看見別的,而只有耶穌。梅瑟與厄里亞消失了,他們完成了使命,將默西亞介紹給世界,一位新先知,一位新的立法者。
這樣,天主在梅瑟去世前對以色列子民所作的許諾美妙地完成了:「上主你的天主,要由你中間,由你兄弟中,為你興起一位像我一樣的先知,你們應聽信他」(申 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