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十字聖架
9月14日
被誤解的標記
十字架是基督徒顯示自己信仰的外在標記。然而,在初期教會的首三個世紀,基督徒有意識地不用十字架作為信仰的外在標記。他們採用了另外一些認可的標記:魚、麵包、鴿子、牧人,是因為他們不願意描繪十字架,喚起了他們主人的壞名聲的死亡,為奴隸和強盜保留的死亡,這是他們被外邦人嘲笑的動機。
約於公元180年,哲學家塞爾蘇斯(Celsius)認為故事裡的神總是顯得美麗,穿著華麗。他反對基督徒,說:「如果天主的神降生成人,他至少是在所有的人中是最美麗、最有能力、最有威嚴、最有聲音和最有口才的人。相反地,耶穌與別人相比,他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他是一位流浪者,別人看到他都感到驚愕,困惑;他在名聲不好的稅吏和的漁夫中穿越全國。我們知道他是如何結束的:我們知道他的門徒的叛逃,他受譴責,虐待,侮辱,遭受酷刑的痛苦......以及當他在十字架上時,從內心所發出向天主的呼喊。
在柏拉丁學校(Palatine school)發現的一幅雕刻畫,是用來教授那些在朝廷服役的頁面,是著名的。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00年,是描繪了一個年輕人用驢頭朝拜一個釘在十字架上的人。銘文上寫著:「Alexamenos朝拜他的天主。」 是一幅典型諷刺基督徒崇拜的漫畫,可能是一個奴隸,想要嘲笑一個皈依新信仰的同事。
「我們所宣講的,卻是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這為猶太人固然是絆腳石,為外邦人是愚妄」(格前1:23)保祿這樣宣講。但是十字架卻是基督徒表達真理的外在標記。
於公元335年9月14日這一天,十字架正式成為基督信仰的外在標記。這一天,在聖城耶路撒冷聚集了很多來自各地的朝聖者,共同慶祝由君士坦丁堡皇帝在耶穌的墳墓上所建造的聖殿落成典禮。在加爾瓦略山上,皇帝豎立起一個非常壯觀與宏偉的十字架,目的是為紀念耶穌在此的犧牲。從那一天起,十字架就成為基督徒信仰外在的壯麗而莊嚴的標記,並且往往是用很珍貴的金屬所鑄造而成,在教堂頂部、在旗幟上、在士兵們的頭盔上、在錢幣上都可以看到十字架;而且都是用很珍貴的珍珠鑲嵌在一起的。不幸的是,幾個世紀以來,從愛情的象徵和拒絕所有暴力的標誌來看,它有時被改為強制施加天主的名字的「政治」權力,並經常被淪為護身符,項鍊 ,迷信的姿態。
今天的節日就是讓我們明白十字架真正的意義。
基督徒團體愛這個標記已經有十七個世紀了,但並不將它偶像化。我們意識到展示的十字架並沒有使一個社會成為基督徒,而是基督徒的生活。基督徒是「被釘」與受迫害,是因為他們拒絕崇拜財物與權力的偶像,並使自己成為和平的建設者。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願任何遇見基督徒的人,總能在基督徒身上,看到他是願意獻身的釘十字架的人。」
讀經一:戶21:4-9
4 他們由曷爾山沿紅海的路起程出發,繞過厄東地;在路上人民已不耐煩,5 抱怨天主和梅瑟說:「你們為什麼領我們由埃及上來死在曠野﹖這裡沒有糧食,又沒有水,我們對這輕淡的食物已感厭惡。」6 上主遂打發火蛇到人民中來,咬死了許多以色列人。7 人民於是來到梅瑟前說:「我們犯了罪,抱怨了上主和你;請你轉求上主,給我們趕走這些蛇。」梅瑟遂為人民轉求。8 上主對梅瑟說:「你做一條火蛇,懸在木竿上;凡是被蛇咬的,一瞻仰它,必得生存。」9 梅瑟遂做了一條銅蛇,懸在木竿上;那被蛇咬了的人,一瞻仰銅蛇,就保存了生命。」
那些行走在西乃曠野中的人,常有指引建議他們,不要光著腳走;因為在沙裏潛伏著敏捷和有毒的蛇,時常準備攻擊任何靠近牠們的東西。人只要被咬一口,就可能在半小時內死亡。即使是馬看到這些蛇時,也很躁動,難以駕馭。
以色列子民在出埃及時,在曠野中常經歷過一個特別蛇肆虐的地區,常常受到蛇的侵襲。聖經中的文字稱為「燃燒」的灼痛,可能就是因為毒蛇咬傷所帶給人灼傷的痛苦所造成的。這樣的受傷者也不計其數。
.
今日的讀經一,就是一群埋怨與反對的人所發生的事,他們因為厭倦行程的疲勞,缺少食物與水,沒有人照顧,因此對上主發出令人厭倦的控訴:在路上人民已不耐煩,5 抱怨天主和梅瑟說:「你們為什麼領我們由埃及上來死在曠野﹖這裏沒有糧食,又沒有水,我們對這輕淡的食物已感厭惡(4-5節)。」
與古代人一樣,以色列人對天主的印象也很模糊。他們認為被毒蛇咬傷是天主對他們犯罪的懲罰。其實並不是這樣,只是一個偶然的事情。在這裡,作者只是要喚醒讀者,要將全部的目光放在天主身上,並且只有天主可以為人帶來救恩。梅瑟做了一條銅蛇,高高的舉起來;並且相信,凡是那些被毒蛇咬傷的人,只要一仰望它,就可以得到痊癒。
古代的人,對蛇的形象是神秘而模糊:牠是死亡的標記,也是生命的象徵;牠可以作為毒藥注射,也可以提供健康和不朽。牠代表癒合; 人們認為,皮膚的剝落會給牠帶來多年的青春活力。
梅瑟所完成的動作,就是受到這樣可以帶來益處的標記思想所吸引,可能會有魔術的意義與古代偶像崇拜在內。甚至在耶路撒冷的聖殿內,有一條由銅所做的蛇,人們朝拜牠已有很長時間了,並且認為這是由梅瑟在曠野所高舉過的蛇。希則克雅王打碎了蛇,因為他認為這代表一種偶像崇拜(列下18:4)
.
聖經作者在這裡想為我們提供什麼信息呢?
猶太經師們說以色列人獲得治癒,不是因為他們注視銅蛇,而是因為他們將他們的心高舉到天主那裡。是天主拯救了他們,不是這條銅蛇。智慧書中這樣評論說:「凡轉向這標記的,並不是因著所瞻望的記號得救,而是因著你,萬民的救主」(智16:7)。這就是為什麼基督徒必須將目光放在被釘的那位身上。
讀經二:斐2:6-11
6 他雖具有天主的形體,並沒有以自己與天主同等,為應當把持不舍的,7 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與人相似,形狀也一見如人;8 他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9 為此,天主極其舉揚他,賜給了他一個名字,超越其他所有的名字,10 致使上天、地上和地下的一切,一聽到耶穌的名字,無不屈膝叩拜;11 一切唇舌無不明認耶穌基督是主,以光榮天主聖父。
當保祿給斐理伯的基督徒團體寫信時,保祿是被關在監裡。可能我們會想到保祿是充滿了怨言,失去信心與勇氣;而事實卻恰恰相反,他充滿了喜悅與平靜。在他的書信中,他十六次強調自己的這種心情。他高興,因為在他心中充滿了和平,雖然鎖鏈阻止他向別人宣講福音,但卻變成了一個見證,成了一份很寶貴的禮物,他可以向那些與他一同坐監的人宣講基督的福音。他感到高興,因為他再一次感受到了斐理伯人對他的溫情及感激。
斐理伯基督徒團體的良善與慷慨大方,在馬其頓都遠近聞名,保祿也很欣賞他們的慈愛大方。當然,與其他基督徒團體一樣,在斐理伯的團體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但是並不嚴重:在團體中有的長老對別人充滿嫉妒,有的人充滿野心,想佔據首位;還有兩個女人,雖然很盡心地在團體內服務,也非常樂意,但是卻常常吵架。
在這封書信中,保祿懷著關心他們的心情,向他們說出自己擔心的事情。他首先列舉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原則:「不論做什麼,不從私見,也不求虛榮,只存心謙下,彼此該想自己不如人;各人不可只顧自己的事,也該顧及別人的事」(斐2:3-4)。然後,列舉出基督的例子,提出他所要指出的中心倫理思想:「你們該懷有基督耶穌所懷有的心情」(斐2:5)。
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保祿在這裡發出令人讚歎的讚美詩,在厄弗所團體與整個小亞西亞傳開(弗5:19;哥3:16)。尤其是在聖週六晚上,舉行聖洗聖事時,就誦讀這段經文。這段經文記敘耶穌的三個歷史時段。第一個反映耶穌的先存性:基督並不是在瑪利亞胎中受孕的時刻才存在,而是從永恆,他成人之前就以天主的形象存在。這就是我們信德的中心思想:基督的神性。
基督做了什麼?他是否自私地將自己置於神聖的地位?在與天主同樣的性體中是不是也有嫉妒的成份呢?
這個讚美詩回答基督的第二個時刻(7-8節):就是基督降生成人。基督並沒有自恃與天主同等,卻空虛自己,放下自己天主性的尊嚴,而取了軟弱的人性。當說基督降生成人時,最大的挑戰不是否認基督的神性,而是認為基督怎樣取了一個物質的生命,在基督塵世生命結束的時候,會認為基督像人一樣,脫去自己物質上的衣服而回到自己神性生命中去。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基督就沒有完全與人一樣,就沒有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為了顯示天主對人的愛,基督向人顯示了一個不可理解與超過人想像的決定:「空虛自己,取了人性,與人一樣,並成為人。」基督就是天主無窮的人的化身,使自己無限成了有限,與我們人一樣有著同樣的身體,就像地上的塵土一樣,使不朽的成為可朽的;全能變成了與我們人一樣是軟弱的,並認識到我們的痛苦、無知,與我們分享了人類所有的命運。正如我們所經驗到的懷疑、喜悅與恥辱,他都經歷過。這樣,是要我們分享基督的生命並獲得希望。
基督在我們眼中並沒有以天使的形象出現,高高在上,顯示尊貴;而是與我們人一樣,度著軟弱與痛苦的生活。即使在這種降生成人的生活中,基督也並沒有顯示自己的高貴,他並沒有與那些有權勢,渴望獲得財富的人為伍,向別人顯示財富與權力。他並沒有獲得世界的認同,而認為基督該是一個成功的人士。相反,他卻取了奴僕的形象,而正是這樣,羅馬人就將他釘在十字架上了。
這是一個衝突,是不是一個失敗呢?如果按照世界的標準,肯定是失敗。但為天主呢?在天國內,耶穌,這位人而天主,怎樣評價自己的生命呢?這就是第三段要告訴我們的(9-10節)。重複對這個世界的審判標準,基督被高舉。基督就是一個完人與可以為人帶來希望的人,是新亞當。在基督前,天上地下所有的都要屈膝朝拜。
這種勝利的意義又是什麼呢?在這裡,保祿用了大家所熟悉的,就是在皇宮內的生活,解釋這種勝利的意義。皇帝們通常由他們的大臣與軍隊統率獲得尊重與尊敬,皇帝命令自己的臣子們坐在自己的左邊與右邊;對那些戰俘,卻用羞辱、刑具對待他們。在天國是不是也存在著這樣的情景?亞納斯,蓋法,所有公議會的成員,黑落德.....是不是在基督前將會受到羞恥呢?.
如果是,這將是一場悲劇;如果真的存在,就是要告訴人,福音中的喜訊全部都是假的與謊言,並且承認在天國認為成功或失敗的標準完全與這個世界是相同的。這樣,就是告訴我們天主的來臨為我們來說是一場可怕的災難與不幸,而不是一個光榮的時刻,而這個光榮的時刻,就是天主向人顯示自己對人的大愛的時刻。世界終結的歷史也是不同的:所有的人都向基督屈膝跪拜。在一種新而偉大的標準裡,真正的偉大就是像基督一樣,彎下自己的腰去為所有人洗腳。在天國這樣的秩序也一樣:天主將繼續為人洗腳。
當天主來到我們中間時,耶穌也沒有改變這樣的序幕,沒有自己獨佔高位,而是與僕人一樣,並向我們顯示自己;他取了人性,時刻為愛而付出自己,服務是他唯一要做的事情。
福音:若3:13-17
13 沒有人上過天,除了那自天降下而仍在天上的人子。14 正如梅瑟曾在曠野裡高舉了蛇,人子也應照樣被舉起來,15 使凡信的人,在他內得永生。16 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17 因為天主沒有派遣子到世界上來審判世界,而是為叫世界藉著他而獲救。
在若望福中所描寫的人物形象,都是真實而具體的。作者描繪他們的方式清楚地表明希望將他們呈現為人物類型,作為生命選擇的象徵,接受或拒絕基督之光的象徵;代表著在面對基督奧跡時,一個具體與典型靈修生活的例子。
撒瑪黎雅婦人就是以色列的代表,是不忠的新娘,天主卻對她付出很大的愛(若4)。瑪爾大是門徒的代表,慷慨樂意為弟兄服務;瑪利亞是向天主回報無償的愛,願意借著這種回報,向世界宣報基督徒團體因著耶穌所散發出的芬香。猶大代表不知感恩報愛,是門徒形象的反見證。他不明白天主的禮物,想用財富購買,並將之賣給別人,想將屬於兄弟們的那一部分弄到手,並看作是自己的財富(若12:1-8)。多默,為了證實自己所相信的,需要一個確實的證據(若20:24-29)。.
別的一些人物,只在若望福音中稍微提及。拉匝祿,經歷過死亡後,坐在由天主所提供的團體的婚宴桌上,因為生命的主人帶他進入復活的世界。(若12:1)耶穌「所愛的門徒」是一個體現真正門徒所有態度的匿名人物,福音的作者建議他作為團體的榜樣。
現在我們看看尼苛德摩,他在法利塞人中是卓越的,也許他也是公議會的成員。他對耶穌的傳統也不理解,在一個黑夜裡走向耶穌,願意從黑暗中得到光明。是什麼力量使他要去與耶穌相遇呢?他在若望福音中出現另外兩次。在帳蓬節,出現了一個非常激烈的爭辯,就是在人群中,守衛士兵、大司祭及一些法利塞人中激起了爭辯。他仔細耐心的聽他們爭辯,並給他們一個諷刺的回應:「如果不先聽取人的口供,和查明他所做的事,難道我們的法律就許定他的罪嗎」(若7:51)?回答也令人可笑:「難道默西亞能來自加里肋亞嗎」(若7:41)?另外一次是在加爾瓦略山上,與阿黎瑪特雅人若瑟(若19:39-43),將耶穌的遺體用殮布包裹起來,並敷上香料,將耶穌的遺體放在墳墓裏。
他誠實、負責任也很勇敢,耶穌對他印象深刻。他認識耶穌是「由天主而來的師傅」,他明白如果天主不與他在一起,誰也不能完成所做的奇跡(若3:2)。
他所指的是什麼樣奇跡?耶穌公開生活的開始,並且是第一次來耶路撒冷撒冷過節。耶穌在聖城還沒有行什麼奇跡。福音中這樣說:「當耶穌在耶路撒冷過逾越節慶節時,有許多人看見他所行的神跡,便信從了他」(若2:23)。
聖史所敘述的唯一片段與在耶路撒冷所發生的事情,就是潔淨聖殿。耶穌的這個行動,為猶太人和尼苛德摩來說,都是具有挑戰性的行為,是驚醒他們內心的不安因素,並要求他們重新看天主,就是他們的宗教敬禮與制度﹖這是有可能的,而原文也為我們指出有這種可能。一個純潔的以色列人,「以色列的老師」 — 耶穌稱他 — 因此知道他認識聖經,他意識到先知所宣講的內心真正的敬禮,與伴隨著猶太人的充滿虛假的敬禮,以及與不公正和壓迫之間,是不相容的。
因為猶太人的敬禮充滿不義、壓榨與對窮人的剝削。人進入聖殿時本該是尋找天主真正的面貌,而耶穌看到的卻是做生意的場景。
納匝肋耶穌是誰?有勇氣去糾正褻瀆聖殿的行為?我們有必要去認識這位耶穌,明白正在發生的事情,瞭解所發生的一切,以及別人對他的偏見與看法。
在若望福音中,尼苛德摩代表懷著真誠的心尋找真理的人。表明一個人在黑暗中摸索的狀況,這象徵在黑暗中努力尋找光明的人,雖然很辛苦與辛勞,但卻明白在哪裏、以及誰才可以賜予這樣的光明。I
今日的福音片斷是耶穌對尼苛德摩單獨說話部分的結束。首先再次以銅蛇開始(13-15節),正如我們在第一篇讀經中所看到的。耶穌用這樣的圖像比喻要在自己身上所發生的事。是一個標記:人子將被高舉在十字架上,瞻仰祂的,將會有永恆的生命。
尼苛德摩是一位忠實的法律遵守者,是不是他也像那位富少年一樣(瑪19:20),還缺少什麼,來承受永生呢?耶穌聲明,為了獲得永生,需要從上而生,而他卻誤解了其意義,他想有必要再一次由母腹而生。現在他更不能明白人子將被高舉的話語。他不能明白:因為他缺少復活的光照。耶穌的話語為他來說是一個謎語。現在還有一段時間為他來說是不可理解的。只有在基督復活逾越的奧跡事件後,他才開始明白那天晚上與耶穌的相遇,才明白耶穌那天晚上所說的。
耶穌對尼苛德摩的講話,今天對我們來說非常容易理解:注視被高舉的耶穌意思是說相信耶穌(15節),將目光盯在耶穌在加爾瓦略山上為我們所奉獻的愛。救恩來自信德,就是將自己生命的計畫與十字架上的耶穌結合起來。在十字架上受戲弄的那位,向我們顯示天主對我們是何等的大愛,並顯示人,人怎樣可以在人的身上回應天主對我們的愛。
注視著十字架上的基督,使我們明白蛇為人所帶來的邪惡是多麼毒辣:可以殺害那些無辜的人。但是在耶穌所賜予的生命中,也讓人明白用什麼來防止這個毒蛇的解毒劑:白白與無條件的愛,即使對那些迫害我們的人也一樣,沒有條件的去愛他們。
十字架不是懸掛在胸口的護身符,也不是獲取領土的標記,更不是使所處環境得到聖化的工具;對所有信徒來說,它是我們信仰反思的材料。在這個十字架上,所有由基督所建議的生命計畫與實現,都可以在這裏找到答案。
在十字架上,奴隸獲得自由與釋放,只是奴隸。由十字架的高處,耶穌宣佈人將按照天主的計畫復活,而只有那些心甘情願為愛而成為愛的奴隸的人,才能復活。十字架上的愛,使人可以為了自己的兄弟而犧牲自己的生命中,即使為了仇人也是一樣。
在每個時刻我們都與蛇所留下的毒素作鬥爭,這樣的毒素可以污染與威脅我們的生命與存在。我們要與外在的陷阱鬥爭,更要與內在的:就是對財富的貪婪,權力的渴望,與獲得高位的願望。只有將目光放在那位被高舉者的身上,才能治癒這條蛇所帶給我們的死亡,而牠卻時刻準備污染與殺害今天每個人的心靈。福音作者保證:有一天,所有的人都將瞻仰被刺的那位(若19:37),並且獲得救恩。
在今日福音的第二部分(16-21節),是對天主派遣基督使命的神學反思:天主並沒有派人來審判世界,而是藉著他而得到救贖。瑪竇與若望不同:瑪竇為了強調今日選擇的重要性,所以強調了世界末日的審判;而在若望福音中,採用一種與瑪竇不同的語言,用了一種更適合與更可以理解今日的語言:並不講世界末日的審判,只是強調審判的現世性,而這種審判就是救恩的實現。表面上看,瑪竇與若望的神學反思互相衝突,但是實際上卻是表達著同樣的真理。天主的審判並不是判罪與懲罰,而是一種祝福;並不是在世界終結的時候實現,而是在今日的時間中,而且是救恩的審判。面對著每種召叫,要我們去做選擇。天主都會在我們身邊響起他的聲音,向我們指示哪些是符合天上的智慧,並使我們在面對這個世界的愚蠢時,保持警惕。
今天的節日也顯示天主怎樣實現自己的審判:祂並不宣佈可怕的審判,也不定人的罪;而是邀請人注視被高舉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並邀請人反思自己如何將生命建立在耶穌身上。按照世界的標準,十字架是失敗與衝突的標記,是生命失敗的記號;但按照天主的智慧,十字架是天主全部愛的表達。對這個,並不要感到奇怪,保祿給格林多教會寫道說:「原來十字架的道理,為喪亡的人是愚妄,為我們得救的人,卻是天主的德能」(格前1: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