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四旬期第二主日
心靈之謎
在大眾語言中,為某人傾倒與墮入愛河是同義。愛情的牽動並不否認理性,但超越理性;並能打開新的視野,通向一個意想不到的情感世界。
信德是人有意識的決定。耶穌對那些想跟隨祂的人說:「你們中間誰願意建造一座塔,而不先坐下籌算費用,是否有力完成呢?」(路14:28)但信德也是對天主完全而無條件的信賴,逐漸靠近天主。因此,信德要求人要遠離這個世界及其邏輯,信德是失去理智的。
十字軍東征時,方濟各亞西西手無寸鐵地來到伊斯蘭統治者前,十字軍嘲笑他,認為他瘋了。他沒有瘋,而是根據另一種邏輯思維。方濟各愛上了基督,確實相信福音的真理。
在舊約聖經中,失去理智被描述成半睡半醒或睡夢的圖像。天主在亞當熟睡的時候創造了女人(創2:21);亞巴郎在昏沉的睡去時,天主與他立了約(今日讀經一);三位門徒在耶穌在山上顯聖容時看到了上主的光榮,當時他們也在昏昏欲睡(今日的福音)。這似乎是在告訴我們,人性能力的變弱是天主啟示或干預的前提。的確,只有那些為耶穌失去理智的人才能相信:為愛而死將導向生命。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上主是我生命的保障,我還害怕何人?
讀經一 創 15:5-12,17-18
上主遂領他到外面說:「請你仰觀蒼天,數點星辰,你能夠數清嗎?」繼而對他說:「你的後裔也將這樣。」亞巴郎相信了上主,上主就以此算為他的正義。上主又對他說:「我是上主,我從加色丁人的烏爾領你出來,是為將這地賜給你作為產業。」亞巴郎說:「我主上主!我如何知道我要佔有此地為產業?」上主對他說:「你給我拿來一隻三歲的母牛,一隻三歲的母山羊,一隻三歲的公綿羊,一隻斑鳩和一隻雛鴿。」亞巴郎便把這一切拿了來,每樣從中剖開,將一半與另一半相對排列,只有飛鳥沒有剖開。有鷙鳥落在獸屍上,亞巴郎就把它們趕走。太陽快要西落時,亞巴郎昏沉地睡去,忽覺陰森萬分,遂害怕起來。
當日落天黑的時候,看,有冒煙的火爐和燃著的火炬,由那些肉塊間經過。在這一天,上主與亞巴郎立約說:我要賜給你後裔的這土地,是從埃及河直到幼發拉底河。
所有在荒野牧放者的夢想是擁有屬於自己的土地。那處的水不是來自水井,而是來自天上。是一片有規律及充沛的雨量,可以種植小麥,葡萄與其他果樹的土地;是一片與自己的家庭和平地生活在一起,永久定居的土地。「各人坐在自家葡萄樹和無花果樹下,無人來驚擾。」(米4:4)。
亞巴郎就是一個過著遊牧生活的人。他來自很遠的地方,多年以來,他到處漂泊,就像一個沒有目的地的旅行者。他上了年紀,又沒有孩子。他的生命似乎要以失敗而告終。有一天,他得到了上主的啟示,並向他許諾了自己夢寐以求卻從未得到的:即土地(7節與19節),和人數眾多的後裔,如同天上的星星與海邊的沙粒一樣多(5節)。
天主為什麼要主動地向亞巴郎許諾這些呢?為何是亞巴郎而不是別人呢?他是世人中最好的人嗎?耶穌時代的經師們認為,上主只向那些配得上主恩典的人施予助佑。因此他們認為,亞巴郎實踐了仁慈與正義,因此才會得到上主的祝福。
這是一個毫無根據的假設。聖經中沒有提及亞巴郎的任何善工,而天主對他的召叫與許諾是白白的恩賜。沒有記載亞巴郎蒙召前的善工,卻記載了蒙召後:亞巴郎相信了上主,上主就以此算為他的正義(6節)。
這是聖經中第一次描述人信賴天主。我們翻譯成「信賴或相信」,希伯來文的意思是「依靠一個堅固、穩固、安全的基礎」。並不是指在理智上順從某些教義,而是無條件地信賴某個人。這就如同新娘對新郎的完全信賴。當新娘完全相信新郎時,意即將所有的信心與希望都放在他身上,將自己的未來與生命都交給了他。
當亞巴郎聽到天主的聲音時,就把自己交付到了天主手中,相信了上主,並相信上主不會欺騙他。這樣的信德使他成為義人(6節)。保祿也證實了,這是非常重要的(羅4:3,迦3:6)。也就是說,天主說亞巴郎是義人時,並不是因為亞巴郎做了很多值得讚揚的善行,而是因為他與上主建立了正確的關係:亞巴郎相信了天主的話和諾言,即使表面上看似乎完全沒有希望時,他仍堅定地信賴上主。
讀經一記載了上主對亞巴郎的信德的回應:上主在許諾之後,通過一個儀式認可此許諾。在古時的美索不達米亞,民族之間的正式約定需要一種隆重的儀式來簽定:將一隻動物(一隻公牛,一隻公山羊或一隻綿羊)分成兩半,然後結盟的人們要從中間走過,同時還要宣告說:如果我違反盟約,我將會如同這只動物一樣被劈成碎塊。
讀經的第二部分(9-17節),天主以結盟的儀式來強調祂話語的忠信。一切都很奇妙。上主在許諾之後,遂命令亞巴郎宰殺動物,將它們的肉分成兩半排列,然後天主像火一樣從這些肉塊中間經過(17節)。
需要注意的:只有天主行了訂立盟約的儀式,亞巴郎並沒有從動物的肉塊中間經過。上主的許諾是絕對無條件的,祂沒有要求任何回饋。天主知道自己不能要求什麼,因為聖祖的後裔經常懷疑及不忠信。在出谷時,他們甚至認為天主將他們帶到曠野是為了消滅他們(戶14:1-9)。
上主對人的許諾常是白白的恩賜。先知們把天主描述成忠信的丈夫,即使妻子不忠信時,上主經常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忠信的(依54:5-10)。面對任何的背叛,上主的愛卻從不會變。
讀經二 斐 3:17-4:1
弟兄們!你們要一同效法我,也要注意那些按我們的表樣生活行動的人。因為有許多人,我曾多次對你們說過,如今再含淚對你們說:他們行事為人,是基督十字架的敵人;他們的結局是喪亡,他們的天主是肚腹,以羞辱為光榮,只思念地上的事。至於我們,我們的家鄉原是在天上,我們等待主耶穌基督我們的救主從那裡降來,祂必要按祂能使一切屈服於自己的大能,改變我們卑賤的身體,相似祂光榮的身體。
為此,我所親愛的和所懷念的弟兄,我的喜樂和我的冠冕,我可愛的諸位!你們應這樣屹立在主內。
一聽到「基督的敵人」時,或許我們會想到的是那些行為放蕩的無神論者和狂熱主義者。在今天宣讀的這段保祿書信中,「基督的敵人」指的是斐理伯團體中的有些基督徒。保祿說:「他們的天主是肚腹,以羞辱為光榮,只思念地上的事」(19節)。
他們的罪惡是什麼呢?這樣的表達似乎是在告訴我們,他們毫無節制的追求食物及肉性的滿足。實際上,保祿所說的是他們中有些人把信仰看成只是遵守傳統的做法,例如割損禮,不許吃某些食物,守齋、克制自己。保羅諷刺地指出,這是一些與肚腹有關的行為。
因此我們想知道,若成為「基督十字架的朋友」,是否必須受苦、克制自己、犧牲、捨棄一切快樂的事物。克制自己意味著讓自己死去,但我們都想生存,而非死亡。無論從任何方面看,死亡對我們總是一種惡。然而,不是所有我們看似是生命的就是真正的生命。
蒙召成為基督十字架的朋友只須捨棄那些不是生命的元素。保祿告訴我們這是唯一的智慧選擇:「我們的家鄉是在天上」(20節),以及我們等待著肉身的改變。保祿忠於聖經的思想,宗徒沒有講述肉身的毀滅 — 如希臘哲學家的教導 — 而是說全人的改變,相似基督光榮的身體。
因此,那些只注視這個世界,以此世為永恆的住所,並以自己的肚腹為天主的人們錯了。人在這個世界上,就如同亞巴郎一樣,只是一個異客,一個遊牧者。
福音 路9:28b-36
大約過了八天,耶穌帶著伯多祿、若望和雅各伯上山去祈禱。正當祂祈禱時,祂的面容改變,祂的衣服潔白發光。忽然,有兩個人,即梅瑟和厄里亞,同祂談話。他們出現在光耀中,談論耶穌的去世,即祂在耶路撒冷必要完成的事。伯多祿和同祂在一起的,都昏昏欲睡。他們一醒,就看見祂的光耀和在祂旁待立的兩個人。那二人正要離開時,伯多祿對耶穌說:「老師,我們在這裡真好!讓我們搭三個帳棚:一個為祢,一個為梅瑟,一個為厄里亞。」他原來不知道說什麼了。他說這話的時候,有一片雲彩遮蔽了他們。他們進入雲彩時,門徒們就害怕起來。雲中有聲音說:「這是我的兒子,我所揀選的,你們要聽從祂!」正有這聲音時,只見耶穌獨自一人。在那些日子,他們都守了秘密,把所見的事一點也沒有告訴任何人。
有些人認為,這段福音描寫的是耶穌為使祂的門徒們能夠面對祂的苦難與死亡,讓門徒預嚐天國的經歷。
我們在閱讀一個福音片段時需要非常謹慎,因為表面看是在敘述一個歷史事件的前後發展;若深入看,經常是通過聖經的語言來向我們闡述其神學意義。耶穌顯聖容的記載就是一個例子,而且瑪竇和馬爾谷的敘述幾乎相同。
今天的福音片段,只在路加福音有記載。路加強調了耶穌上山的目的:上山去祈禱(28節)。耶穌經常用很多的時間祈禱。耶穌一開始並不知道祂的生命將會如何,也不知道自己的最後命運是什麼。祂透過祈禱,在祈禱的光照下才逐漸發現這些奧秘。
耶穌就是在這些深度的靈性經驗中,才逐漸意識到自己的使命是拯救人;不是通過勝利,而是通過失敗。路加在福音的中間部分開始向我們揭示耶穌失敗的一些標記:開始對耶穌充滿了熱情的群眾,後來捨棄了祂;有些人認為耶穌是造反者,祂的敵人試圖要殺害祂。因此,祂如今需要明白天父要自己去走的道路。正是為此,「祂上山去祈禱」。
正在祈禱時,耶穌的面容改變了(29節)。路加與其他聖史的記載不同,他並沒有記載耶穌「顯聖容」,而是「改變了面容」。這種光輝是與天主結合的人們的光榮標記。甚至梅瑟與上主說話時,他的面容也改變了(出34:29-35)。
每一次與天主真正相遇的人,都會在臉上留下一些可見的痕跡。在慶祝並分享了聖言之後,我們更喜樂的回到家中,心靈更加安寧,面帶微笑,對人更能容忍、理解、慷慨。甚至我們的臉龐輕鬆了,臉上似乎也閃耀著光明。
耶穌面容上的光輝表達了耶穌在祈禱中認識了父的旨意。耶穌知道,自己的犧牲並不是以失敗而終結,而是復活的光榮。在耶穌的這一靈性經驗中出現了兩個人物:梅瑟與厄里亞(30-31節),法律與先知的象徵,他們代表了全部的舊約。以色列的所有經典都指向耶穌。若沒有耶穌,舊約是不圓滿與不可理解的;若沒有舊約,耶穌就是一個奧秘。在耶穌復活的那天,為了使門徒們理解死亡與復活的意義,耶穌引用了舊約:祂於是從梅瑟及眾先知開始,把全部經書論及祂的話,都給他們解釋了(路24:27)。
瑪竇與馬爾谷也提到了厄里亞與梅瑟,但只有路加記載了他們與耶穌談話的主題:即耶穌的出谷,就是從這個世界回到天父那裡的旅程。這就是耶穌得知自己使命的光明來源:來自舊約中的天主的話語。因此,祂發現了默西亞的使命不是通過勝利,而是通過痛苦去完成。即祂必須受很多苦,受侮辱,被眾人所拋棄,正如「上主僕人」詩歌中所說的一樣(依53)。
伯多祿、雅各伯與若望這三位門徒對所發生的事一點也不理解(32-33節),他們都昏昏欲睡。很難想象他們在此時刻打盹,可能是因為爬山太疲勞,他們需要休息;而且這件事似乎是在晚上發生的(37節)。
讓我們特別留意的是在耶穌受難受死的過程中,這三位門徒常是昏昏欲睡。他們在橄欖山園中睡覺(谷14:32-42;路22:45)。奇怪的是,在耶穌生命重要的時刻,他們的眼睛總是沉重的。
聖經作者經常用象徵意義使用睡夢。例如,保祿寫信給羅馬人說:「現在已經是由睡夢中醒來的時辰了,黑夜深了,白日已近」(羅13:11-13)。保祿用這個形象的比喻將基督徒從靈性的沉睡中喚醒;並邀請他們開放心靈,接受福音的倫理要求。在耶穌顯聖容的敘述中,門徒們在睡覺表達了門徒們無法理解並接受默西亞必須通過死亡才能進入光榮。耶穌行奇跡時,群眾為耶穌喝采,三位門徒都清醒著。但是當耶穌談到要付出自己的生命、坐末位、成為別人的僕役時,他們不願意去理解,也不想接受,於是就慢慢地閉上眼睛開始睡覺,繼續掌聲與勝利的睡夢。
最難解釋的就是「三個帳篷」(福音作者強調伯多祿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說什麼)。
搭帳篷意味著想要在此建立固定的居所,至少在一段時間內不想離開。而耶穌卻常常在行走。正如今日福音所說,祂必須完成自己的「出谷」,門徒們也被邀請去跟隨祂。搭三個帳篷也許指的是伯多祿見到老師在祈禱中的喜樂經驗,想要長時間地停留在這樣的喜樂中。
為了更好的理解,我們也可對照自己的生活經驗:我們與天主長時間的對話後,我們也不願意回到日常生活中。生活中的具體困難與不得不面對的挑戰使我們感到害怕。我們知道,聆聽天主的話語不是生命的全部,人不能在教堂或避靜院度過一生。我們有需要走出來並為兄弟姊妹服務,幫助那些受苦的人,親近那些需要愛護的人。在祈禱中發現了應走的道路之後,我們應該與耶穌一起上路,去耶路撒冷奉獻自己的生命。
當他們從山上下來時,有一團雲彩遮住了他們(34節),雲彩在聖經中指的是天主的無形臨在。出谷紀中常常提到雲彩,梅瑟進入遮住山的雲彩(出24:15-18),雲彩遮住了帳篷,梅瑟不能進去,因為那裡是天主臨在的地方(出40:34-35)。
伯多祿、雅各伯與若望被帶進了天主的世界,在那裡他們明白了老師要走的道路:與宗教領袖之間的衝突、受迫害、受苦與死亡。他們知道他們最後的命運也像老師一樣,因此他們感到害怕。從雲彩中出現了聲音(35節):天主要在耶穌身上施行救恩。為人來說,祂將是失敗,但是為天主來說,祂卻是「特選者」,是上主喜悅的忠信僕人。
天主也喜悅那些跟隨耶穌的人。來自天上的聲音說,你們要聽從祂,即使祂的道路非常艱難,充滿艱辛和矛盾,從人性角度看甚至顯得荒謬,即使如此,也要聽從祂。
在福音片段的最後部分(36節),只有耶穌單獨一個。梅瑟與厄里亞不見了。這顯示了舊約的使命:把一切引向耶穌,使人們認識耶穌。到那時,所有的眼目都要注視在祂身上。
相信耶穌的啟示,接受耶穌對生命的教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跟隨耶穌的「出谷」也不是那樣容易。信賴耶穌充滿了挑戰。的確,耶穌許諾了光榮的未來,但是人在當下的經驗卻是捨棄自我,奉獻自我。撒在地裡的種子將會結出很多子粒來,但是如今卻要經歷死亡。天主的智慧與人的邏輯恰恰相反,那什麼時候又該如何接受天主的智慧呢?
答案就在今天福音的開始,而且看似多餘。路加記載,耶穌預言自已將要在耶路撒冷受苦、死亡與復活。耶穌在八天之後顯聖容,在八天之後向人述說了跟隨自己的條件:捨棄自己,每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路9:22-27)。
對基督徒來說,「第八天」有著很具體的意義。這是安息日後的第一日,是上主的日子,是基督徒團體聚集在一起聆聽上主的話語並擘餅的日子(路24:13)。這就是路加想要表達的意義:門徒們在每個主日聚在一起,慶祝聖體聖事的時候,就是在「上山」,他們在那裡看到了改變了面容的主,即復活的那位;耶穌的「出谷」並不是以失敗而告終,而是以復活的光榮;他們在聚會中再次聽到來自天上的聲音,並邀請他們聽從耶穌。
伯多祿、雅各伯與若望從山上下來,在那些日子,他們都守了秘密,把所見的事一點也沒有告訴任何人(36節)。他們不能講述他們不理解的事情:耶穌的「出谷」還沒有完成。今日的我們,從教堂裡出來,可以向所有的人宣佈信德帶來的發現:為愛而奉獻自己生命的那一位進入了天主的光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