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復活前夕守夜禮
不要在死人中找活人
基督徒確信自己是人類與社會理想目標的守護者。若是人們認為我們所宣講的倫理標準高尚與崇高時,我們感到很自豪。
我們也很高興被人稱為是博愛、正義與和平的使者。
然而,我們卻對自己是復活的見證,照亮墳墓黑暗之光明的攜帶者而感到一些保留。
有時候我們看到,在逾越節晚上的講道中,宣講者在講述基督戰勝死亡時似乎表現不出內心真正的喜樂。有時不講復活的基督,而是講論當下的問題以便吸引人更多的注意力。觸及嚴肅而重要的社會問題時,需要在福音的光照下去理解。但是,在復活前夕,基督徒團體應聽到另一種宣佈。人們聚在一起是為了慶祝生命之主,因為天主在祂的僕人耶穌身上完成了從未聽說過的奇蹟。
教會初期的戴爾都良這樣評價當時代的基督徒團體的生活與信德:基督徒的希望就是死者的復活,我們所有的一切是因為我們相信復活。
基督徒與別人的不同不在於高尚的倫理。非基督徒也去實行愛德的崇高行為,雖然他們沒有意識到,但也是被基督的聖神所推動。
世界從基督徒身上期望看到的,是符合福音精神的倫理生活。但人們首先尋求的是對死亡之謎的答覆,基督復活的見證,因為基督的復活使死亡變成了新生命的誕生。
對新生的期待只能從不再害怕死亡的人身上體現出來,因為信德之光告訴他們,「我看見了」復活的那一位,並在心中期待著,白日將近,晨星將要升起(伯後2:19)。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願我們每時刻的生命都被復活的光明所照耀。
羅 6:3-11
3 弟兄們,難道你們不知道:我們受過洗歸於基督耶穌的人,就是受洗歸於他的死亡嗎﹖ 4 我們藉著洗禮已歸於死亡與祂同葬了,為的是基督怎樣藉著父的光榮,從死者中復活了,我們也要怎樣在新生活中度生。 5 如果我們藉著同祂相似的死亡,已與祂結合,也要藉著同祂相似的復活與祂結合,6 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舊人已與祂同釘在十字架上了,使那屬罪惡的自我消逝,好叫我們不再作罪惡的奴隸,7 因為已死的人,便脫離了罪惡。 8 所以,如果我們與基督同死,我們相信也要祂同生,9 因為我們知道:基督既從死者中復活,就不再死;死亡不再統治祂了,10 因為祂死,是死於罪惡,僅僅一次;祂活,是活於天主。 11 你們也要這樣看自己是死於罪惡,在基督耶穌內活於天主的人。
從初期教會開始,基督徒就稱安息日後的那一天為聖日,並以一個新名字稱呼這一天。羅馬人稱為「太陽日」的那天就成了「上主的日子」,因此稱「星期日」。
基督徒很快就感覺到,需要用特殊的一天來慶祝基督的復活,因為這是他們信仰的基礎與核心。因此逾越節就被稱為「星期日中的星期日」「節日中的節日」,是最重要的節日,最大的星期日,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
人人都參加隆重的復活前夕守夜禮,也在這個時候為慕道者施洗。
慕道者並不是接受一個簡單的洗禮,而是完全浸到水中,然後從聖洗池中出來。正如從母胎中出來一樣,成為一個新的受造物,光明之子。
在喜樂的歌頌聲中,基督徒團體接納教會的新子女,就是由聖神和水而獲得新生的子女。
這就是保祿在今日的讀經中所告訴我們的。
保祿回憶了羅馬的基督徒領洗的時刻和他們接受的教理知識。
保祿以一個反問來開始:難道你們不知道:我們受過洗歸於基督耶穌的人,就是受洗歸於祂的死亡嗎(3節)?他用這種反問的方式提醒他們已經接受的真理。他們在基督內受洗使得他們與基督親密聯合,分享基督的死亡,並與祂一起進入生命。
耶穌也有一次提到洗禮:我有一種應受的洗禮,我是如何焦急,直到它得以完成(路12:50)。指的是祂將經過死亡之水的洗禮,並將在逾越節獲得復活的生命。
保祿強調,基督徒蒙召要走與老師同樣的道路。
若想獲得復活基督的豐富生命,人要首先死於舊我,將自己的邪惡生活埋葬。就是要浸入洗禮的水中,浸入水中意味著死於罪惡,埋葬自己的過去,重新開始一個全新的生命,與基督相似的生命(4-6節)。
保祿在迦拉達人書中通過一個形象的對比來解釋由死入生,即「本性的行為」與「聖神的行為」之間的對比:本性私慾的作為是顯而易見的:即淫亂、不潔、放蕩、崇拜偶像、施行邪法、仇恨、競爭、嫉妒、忿怒、爭吵、不睦、分黨、妒恨、醉酒、宴樂以及凶殺,與這些相類似的事。我以前勸戒過你們,如今再說一次:做這種事的人,決不能承受天主的國。然而聖神的效果卻是: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迦5:19-23)。
逾越節的晚上對每一個基督徒來說,無論是兒童、少年、青年、或是成年人,都是提醒自己的好機會,去實踐我們在領洗時所發的許諾,行為應與領洗時的誓言保持一致。
保祿在今天讀經的第一部分闡述了消極層面,即要死於罪惡。他在第二部分(8-11節)強調了積極的層面,進入新生:如果我們與基督同死,相信也要與祂同生(8節)。
如果我們經過死亡,那最後的結局將會是復活的生命。
初期的基督徒從內心接受了保祿關於洗禮的講述。他們努力在生活中付出實踐,並且逐漸豐富了洗禮的儀式,使之更能表達其中的象徵意義。
他們讓新領洗者穿上白衣,代表一種全新又沒有瑕疵的生命,並努力活出 這樣的生命。當他們從洗禮池上來,主教給他們穿上白衣,並擁抱他們。在一些團體中,主教也在他們的口唇上放幾滴奶與蜜,是天主許諾給進入福地的人們的食糧。為新領洗者來說,福地就是天主的國。
洗禮池的形狀也有象徵意義。納匝肋現在保存著兩個很古老的洗禮池,正方形或長方形,用以提醒候洗者洗禮池就如同墳墓,浸入洗禮池就是將自己的「舊我」與基督同葬,並與基督一起進入新的生命。有的洗禮池是圓形,代表穹蒼,告訴新領洗者已經進入了天上的國度。有的洗禮池是十字架形狀,象徵生命的奉獻,邀請他們與老師一起,將自己奉獻給兄弟姊妹。雞蛋形狀的洗禮池具有更明顯的意義:就如生命破殼而出,同樣新人也由洗禮池中產生。
福音 路 24:1-12
1一週的第一天,天還很早,婦女們便攜帶預備下的香料,2來到墳墓那裡,見石頭已由墓穴滾開了。 3她們進去,不見了主耶穌的遺體。 4她們正為此事疑慮的時候,忽然有兩人,穿著耀目的衣服,站在她們身邊。 5她們都害怕,遂把臉垂向地上,那兩個人對她們說:「妳們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6祂不在這裡了,祂已復活了。你們應當記得:祂還在加里肋亞時,怎樣告訴過你們,7說:人子必須被交付於罪人之手,被釘在十字架上,並在第三日復活。」8她們遂想起了祂的話,9從墳墓那裡回去,把這一切事報告給那十一門徒及其餘的眾人,10她們是瑪利亞瑪達肋納及約安納和雅各伯的母親瑪利亞;其餘同她們一起的婦女,也把這些事報告給宗徒。 11但婦女們的這些話,在他們看來,好像是無稽之談,不敢相信。 12伯多祿卻起來跑到墳墓那裡,屈身向裡窺看,只見有殮布,就走了,心裡驚異所發生的事。
在聖週五,一些從加里肋亞陪伴耶穌的婦女們也在加爾瓦略山上,她們在遠處見證了所完成的事(路23:49)。然後回到城中準備敷抹耶穌遺體的香料。她們就照法律的規定,在安息日安息了(路23:55-56),在一周的第一天清晨,她們就到墳墓那裡去了。
當時的風俗就是在葬禮之後,婦女們會再次到墳墓那裡去。因為人們認為,死者的生命氣息會在遺體周圍停留四天,並且可能會重新回到死者身上喚醒死者。在厄里亞與厄里叟先知時代就發生過這樣的事,耶穌也喚醒過死人:復活納因城寡婦的兒子,雅依洛的女兒及拉匝祿。
復生並不是戰勝死亡。所有被復生起來的人將來也會永遠地離世。人雖然再次活起來,但無情的死亡總會來到,使人屈服於它的權下。
復活不是復生,不是回到原來的生命;而是進入一個全新的生命,再也不受死亡控制的生命。
一周的第一天清晨,婦女們去墳墓那裡的目的是什麼呢?
看看耶穌是否活了起來?是否想看看阿里瑪特雅人若瑟埋葬在自己 墳墓內的耶穌遺體還有生命的徵象呢?
不是,受過萬般折磨的耶穌遺體再復生是絕對不可想象的。
去看看耶穌是否復活了?是的。耶穌曾說過,但是沒有人明白祂的 話是什麼意思。因為與當時的猶太文化完全不符。死者從現世的生命立即進入另一種形式的生命,這種認識完全不符合當時的猶太文化。
在基督來臨前的兩個世紀,以色列人開始討論許多長眠於塵土中的人要醒起來(達12:2)。但這種醒起來卻是很遙遠的事,人們認為世界末日時才會實現。
辣彼中的智者確信,義人與為信仰而奉獻自己的殉道者將會重新獲得被人殘酷奪去的生命。當長期期待的正義與和平之國來到世界上時,上主將會帶給他們生命,並使他們分享全新世界的喜樂。但是,惡人的命運將是永遠的喪亡。他們的命運就像動物與植物的命運一樣:沒有人紀念他們,甚至會被人忘記。
只有法利塞人相信長眠於塵土中的人要醒起來。撒杜塞人是在耶路撒冷聖殿內供職的司祭種族,他們不相信死後的生命。而那些單純的人,普通的百姓則忙於生活的具體問題,也沒有時間去探討身後之事。
因此在安息日後的第一天,沒有人期待著耶穌的遺體可以復生。有些人的唯一安慰,可能就是渺茫地希望耶穌會在世界末日的時候重新活過來。
當婦女們到了墳墓那裡,驚訝地發現石頭已經被移開了。她們進去卻沒有發現耶穌的遺體。
她們不明白,還可能無法領會天主放在她們眼前的標記的意義。她們需要回憶、反思並理解老師重複地講論有關復活的話語。
她們的第一個想法是:盜賊曾進過墳墓。
雖然羅馬法律對破壞墳墓的行為處以死刑,但是取走墳墓內的物品在當時比較常見。瑪利亞瑪達肋納告訴伯多祿和另一個門徒說:有人從墳墓中把主搬走了,我們不知道他們把他放在哪裡了(若20:2)。
婦女們可能還有一種想法,難道生命的氣息使耶穌又活了過來?但很快發現這是荒唐的。
她們茫然不知所措,或者就像福音中所說的那樣,她們正為此事而感到疑慮(4節)。
這時,只有來自天上的光明才能將她們帶領到全新的認識,因為她們從來沒有想到,甚至也無法明白。
忽然有兩人,穿著耀目的衣服,站在她們身邊(4節)。後來記述說他們是天使(路24:23)。馬爾谷說是「一位青年人」,瑪竇說是由天降下的上主的一位天使,若望說是兩位天使。
福音作者運用的語言不一樣,但是所傳遞的訊息卻是一樣。天上派遣了光明來照亮死亡的奧秘,給死亡——最困擾人類的奧秘一個答覆。
婦女們對上主之光輝的反應是在宗教意義上的害怕。她們把臉垂向地上,以尊敬和虔誠的方式面對並接受來自上天的啟示。
那兩個人對她們說:「你們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祂不在這裡了,祂已復活了(5-6節)。
復生是可以得到證實的,但復活是進入天主永恆的生命形式,是不能用感覺證實的。這不是人類思想的發現,也不是理智思考與邏輯推理的結果,只能是來自天主的啟示。
墳墓已空並不是因為受害者臨時逃脫了死亡的威脅,而是因為天主使墳墓變成了可以孕育新生命的母胎。天主就是新生命的助產士。
婦女們不必在死人的國度裡尋找耶穌。祂是永遠生活的那一位,祂通過自己的死亡清空了每一個墳墓。
自復活節開始,那些想在墓地看望離開塵世的人們是愚蠢的。在那裡只會看到不能進入天上的遺體、原子、分子。我們所尋找的親人已經與基督與天主一起生活了。
今日的我們也像那些婦女們一樣,希望看到只能通過信德才能看到的那一位。
天主的使者告訴她們,也告訴我們,與那一位相遇的方法:你們應記得:他在加里肋亞時告訴過你們的話(6節)。
記住祂的話,通過祂的話尋找祂。
通過祂的話語就可以遇到祂並看見祂。
她們遂想起了祂說過的話(8節)。
就在這時刻,她們相信了復活的那一位。
天主所說的話光照了所發生的事,否則發生在耶穌身上的事就是荒謬的。天主的話也使死亡和所有的死者有了積極意義。
婦女在路加福音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常常記載她們與十二門徒一起跟隨耶穌,經過各城各村,向人宣講天國的喜訊(路8:1-3)。
復活節那天是她們使命的最高峰。她們是首先接受來自天主啟示的人,也是首先記起耶穌的話並向人宣佈復活喜訊的人。
在猶太文化中,婦女的見證是沒有價值的。
天主不僅打破了人們的期待,而且也推翻了人們的判斷標準:正如保祿所說,天主的選擇與人不同:天主偏召選了世上愚妄的,為羞辱那有智慧的;召選了世上懦弱的,為羞辱那堅強的;甚而天主召選了世上卑賤的和受人輕視的,以及那些一無所有的,為消滅那些有的(格前1:27-28),好讓他們執行天主的計劃。
宗徒們對婦女們的宣佈的反應最為自然:婦女們的這些話,在他們看來,好像是無稽之談,不敢相信(11節)。
「無稽之談」一詞在新約中只在這處出現過一次,它指出復活是多麼荒謬,多麼不可相信,以色列人的思想中根本沒有這個概念。
保祿在總督前為自己辯護時,提到了耶穌的復活,費斯托打斷他的話說:保祿,你瘋了!學問太多把你弄瘋了(宗26:24)。
伯多祿不相信,但他開始去走婦女們所走過的路:他到了墳墓那裡,卻只看到了殮布,看到的是死亡的標記。殮布是人的肉眼唯一可以證實的事實。
如今,伯多祿的反應不再是不信,而是對發生的一切感到驚訝。
這是伯多祿邁向信德的第一步。只有當復活的主提醒他耶穌以前說過的話(路24:44),並且開了他的理智使他明白聖經的時候(路24:45-47), 伯多祿才能做出決定性的相信。
與其他福音相比,路加特別指出了門徒們接受上天啟示的困難,他們的無信與驚訝。
門徒們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故事,他們走過的信仰之旅也是我們的信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