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主日
證人就是「看見過」主的人
若望一書開始時的話語很感人:我們聽見過,我們親眼看見過,瞻仰過,以及我們親手摸過的生命的聖言。我們將所見所聞的傳報給你們(若一 1:1-2)。這是一個令人羨慕但卻不可重複的經驗。但是,成為耶穌基督的見證,並不一定要和納匝肋人耶穌一起生活在巴勒斯坦。
保祿也沒與耶穌一起的經歷,但也成了他所見之事的見證人(宗26:16)。他從主那裡接受了這個責任:在耶路撒冷你怎樣為我做見證,在羅馬你也要同樣為我做見證(宗23:11)。若要成為耶穌的見證,看見過耶穌真的還活著就足夠了。
做見證不是立好榜樣。榜樣的確有幫助,但見證卻是另外一回事:只有經過死亡到達生命的人;只有在復活的光照下,生命得到了改變並有了意義的人;只有經歷過信仰基督可以給人喜樂及明白痛苦帶來意義的人才能被稱為證人。
我們捫心自問:耶穌的復活是我們全部生命與工作的中心嗎?當我們或買或賣、與人對話、分家產、或是想再要一個孩子時,耶穌與我們有關係嗎?或者我們是否認為世上的一切與基督的復活沒有關係呢?看見過基督的人,所做的一切都會以祂為中心。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訊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如果我們的心靈向聖經開放,我們就會看見耶穌。
讀經一 宗 10:34,37-43
34 伯多祿遂開口說:「我真正明白了:天主是不看情面的。37你們都知道:在若翰宣講洗禮以後,從加里肋亞開始,在全猶太所發生的事:38 天主怎樣以聖神和德能傅了納匝肋的耶穌,使祂巡行各處,施恩行善,治好一切受魔鬼壓制的人,因為天主同祂在一起。39 我們就是祂在猶太人地域和耶路撒冷所行一切的見證人。他們卻把祂懸在木架上,殺死了。40 第三天,天主使祂復活了,叫祂顯現出來,41 不是給所有的百姓,而是給天主所預揀的見證人,就是給我們這些在祂從死者中復活後,與祂同食共飲的人。42 祂吩咐我們向百姓講道,指證祂就是天主所立的生者與死者的判官。43一切先知都為祂作證:凡信祂的人,賴祂的名字都要獲得罪赦。
宗徒大事錄中記載了八篇伯多祿的講道辭,本篇讀經是第五篇。地點是在凱撒勒雅的百夫長科爾乃略家裡,當時他和一群即將領受洗禮的外邦人在一起。
本篇講道意義重大,因為這是初期基督徒團體中的講道。作者記載說是出自伯多祿之口,是為了賦予其權威性和可信性。現在我們來看這篇演說辭的主要內容。
這篇講道首先講述的是耶穌的生活:祂走遍各處,施恩行善,治好一切受魔鬼壓制的人,因為天主同祂在一起(37-38節)。同時還指出了祂開始行動的地點和時間:在加里肋亞若翰宣講洗禮後。也許我們對耶穌在納匝肋的童年與青年生活感興趣,但這些不是構成信仰的因素。
伯多祿強調的是可證實的具體事實,因為基督徒信仰不是建立在神秘的思想或神話人物上,而是建立在一個生活在具體的時間和地點的人身上。也許我們希望伯多祿也能講一些有關傳播福音的道理,但他只講述了耶穌給世界帶來的具體轉變,這就足以證明一個新的世界已經開始了。
伯多祿宣講的第二點是人們做了甚麼:他們沒有認出耶穌就是天主所派遣的,甚至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殺死了祂(39節)。
那麼天主是怎樣回應的呢?伯多祿說:天主不會將祂忠信的僕人遺棄在陰間,因此天主使祂復活了。天主的工程不同於人的工程,人的工程帶來死亡,通往墳墓;而天主卻給人帶來生命。這是我們信德的基礎。
最後伯多祿指出了門徒的使命:他們是這些事的見證人(39,41節),並被派遣去向人宣佈和見證耶穌就是天主所立的生者與死者的判官(42節)。這一真理是信經的一部分,這不是恐嚇,而是一個喜訊。門徒們必須告訴所有的人,耶穌不是懲罰的判官,而是天主為我們準備的生命的標尺和模範,用以對照我們的生命是成功還是失敗。除了耶穌以外,再沒有更好的模範了。猶太人信仰天主的方式就是遵守法律;但是忠信於天主的人並不在於法律、傳統、或者任何人間的標準,而是以耶穌為榜樣,只有耶穌才是信德的基礎。
門徒們是耶穌的見證,因為他們與祂在一起,與祂同食共飲,聽過祂的教訓,並見過耶穌所行的奇蹟。他們不是因為生活的榜樣才是見證人,而是與耶穌有了獨特的經驗,因而他們可以懷著真誠與純潔的心對待所有聆聽他們的人。
讀經二 哥 3:1-4
1 你們既然與基督一同復活了,就該追求天上的事,在那裡有基督坐在天主的右邊。 2你們該思念天上的事,不該思念地上的事,3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已與基督一同藏在天主內了;4當基督,我們的生命顯現時,那時,你們也要與祂一同出現在光榮之中。
保祿給哥羅森的基督徒寫信提醒他們:他們從領洗的那天就已獲得了一個新生命,這生命不是在這個世界得到圓滿,而是在天主的世界。
對這種新生命的信仰是基督徒與無信仰者之間的區別,因為無信仰者認為,人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並在這個世界上努力獲得救恩。
不難想象,即使世界上所有物質的問題都解決了,人人都有食物吃,痛苦與疾病也被戰勝了;但是,人的內心深處仍有尚未解決的問題:我為什麼活著,為什麼死?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只有死而復活的基督能對這樣的問題給予一個滿意的答覆。
保祿並不是說基督徒不應該關心現實的世界,基督徒和其他人一樣要盡責地工作;但是,基督徒知道生命的圓滿境界無法在此世完成(2節)。
讀經告訴我們,好的行為是不可缺少的,因為善行是新生命的表現,是天主臨在的標記。就像果實一樣,必須產自富有生機的繁茂樹木。
福音 若 20:1-9
1 一周的第一天,清晨,天還黑的時候,瑪利亞瑪達肋納來到墳墓那裡,看見石頭已從墓門挪開了。 2 於是她跑去見西滿伯多祿和耶穌所愛的那另一個門徒,對他們說:「有人從墳墓中把主搬走了,我們不知道他們把他放在哪裡了。」3 伯多祿便和那另一個門徒出來,往墳墓那裡去了。 4 兩人一起跑,但那另一個門徒比伯多祿跑得快,先來到了墳墓那裡。 5 他俯身看見放著的殮布,卻沒有進去。 6 隨著他的西滿伯多祿也來到了,進了墳墓,看見了放著的殮布,7 也看見耶穌頭上的那塊汗巾,不同殮布放在一起;而另在一處捲著。 8 那時,先來到墳墓的那個門徒,也進去了,一看見就相信了。 9 這是因為他們還不明白,耶穌必須從死者中復活的那段聖經。
一周的第一天清晨,天還黑的時候,瑪利亞瑪達肋納來到墳墓那裡。從復活主日福音的第一句話中,我們感受到的似乎是死亡勝利的標記。大地一片靜寂,甚至沉寂。一個婦女,孤身一人,膽怯地走在夜間。死亡統治了世界,靜寂與黑暗勝利了。權力、武力、歧視、不義、以及狡詐似乎決定性地戰勝了生命的力量。
我們想象當瑪利亞看到空墓時所發生的事:一切都神奇地改變了,被突然的害怕驚呆了,所有的人物都從睡夢中驚醒了,並開始快速行動起來:瑪利亞瑪達肋納跑去見西滿伯多祿……伯多祿便和那另一個門徒往墳墓那裡跑……兩人一起跑,但那另一個門徒比伯多祿跑得快……(2-4節)。每一個人都驚呆了,安息日後的第一天,生命以全部的力量爆發了。天主介入了,打開了墳墓,但瑪達肋納並不知道。她認為遺體被偷走了,這是任何人在看到空墓時的第一個想法。
人或者可以停留在這一想法中,或者從看到的事物中尋找意義。在死亡面前,人們可以放棄,哭泣或者向上天的光照開放心靈。
這段福音不再敘述瑪達肋納,就如同在通往信德的賽程中傳遞接力棒一樣,傳遞給了兩個門徒。一位是伯多祿,另一位卻沒有記載名字。一般認為這是若望宗徒,但是這看法的出現有點遲,是在若望去世大約100年後才出現。也許他就是耶穌所愛的那一位。但是在若望福音中,耶穌所愛的那一位有其象徵意義,是值得反思的。
這位無名的門徒似乎時常與伯多祿聯繫在一起。
——他與安德肋一起跟隨耶穌。有一天,他們二人看到耶穌從那裡經過,就問耶穌住在哪裡。他們就跟隨了耶穌,並住在了那裡。這與伯多祿有什麼關係?這個無名門徒是在伯多祿之前到達耶穌跟前(若 1:35-40)。
——從那以後,就沒有記載那個門徒。直到最後晚餐中,耶穌說他們十二人之一要出賣祂。誰找出了那個叛徒?誰又知道哪些人與耶穌一起,而誰要反對耶穌呢?不是伯多祿,而是這個靠在耶穌胸前的無名門徒(若 13:23-26)。
——在耶穌受審時,伯多祿否認了耶穌。而這個沒有名字的門徒卻很勇敢地跟隨耶穌,進了大司祭的庭院,並在整個過程中都離耶穌很近(若 18:25-27)。
——在加爾瓦略山上,伯多祿不在,他逃跑了。而這個無名的門徒,卻與耶穌的母親一起站在十字架下(若 19:25-27)。
——在今日的福音中,伯多祿在現實的跑步和靈性的跑步中都有些落後,稍後我們就會看到(若 20:3-10)。
——在提比黎雅湖邊,仍是這個無名的門徒首先認出站在岸上的耶穌;而伯多祿是在稍後認出祂來的(若21:7)。
——最後,當耶穌邀請他去跟隨衪時,伯多祿沒有勇氣單獨跟隨,他認為需要有耶穌所愛的這位門徒在身旁(若 21:20-25)。
這位愛徒是誰呢?為什麼沒有名字?
他代表的是真正的門徒,認識耶穌後,沒有絲毫猶豫,立刻跟隨耶穌;並且去認識耶穌,為了與耶穌在一起,甚至都忘記了睡覺。你是否對耶穌非常熟悉,可以馬上認出耶穌的朋友與敵人呢?他跟隨耶穌,甚至可以捨棄自己的生命。他沒有名字,因為每一個人都被邀請成為這樣的門徒。
兩個門徒一起向墳墓那裡跑。這個無名的門徒先到,他俯身向裡觀看,看到了殮布,卻沒有進去。隨後西滿伯多祿也到了,進去並看到了放著的殮布,以及耶穌頭上的那塊汗巾,不同殮布放在一起,而另在一處捲著。
沒有奇蹟發生,也沒有天使顯現,看到的只是死亡的跡象。也許這二位門徒的直覺就像金口聖若望所說的那樣:如果有人將遺體偷走了,不會就地將殮布剝下,更不會將汗巾捲起來放在另一處。顯然遺體並沒有被偷走。
伯多祿停了下來,他感到驚愕與驚奇。他的思緒只能停留在眼前所看到的,還在被死亡的事實蒙蔽著。這個無名門徒的認識更深一點,他看到了就相信了(8節)。這是他對復活主的信仰旅程的最高表現。在死亡的標記面前(墳墓、殮布等等),他看到了生命的勝利。
隨後的一節講述的是這兩位門徒:這是因為他們還不明白,耶穌必須從死者中復活的那段聖經(9節)。這似乎不合邏輯,至少對那位沒有名字的門徒來說並不是。但是,福音作者在這裡並不是硬磞磞地按時間順序記載事實,而是在告訴基督徒團體通往信仰的路程。就像福音所記載的(若20:30-31),此旅程開始於某些標記;然而,除非被聖經和天主的話所引導,標記依然神秘,不易理解。天主的話能夠打開人的思想和心靈,並能照亮人的內心去認識復活的那一位。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不需要更多的證據,不需要如同多默所要求的證明。
耶穌對祂的門徒們說: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將結出許多子粒來。那些不信的人認為白白恩賜的生命是無稽之談,毫無意義,因為人在這個恩賜背後只能看到死亡的記號。相反,在復活的光照下,真正的門徒開始明白,為朋友捨生是將自己的生命放在天主的真福中。
這段經文的結束記載說:兩個門徒又回到家裡去了(10節)。似乎給人的印象是一切又回到了從前。但卻不是這樣,他們二人認識了耶穌,見證了同樣的事實,看到了同樣的標記。回到日常的生活中,一個依然灰心失望;另一個卻被新光所引導,被新的希望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