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期第五主日
誰屬於基督?
「教會之外,沒有救恩」。這是一個著名的聲明,是在第三世紀由迦太基的主教濟利祿宣告的。這個聲明經常都不被正確的解讀。
過去有許多基督徒錯誤地把教會體制,等同為天國在世上的臨在,他們盛氣凌人而驕傲地肯定自己的得救;對其他宗教有許多偏見,認為他們是不純潔的,離開天主很遠。最令人憎惡的事件中,就是他們甚至還訴諸武力,強迫他人領受洗禮、皈依教會。
其實教會與天國並不是等同的。在教會裡有陰暗的區域,因而自我排除於天國之外,因為那裡衍生罪惡;同時在教會之外有許多人、許多區域是屬於天國的,因為那裡有聖神在當中運行。
「活出信徒的行為」並不是等同於「屬於基督的奧體」。 「信徒」並不是局限於宗教活動,例如參與彌撒、領受聖事、祈禱、奉獻;而是要效法基督、踐行正義、愛人互助、財富共享、善待移民、忠信、誠實、拒絕暴力、寬恕敵人、致力於和平。
誰屬於基督和不屬於基督,其分界線不是通過神聖的領域,而是去愛人,「凡在各民族中,敬畏祂而又履行正義的人,都是祂所中悅的」(宗10:35) 。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哪裡萌生愛、喜樂、和平與寬恕,那裡就有復活主的聖神臨在。 」
讀經一 (宗9:26-31)
掃祿來到耶路撒冷,設法與門徒們交結;眾人都怕他,不信他是門徒。
巴爾納伯卻接待了他,引他去見宗徒,並給他們講述掃祿在路上怎樣看見了主,主怎樣給他說了話;他又怎樣在大馬士革因耶穌的名字勇敢講道。掃祿遂在耶路撒冷同他們來往,也因主的名字勇敢講道;並且同希臘化的猶太人談論辯道,他們就打算殺害他。兄弟們一知道這事,就領他下到凱撒勒雅,以後打發他到塔爾索去了。教會既在全猶太、加里肋亞和撒瑪黎雅得了平安,遂建立起來,懷著敬畏上主之情行動,並因著聖神的鼓勵,逐漸發展。
在皈依數年之後,保祿決定去耶路撒冷一趟。希望會晤伯多祿,並且認識那裡的基督徒團體,那曾經是他嚴酷迫害過的地方。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在保祿身上所發生的事情,以及他徹底的改變。儘管如此,人們對他仍然不是很信任,在接納他之前仍然希望驗證他的堅定性(26節)。這時巴爾納伯介入了,他的慷慨和對福音的實踐使他在團體內享有盛名,受到非常的尊敬。他很了解保祿,知道他對舊約聖經有研究,並意識到這個人可能會成為一個偉大的宗徒。所以他找到保祿,引薦他到當地的基督徒團體。
經過與耶路撒冷團體兄弟們最初的艱難接觸之後,保祿與猶太教基要派領袖開始發生了激烈的對抗,他們甚至想要殺死他。他們認為保祿是異端分子,是先祖傳下來的信仰和傳統的背叛者(28-30)。這只是保祿為了基督所承受的無數迫害的起始。
今天這篇讀經的訊息遠遠超出生平介紹的意義。
保祿在皈依之後,當他第一次來到耶路撒冷,根據他在迦拉達書信中所寫的,他已經在納巴特一帶(今天的約但國)和大馬士革傳福音了,為此,阿萊特王的提督尋找他要逮捕他。那時他並沒有真正向異教徒傳福音,而只是追隨耶穌的足跡,在大馬士革一帶福傳(迦1:11-16)。然而,儘管他得到了基督非常特殊的直接啟示,但是他仍然感到沒有能力單獨於信徒團體中獨立活動。所以他希望盡快與伯多祿領導的耶路撒冷母親教會取得緊密聯繫。
他有很多理由走自己的路。他比其他人更早選擇了正確的牧靈道路。他意識到基督徒團體有很大的危機,就是將自己關閉在隔離區。他認為應該盡早脫離與猶太教的緊密聯繫,而把自己投向世界。但是贊同他的人很少,伯多祿也很猶豫。怎麼辦?走自己的路,不顧別人?
通過保祿的事件,宗徒大事錄的作者路加,告訴人們,包括今天,熱誠投身於福音的人,常常很少被教會團體所理解。他們要面對誤會及分歧,甚至被所有的人拋棄和孤立。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保祿,從一開始就努力與團體內的兄弟們保持團結,後來也沒有任何困難讓他遠離教會的共融。
讀經二 (若一3:18-24)
孩子們,我們愛,不可只用言語,也不可只用口舌,而要用行動和事實。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認出,我們是出於真理的,並且在他面前可以安心;縱然我們的心責備我們,我們還可以安心,因為天主比我們的心大,他原知道一切。
可愛的諸位,假使我們的心不責備我們,在天主前便可放心大膽;那麼我們無論求什麼,必由祂獲得,因為我們遵守了祂的命令,行了祂所喜悅的事。
祂的命令就是叫我們信祂的子耶穌基督的名字,並按照祂給我們所出的命令,彼此相愛。那遵守祂命令的,就住在祂內,天主也住在這人內。我們所以知道祂住在我們內,是藉祂賜給我們的聖神。
儘管我們特別努力,按照信仰要求正確的生活,我們知道自己仍然是一個罪人。若望在他的書信開始時就告戒我們:「如果我們說我們沒有罪過,就是欺騙自己,真理也不在我們內」(若一1:8)。那麼怎樣才能知道我們是否與基督結合﹖是在祂主幹上的分支、擁有祂的血液和聖神,還是掉落的不結果實的枯枝呢?
耶穌面對客納罕婦人(瑪15:28)和葛法翁的百夫長的信德曾經驚呼:「在以色列我從來沒有遇到一個人有這樣大的信德」(瑪8:10)。也就是告訴我們在異教徒中有很多善良和慷慨的人,比如科爾乃略:「他同他的全家,是虔誠而敬畏天主的人,對百姓慷慨好施,又常向天主祈禱」(宗10:2)。那麼這樣的人,一生持守正義、純潔的生活,雖然沒有領受洗禮,他們是不是已經屬於基督的呢?
在今天的讀經中,若望對這個疑問給予回答,並且建議一個標準,到底哪些人真正屬於基督。標準不是誰的名字寫在堂區教友名冊上,而是那些在生活中接納了聖神的人,祂像風一樣自由,不受任何體制包括教會的操縱,誰接受祂,祂就在那裡運行。
聖神臨在有一個明顯的標記:就是愛的工作。在今天讀經的前面一節若望告訴我們:「誰若有今世的財物,看見自己的弟兄有急難,卻對他關閉自己憐憫的心腸,天主的愛怎能存在他內?」(17),所以勸告我們:「孩子們,我們愛,不可只用言語,也不可只用口舌,而要用行動和事實。」(18)基督聖神臨在的標記不是口頭宣告信仰,而是具體的對人有益的工作。
沒擁有基督的聖神就不會產生愛的工作,如果施行愛德工作,那就是與基督及與天主結合的標記。
即使那些沒有認識基督的人,如果踐行愛德,當然他們就是分享神性生命的人。因為「可愛的諸位,我們應該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出於天主;凡有愛的,都是生於天主,也認識天主;那不愛的,也不認識天主,因為天主是愛」(若一4:7-8)。
書信繼續聲明,這一段是整本聖經中最美麗的聲明。如果我們反省自己的生活,不得不承認我們有很多錯誤,知道自己有很多缺點和壞習慣,依靠自己是沒有能力改變的。這時我們會想到是天主拒絕我們、懲罰我們。
若望的回答給予我們很多安慰。如果我們真誠地投身於對兄弟姊妹的愛,就不用再擔心我們的卑微、脆弱和心裡的不安。任何情況都不能動搖我們的信心,因為「天主比我們的心更加大」(20節)。
魔鬼最大的誘惑是讓我們認為天主的心比我們的心小。母親一向會寬恕孩子所有的錯誤,甚至在孩子不悔過的時候。母親理解天主,相信正義的天主有一天會派遣自己的兒子去地獄。誰不接受這種觀點,他就是把天主局限在他自己的小心眼裡。
福音 (若望15:1-8)
「我是真葡萄樹,我父是園丁。凡在我身上不結實的枝條,他便剪掉;凡結實的,他就清理,使他結更多的果實;你們因我對你們所講的話,已是清潔的了。
你們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你們內。正如枝條若不留在葡萄樹上,憑自己不能結實;你們若不住在我內,也一無所能。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條;那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的,他就結許多的果實,因為離了我,你們什麼也不能做。誰若不住在我內,便彷彿枝條,丟在外面而枯乾了,人便把它拾起來,投入火中焚燒。
你們如果住在我內,而我的話也存在你們內,如此,你們願意什麼,求罷!必給你們成就。我父受光榮,即在於你們多結果實,如此你們就成為我的門徒。 」
在聖經中提到的聖地並不只是「流奶與蜜」的地方,那裡也盛產葡萄和橄欖(雅24:13)。每一個希伯來家庭在房屋周圍都會栽種葡萄,搭起葡萄架,在漫長的夏季那濃綠的長廊是乘涼的最好地方(列上5:5)。珍貴的葡萄,其中一部分被烘乾成葡萄乾,另一些則被擠壓得到好的和強烈的葡萄酒。
葡萄聯繫著喜樂和節日,在聖經中經常被用於象徵性的方式,常常代表天主的祝福。即使是在巴勒斯坦農業社區長大的耶穌,也在祂的比喻和寓言中使用了這些圖像。
「我是真正的葡萄樹」(1節),耶穌以這個隆重的聲明開始今天的福音。
為了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和其挑戰性,我們需要先了解先知們所宣講的天主的葡萄園是以色列民族,他們是結滿信德豐碩果實的葡萄園,甘甜如同「沙漠裡的葡萄」(歐9:10),她虔誠地回應天主仁慈:「葡萄園如此珍貴優美,你們要高歌頌揚她。我,上主,親自作她的護守者,時加灌溉;我要日夜護守,免得受人侵害。我再沒有怒氣;萬一有了荊棘和蒺藜,我必前去攻擊,將它完全焚毀」(依27:1-5)。
上主的葡萄作為以色列的象徵,曾經是耶路撒冷聖殿最重要的裝飾,佈滿庭廊,金色的葡萄枝、葡萄串、葡萄藤都是朝聖人們的奉獻。
天主的以色列葡萄園曾經被天主精心種植在肥沃的丘陵上,可是他們讓天主很失望,他們的果實是酸的(依5:1-4)。天主抱怨說:「我種植你時,原是精選的葡萄,純粹的真種子;你怎麼竟給我變成了壞樹,成了野葡萄﹖”(耶2:21)所以天主做出痛苦的決定,「我必撤去它的籬笆,讓它被吞噬;拆毀它的圍牆,讓它受踐踏;我要使他變成荒地,不再修剪,不再耕鋤,荊棘和蒺藜將叢叢而生;並且我要命令雲彩不再在它上降下時雨」(依5:5-7)。
儘管如此,天主開始的工程從來不會以失敗告終。以色列的作為像不忠誠的酸葡萄,但園丁「他原希望正義,看,竟是流血;他原希望公平,看,卻是冤聲!」
(依5:7)。但是,天主並不拋棄他們,因為「天主的恩賜和召選是不會撤回的」(羅11:29)。在乾枯的樹根上生命的嫩芽要萌發,在逾越節那一天,新的苞蕾要綻放,祂是耶穌基督,真正的生命。
耶穌是葡萄樹,門徒是葡萄枝,他們屬於基督耶穌,天主從他們身上期待甜美的果實:正義、誠實、仁愛。為此,他像園丁一樣:他們將被主人「修剪或砍下」。 (2-3節)
這兩種工作由園丁在一年內不同的季節進行。砍下枝條是在冬季,為了把沒有用的枝條砍掉。修剪是在八月份,為了把弱小的花蕾去掉,給茁壯的花蕾更多空間。
如果按照字面直接解釋可能讓人很憂傷,弱小的和不結果實的枝條會很危險,它們讓人想到不冷不熱、徒有虛名的基督徒。他們的命運會是火焰:「誰若不住在我內,便彷彿枝條,丟在外面而枯乾了,人便把它拾起來,投入火中焚燒。」(6節)
這是一種誤導性的解釋,與天主對弱者的特殊愛情不一致。
砍下和修剪,不是報復的圖像,而是天主對每一個人和每一個基督徒的呵護。進入基督的奧體,或者是通過聖神直接引導仍然沒有領受洗禮的人們,或者領受了洗禮經過了「水和聖神」而未能重生的基督徒,二者都不會自行結出好果實。
枯乾的樹枝不是指沒有建樹的個人,而是每一個人的可悲之處,是對福音的不忠誠,鬆懈和大大小小的罪過,即使是那些偉大的宗徒們也有這些問題。沒有人超越於這種情況,所有的人都需要不斷的淨化。
強行分開善惡好壞,區分教會體制內的基督徒和體制外的非基督徒,都是出於靈性傲慢和虛偽的一種形式。誰只看到別人身上的枯枝,以為只有別人急需被修剪砍伐,甚至聲稱將他們排除在團體之外或宣稱他們離棄天主,只是一個自以為是的人 ,只看到兄弟眼中的木屑,而看不到自己眼中的大樑。 (瑪7:4)
在教會內面對人類的痛苦,而臉上表現出灰心喪氣,這也是天主淨化工作程中不信任的標記。 那些自稱為基督徒的人,因對罪惡所造成的失望,可能導致一些人離開團體的艱難決定。 這是一種可以理解和值得尊重的選擇,但仍然是錯誤的。 誰不了解兄弟姊妹犯錯誤,拒絕他們的也偏離了葡萄樹,耶穌接觸了痲瘋病人(谷1:41),並且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瑪11:19)。
「因著我講的話,你們已經是清潔的了」(3)。這不是宣告門徒的純潔無罪,而是強調天主用來修剪的工具。
在最後的晚餐上,耶穌告訴門徒們,「你們是潔淨的,但不都是」(若13:11)。那是指猶達斯,他代表那些儘管皈依了基督卻追求個人私利的人,他們以權力代替服務,佔據首位而不是成為最後。猶達斯代表那些拒絕天主介入他們生活的人們,他們拒絕自己的思想和心靈被天主聖言所「潔淨」,因此,他們走向喪亡的危險。
比較耶穌這個人及祂的話語,是需要持續地、必要的修剪。天主的話「確實是生活的,是有效力的,比各種雙刃的劍還銳利,直穿入靈魂和神魂,關節與骨髓的分離點,且可辨別心中的感覺和思念」(希4: 12)。沒有任何暗角和隱秘可以逃脫天主聖言的光明,沒有任何死亡的陰影在光明中不融化。它們就是被砍去的枝條,被修剪的無用葉子和苞蕾,為了讓太陽更好地照耀我們的美善和正直,結出更加美好的豐碩果實。這也說明外在的宗教熱誠是短暫的,不能等同於對基督真實的熱忱投入。
雖然祂帶來痛苦的一面,是由天父來執行,但這淨化的結果是喜樂的。天主的手看上去是打傷我們,其實是為了治愈(約5:17)。 「為接受懲戒,你們應該堅忍,因為天主對待你們,就如對待子女;那有兒子,做父親的不懲戒他呢﹖」(希12:7)。
今天許多人對教會的指責,有時是刻薄苛刻的批評,不能輕易駁回,因為這些批評者不愛基督,並且認為不值得作任何考慮。 其實他們可以改為參考一種更符合我們信仰的生活,雖然這是一種健康而痛苦的修剪。
結出豐碩的果實對誰有益處?讀經最後一節告訴我們 :是天主的光榮!。 (8節)
天主並沒有在期待我們的鼓掌和頌揚。天主的榮耀只是在於祂的愛在人類中的彰顯和流露。對於這個工程,門徒與基督完全結合,因為與基督一起,他們是同一棵葡萄樹。
葡萄不為自己生產葡萄,而為別人結果。 當它看到芽,花朵,葉子和甜葡萄的萌芽結果時,枝條會發現它活著時是滿全的實現。
基督徒踐行仁愛也不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對自己的倫理道德自我陶醉 ,甚至也不是為了獲得天主的獎賞。 他要像在天聖父,愛而不期待任何回報。他的回報就是看到別人幸福從而自己獲得喜樂,看到天主的愛通過自己獲得彰顯。再沒有別的,這就是天主自己的喜樂,當喜樂圓滿時就是天國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