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年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生命之主,從死亡中拯救人類
儘管生活中受苦不斷,而人仍然一往情深地熱愛生命。希臘史詩《奧德賽》中記載,奧德修斯在陰間遇到阿喀琉斯,嘗試安慰他,他卻回答說:「不要向我美化死亡,啊,奧德修斯!我寧願在人間為奴隸,也不願意在陰間稱王」。可是埃及人的看法卻完全不一樣,對於他們來說,死亡是進入位於西方的一個奇妙世界,被太陽神照耀,從黎明到黃昏,是永恆的生命。
所有的古代民族都相信死後有生命,希臘人特別強調的是靈魂不死。可是這種對於死後生命的信仰在以色列卻曾經不存在,他們出離埃及時形成一個民族,至千多年後,才開始相信死後有生命。
他們確實宣認:「天主是生命之主」(戶27:16),不過一直局限於現世。聖詠作者高唱「祢是生命之泉源」,但是說到生命,指的是「健康和舒適」(德34:17),肥沃的土地,豐富的收成,多子多孫,「長壽健康,安享天年」而終(創35:29),好像成熟的麥子從田地裡收穫(約5:26)。在整個希伯來文聖經中從來沒有出現過「不死」這個詞。
以色列人民對於永恆生命的認識是如此之晚,不過也是一個珍貴的和具有啟發性的思想。讓我們明白,在相信復活和未來的生命之前,先要赤誠地熱愛和珍視在這個世界的生命,像天主欣賞和愛護它一樣。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我從天主學會了熱愛生命,包括生命的所有層面。」
讀經一 (智1:13-15;2:23-24)
因為天主並未造死亡,也不樂意生靈滅亡。祂造了萬物,為叫它們生存;世上的生物都有生命力,本身都沒有致命的毒素,陰府在地上也沒有權勢;因為正義是不死不滅的。其實天主造了人,原是不死不滅的,使他成為自己本性的肖像;但因魔鬼的嫉妒,死亡才進入了世界。
基督降生前幾個世紀,約伯宣稱:「躺臥下去,再不站起來的人,只要時日存在就再不甦醒,再也不從睡眠中甦醒」(約14:12)。約伯之後有訓道篇的作者宣講:「的確,世人的命運,同走獸的命運,都是一樣:前者怎樣死,後者也怎樣死;氣息都一樣,人並不優於走獸:因為都是虛無」(訓3:19)。直到公元前二世紀,所有的以色列人仍然相信,人死後就進入永恆的睡眠,「在冥暗死影之地,幽黑混沌之地,那裡光明也如黑暗」(約10:21-22)。
在耶穌時代,以色列人的觀點發生了轉捩點。撒杜塞人堅持死亡就是一切的結束,可是大多數人民認同法利塞人的觀點,相信死人復活。甚至流行這樣一句話:「人死亡的日子比他出生的日子更重要。」事實上,我們都不是在一個旅程開始時慶祝,而是在旅程達到目的地時慶祝。
辣彼們的這句話很吸引人,但是並不能回應人們內心的不安:「請你記住:我的生命無非是一口氣,我的眼再也見 不到幸福」(約7:7);「火花一旦熄滅,身軀即變成灰土,魂魄即像輕風消散」(智2:4);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抓住人,把人拉回到虛無,化為灰土。天主按祂的肖像創造了我們,把我們納入祂愛的對話中,難道最終就是為了如此殘酷地欺騙我們嗎?
智慧書的作者,生活在耶穌時代的埃及首府亞歷山大,他拒絕這種絕望,指出:「天主並未造死亡,也不樂意生靈滅亡。祂造了萬物,為叫它們生存;世上的生物都有生命力,本身都沒有致命的毒素,陰府在地上也沒有權勢」(13-14),人的生命不能與起伏跌宕而不留任何痕跡的海浪相同,天主不能像風戲水波一樣拿人開玩笑。
那麼,如果不是從天主,那死亡是從哪裡來呢?
今天的讀經告訴我們:「其實天主造了人,原是不死不滅的,使他成為自己本性的肖像。」(24)
這個宣稱讓人不安。也就是說,如果人沒有犯罪,那就從來不會死亡嗎?科學徹底否定這種說法。生物學上的死亡是肯定的。人的器官像所有的其他生物一樣都會老化,會衰退,最後結束生命。
但在耶穌時代,並不是這種死亡引起虔誠的以色列人的恐慌。義人相信自己會重新獲得生命,如智慧書說,義人的死亡只是「出發」,是「解放」,是「在天主內安息」,是「從奴隸到自由」,所以,這不值得害怕。向一個更好生命的過渡並不是懲罰。
那麼,哪一種死亡是來於罪惡呢?
讀經選文的前面幾句話幫助我們明白:「不要因生活墮落而自招喪亡,也不要因你們雙手的作為而自取滅亡」(智1:12)。
所以,是惡招致死亡。誰懷著仇恨,施行報復、暴力,過不道德的生活,即使身體健康,卻已經摧毀了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
今天的讀經在結尾部分說:「因魔鬼的嫉妒,死亡才進入了世界」(25),所以不是在談論生物學上的死亡,這種死亡只是一個事件,而不是絕對惡。人真正的死亡是當他拒絕愛的時候,是自私、封閉,遠離天主。遠離天主指示的「生命之路」(箴13:14),遠離「生命活泉」(箴3:18)的時候。
誰把人帶入這種死亡狀態,就是魔鬼,就是邪惡力量,它存在於每一個人內,使人遠離天主。
智慧書的作者對聖經資訊掌握很好。以色列的聖書一直肯定,誰選擇犯罪,就是為自己製造死亡,如申命紀指出:「你看,我今天將生命與幸福,死亡與災禍,都擺在你面前,如果你遵行我今天吩咐你的,上主你天主的誡命:愛慕上主你的天主,履行祂的道路,謹守祂的誡命、法令和規定,你必能生活繁榮,上主你的天主在你要去佔領的地上,必要降福你。但是,如果你心中叛離,不願聽從,被人引去敬拜事奉其他的神,我今天警告你們:你們必要滅亡,在你渡過約但河去佔領的土地上,決不能久存。我今天指著天地向你們作證:我已將生命與死亡,祝福與詛咒,都擺在你面前;你要選擇生命,為叫你和你的後裔得以生存;你應愛慕上主你的天主,聽從祂的話,完全依賴祂;因為這樣你才能生活,才能久存,才能住在上主向你的祖先亞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誓許要給他們的土地上」(申30:15-20)。
讀經二 (格後8:7,9;13-15)
就如你們在一切事上,在信德、語言、知識和各種熱情上,並在我們所交於你們的愛情上,超群出眾,這樣也要在這慈善事上超群出眾。我說這話並不是出命令,而是借別人的熱情來試驗你們愛情的真誠。因為你們知道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恩賜:祂本是富有的,為了你們卻成了貧困的,好使你們因著祂的貧困而成為富有的。這不是說要使別人輕鬆,叫你們為難;而是說要出於均勻:在現今的時候,你們的富裕彌補了他們的缺乏,好使他們的富裕也彌補你們的缺乏,這樣就有了均勻,正如所記載的:“多收的沒有剩餘,少收的也沒有不足。”
克勞的時代(41-54),羅馬帝國很多地方鬧饑荒。本來就比較貧窮的巴勒斯坦地區也乾旱很久了,許多基督徒團體面臨危機。
在耶路撒冷,保祿在與宗徒們激烈的爭論之後,勇敢地承擔了向他建立的外邦人基督徒團體請求援助,支援巴勒斯坦基督徒團體的責任。(迦2:10)
在格林多,受到當地基督徒團體的建議,保祿首次考慮到收集募捐。
像經常發生的一樣,格林多的募捐也遇到很多麻煩,開始時大家都充滿熱情,可是很快激情就熄滅了,對這個計劃變得冷漠不感興趣,於是拖延,最後一切進行都不順利。
保祿寫信給這個團體的基督徒,首先要求他們承擔起承諾的責任,以得撒洛尼和斐理伯基督徒團體的榜樣鼓勵他們:「我可以作證:他們是盡了力量,甚至超過了力量,自動的捐輸,再三懇求我們准他們分享供應聖徒的恩惠。他們所作的,不但如我們所盼望的,而且按照天主的旨意,把自己先奉獻給主的,也獻給了我們」(格後8:3-5)。
這引起一些嫉妒。但是保祿並不想強迫人們,因為那時他的不少敵人到處說他壞話。有人說,他要通過募集捐助達到自己隱蔽的目的,討好猶太人。因此他把勸話的基礎建立在兩個神學理由上。
首先是基督的榜樣。「你們知道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恩賜:祂本是富有的,為了你們卻成了貧困的,好使你們因著祂的貧困而成為富有的。」所以,捐助不只是一個慷慨的行動,而是表現出一個基督徒團體是否吸收了基督的思想和感情,是對信仰真實性的考驗,因為這是無償之愛的彰顯,是基督徒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個理由是創造平等環境的必要性。
分享財富,不是福音生活無足輕重或者可有可無的表現,而是基督徒使命不可推卸的責任。
這不是說為了幫助他人讓自己生活陷於困頓,而是為了表示,我們對於復活的主耶穌基督的信仰,使我們對於財富有另外一種價值觀。
結尾部分,保祿邀請大家回憶舊約時代,以色列人民在沙漠中收集瑪納時,如何得到天主的命令只能收集當天所用,而不能保存到第二天。有人試圖藏一些留給第二天,但是到了早晨就全部發霉生蟲了。這是天主教導以色列人民:生活必需物品不能收藏,而是應該給予那些急需的人們,與他們分享。
福音 (谷5:21-43)
耶穌乘船又渡回對岸,有大夥群眾聚集在祂周圍;祂遂留在海濱。那時,來了一個會堂長,名叫雅依洛,一見耶穌,就跪伏在祂腳前,懇切求祂說:「我的小女兒快要死了,請祢來,給她覆手,叫她得救回生。」耶穌就同他去了。有一大群人跟隨著祂,擁擠著祂。
那時,有一個婦人,患血漏已有十二年。她在許多醫生手裡,受了許多痛苦,花盡了自己所有的一切,不但沒有見效,反而病勢更加重了。她聽了有關耶穌的傳說,便來到人群中,從後邊摸了耶穌的衣裳,因為她心裡想:「我只要一摸祂的衣裳,必然會好的。」她的血源立刻涸竭了,並且覺得身上的疾病也好了。
耶穌立時覺得有一種能力從自己身上出去,就在人群中回過頭來說:「誰摸了我的衣裳﹖」祂的門徒向祂說:「祢看!群眾四面擁擠著祢,祢還問:誰摸了我﹖」耶穌四周觀望,要看作這事的婦人。那婦人明知在自己身上所成的事,就戰戰兢兢地前來,跪伏在耶穌前,把實情完全告訴了祂。耶穌便向她說:「女兒,你的信德救了你,平安去罷!你的疾病必得痊愈!」
祂還說話的時候,有人從會堂長家裡來,說:「你的女兒死了,你還來煩勞師傅做什麼﹖」耶穌聽見所說的話,就給會堂長說:「不要怕,只管信。」除伯多祿、雅各伯和雅各伯的弟弟若望外,祂沒有讓任何人跟祂去。他們到了會堂長的家裡,耶穌看見群眾非常喧噪:有的哭泣,有的哀號,便進去,給他們說:「你們為什麼喧噪哭泣呢﹖小女孩並沒有死,只是睡著了!」他們都譏笑祂。祂卻把眾人趕出去,帶著小女孩的父親和母親,及同祂在一起的人,進了小女孩所在的地方。祂拿起小女孩的手,對她說:「塔里塔,古木!」意思是:」女孩子,我命你起來!」那女孩子就立刻起來行走,原來她已十二歲了;他們都驚訝得目瞪口呆。耶穌卻嚴厲命令他們,不要叫任何人知道這事;又吩咐給女孩子吃的。
讀經給我們介紹了兩個奇跡,彼此互相穿插。前面幾節出場的是雅依洛,會堂的一個負責人,他來求耶穌去家裡為他快要死去的女兒覆手,治愈她。接著是治愈一位患血漏十二年的婦女的故事。後面部分又重新銜接前面中斷的關於雅依洛女兒的治愈。
我們先來看看那位婦女,受苦許多年,為治病花費了一切積蓄。她已經病了十二年,越來越嚴重,受盡屈辱,深受傷害,那本來應該是養育生命的地方,可是卻成為宗教不潔的泉源。血,是生命的象徵,可是當它從身體裡流出來的時候,就會引起死亡,造成恐慌和害怕。猶太法律規定,女人流血期間不能參加宗教節日,不能參加團體活動,要遠離所有的人,不能觸摸任何東西,像痲瘋病人一樣。誰如果與這樣的女人接觸,即使只是偶然的,也需要去奉獻取潔禮,潔淨自己。(肋15:25-27)
像所有生病的人、邊緣化的人、被排斥和輕視的人們一樣,這個不潔的婦女內心深處有一股不能遏制的衝動,要靠近耶穌,「觸摸祂」。「只要我觸摸到祂,即使是祂的衣裳,我也一定會痊愈。」
但是,兩個障礙阻擋她接觸耶穌:冒犯宗教法律;擁擠的人群緊緊圍繞著耶穌,所以她不得不暗中地而且策略地行動。她從後面靠近耶穌,努力抓到祂的衣裳,這時她突然感覺到了一股強大的生命力量沖入她的身體,她知道自己痊愈了。
現在我們來看看,通過這個奇跡要告訴我們更深入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婦女,沒有名字,已經十二年不潔淨了。作者強調「十二年」,我們回看前面幾節,雅依洛的女兒也是「十二歲」。十二,象徵以色列人民。
不潔的婦女,奄奄一息的女孩,都是作者採用的象徵語言,代表以色列的悲慘狀況,他們的精神領袖不僅沒有能力治愈民族的虛弱,甚至加重危機,而且他們阻撓人民與能夠治愈他們的救主相遇。
疾病是死亡的一個表現。聖詠作者把疾病比喻為通向另一個世界的步伐(詠30:3-4)。與病人和不潔淨的人接觸,會削弱生命,所以所有的人都害怕疾病。
耶穌的態度卻完全不一樣。祂從來不以任何方式躲避被認為不潔淨的人或者是生病的人。祂允許所有的人接近祂,觸摸祂,並且事後也從來不去按照法律行取潔禮。祂感覺到了生命力量的傳遞,祂希望讓人們知道這件事情,所以招呼這位婦女到自己身邊來,不是為了羞辱她,而是為了鼓勵人們的信心。
那個婦女很害怕,戰戰兢兢,因為自己有病,不潔淨,感覺自己這樣的人靠近耶穌是有罪的。
沒有任何疾病,不論是生理的還是倫理的,都不是阻擋人靠近天主的理由。面對天主,所有的人都是不潔的,但是通過與耶穌的相遇,所有的人都成為潔淨的。只有虛偽的人才自以為是聖人,自我設立障礙與罪人隔離。那些自以為不需要接近耶穌的人,只不過是幻想自己擁有完美的健康。
耶穌對婦人的態度是一個邀請,告訴我們面對不潔的人不要感到任何不安,不要逃跑、躲避。基督徒,不害怕因為接近別人躲避的人而丟掉自己的尊嚴,或者損害好名聲。基督徒應該關注的事情是幫助兄弟姊妹重新獲得生命,如果因此需要面對說三道四的人們和所謂好心人的挑戰,也在所不惜。
耶穌流溢出生命的力量,但並不是所有觸摸祂的人都可以從祂身上獲得這種力量。今天的讀經告訴我們圍繞著耶穌有一大群的人,他們不是敵人,而是耶穌的弟子,靠近祂的人。他們推擋祂,擁擠祂,但是耶穌卻宣稱只有一個人觸摸了祂。只有那個患病的婦女以信德觸摸了祂。「女兒,妳的信德救了妳」,祂告訴那婦人,只有她,在擁擠的人群中,有能力接受天主的恩賜。
人群代表今天的基督徒,他們靠近基督,有機會聆聽祂的話語,並且在聖事中「觸摸」祂,尤其是在聖體聖事中。如果他們的生活沒有改變,如果他們的疾病沒有被治愈,惡習和罪惡沒有任何改善,壞性格沒有矯正,冒犯人的話沒有減少,那就是說,我們只不過是那些圍繞著耶穌卻沒有觸摸祂的人們。我們與耶穌的接觸只不過是表面的和外在的,祂的話語只不過在我們的耳朵略過,卻沒有進入我們的內心。
再來看看第二個故事,復活雅依洛女兒的事件。
把這個事件與前面一個聯繫起來的是「信德救了你。」
這裡我們面對的不是一個重病,而是死亡。耶穌的生命力量可以給予生病的人,那麼對於更加嚴重的情況,死亡,有沒有能力呢?就人的常識來說,既然已經死亡,那就再沒有什麼辦法了。可是耶穌對這位會堂負責人說:「不要害怕,只要保持信德!」
這時我們聽到了聞所未聞的訊息:祂賦予生命的能力不受任何阻礙,即使是面對人類最大的敵人 — 死亡。
耶穌把陷入死亡睡眠中的女孩喚醒,告訴我們,即使是死亡,只要我們對祂有信德,就同樣可以戰勝。並不是說延長在這個世界的生命就戰勝了死亡。如果對耶穌的信德只是這個成果,那並不能說我們獲得最後的勝利,因為最後死亡仍然會抓住我們。耶穌戰勝死亡,因為祂給予我們一次新生,使我們進入永恆生命。
另外還要告訴我們,對於相信祂的人,不存在任何不能醫治的情況。那些只有小毛病的人、犯小罪的人、脆弱的人,他們接近耶穌沒有任何困難,可以獲得很好的效果;而對於那些破壞了自己的生活,陷於大罪,實際上已經死亡的人,一般人們都沒有勇氣抱希望,像雅依洛的朋友們那樣,只有重複:「算了吧,不值得再努力了,為什麼還要打擾耶穌呢?」
對這些不抱希望可能產生變化的人們,耶穌重複:「不要害怕,只要保持信德!」。誰相信祂,就會看到,即使在今天,所有的人都肯定已經死亡,沒有希望的人,仍然會有新生命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