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伯多祿聖保祿瞻禮
方向雖異,目標一致
「眾信徒都是一心一意,凡各人所有的,沒有人說是自己的,都歸公用」(宗4:32),路加用這句話總結初期教會的生活情形。在初期教會時代,基督徒也與別的民族發生過一些衝突或者誤解。由猶太人歸化的基督徒,是猶太傳統的忠實護衛者,他們要求繼續遵守梅瑟法律的規定,當作對天主忠信的標記。猶太人認為,他們較為開放的精神面貌就是遵守古代法律。為那些歸依福音的外邦人來說,猶太人的這些傳統卻恰恰是一個阻礙。
伯多祿,因為接受的是猶太傳統,程度上算不上狂熱,他希望可以在基督精神與猶太傳統之間尋找平衡,但不為多數人所同意。保祿是猶太傳統的忠實維護者,甚至到了狂熱的程度;然而,在他皈依後,他徹底改變了,甚至不能容忍別人,比如伯多祿,不做一個徹底選擇與改變的人。他曾在某一天,在敘利亞的安提約基雅,公開指責猶太傳統的不足之處(迦1:11-14)。後來,兩人的關係重新建立起來,在《伯多祿前書》中,伯多祿稱保祿為「可愛的弟兄」(伯後3:15)。他們都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基督。我們在今天一同慶祝他們的光榮。他們也是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才認識耶穌是默西亞。
伯多祿第一次遇到耶穌,是在加利肋亞湖邊,他以為耶穌只是一位老師。起初他認識的耶穌,只是來自納匝肋的木匠;後來認識的耶穌是一位大先知;而只有在斐理伯的凱撒肋亞,他才認識耶穌的真正身份,並宣告說:「你是基督,永生天主之子」(瑪16:16)。這是一個完美信德的宣誓。但是,相信基督並不只是接受耶穌的一部分真理,而是要接受耶穌所訓導的有關生命的選擇。伯多祿的願望並不是基督所願意的:「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瑪16:23)。只有在逾越奧跡的光照下,伯多祿才明白,才在主前謙卑地表明自己並不成熟且脆弱的信德:「主啊!一切你都知道,你曉得我愛你」(若21:17)。
保祿與伯多祿的信德之路不同。他之前認為耶穌是猶太傳統的敵對者,他迫害過教會,認為耶穌是以色列人期望默西亞的絆腳石,是不同於帶領猶太人的天主的另一個神。他只是從「肉性」(格後5:16),從猶太宗教標準、政治與社會和這個世界的標準來認識耶穌。如果只是從這樣的標準出發,那麼耶穌就是一個慫恿者,一個對社會有危險的人,一個異端者。
在保祿去大馬士革的路上,有一道來自高天的光照耀在他身上,從此並真正地認識了了被釘的耶穌,祂就是天主派來的默西亞。從那時起,以前所有為保祿來說寶貴的,為了基督的緣故,如今都成為垃圾(斐3:7-8)。
如果我們的信德經驗沒有今天所慶祝的兩位宗徒的經驗,那我們就需要反省自己的信德,因為我們所擁有的信德還不是真正的信德。
為了更好的理解今天的信息,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雖然道路不同,卻都是朝向基督。
讀經一:宗12:1-11
1 在那個時期,黑落德王已下手磨難教會中的一些人,2 用劍殺了若望的哥哥雅各伯。3 他一看到猶太人喜歡,便命人連伯多祿也加以拘捕,時正值無酵節日;4 把他拿住以後,就押在監獄中,交由四班兵士──每班四人──看守,願意在逾越節後,給百姓提出來。5 伯多祿就被看管在監獄中,而教會懇切為他向天主祈禱。6 及至黑落德將要提出他的時候,那一夜伯多祿被兩道鎖鏈縛著,睡在兩個士兵中,門前還有衛兵把守監獄。7 忽然,主的一位天使顯現,有一道光,照亮了房間,天使拍著伯多祿的肋膀,喚醒他說:「快快起來!」鎖鏈遂從他手上落下來。8 天使向他說:「束上腰,穿上你的鞋!」他都照辦了。天使吩咐他說:「披上你的外氅,跟我來罷!」9 他就出來跟著走,還不知道天使所行的是實在的事,只想是見了異像。10 他們經過第一道崗,又第二道,來到通到城的鐵門前,鐵門就自動地給他們開了;他們便出去,往前走了一條街,忽然天使離開他,不見了。11 伯多祿這才清醒過來,說:「現今我實在知道主派了他的天使來,救我脫免黑落德的手和猶太人民所希望的事。」
黑落德阿格內帕由大黑落德手中繼承王位,成為國王。他明白猶太人謹慎遵守梅瑟法律與傳統,以此表達他們的忠誠。他很有能力煽動人心。他為了討好那些極端主義者的歡心,迫害基督徒,憎恨他們,因為這些基督徒遠離了猶太宗教的傳統,並和外邦人同桌共食。將載伯德兒子的雅各伯殺害,在伯多祿和在耶路撒冷的信友們慶祝逾越節後一個星期,便將伯多祿關在監獄裡。
晚上伯多祿被關在監裡睡覺。他的疲倦可以說是他內心的從容,也可以說是他平靜地面對邪惡勢力的標記。這時基督徒團體,為了表示支持他,與他在一起,不斷為他懇切祈求天主。「晚上」,就是似乎所有人的希望都要消失的時候,一位天使由天降來,砍斷了鎖鏈,將牢房的鐵門打開,解救了伯多祿。
這是一個真實的事實,還是一個神話故事?非常美麗!甚至想說這是真實的事實,因為天主不會對自己的子民棄之不顧。當看到他們有困難的時候,天主用這種方式,派遣自己的天使前來拯救。
《宗徒大事錄》寫于多米仙皇帝時代。當時,多米仙皇帝希望人們像朝拜天主那樣朝拜他,責怪基督徒沒有向他獻上敬拜。為了給這些在迫害中的基督徒安慰,且增加勇氣,路加讓他們記住,教會從誕生之日開始就有迫害;他特別舉出宗徒的例子,告訴他們,初期教會如何面對了迫害,即使獻上生命也在所不惜。另外,路加也想傳遞他的第二個訊息:天主從不捨棄那些為了福音而愛迫害的人,祂是忠信的;他借用伯多祿的例子,即大約40年前的事告訴當時的基督徒:當伯多祿被捕,所有的人都認為沒有希望的時候,天主用另一種方式拯救了他們。
要說明在何種環境中解救伯多祿,是相當困難的;而且路加對此也不感興趣。作者感興趣的是,天主的介入、行動使宗徒獲得了自由,為了給這樣的敘述增加可信成份,並要求讀者特別注意這樣的敘述,從而明白其中的意義。這樣的敘述使人想起舊約中天主怎樣用奇跡拯救了以色列子民。
本段經文的中心形象是主的天使,在伯多祿前發光,顯現出來。當我們聽到聖經中說天使,不必想是帶有翅膀、有著又軟又長的頭髮和美麗的外形的受造物。「主的天使」在聖經中的意義,是展現天主在世界上的行動,和天主對世界具有功效的介入行動(創16:7-13,21:17-19,22:11、16;出3:1-5;民2:1-5;列下1:3、5;宗8:26,29)。有時,「主的天使」也直接指向天主,不過通常指天人之間的中保。比如:天主對自己的子民說:「看,我在你面前派遣我的使者,在路上保護你,領你到我所準備的地方。在他面前應謹慎,聽他的話,不可違背他,不然他決不赦免你們的過犯,因為在他身上有我的名號。如果你聽從他的話,作我所吩咐的一切,我要以你的仇人為仇,以你的敵人為敵。 我的使者將走在你前,領你到阿摩黎人、赫特人、培黎齊人、客納罕人、希威人和耶步斯人那裡;我要消滅他們。 他們的神像,你不可朝拜,也不可事奉,也不可作那些人所作的;反之,應徹底破壞那些神像,打碎他們的神柱」(出23:20-24)。這裡,天主的使者並不只是一個精神象徵,而是一個具體的人,就是梅瑟。他就是「天主的使者」,他的使命就是執行天主的命令,將以色列人拯救出來。
我們也必須注意「顯現」是什麼意思?視覺,來自天上的聲音,一位超自然體的干預。這些現象其實都是人的語言,由這些語言描述一個真實而具體的事件。然而,人的語言無法將天主的旨意與扶助,以及信友內在的光明完全表達出來。聖經的作者,在描述這種現象的時候,常常不突出天主的形象出現。其實,在這樣的事件中,作者常常不強調事件的次要原因、環境,與中間人物的存在,而只強調主角,即天主,因為天主才是所有事情的引導者。
這段經文的中心部分就是伯多祿所說的那句話:「現今我實在知道主派了他的天使來,救我脫免黑落德的手和猶太人民所希望的事」(11節)。伯多祿明白,天主的救恩並不是從他而來,而是天主的工程。
在尼祿皇帝發動教難的時候,伯多祿和保祿並沒有倖免於難,他們也沒有保護自己的生命。就像羅馬的克萊孟寫給格林多信友的信中所說的一樣:「善牧伯多祿和保祿,兩個最重要和最有聖德的教會柱石,成了嫉妒與憎恨的犧牲品」。伯多祿與保祿是他們信德上的楷模。更有甚者,「上主的天使」為聖伯多祿和聖保祿完成了一個更偉大而奇妙的奇跡:上主的天使並不是只將他們從鎖鏈中解救出來,更幫助他們不惜為基督獻出自己的生命。
今天,基督也願意在每一個真正的門徒身上完成這樣的奇跡,就是將他們從鎖鏈的監牢中解救出來,因為這樣的鎖鏈阻止他們跟隨耶穌所走過的道路。
讀經二:弟後4:6-8、17-18
6 因為我已被奠祭,我離世的時期已經近了。7 這場好仗,我已打完;這場賽跑,我已跑到終點,這信仰,我已保持了。8 從今以後,正義的冠冕已為我預備下了,就是主,正義的審判者,到那一日必要賞給我的;不但賞給我,而且也賞給一切愛慕他顯現的人。
17但是主卻在我左右,堅固了我,使福音的宣講借著我而完成,使一切外邦人都能聽見;我也從獅子口中被救了出來。18 主要救我脫離各種兇惡的事,也要使我安全地進入衪天上的國。願光榮歸於他,於無窮世之世!阿們。
可以肯定的是,這段經文並不是由保祿所寫,而是由跟隨他的一個門徒代筆。寫作目的是給當時處於困境中的基督徒團體勇氣,使他們想起保祿這位外邦人宗徒的楷模與榜樣,在面對困難與挑戰時如何戰勝了困難,從而勸導他們堅守真理,不怕為真理而犧牲。
這段經文的最後部分是保祿宗徒的一段感人至深的告別辭。保祿宗徒被關押在羅馬的監獄裡,不久之後要受極行。「他的血已被奠定,因為他離世的日子不遠了,並將要揭去蓋在他頭上的紗巾」(6節)。他並沒有談到死亡,而是說要朝著一個目標前進。這是他所渴望的。他用一種從未聽說過的形象描述他正在揭去蓋在身上的面紗,正在由這個世界朝向另一世界駛去,到達一個安全的港灣,為的是能到達天上的家鄉,在那裡有基督為他準備的王冠。
保祿在寫給斐理伯人的書信中,也表達了同樣的渴望:「因為在我看來,生活原是基督,死亡乃是利益。但如果生活在肉身內,我還能獲得工作的效果:我現在選擇那一樣,我自己也不知道。 我正夾在兩者之間:我渴望求解脫而與基督同在一起:這實在是再好沒有了」(斐1:21-23)。
保祿在米勒托向在斐理伯的長老們問安(宗20:27-38),同樣在這裡,保祿總結自己的生命的意義。他自認為是基督忠信的追隨者,並相信基督會在他生命的終點慷慨地賜予賞報。他將自己比喻為運動員,毫無保留的奉獻自己,放棄一切只為得到那在生命終點時的獎賞。在這場賽程中,他從來沒有偏離方向,且遵守了一切規律,現在已到了終點(7節)。保祿到了老年,很辛苦地完成了這場賽程。他將一切都交托給主、正義的審判者,他相信基督所要賜給他的並不是一時的光榮,而是「正義的冠冕」。這樣的賞報並不只是賜給保祿,「而且也賞給一切愛慕他顯現的人」(8節)。為了等待與基督相遇,他們度著符合福音要求的生活。
在這段經文的第二部分(16-18節),作者給我們展示了保祿的最後生命旅程。《聖詠》常常介紹義人受苦與被迫害。這樣的形象,用在保祿身上,他被朋友和近人所捨棄,但是他卻寬恕了那些迫害和為難他的人,並將自己的命運全交到上主手中。
這幾節經文綜合總結了宗徒一生的奇妙生活。他對福音的服從激勵著今天的信友,他對福音的忠誠引導我們去度一個我們宣認的信仰所要求的基督徒生活。
福音:瑪16:13-19
13 耶穌來到了裴理伯的凱撒勒雅境內,就問門徒說:「人們說人子是誰?」14 他們說:「有人說是洗者若翰;有人說是厄裡亞;也有人說是耶肋米亞,或先知中的一位。」15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16 西滿伯多祿回答說:「你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17 耶穌回答他說:「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有福的,因為不是肉和血啟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18 我再給你說: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19 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縛;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釋放。」
大黑落德臨死前的幾天,將他王國的北邊部分交給了自己最愛的兒子斐理伯,就是巴山(BASHAN),現在的戈蘭(GOLAN)高地。聖經描述它是一塊肥沃之地,有茂盛的草場牧放羊群,有發達的畜牧業。這裡的迷人之處在于很豐富的來自約旦河與平原的水流,這些水流由不同的支流和小溪交匯而成,有大片茂盛的蔬菜所發出的清香。斐理伯因為皇帝提比黎將王位讓給他,於是將行政中心定在這裡,將斐理伯改名為凱撒勒雅。
在此之前,這個地方名叫帕尼亞(PANIAS),因為在如此像似天堂花園的角落裡,帕(PAN)與林慧(NINFE)共同建立了他們彼此的住處。就是在這個令人賞心悅目的地方,耶穌向衪的門徒們提出兩個問題:「人們說人子是誰?」「你們說我是誰?」在這樣的一個地理環境中提出這樣的問題也是非常有意義的。門徒們對這裡美麗的風景,對這裡居民的生活習慣,和羅馬行政長官漂亮與豪華的建築非常感興趣。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耶穌對那些跟隨衪的人提出了跟隨衪的條件。
人們對耶穌有什麼希望?尤其是門徒對耶穌有什麼希望?
帕(PAN)與林慧(NINFE),他們知道怎樣將世上最好的東西給對方。耶穌可以為那些期望衪的人帶來什麼呢?斐理伯為他的朋友們帶來了財富,顯赫的地位與重要的權力,使朋友們得以在王宮裡盡情地享受生命。耶穌有什麼更好的可以帶給自己的朋友呢?
人們對耶穌的印象是什麼呢?對這個問題,答案非常清楚簡單:人們喜歡去攀附比較重要的人物:洗者若翰、厄裡亞、耶肋米亞,或者古代的其他先知(13-14節)。不可否認的是,所有時代的人都非常敬仰耶穌之名,難道耶穌的名聲與威望為衪的門徒來說還不夠?
為耶穌來說,被別人認為是一個重要人物或一個比較有價值的人物,這並不夠。他與那些能為別人帶來好消息的人不同,他也並不只是人們所認為誠實與真誠的一位,只是一位愛護窮人,為了大眾正義而呼喊和平與非暴力的那位。
衪想知道門徒們怎樣認識衪。伯多祿代表所有門徒宣認:你是基督,默西亞,是先知們所宣報的與人們所等待的救主(16節)。這是信德的完美宣誓。但是伯多祿不明白他所說的內涵是什麼?在接下來的福音敘述中(並不在今日福音片段中),清楚地顯示出,伯多祿對基督的身份根本不明白。他想基督就是可以滿足人們塵世物質生活的需要,並為那些跟隨耶穌的人帶來光榮與權力,如奧古斯督皇帝,大黑落德王做的,在約旦河的源頭建築了一座非常漂亮的宮殿一樣。
今日福音的第二部分(17-20節),記敘了耶穌對伯多祿的答覆: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耶穌對伯多祿的答覆並不簡單。伯多祿被稱為磐石,並在這磐石上建立基督的教會,這是什麼理由?什麼意思呢?是只簡單說明教宗的首席權嗎?當然不是,祂還有更多的意思。現在讓我們從兩方面說明這句重要經文。首先要注意,《新約》中常提到建立教會的「磐石」,而這塊堅固與不可移動的「磐石」常指基督。正如保祿所證實的:「因為除已奠立了的根基,即耶穌基督外,任何人不能再奠立別的根基」(格前3:11)。在給亞細亞的基督徒團體的信中,保祿讓他們記住他們光榮的身份:「所以你們已不再是外方人或旅客,而是聖徒的同胞,是天主的家人;已被建築在宗徒和先知的基礎上,而基督耶穌自己卻是這建築物的角石,靠著他,整個建築物結構緊湊,逐漸擴大,在主內成為一座聖殿」(弗2:19-21)。對於這點,伯多祿在他的第一封書信中說得更清楚,他邀請新領洗者不要和基督分離,因為基督是活石,由人手所拋棄,但在天主前卻是寶貴的。伯多祿用很形象的比喻說明基督徒的身份:「你們接近了他,即接近了那為人所擯棄,但為天主所精選,所尊重的活石,你們也就成了活石,建成一座屬神的殿宇,成為一班聖潔的司祭,以奉獻因耶穌基督而中悅天主的屬神的祭品。 這就是經上所記載的:『看,我要在熙雍安放一塊精選的,寶貴的基石,凡信賴他的,決不會蒙羞。』」(伯前2:4-6)。
第二點要注意,耶穌給西滿的這個名字:刻法——伯多祿,在耶穌所說的阿拉美語中並沒有「磐石」的意思,只是一般建築所用的石頭。真正的磐石是伯多祿的信德宣誓。教會的信德基礎就是建立在這們的宣誓之上,並與基督「活石」保持一致,這樣教會才能屹立不搖,邪惡的勢力不能戰勝教會。所有宣誓這種信德的信友們,與伯多祿一樣,並與伯多祿聯合在一起,都成為天主所建立的教會的活石與基礎。
「陰間的門」:並不需要知道它具體的意思是什麼。這個門代表邪惡的勢力,代表所有反對人類生命與福祉的勢力。耶穌保證,只要教會常常和基督,永生天主之子聯繫在一起,常常以基督為依靠,就沒有任何邪惡勢力可以阻止教會完成救贖的工程。
伯多祿也領受了天國的鑰匙,釋放和束縛的權力。這兩個職務其實就是猶太人經師所領受的職務。「賜予鑰匙」相當於委以重任,將管理整個房屋的權利交付於受委託的人,意味著此人有可以將人帶進來或者拒絕別人進門的權力。猶太人的經師們確信自己有「梅瑟法律」的鑰匙,因為他們明白所有的經典,所有的人都相信他們對經典的解釋,都服從他們的判斷,他們有權利區分正義與不義,善人與罪人。
耶穌在對經師們嚴厲地批評與指控中這樣說:「禍哉,你們法學士!因為你們拿走了智識的鑰匙,自己不進去,那願意進去的,你們也加以阻止」(路11:52)。他們不打開救恩之門,相反卻把門關閉,不向別人顯示天主真正的面貌與旨意。耶穌指責與批評那些經師濫用權利,而只有耶穌的鑰匙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默示錄》借用依撒意亞先知對厄裡雅金(依22:22)所說的預言,就是指基督自己:「那聖潔而真實的,掌有達味鑰匙的,開了無人能關,關了無人能開」(默3:7)。耶穌所說的這個建築物就是教會。教會是未來天國的模型,進入天國和成為教會的成員與耶穌的門徒的條件,就是伯多祿所宣誓的信德。
耶穌將鑰匙交給伯多祿,不只是要他變成天國看門人,而要帶領耶穌所託付給他的人進入天國,成為跟隨耶穌的門徒的榜樣(伯前5:3)。耶穌託付伯多祿牧放所託付的羊群,並帶領人認識基督與福音。誰通過伯多祿所掌管的這扇門和相信伯多祿所宣誓的信德,誰就會獲得天主的救恩;如果誰拒絕,就被排斥在外。
「釋放與保留」形象地表明一個倫理決定。「保留」意味著禁止,「釋放」是聲明此事合法。「釋放與保留」的意思是說,有權利判斷一件事情的合法性與否,並有權利接受或者拒絕某人成為團體的成員。
與今天福音中所說的一樣,在福音中別的地方也可以看到(瑪10:2,路22:32,若21:15-17),耶穌託付伯多祿一個非常特殊的教會使命,他總是第一個出現,被召去餵養羔羊與綿羊,並去堅固弟兄們的信德。耶穌託付伯多祿的使命是一項服務的要求,誤解與分歧並不是由真理而來,而是由於對使命的偏差理解。教會的歷史中也曾出現過這樣的偏差,本來這項服務是愛與合一的象徵,有時卻變成了對權力的渴望。
在任何時候,我們必須在福音的光照下理解這項服務的權力。按照裡昂的聖依乃略的一個動人與絕妙的定義:羅馬主教的首席權是不可否認的,他是愛德的象徵與化身,在他身上擁有愛德的全部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