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年常年期第三十主日
扔掉外氅,為了獲得視力
荷馬是看得見的,但是被描述為盲人。實際上這是對神啟示的人的象徵,表示他們進入常人看不到的深刻真理,需要對這個現實世界閉上眼睛。在古代希臘,包括算命、占卜,說預言、看星象的,都被當做盲人,因為他們需要避開騙人的外表,掠過塵世的重負,以便接受神祇的光照和思想。
他們對真理的熱情追求和對智慧教育的承諾值得讚揚。然而,面對人類宇宙的巨大謎團,他們不得不投降,只有在黑暗中摸索,他們仍然是「盲目」的。
逍遙派哲學家都身披外氅,象徵他們是愛好智慧的人。他們繞著雅典衛城漫步,討論著真理。學者,伊壁鳩魯 和斯多葛學派討論痛苦、喜樂、快樂和生命的意義。在雅典,被西塞羅描述為「所有希臘的明燈」,所有的人 — 好像是盲人 — 只將眼睛渴望地轉向光明。但是,世界的光明卻偏偏不是從這個城市出現。
羅馬帝國當時是提庇留皇帝統治,加里肋亞山區,來自納匝肋的一個木匠開始宣講福音。「行走在黑暗中的人群,看到一道皓光」(瑪4:16)。對於古代哲學家們,扔掉大氅的時間到了,他們要抬起目光:「旭日由高天向我們照耀,為光照那坐在黑暗和死影中的人」(路1:78-79),引領盲人的腳步,走向和平的道路。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塵世的提議把我捲入黑暗,福音終於帶來光明。
讀經一 (耶31:7-9)
上主這樣說:
你們應為雅各伯歡呼,向為首的民族喝采,
傳揚稱讚說:上主救了自己的百姓,以色列的遺民。
看,我由北地引他們歸來,從大地的盡頭召集他們,
其中有瞎子,有跛子,有懷孕的和正在生產的,形成一大隊回到這裡來。
他們含淚前行,我卻撫慰引導,領他們踏上不會跌倒的坦途,
來到溪流旁,因為我是以色列的慈父,厄弗辣因是我的長子。
「哀歌」在字典中被解釋為:長篇的討論。耶肋米亞先知因其對於毀滅和災難懲罰的宣告而聲名卓著。不過,在他的生命中有一些時間是投身於令人鼓舞的預言,宣告喜樂的訊息。那是賢明君王約書亞開始深刻的宗教改革、征服撒瑪黎雅人,為以色列帶來繁榮,獨立於亞述統治的一段時間。這些預言,分為四章,聖經學家稱呼其為「安慰書」(30-33),是一系列投身於喜樂和節日的邀請,因為天主仍然愛著以色列(耶31:3;15-20),而且正在準備給予以色列豐厚的恩賜:把流放尼尼微的人民帶回故土。今天的讀經就是選自耶肋米亞書的這一部分。
他先是邀請人們讚美天主,歌頌天主的名,為祂鼓舞歡欣,因為他在神視中已經看到流放的以色列人民正在回歸故鄉。他看到盲人、瘸子、懷孕的女人和正在生孩子的女人。
這個隊伍的確很特殊,沒有人敢於想象他們能夠走完行程,這樣的人群人一定腳步遲緩,問題不斷發生。他們的狀況也讓人失望:盲人沒有能力看到前方,瘸子沒有能力健走,婦女或者因懷孕而腳步沉重、或者因生產而虛弱無力。把這樣的隊伍帶到目的地真是個奇跡。
然而,就是這些人特別吸引了上主的關注,以無限的憐愛引導他們回到故鄉的家園。天主愛護每一個人,但是特別關懷身陷困境中的人們。不只是流放尼尼微的弱者,所有類似他們的人,天主都會親自俯身把他們帶入生命。
這些流放尼尼微,遠離故土的人們,象徵所有曾經遠離天主的人們,他們一度成為惡習的囚徒,壞習慣的奴隸,罪惡的臣服者,一度再沒有能力回歸天主,甚至可能不再希望回歸天主。如果獲得解放重新得到自由,只依靠這些人自己,依靠他們個人的倫理力量,那麼實在具有完全充足的理由讓他們永遠沉淪為奴。
甚至流放的人群也認為自己是那些失敗者的殘餘,但是天主重新開始了以色列的歷史。
讀經的最後一部分(9),耶肋米亞回顧當年出離埃及的情況,藉以敘述新的回歸。他們越過沙漠,沒有任何困難,沒有疲勞,沒有飢渴,如同當年他們的祖先從埃及法老手中逃離時一樣。天主給他們安排了溪水,開闢了坦途,使得整個行程輕鬆愉快。
先知安慰的話語在今天的彌撒中再次宣告,提醒我們那些流放者的歷史就是今天我們的故事。離開上主的人都會有「哭泣」的經歷(9),但是回歸的道路雖然有挑戰及困難,但也心滿意足,就像許多湧入曠野的水泉一樣,主承諾讓我們相遇。
讀經二 (希5:1-6)
事實上,每位大司祭是由人間所選拔,奉派為人行關於天主的事,為奉獻供物和犧牲,以贖罪過,好能同情無知和迷途的人,因為他自己也為弱點所糾纏。因此他怎樣為人民奉獻贖罪祭,也當怎樣為自己奉獻。
誰也不得自己擅取這尊位,而應蒙天主召選,有如亞郎一樣。照樣,基督也沒有自取做大司祭的光榮,而是向祂說過:
「祢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了祢”的那位光榮了祂;
祂又如在另一處說:“你照默基瑟德的品位,永做司祭。」
希伯來書的對象是皈依基督的猶太人,他們對耶路撒冷聖殿仍然充滿眷戀,對那裡輝煌的禮儀念念不忘,常常面臨返回古老敬禮的誘惑。
書信的作者,是一位精通聖經和以色列民族傳統的知識份子,他很明白這些兄弟們的困難,耐心給他們講述,與舊約相比,基督是無限超越其上的大司祭。
今天的讀經主要關注聖殿祭獻中司祭的特徵。他們都是被天主所選擇。如果沒有天主的召叫,如亞郎,就不可能獲得這個榮譽。其次,他們都是人,不是天使,事實上只有在肉體中經歷了脆弱的人才可能理解人的脆弱、體諒兄弟的罪過,寬容他們,團結他們。(1-4)。
耶穌都具備了這兩個特徵。
他沒有擅取大司祭的尊位,而是天主聖父授予給祂。(5-6)祂完全像我們一樣是人,除了沒有罪;祂也經歷了痛苦和疑惑,因此有能力體諒我們的罪過。(7-10)
這篇讀經給予的安慰不只是針對懷念舊宗教的希伯來人,也是為了我們今天的基督徒,他們可能也對自己的文化傳統戀戀不捨,對祖先的教導念念不忘。今天教會在聖經和聖體聖事中,把基督交付給我們,這雙重的營養美味無窮,比過去的任何食品都更加富有力量。
福音 (谷10:46-52)
他們來到了耶里哥。耶穌和他的門徒及一大群人,從耶里哥出來的時候,有一個瞎眼的乞丐,即提買的兒子巴爾提買坐在路旁。他一聽說是納匝肋人耶穌,就喊叫說:「耶穌,達味之子,可憐我罷!」
有許多人就斥責他,叫他不要作聲;但他越發喊叫說:「達味之子,可憐我罷!」
耶穌就站住說:「叫他過來!」人就叫那瞎子,給他說:「放心!起來! 祂叫你呢!」”瞎子就扔下自己的外衣,跳起來,走到耶穌跟前。耶穌對他說:「你願意我給你做什麼﹖」瞎子說:「師傅!叫我看見!」耶穌對他說:「去罷!你的信德救了你。」
瞎子立刻看見了,就在路上跟著耶穌去了。
今天的讀經是瑪爾谷福音書中心部分的結尾,在這一部分,耶穌澄清了哪裡是他的旅程目的地,也向願意追隨他的人們提出了嚴格的倫理要求:無償的愛,毫無保留地放棄財富和野心,無私地為兄弟姊妹服務。
耶穌的旅程已經走了一大部分,祂從加里肋亞出發,沿著約但河下行,現在來到了耶里哥。僅僅只差二十七公里了,目的地即到了。祂將開始踏上通向聖城的路,和祂在一起的有祂的門徒們和許多群眾。(46)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許多人跟隨著耶穌同行是有可能的,因為為了慶祝逾越節,無數的朝聖者都在走向耶路撒冷;不過從神學角度看,則讓人驚奇。我們無法理解為什麼在耶穌一再預言祂馬上面臨的悲慘命運之後,仍然會有大群的人跟隨祂。祂告訴了他們祂必須喝苦杯、被仇恨淹沒、被迫害,直到被殺死。(谷10:38)
只能有一種解釋:跟隨祂的人們沒有理解,或者不願意理解祂的話。甚至門徒們也仍然繼續編制自己的榮耀默西亞美夢。他們內心仍然幻想著,希望那些暗淡的宣告只是老師在心情不愉快時的反應,他們相信在最後一切都將凱旋。
他們的精神狀態像盲人,眼睛阻擋光明的進入,對色彩無動於衷。老師先是無可奈何地譴責他們:「你們還不明白,還不瞭解嗎﹖你們的心仍然遲鈍嗎﹖你們有眼看不見,有耳聽不見嗎﹖」(谷8:17-18),然後開始著手醫治他們的盲目,這非常艱難,需要通過很多程式,好像治愈貝特塞達的盲人那樣(谷8:22-26)。瑪爾谷福音的中心部分全部都是為了這個治愈。
現在到了耶里哥,在上耶路撒冷之前,耶穌完成了另一個奇跡,展現了又一個記號:治愈另一個盲人。
逾越節期間猶太人捐獻和施捨非常慷慨。他們感覺到有義務讓那些不太幸運的人們也加入到節日的喜樂中。乞丐們聚集在耶里哥城外,那裡是上耶路撒冷聖山道路的開始,是向前往耶路撒冷朝聖的人們祈求施捨最理想的地方。
在這些坐在路邊乞討的人中,當耶穌和祂的門徒們路過的時候,有一個盲人,名叫巴爾提買。
三部對觀福音都記載了他與耶穌的相遇,其意義遠遠超過歷史事實。瑪爾谷意圖是把它轉借為一個寓意故事,比喻人被基督照亮。
巴爾提買,代表追隨耶穌的弟子們,終於睜開眼睛,看到基督,並且決定跟隨祂繼續前行。
我們需要關注治愈的階段。
第一個場景是:坐在路邊(46)。生活,意味著運動、計劃、建設、追求理想。巴爾提買與其說是生活,不如說是苟且偷生。他不能運動,只能重複同一個動作、同一句話,每一天都困頓的在同一個環境下,不幸的命運讓他無法掙脫。
他代表那些還沒有被福音照亮,沒有接受逾越節光明的人們。生活沒有目標,在黑暗中摸索,參與了出生,生死的神秘和永恆的繼承。
「祈求施捨」(46)。他不能自立自足,需要向別人祈求一切,甚至情感上也取決於他人,取決於外來的東西和事件。
通向治愈的第一件事情是,讓他明白他所處的狀態(47)。
只有當一個人明白了他所處的狀態是沒有意義、不能接受時,他才可能開始尋找出路。確實有人習慣了那種狀態,迷戀上了病態的生活,懶惰地喜歡依靠施捨,不追求改善。這是最可怕的。不過巴爾提買還沒有陷入到那種黑暗中。
有一天他意識到,自己的生活中有什麼東西需要改變。他感覺到需要與耶穌交談(47-48)。他明白耶穌正在為他預備新生活。他希望與「達味之子」相遇,聆聽祂治愈的聲音,打開眼睛。他克服了猶豫和害怕,尷尬和羞愧,他向耶穌呼求,他不想停留在原來的生活狀態中。
治愈精神上的盲目也需要從內在的不安和覺醒開始,開始拒絕那種沒有價值和沒有理想的生活,由內在的不滿足推動下,開始尋找另一種可能性,關注新的談話,尋找更加有價值的倫理模式。
與跟隨耶穌的人們相遇是朝向光明的第一步(47)。在到達耶穌之前,先與門徒們遭遇,超越各種困難。需要反省自己所做的是否有意義,注意自己的方向是否正確,可能在前進的道路上會遇到很多阻礙,在與天上光明的相遇中也會感受到挫敗。尋歡作樂的同事、生意不清不白的同盟,可能還有善心的朋友,他們都可能成為阻礙,要求你沉默,苦口婆心建議你不要費心考慮信仰問題,嘲笑你心靈的渴望,譏諷你心理不正常。
面對這些反對,這個盲人沒有氣餒,他繼續呼求光明,對自己的尋找不感到羞愧,不掩蓋自己的焦慮。他呼求幫助,請求打開他的眼睛。
那些陪伴耶穌的人也可能形成阻礙,推開尋求福音光明的人們。可能難以理解,他們自從加里肋亞就跟隨了耶穌,長久聆聽祂的話語,已經成為祂的弟子,但是仍然可能在精神上是盲目的(谷8:18),對追求耶穌的人形成阻礙。
這事情就是發生在耶里哥,那裡「許多人訓斥巴爾提買,讓他沉默。」今天這種情況仍然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
要看我們是否真的被耶穌照亮,或者只是物質方面的誘惑吸引我們。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我們對窮人的呼求是不是敏感。如果討厭他們或者裝作沒有聽到他們的呼求,或者保持沉默;如果操心於認為更加宏偉的規劃,沒有時間顧及摸索在黑暗中的人的急需;如果認為還有比停留下來聆聽、理解和幫助希望與耶穌相遇的人更加重要的事情……,那麼,即使無可指責地滿全了所有的宗教虔誠,他,仍然是盲人。
耶穌聽到了巴爾提買的呼求(49),祂讓人們把他帶到跟前。
祂的召叫不是直接達到盲人耳朵中,而是有人把聲音傳遞過去。
這些中介人代表真正跟隨耶穌的人,他們敏感於追求光明的人們的呼喊。只有那些付出時間和心血注意聆聽身處困境中的兄弟姊妹呼求的人,才會有鼓勵的話語,指示給盲人通向耶穌的道路。
對那些陷於錯誤黑暗中的人,譴責沒有用,只有邀請他們看到喜樂和希望才能夠拯救他們:「加油!站起來,祂叫你呢!」(49)
這時我們來到了最後一程。盲人跳起來,扔掉外氅,跑向那位能夠給予他新生命的人。(50)
這一系列的動作真的難以想象,不是一個盲人通常的表現。按照常理,他應該整理自己的外氅,整齊的披在肩上,步伐有些緩慢,由人陪著帶到耶穌跟前。可是他卻一下子扔掉一切,跳起來,徑直跑向耶穌。
這樣的場景充滿象徵意義,有著深刻的神學思想。
在以色列,外氅是窮人唯一的財產,「若是你拿了人的外氅作抵押,日落以前,應歸還他,因為這是他唯一的鋪蓋,是他蓋身的外氅;如果沒有它,他怎樣睡覺呢﹖」(出22:26)像其他乞丐一樣,巴爾提買也把大氅放在膝蓋上,盛放別人施捨的一些面餅碎屑。他拋棄外氅和施捨物的動作,表示他徹底拋棄一切,對過去的生活方式不感興趣,表明他完全脫離過往的生活方式。
這個動作也是基督徒團體中,慕道者在洗禮那天所做的。他們扔掉舊衣服,拋棄一切阻擋他們走向耶穌的障礙;也是表示拋棄過往的生活方式,與壞習慣決裂,扔掉一切與耶穌的要求不相符合的喜好。
故事的結尾是耶穌與盲人的對話。(51-52)
基督要求每一個尋找光明的人進行信仰宣誓,相信祂可以打開盲人的眼睛。與基督的相遇,與祂的光明相遇,把人帶入一個不容易的生活環境中。.
巴爾提買在遇到耶穌之前,曾經是坐著的,現在他應該行走;過去他有一份工作,不論它是好是壞,常夠他填塞肚子;現在他需要去發現新的謀生之路;過去他有停留的地方,有熟人,有朋友,現在他需要去冒險,去艱難地尋找。
人如果想靠近耶穌,那就不要幻想享受舒適的生活,逃避困難。巴爾提買的經驗告訴我們,接受了光明的人,他的路程是艱巨的。他需要重新反省自己的生活習慣、言談舉止、喜好、友誼,要求徹底更新生活方式、思想和財富,要求反省自己的一切,清醒地活著,再不能糊裡糊塗混日子。
誰希望被基督所照亮,就需要在陳舊的外氅和光明之間作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