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常年期第四主日
先知:令人不舒服的人
意想不到或不願看到的考驗時常會發生,但也有些事情是人選擇的結果。甘心去接受困難與沒有回報的先知,他們使命的代價就是迫害。即使是最善良的人,當他們給人們傳遞天主的消息時,若消息看似有些奇怪,也會變得懊惱、憂慮、不可接受,還會受到別人的排擠。先知從來沒有受到人們長期的稱讚,更不被那些政治和宗教領袖喜歡。人們起初可能會讚賞他們的工作、聰明才智、和道德的生活;但是很快就會遭到別人的懷疑、反對,甚至迫害。
耶穌沒有欺騙祂的門徒們,祂沒有向他們許諾舒適的生活,沒有確保他們會得到別人的認同與讚賞。然而祂卻時常重複強調跟隨自己的人會受到迫害。沒有徒弟勝過師傅的,也沒有僕人勝過他主人的。若人們稱家主為「貝耳則步」,對他的家人更該怎樣呢?(瑪10:24-25)並且時候必到,凡殺害你們的,還以為是盡恭敬天主的義務(若16:2)。
保祿回憶自己的過去時,後悔地說:我甚至不配稱為宗徒,因為我迫害過天主的教會(格前15:9)。然而,他認為自己如此做是懷有熱忱的(斐3:6),確信自己是在保護純正的信仰以及對天主的忠信。這些事在今天仍可發生。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
上主,從我幼年時,你就是我的仰賴和保障。
讀經一 耶1:4-5,17-19
上主對我說:「我還沒有在母腹內形成你以前,我已認識了你;在你還沒有出離母胎以前,我已祝聖了你,選定了你作萬民的先知。」
至於你,你要束上腰,起來向他們傳示我命令你的一切。在他們面前,你不要畏懼,免得我在他們面前令你畏懼。看啊,我今天使你成為堅城、銅牆、鐵壁,以對抗猶大君王和首領,司祭和當地的人民。他們要攻擊你,卻不能得勝你,因為有我與你同在,協助你──上主的斷語。」
公元前627年,耶肋米亞或許還不到20歲時就蒙召去做天主的先知。他是一位優秀又聰明的青年,有著敏銳的觀察力,也希望可以在他先祖生活的阿納托特城建立家庭,度一個平安的生活。但是,他還沒有在母胎中形成以前,就已被天主召選去擔負一項艱難且危險的使命(耶1:4-5),即向自己的同胞宣佈一個與他的期望相反的訊息。當時,從最小的到最大的,都貪財圖利;從先知到司祭,都欺詐行事;人人都認為這樣做是正確的(耶8:10-11)。但耶肋米亞蒙召高聲宣佈:這樣做是不正確的。他的生活注定是遭受迫害與失敗。
先知是通過天主的眼光看世界的人。蒙受天主恩賜,擁有強烈的靈性敏感度,可使他立即就能認識到人的工作與上主計劃之間的差距。當人選擇死亡的道路,當社會制度中存在不正義的關係,當那些本應保護弱小、扶助孤兒寡婦的人卻巴結權貴時,先知就會感受到深深的痛苦。
面對這樣的情,先知感到義憤填膺,不能保持沉默。那種來自上天的不可抑制的力量促使他提高聲音,勇敢地譴責罪惡、壓迫、濫用權力、暴力,把人引向毀滅的無能的首領。這位善良又害羞的青年人耶肋米亞,面對如此艱巨的使命,必將成為與普世對抗相爭的人(耶15:10)。
在讀經的第二部分(17-18節),天主告訴耶肋米亞即將臨到他身上的事。天主沒有欺騙他,也沒有許諾給他一個舒適的生活。他將像一位被敵人到處追殺的士兵,又像被血腥軍隊所包圍的城堡。天主既然知道祂的先知將要面對失敗,將成為別人仇恨的犧牲品,天主為什麼還要派遣他去履行這樣困難的使命呢?這篇讀經的結尾充滿了希望和安慰。上主向耶肋米亞先知說:他們要攻擊你,卻不能得勝你,因為有我與你同在,協助你(19節)。
讀經二 格前12:31-13:13
你們該熱切追求那更大的恩賜。我現在把一條更高超的道路指給你們。我若能說人間的語言,和能說天使的語言;但我若沒有愛,我就成了個發聲的鑼,或發響的鈸。我若有先知之恩,又明白一切奧秘和各種知識;我若有全備的信心,甚至能移山; 但我若沒有愛,我什麼也不算。我若把我所有的財產全施捨了,我若捨身投火被焚;但我若沒有愛,為我毫無益處。
愛是含忍的,愛是慈祥的,愛不嫉妒,不誇張,不自大,不作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卻與真理同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永存不朽,而先知之恩,終必消失;語言之恩,終必停止;知識之恩,終必消逝。因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只是局部的;我們作先知所講的,也只是局部的;及至那圓滿的一來到,局部的,就必要消逝。當我是孩子的時候,說話像孩子,看事像孩子,思想像孩子;幾時我一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我們現在是借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的觀看了。我現在所認識的,只是局部的,那時我就要全認清了,如同我全被認清一樣。現今存在的,有信、望、愛這三樣,但其中最大的是愛。
我們在前幾個主日的讀經中得知,格林多的教會因為神恩產生了分歧與嫉妒。保祿告訴他們,所有的神恩都是來自同一的聖神,並為建樹團體的目的。如今,保祿給他們指出了一條更高超的道路:愛德。他正在談論神恩,愛德的確也是神恩。但保祿沒有按照相同的思路,而是運用了一個新圖像,即道路的圖像:我要指給你們一條更高超的道路。
愛德是天主最大的恩賜,人需要循序漸進地接受。只有父才是圓滿的愛(若一4:8)。有限的人只能朝著這一目標邁進。愛德是一條道路,是一條艱辛且需要勇氣的路。
讀經以愛德的讚美詩開始(1-3節)。愛德超越其他所有的恩賜,比如語言之恩、先知之恩、信德之恩、施捨錢財、甚至捨身投火被焚。被焚的行為在當時被認為是勇氣的最高表達。
愛德不應與那種只尋求個人利益與快樂的自私欲望混淆。我們稱那種想擁有資產的欲望,甚至僅僅外表的吸引為愛。也就是在這種意義下,我們說青年愛少女。但實際上,這樣的愛只是渴望擁有,自己完全地擁有。
保祿所說的愛就如同天主的愛:不是去尋找美好,而是創造美好。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才可以明白耶穌所說的話: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最先的將會成為最後的(瑪20:16)。對我們來說,最先的就是好的,而最後的就是不好的。天主卻顛倒了這樣的順序。天主尤其關愛罪人和弱小,因為他們更需要愛。若是他們被天主的愛所感動,他們就會成為最先的。他們可能有很多優點,也可能把美好的動力付諸實踐,但若不被天主那完全且白白的愛所感動,若心中自負空虛,只願表現自己,那就沒有「愛德」。
在讀經的第二部分(4-7節),保祿用了擬人法,並用了十五個動詞來闡述愛德。愛是含忍的,不圖謀惡,不以不義為樂,不動怒。愛是慈祥的,總是樂意為人帶來益處。愛不嫉妒,不驕傲,尊重別人。不求已益,常常關注別人的困難。不憤怒,卻總能戰勝邪惡。
在第三部分(8-13節),保祿將愛德與其他神恩相比較。其他的神恩都會消失,都不是必需的,也可能會被人忘記,就像兒童時代的遊戲一樣,時候一到,將不再有吸引力,而被人所拋棄。愛德卻將永遠常存,永遠不會過去。
福音 路4:21-30
祂便開始對他們說:「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眾人都稱讚祂,驚奇祂口中所說的動聽的話;並且說:「這不是若瑟的兒子嗎?」祂回答他們說:「你們必定要對我說這句俗語:醫生,醫治你自己吧!我們聽說你在葛法翁所行的一切,也在你的家鄉這裡行吧!」祂又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一個先知在本鄉受悅納的。我據實告訴你們:在厄里亞時代,天閉塞了三年零六個月,遍地起了大饑荒,在以色列原有許多寡婦,厄里亞並沒有被派到她們中一個那裡去,而只到了漆冬匝爾法特的一個寡婦那裡。在厄里叟先知時代,在以色列有許多癩病人,他們中沒有一個得潔淨的,只有敘利亞的納阿曼。」在會堂中聽見這話的人,都忿怒填胸,起來把祂趕出城外,領祂到了山崖上,──他們的城是建在山上的──要把祂推下去。祂卻由他們中間過去走了。
今天的福音是上個主日福音的繼續,敘述的是當耶穌在納匝肋會堂中宣佈了上主的「恩慈之年」後,人們的反應及所發生的事情。這個片段有些難解之處,而對其解釋也各有不同。
我們不明白納匝肋的居民為什麼從稱讚耶穌會突然轉變成對祂產生敵意,甚至想將祂推下去。耶穌沒有說任何挑釁性的話,他們為什麼如此反應呢?
我們也不明白耶穌為何會引用這兩句諺語:醫生,治治你自己吧!以及先知在本鄉是不受歡迎的。尤其是第二句,顯得與具體情況不符:如果人們讚賞耶穌的宣講,耶穌為什麼要說這樣的話呢?瑪爾谷記載說,因為他們的無信耶穌不能行別的奇跡(谷6:5)。而路加卻說,因為他們相信耶穌可以行奇跡。為什麼耶穌沒有行奇跡呢?
最後我們還想知道,面對如此眾多憤怒的群眾,耶穌是如何從他們中離開的呢?耶穌是否奇跡般的消失了呢?如果是這樣,那麼耶穌滿足了人們要看他行的奇跡。實際上不是這樣。
閱讀福音時,如果我們遇到其中有些令人感到奇怪的特殊之處或令人不可相信的細節時,我們應當感到喜樂:因為這是富有意義的標記;同時也邀請讀者不要只按字面理解,而要尋找其更深的意義。
四部福音的作者或多或少地都記載了一個事實:納匝肋的居民和耶穌的親屬不相信耶穌(谷3:21,若7:5)。瑪竇與瑪爾谷將這種對耶穌的拒絕,安排在耶穌在加里肋亞傳教的末期(谷6:1-6,瑪13:53-58);而路加卻將此事件安排在了耶穌公開生活的開始,路加這樣的記載有其神學和牧靈方面的原因。
在納匝肋會堂所發生的事件就如同是耶穌整個使命的縮影。在這個序曲中,強調了耶穌宣講的主要訊息,就是對窮人、弱小及受壓迫者的拯救。人們在開始時接納耶穌,逐漸地不理解祂,排斥拒絕祂,甚至最終將祂處死。
在納匝肋時,人們想把耶穌推下山崖,我們以此與耶穌被帶到城外去受死做一比較。這句諺語「醫生治治你自己吧」,可使人想起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眾人對祂的嘲諷:祂救了別人,卻救不了自己(路23:35)。
分析了福音作者的神學目的,我們就可以明白耶穌的同鄉對耶穌話語的反應如此激烈的原因。
這段福音的開始敘述了人們似乎一致讚賞耶穌在會堂中的宣講:眾人都稱讚祂,驚奇祂口中所說的動聽的話(22節)。實際上其蘊含的意思應該不同,否則將很難理解接下來發生的事。
只有當耶穌的所言或所行碰觸了他們的敏感處,他們才有如此的反應。這樣也就可能理解他們對耶穌懷有敵意的原因。
按照以色列人聚會的習慣,閱讀第二篇聖經的人最少應當讀三小節的先知書。這個貧窮的納匝肋會堂可能沒有全部的先知書,而只有依撒意亞先知書。很有可能的是,每個安息日的重複閱讀使所有的人都熟知於心。耶穌選擇的這一段是最為人知的片段之一。
人們對耶穌的抵觸情緒可能是因為耶穌讀了一半就突然停了。為什麼不接著讀呢?如果接著讀下去,就會發現其中原因。在「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他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複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宣佈上主恩慈之年(路4:18-19)」這句之後是「揭示我們天主報仇的日期(依61:2)」。
這是人人都想聽到的一句話。納匝肋的居民就像所有的以色列人一樣,期待著報仇的日子,渴望天主能懲罰那些數世紀以來迫害他們的外邦人。如今報復的時候到了,但耶穌卻宣佈上主的「恩慈之年」,寬恕所有的債務,天主對所有人的無條件的仁慈。
耶穌所宣佈的「恩慈的話語」包含了以色列子民從未聽過且無法接受的訊息。會堂中的所有人都見證了耶穌對經書的不同觀點。祂認為自己是誰呢?祂不就是若瑟的兒子,也是木匠嗎?人們期待一位榮耀的勝者,向別人施予報復的默西亞;而耶穌卻在宣講「恩慈的話語」,這樣的衝突將要在耶穌的整個公開生活中時常出現。這就是西默盎所預言的:看,這孩子已被立定,為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和復起,並成為反對的記號,為叫許多人心中的思念顯露出來(路2:34-35)。
耶穌並沒有解釋說這一切都來自於簡單的誤會來試圖緩和矛盾,也沒有調節這種分歧。相反,祂用兩句諺語來強調這種緊張的氣氛:醫生,先治愈你自己吧,以及沒有一個先知在本鄉受歡迎的(23-24節)。這又一次使祂的同鄉失望。他們聽說了耶穌在葛法翁所行的奇跡,也希望能夠看到祂在家鄉行一些奇跡,以此來標誌默西亞時代的開始。
這兩句諺語使他們的期望落空了,與他們的信念產生了距離,拒絕了他們的默西亞夢想,宣告他們的信念是幻想。
在今天福音的第二部分(25-27節),爭論的語氣加重了,甚至成了激怒。
耶穌闡釋了自己為什麼不在家鄉行祂在葛法翁所做的一切:如同厄里亞與厄里叟一樣,沒有幫助自己子民中有需要的人,卻幫助了那些外邦人。
這簡直太過分了。納匝肋的居民明白耶穌說話的含義:以色列子民並不是天主對亞巴郎及其後裔所做的許諾的唯一繼承人。他們對耶穌離開家鄉,而去到葛法翁的選擇已是不讚賞,因為葛法翁是許多外邦人居住的城鎮,很多生活的行為並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潔淨。如今他們認識到,耶穌的行為並不是偶然,而清楚地標誌著天主的救恩伸展至所有的人。
耶穌「恩慈的話語」激怒了全會眾:這是對他們狹隘的宗教信念的挑戰。為此,會眾的反應就不足為奇了:所有人都忿怒填胸,起來把祂趕出城外,領祂到了山崖上,要把祂推下去(29節)。
最後一節:祂卻由他們中間走過去了(30節)。這裡指的並不是耶穌的奇跡性消失,而是路加對面臨反對、誤解、敵意與迫害的團體所帶來的希望與安慰的訊息。因為人們容易忘記在他們身上所發生的事,其實已經在所有的先知以及他們的師傅耶穌身上發生過了。路加告訴人們,天主將要保護他們,他們也將要經過迫害與誤解,並要懷著信心堅持,一直到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