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
「安息日既過,一周的第一日,天快亮時」(瑪28:1)。關於那位復活了的人在逾越節那天的顯現,瑪竇以這句話開始敘述,就是說出為甚麼基督徒慶祝他們的星期日不是像猶太人那樣在安息日,而是在安息日的翌日,羅馬人稱該日為太陽日。這名稱不久就改變了,基督徒稱這一天為「主的日子」。他們聚集在一起「擘餅」(宗20:6-12),為了給有需要的兄弟姊妹奉獻他們在這一週內節省下來的東西(格前16:2; 格後8:9)。
在教會初期,既沒有聖誕節或聖母的節日,也沒有任何其他節日。唯一的節日就是每一周慶祝主復活的日子。
教會過了幾十年,基督徒感到有需要用特別的方式,來慶祝信仰的核心事件,因此誕生了復活節。這是第一個節日,被認為是「主日中的主日」,「節日中的節日」,這好像是在眾節日,眾主日,及一年中所有日子的皇后。
公元二世紀的時候,所有的基督徒團體都慶祝復活節。慶祝的高峰是在晚上的守夜祈禱,以感恩聖祭結束。參與這個聚會非常重要,初期教會有一位著名的基督徒作家德爾圖良留下一段話,談到一位基督徒女青年與一位異教徒男青年結婚可能產生的困難,說:「她的丈夫會允許她在復活節前夕,出外參加逾越節的慶祝嗎?」
四旬期是怎麼樣產生的?
為了充分理解逾越節的精神意義,基督徒意識到對這個節日應該有所準備。起初是兩天的準備,包括祈禱,反省,齋戒,為了紀念耶穌的死亡。後來這個準備期越來越長,公元三世紀的時候成了一個星期,後來又延長為三個星期。四世紀的時候變成今天這樣的四十天,所以就誕生了四旬期,也叫做封齋期。公元325年尼西亞大公會議談到四十日的時候,好像當時所有的基督徒團體都已經普遍實行。
逾越節不應該只是準備,還應該有需要延長其喜樂及靈性財富。所以很快就有了我們知道的七週,五十天的五旬節,直到聖神降臨節。這個期間應該以巨大的喜樂來慶祝,如公元二世紀里昂的主教聖依來內所寫,「這五十天好像一個單獨的節日,但與主日有著同樣的重要性」。在復活期,人們站著祈禱,不允許齋戒,會施行洗禮,他們希望復活期能持續至.....五十天。
為什麼是四十天?
當我們在聖經中遇到數字的時候,要用心去尋找它的意義,因為一般來說都有象徵含義。四十或者四十的倍數,通常都是一個象徵時期。
例如:我們很難相信厄里亞只吃了一塊薄餅,喝了一罐水,就一直走了四十天四十夜,到達天主的聖山曷勒布(列上19:6-8);同樣梅瑟停留在西乃山四十天四十夜,不吃也不喝(出34:28);還有耶穌也是在沙漠裡四十天四十夜(瑪4:2)。
四十這個數字有很幾個意思,它指的是一代人的生命,或者人的整個生命。另一個意思就是我們熟知的準備期(或長或短),為了一個特別重要的事件。例如:洪水延續了四十天四十夜...為了準備新人類;以色列人民在沙漠漂流了四十年,為了準備進入福地;尼尼微的居民四十天做懺悔,為了獲得天主的寬恕;厄里亞步行四十天四十夜,為了來到天主的山;梅瑟和耶穌四十天四十夜齋戒,為了準備開展使命。那麼為了準備基督徒最偉大,最重要的節日,需要多少天呢?當然是四十天!
四旬期做什麼?
四旬期經常被看作是開始生命更新的時期。具體的實踐包括三項:祈禱,躲避罪惡及齋戒。
祈禱:不是一個固定形式的,有口無心,自言自語的重複,不是祈求恩賜和恩惠,而首先的是把我們的思想和計劃與天主的互相配合,使我們更好地皈依天主,相信福音。耶穌的祈禱是持續不斷的(路18:1),儘管福音書作者只是提到在祂生命的重要時刻祈禱;而實際上,耶穌的祈禱是祂的整個生命,都生活在天主聖父的旨意內。「我的食物就是承行派遣我者的旨意,完成祂的工程」(若4:34)。祈禱的高峰是達到與天主意念的完美共融,這是耶穌習慣的狀態,所以祂說:「我與父原是一體」(若10:30)。
我們不會把目光永遠時時刻刻看著天主聖父,我們被虛榮所吸引,分心、誘惑,常常「我們的罪惡好似狂風一般將我們捲去」(依64:5)。我們 也為這個世界的美好事物著迷(如工作,成功,家庭,學校,運動等),不幸地,我們熱愛它們幾乎視它們為偶像,自己成了這些事情的奴隸。我們最終對自己失去了行為的控制,忘記了天主。
所以我們需要四旬期,恩寵和解放的時間,讓我們停下腳步,看一看自己的心靈,把天主的思想納入腦海和心靈。讀經和反省幫助我們重新獲得生命的意義,找到我們行為的基礎,發現真正的價值。
躲避罪惡:馬爾谷說出,耶穌在領受洗禮後,被聖神推動來到沙漠,在那裡停留了四十天,經受撒旦的誘惑(谷1:12-13)。
我們再一次遇到「四十」這個數字。這個數字是指耶穌的整個生命,也是指以色列人逃出埃及在沙漠的時間。在那裡以色列人陷於誘惑,忘記了天主。耶穌重新經歷這個經驗,在祂的四十天裡,含義是在祂整個的生命中,面對惡的考驗,最後祂戰勝了惡。祂走出沙漠,是在戰勝最後一個誘惑之後,那是最可怕的一個誘惑,是擔心被天主聖父所拋棄。(谷15時34分)
邪惡被耶穌徹底戰勝了,「撒旦像閃電一樣從天上墜落」(路10:17),可是在我們內,魔鬼繼續掙扎。若望警告我們,「整個世界躺在謊言的掌握中」(若一5:19),我們每一天都體驗到邪惡的力量是何等強大。撒旦把我們從天主那裡扯開,從生命之泉推走;它讓失控的激情,驕傲,自私,對這個世界的慾望,嫉妒,憎恨,控制慾和佔有慾,怨恨等等控制我們。
為了與「惡神」鬥爭,我們需要在整個生命「四十天」內奮鬥,尤其是在這四旬期「四十天」內。只要基督的話語來到,撒旦必被戰勝,一切妖魔鬼怪不論在任何地方都得屈服於祂的名下(路10:17)。
齋戒:為了追隨導師,基督徒應該忘記自我,犧牲自己的利益,而為兄弟姐妹的利益著想。這種慷慨和無私要求是一種特殊的能力,要求放棄和鬆手。這除非經過嚴格的齋戒,否則不能達到。
齋戒最直接的目標是撼動我們的懶惰,懈怠,明哲保身,隨遇而安,而讓我們獲得自控能力,獲得力量克服對辛苦和犧牲的逃避。
不過這種實踐也有可能被簡化為一種禮儀形式,為了盡宗教本分,在天主前感到安全和有功勞。先知們早就有很多嚴厲的話譴責這種虛假的齋戒。例如依撒意亞先知一段深刻的訓導:「看哪!你們一面守齋,一面爭吵、打架、以惡拳打人,你們不必再如今天一樣守齋了,免得你們的嘈雜在高處可以聽到。難道這就是我所中意的齋戒嗎?難道這就是人們克己的日子嗎?難道低頭如同蘆葦,以苦衣和灰塵鋪床,你就稱為齋戒,稱為上主悅納的日子嗎?我所中意的齋戒,豈不是要人解除不義的鎖鏈,廢除軛上的繩索,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折斷所有的軛嗎?豈不是要人將食糧分給飢餓的人,將無地容身的貧窮人領到自己的屋裡,見到赤身露體的人給他衣穿,不要避開你的骨肉嗎」?(依58:4-7)而根據匝加利亞先知的意見,讓天主喜悅的齋戒是:「你們應照公正裁判,以仁義和友愛彼此相待;不可欺壓寡婦和孤兒,外方人和貧窮人;不可心中圖謀惡事陷害人」(匝7:9-10)。
真正的齋戒總會促使我們對兄弟姊妹愛的行動。剩下來的食物不應該放到冰箱或者保存到明天吃,而是要馬上拿去分施給有需要的兄弟姊妹。
一本寫於公元二世紀的基督徒非常熟悉的書《厄爾瑪的牧者》,解釋齋戒與仁愛的關係說:「你應該如何齋戒呢?在齋戒的日子裡,只吃饅頭和水,計算在每一天消費多少,把同樣的數目贈送給一位寡婦、一個孤兒、或者一個窮人。這樣你自己克苦,同樣可以具體幫助他人吃飽。得到幫助的人為你向天主祈禱。如果你以這種方式祈禱,天主肯定會悅納」。
大教宗利奧,在440 - 461年之間任職,在彌撒講道中勸告羅馬的教友,「齋戒不只是自己節制,還包括善行。所以,你們要把每一天節省下來的日常開支,轉化成為窮人的食糧」。
四旬期和慕道
從第四世紀開始,教會開始組織為領洗者有嚴格的準備。慕道者必須要接受一個長時期的培育,在2 - 3年內認真參加慕道班,聽道理,改善生活方式,真正表現出來希望成為基督徒的真誠意願。
那時的基督徒團體,每年只在逾越節之夜,慶祝洗禮聖事。德爾圖良說,那是祈禱之夜,深刻聆聽天主的話,完成禮儀是在清晨的聖體聖事中,新領受洗禮的基督徒第一次參加聖體聖事。
因此,授予洗禮是逾越節夜間禮儀慶祝的核心部分,四旬期對於慕道者因而也具有極為特殊的含義。這四十天成為他們領受洗禮聖事的最後一段路程。這四十天裡,他們每一天都要接受教理講授。 在這些門子進行教理講授的不是普通教理講授人員,而是主教本人。在這一個時期,還有很多慶祝活動,以及考試。驗證他們對信仰的道理掌握了多少,考驗他們的生活方式是不是真的符合他們將要進行的信仰宣誓。
第四週的星期三是最重要的聚會,被稱為「大考」。在那一天,慕道者「耳朵被打開」,因為他們要被傳授「信經」和「天主經」— 基督徒信仰的大綱。
只有當我們了解這些事情,才可以明白這個時期禮儀選用的讀經。
慕道者如同即將出生的兒女,母親(基督徒團體)正在全心全意關注他們,尤其是為他們準備天主的聖言的營養,滿足他們的需要和口味。 顯然,這是一個非常豐盛和美味的食物。 受益的不只是新生兒,其他人也都一起獲得精神力量。 對於已經領受洗禮的基督徒,他們有機會反思信仰的中心真理,以及在洗禮當天所作的承諾(有時被忽視了)。
每年的第一個主日都是關於耶穌受試探的主題。這是為了向慕道者和接受了洗禮的人們指出什麼是魔鬼的策略,我們需要以什麼方式抵擋。
第二個主日紀念耶穌顯聖容。基督徒明白追隨基督意味著獻出自己的生命。麥粒死在土地裡,總以百倍的新生命誕生。人最後的命運不是死亡,而是復活,如同耶穌在顯聖容中所顯示的。
從第三個主日以後,是依據禮儀年變換。在乙年,也就是今年,選擇的讀經是若望福音,主題關注新盟約的奧秘。讀經一是若2:13-25 ,耶穌在聖殿院驅逐商人),澄清耶穌在新約中的角色:他是新法律,誰願意崇拜天主真面容,就應該把目光轉向耶穌。
第四個主日的讀經仍然是同一個主題。耶穌被高舉,釘在十字架上。甚至是明顯的擁抱,天地之間的聯盟, 這是天主與人類之間永恆的愛的標誌。 誰接受這個十字架,並傳給世界訊息,就會得到救恩。
第五個主日,結束關於盟約的反省。第一篇讀經中耶肋米亞先知預言新盟約,在福音中耶穌用埋在土地裡的種子將結出成百倍的果實來解釋這個盟約。
聖枝主日,如每年一樣,閱讀耶穌受難史,福音選擇是跟隨禮儀年,今年是乙年,讀經選自馬爾谷。
四旬期是修和的時期
在教會初期,當一個基督徒犯了公開大罪,這人會被教會棄絕。如果後來他後悔了,願意與天主和教會和好,他不能直接被團體重新接納,而是首先應該做公開的贖罪,因為他們的罪惡已經被公開知道。這種懺悔不是僅僅幾個宗教活動就可以敷衍了事,也不是短短幾天的時間;而是根據罪惡大小,有時時間很長。
首先,罪人要在主教前認清自己的罪,然後主教為他按手,懺悔的人穿上山羊毛編製的粗重腰衣,頭上撒上聖灰禮儀的灰土。他進行嚴格齋戒,穿骯髒的衣服,祈禱,俯伏祈求天主,殉道者和真福們的幫助,最後祈求全體基督徒代禱。這種懺悔方式離開團體活動場所不遠,有的時候是在教堂大門口,如果允許進入教堂,但是要保持俯伏或者站立,不能靠近和領受聖體。
懺悔期結束時,以一個隆重的禮儀,慶祝接納罪人回歸團體。在聖週四,主教主持的彌撒中,被絕罰的人要穿著懺悔的衣服,頭撒聖灰,面向整個團體,表示懺悔和改過的決心。主教親自前去擁抱每一個懺悔的人。如此四旬期也成為準備修和的時期。
這種公開懺悔方式後來取消了,不過其意義仍保留下來,四旬期裡邀請所有的基督徒領受修和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