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日
追思已信諸信者
主啊,求祢教導我們數算自己的年數
導言
我們離開母胎,進入這個世界。 童年後,我們進入青春期; 我們把青春期留給青年; 青年到成年和老年。 最後,是時候離開這個世界了,我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興趣,甚至認為它是最後的住所,不再希望離開它。 然而,在這個地球上,我們對快樂和生活充實的渴求持續受到挫敗。
當我們懷著幻滅的心情去思慮現實時,我們到處看到死亡的跡象:疾病、無知、孤獨、虛弱、疲倦、痛苦、背叛 — 我們的結論是:不,這不可能是確定的世界,它太狹隘了,太邪惡了。 然後,渴望在狹隘的視野外漫遊的慾望出現了; 我們甚至夢想著被拐走到其它星球上,在那裡我們也許可以免去任何形式的死亡。
在我們認識的宇宙中,我們渴望的世界並不存在。 為了滿足在我們心中對天主無限的需要,有必要離開這片土地,踏上新的出谷之路。 我們要求新的出口,最後的出口— 死亡—這使我們感到恐懼。
即使看見耶穌在山上顯聖容時的三位門徒,他們也聽到耶穌說過他的出谷,從這個世界到天父那裡(路9:31)。 他們被恐懼抓住了。「門徒聽了,就俯伏在地,非常害怕。耶穌遂前來,撫摸他們說:起來,不要害怕」(瑪17:6-7)
從三世紀開始,在地下墓穴中出現了牧羊人的形象,羊放在肩膀上。這是基督,他牽著一個人,把那個怕自己獨自越過死亡暗谷的人抱在懷裡。 門徒與他一同復活,安然地放棄了這一生,堅信他們所託付的牧羊人將帶領他們走向青綠的草場和幽靜的水旁(詠23:2)。他們在這片塵土飛揚的沙漠中,經過漫長的勞累旅程,感到心靈舒暢。
如果死亡是與基督相遇的時刻,也是進入婚禮宴會廳的時刻,那絕對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這是我們期望的。 保祿的感嘆:「對我來說,死亡是利益。 我渴望求解脫而與基督同在一起。」(斐1:21,23)每個信徒都應該這樣說。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主啊,求祢教導我們數算自己的年數。」
讀經一:約 19:1,23-27a
罪使人與最心底的意願衝突,從而破壞人的內部平衡。 它破壞了與天 主的關係,不再被認為是朋友,而是入侵者,是使自己擺脫困境的專制者。 它破壞了與弟兄們的和諧:不是愛與互助,而是奴役。 它破壞了創造的生命紐帶:將人從園丁變成偷獵者和掠食者。 如果這些是罪惡帶來的不和諧,約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書介紹了自己:「從前在胡茲地方,有一個人名叫約伯,為人十全十美,生性正直,敬畏天主,遠離邪惡。」(約伯記1:1)。 十全十美味意味著沒有裂痕,沒有分離, 與意識的妥協相反; 是的,與他人和諧相處,廉潔至上,無可非議; 敬畏天主和遠離邪惡意思是與自己,與天和地之間保持和平。
受這些道德原則指導的生活只能帶來快樂,而事實上,約伯是完全快樂的。 他得到快樂是因為他一直忠心於上主。 儘管他很正直,但是有一天不幸打擊他。
據以色列的傳統神學 —將苦難解作不正當行為所造成的後果及對罪的懲罰 — 約伯發生的事情是一個莫名其妙的謎。天主如何懲罰一個誠實,大方和人人都喜歡他的人?
「約伯犯了一些秘密的罪」,如果不是這樣,就沒有可能的解釋了。這是他的朋友們的想法,他們試圖說服他承認錯誤。 他的回應幾乎是褻瀆的。 他向天主提出了挑戰:他宣布願意在法庭上與主對抗,確保擁有最好的表現並能夠證明他的無辜的。
今天的經文報導了這樣的話:意識到他已經到了人生的盡頭 — 他決定隨心所欲。他叫他的朋友們 —用鐵筆 — 願我的話都記錄下來,都刻在銅板上,用鐵鑿刻在鉛版上,永遠鑿在磐石上,就像東方的偉大國王將他們的事務刻在幹上一樣。 讓它留下烙印,作為將來參考。 死亡並不能抺掉我的正直記憶! (第23-24節)。
這對他來說還不夠。 他不滿意將自己的名字刻在岩石上。 在高度的絕望下,他向「申冤者」求助(第25節)。 這個角色是誰,他將如何發揮作用? 文本沒有解釋它,只是說:「最後要在地上起立。」
最直接的解釋如下:約伯失去了承受巨大痛苦的希望,他將自己的辯護委託給了一個「擁護者」,他在假神面前的審判中,由他的朋友大力捍衛,將站起來為他辯護。 引起並支持他的權利。 他將是最後一個說話的人,並將迫使所有人承認他的無辜。
在這過程的這一點上 — 約伯可以肯定 — 真正的天主會進入現場(26-27節),在他死後,皮膚從身上脫落時,他仍要看見天主; 他會用眼睛凝視他,而不是一個陌生人。 不會是他的朋友們的天主,危險地接近撒旦概念的劊子手的神,只是按照人類的標準而隨時準備懲罰的神。他將是真正的天主,約伯始終堅信的那位真神。
缺乏復活的光,他甚至無法想像人類的最終命運。 然而,對他的死亡沒有希望的最後希望出現了。 有一天,他會讀到他用不同的眼睛參與其中的事件,甚至將揭露無辜苦難的深奧之謎。
這段智慧的話是呼籲我們要認識到智力的有限性,並放棄想要了解一切的借口。 在這片土地上,有必要忍受邪惡和痛苦的謎團。這是無法理解,只能接受。 對我們而言,這比約伯更容易,因為天主來到了我們中間:不是給我們解釋,而是生活 — 沒有折扣或特權— 在我們人類的情況中,並教導我們去愛它。
讀經二:羅 5:5-11
死亡的前景令人恐懼。 我們建造的東西,做得好的事情,我們享受的快樂和忍受的痛苦,我們愛情的行為是否有一天會完全歸於零? 這個問題是每個人— 甚至是那些宣稱自己沒有宗教的人 — 停下來思考,至少片刻,反思自己的存在的意義。
同樣困擾著的是第二個問題,僅影響信徒而不影響無神論者:由於有一位神在等我評估我,在今世之後,我的命運會是怎樣?
默示錄的先見者保證人類的歷史將以一場婚宴結束。 他說的是新天和新地是上主的旨意,他將拭去每個兒女的淚痕,以及一個「再也沒有死亡、悲傷、哀號或苦楚的世界、因先前的已過去(默21:1-4)。 這些是迷人的圖像, 他們描繪了一個奇妙的現實:「天主為愛他的人所準備的,是眼所未見,耳所未聞,人心所未想到的。(格前2:9)
信徒中現在出現的問題是:我還會在永恆宴席的客人中間出現嗎?或者主與義人會在沒有我的情況下慶祝盛宴嗎? 如果以我們的行為作為進入天父之家的條件,那麼每個人被排除的風險就很高。 誰能在這個令人困擾的問號內平安的生活?羅馬書的驚人篇幅向所有人保證,對於那些信任基督的人來說,沒有什麼能破壞他們的快樂。 他們的希望不會失望,因為它不是基於他們的忠誠和良好的行為,而是基於天主的無條件和永恆的愛(第6節)。
當天主主動拯救他的子民時,若他遇到障礙也不會灰心。 他不會在人們的不忠面前中途停止,也不會崩潰。 他無時無刻在完成他的工作。 人們 — 的確如此 —常頑固於自己的罪過中,但是天主無限的愛不會屈服於失敗。 他不需要關於如何使所有人,甚至最頑固的人擺脫依附邪惡的建議。
保祿確保 — 天主的愛並不像人一樣脆弱無常。 他們只愛自己的朋友,甚至很少會為自己所愛的人獻出生命。 天主超越了視野:他愛每個人,甚至愛他的敵人。 就在人們遠離他的時候,他奉獻自己擁有的最寶貴的財富:他自己的兒子,表達了他偉大的愛。 如果當我們成為天主的敵人時,他仍愛我們;那麼既然我們已經成為義人,他就會愛我們更多。 我們的罪惡不可能比他的愛更強大。 即使我們拋棄他,他也不會拋棄我們,「如果我們不忠信,他仍然是忠信的,因為他不能否認自己」(弟後2:2:13)。
福音:若 6:37-40
一個人的價值是什麼? 他是否只為自己的生產,效率,積累的金錢來計算?
耶穌說(瑪12:12):對某人來說,人的價值比羊還小。人是從土來 (德33:10), 一切有血肉的人,在主前無所誇耀。」(格前1:29), 但他始終是天主的肖像。虔誠的以色列人懷著詩人的心,在奇妙的創造前充滿驚喜,將自己的聖詠傳給詩人:「當我仰觀你手指創造的穹蒼,和你天上佈置的星辰月亮,世人算甚麼,你竟對他懷念不忘?人子算甚麼,你竟對他眷顧周詳?竟使他稍微於天神,以尊貴光榮作冠冕。」(詠8:4-6) 。
我們從基層去定義人:人是有理智的動物,比動物高一級; 聖詠作者把人看成比天主低一級。 在這種聖經的觀點中,人及其命運得到了評估。 人如何出現在天主面前? 他在那方面抱著人? 他對每個人的回答是:「因為你在我眼中是寶貴的,是貴重,我愛慕你。」(依43:4)。 正是從這個陳述中,我們可以理解天主為他的奇妙生物-- 人類,有他的計劃。
在今天的福音中,他的計劃,他對愛的設計被耶穌稱為天父的旨意,他將堅持這一旨意,並四次提到它。哪裡﹖要相信他,將全人類交給他,在他的照顧。 這會靠近他,如同羊群轉向自己的牧人時:每隻羊都認識他的聲音,信任他,並感到被呼喚牠的名。 耶穌沒有為獲得拯救而制定條件; 他只確定一個事實:整個人類社會的命運都歸他所有。 到他那裡意味著接受他的話,相信他的生命方案。 到我這裡來的,我必不把他拋棄於外。(第37節)。
自從世界被創造以來,這就是天主的夢。 這個問題自發地出現:它會被實現,還是會有人直接針對耶穌和其他一些人 — 大多數人從世界迄今發生的事情來判斷,他們 會拒絕基督和他的話,並且會永遠離開他?
答案在這段福音的第二部分:「派遣我來者的旨意就是:凡他交給我的,叫我連一個也不失掉,而且在末日還要使他復活。」(第39節) 。 在天主的計劃中,沒有考慮到背叛或失敗。 他的計劃會可靠地進行,因為無法想像基督未能實現這一計劃的成果。 如果不對人的自由施加暴力,他將以一種不可抗拒的方式吸引所有人。 他將在最後一天使每一個人復活。 這種表達被錯誤地理解為指向世界末日。
在若望福音中,最後一天是指十字架上的耶穌低下頭,為人類交付了靈魂(若19:30)的一天。 那是天主整個計劃所指的最後一天,永無止境的日子,新生命的種子,天主的生命進入世界的那一天。
耶穌對天父的旨意有了最後的呼籲(第40節),他解釋天主的計劃分三個階段實現。
首先,有必要是看見祂的兒子。與耶穌相遇的記憶,在若望的思想、內心和眼中都是不可磨滅的。從他寫給小亞細亞的基督徒團體的那封信的第一句話就可以看出:「在起初已有生命之言,就是我們聽過, 我們親眼見過,注視過,並親身觸摸過的 — 這生命已顯現出來,我們見過了,也為此作証,並向你們宣講這永恆的生命;這生命原是與父同在,而且向我們顯現了— 我們把所見所聞,向你們宣講,使你們與我們共融相通,而我們是與父和祂的兒子共融相通的。我們把這些事寫出來,好讓我們得到圓滿的喜樂。(若一1:1-3)。
能親眼看見耶穌這個人的體驗是不再可能, 它是在世界歷史的獨特時刻實現的。 但是,我們可憑祂的話、承認在祂內的兒子來睜開我們的眼睛。天主將顯示自己給世界,來為我們帶來生命之糧,這是使我們接受祂的恩寵的第一步。 在識別之後,接著便是個人的依附。 能看見耶穌但對認識他還是不足夠, 許多人在巴勒斯坦的道路上遇見了他,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被他的計劃所吸引。
第二步就是相信。 只有在看見和聽到祂的人的見證上,認識祂並給予自己的依附,這人才真正看見耶穌。 救贖之路的高潮是神聖生命之父與那些相信基督的人的溝通。
今天,我們聚集在團體中,不會記起死亡了 — 為基督徒來說,死亡不復存在。因為活著而信從耶穌的人將永遠不死。(若11:26) — 但是活著的所有弟兄們都結束了妊娠,在光明中進入的這個世界誕生了,排除各形式的黑暗和死亡,走向最終的生命。
在這個世界上,他們中的許多人可能一直在努力爭取「看見」天主的兒子耶穌並「相信」他。 有些人在最後時刻對他作出了承諾; 其他人則不一輩子也不想「看見他」或「歡迎他」。 他們的命運將如何?我們如何接近他們並向他們展示我們的愛? 在他們的新生命誕生時,天父肯定地對所有人都表示歡迎,祂用唯一的話對每個雖然是罪人,但是其兒子或女兒說:「因為你在我眼中是寶貴的,是貴重的,我愛慕你。」(依43:4)。
我們的祈禱,我們的愛,以至我們的寬恕,都幫助他們完成了他們這一生中沒有完成的,最終與天父擁抱的旅程。 第一台彌撒讀經給予我們的喜樂信息:耶穌將永遠不會離開他未完成的救世主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