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樂和希望的話語
費爾南多‧阿梅利尼神父 Fr Fernando Armellini
的釋義 英文;西班牙文及繁體字幕 (選擇字幕)
* Original voice in Italian, with Subtitles in English, Spanish & Cantonese
Videos subtitled and Voice Over in the same languages are also available.
祝大家復活節快樂
在背景中,你可以看到傳統上將今天福音片段所叙述的情節放在何處。在那裏,復活之主會向乘船捕魚的門徒顯示自己。我們現在在Tagba,這個名字來源于「eptápegon」,意即7個水泉。事實上,在那個地方有好幾個水泉。那裏水資源豐富。朝聖者Egeria在游歷了聖地之後,在日記中記下了她在Tagba的所見所聞。她說,在岩石中,有7個臺階,門徒們會看到復活之主在上面。你可以在背景中看到這些。
解釋這段經文時會有什麽危險?危險就是,可能會將它視爲若望所寫的一段紀事,他本就是目擊者。但是,如果我們滿足于這一解釋,那麽讓我們馬上說,我們沒有領悟到聖史想要傳達的東西,即一個觸及我們生命深處的訊息。這是丟失訊息的主要危險,因爲我們不理解作者的語言,他根本不是在起草一個新聞故事。不僅如此,而且,如果我們認爲這是一段紀事,我們閱讀時就一定會遇到困難。
首先:通過閱讀這個故事,人們會明顯感覺到門徒們以前從未對復活之主有過任何經驗。他們沒有認出祂。然而,在《若望福音》中,這已經是復活之主第三次顯現給祂的門徒。另外:他們怎麽會如此驚嘆捕魚的奇迹呢?路加告訴我們,在宗徒們蒙召時,神奇的捕魚事件也發生了,耶穌邀請他們跟隨祂,並讓他們成爲「捕人的漁夫」。當這一位在岸上顯現,並告訴他們向右撒網就會有結果時,他們怎麽會驚嘆呢?
還有:伯多祿和一群門徒(我們在讀這段經文時會看到)在加里肋亞。不是在耶路撒冷,而是在加里肋亞。似乎他們已經恢復了正常的捕魚生活。這給人的印象幾乎是,他們已經忘記了與耶穌一起度過的三年時間。他們也忘記了在耶路撒冷對復活之主的經驗,聖史若望也叙述了這些經驗。我們問自己:五旬節之後,他們不是立即完全投身于福音的宣揚了嗎?我們怎麽會在加里肋亞發現這群門徒,並且他們過著以前的生活?
這些觀察指向一個不同的解釋。這是一個邀請,讓我們深入瞭解聖史想要利用圖像和聖經象徵手法向我們傳達什麽,他常在他的福音中使用這些方法。在我們將試圖給出的解釋中,一些象徵的參照也許顯得有點牽强,但若望,與其他聖史相比,會更多地參照舊約使用這種語言。
我們沒有興趣知道確切發生了什麽。我們更感興趣的是,瞭解聖史的寫作意圖。讓我們聽聽若望在哪裏設置了這個情節:這些事後,耶穌在提庇黎雅海邊,又顯現給門徒。這樣,《若望福音》的最後一章就開始了。在前一章中,聖史回顧了門徒們在耶路撒冷與復活之主的兩次會面。第一次是在復活節那天,當時多默並不在場。第二次是8天以後,多默也在場。這是聖史安排在主日的兩次會面。復活節,以及 8天以後。
這正是我們在主日會參與的事情。它代表了所有時代的基督徒團體蒙召在主日去參與的靈性經驗,也就是,去找尋臨在于天主聖言,臨在于聖體內的復活之主、生活的主。
與復活之主的第三次相遇,也就是我們今天在福音中讀到的,發生在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中。不再是星期日人們去教堂的時候,而是在周內,一個工作日。然後,這一幕不是發生在房子裏,就像在教堂一樣,而是發生在戶外。這就是聖史想要回答的問題。門徒們一周內的日常活動,應該如何進行才能成爲新世界建設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復活之主也臨在于我們身邊嗎?或者是,我們只能在周日找到祂,周內的其他時間,祂都不出現,就好像祂沒有復活一樣,我們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我們可以把自己的生活過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如果我們忘記了復活之主,如果祂的光不再引導我們……
這段福音一開始就提到了門徒們活動的地方,不是一個宗教環境,而是一個世俗環境。「海」,這個詞並不正確,因爲它是一個小湖。提庇黎雅湖,或叫加里肋亞湖,它很小。爲什麽他們稱它爲「海」?當希伯來人提到「海」——「ián gadól」,即大海,是指地中海。那個是海,而這個是湖。如果聖史稱它爲海,那是因爲他想給門徒們在工作日所做的工作賦予意義,他們蒙召在海裏捕魚。我們知道,海是不潔世界的象徵,是邪魔的象徵,與生命相反。魚在海裏很好,但人在海裏會沉沒。如果他們被海浪所覆蓋,他們最終會沉沒,會失去生命。
我們記得耶穌委托給祂的門徒的任務:將人們救離擊打他們的海浪。「漁」代表宗徒們的行動。它象徵著把人從死亡,從非人的狀况中拯救出來。這「海」出自提庇黎雅。提庇黎雅剛剛由黑落德·安提帕斯所建立。他到提庇黎雅去住,那是他的新都城,就在耶穌開始其公開生活的5年前。福音從未提到耶穌去了提庇黎雅。祂被告知黑落德王要見祂。
黑落德·安提帕斯在那裏建立了他的城市,一個外邦城市,獻給當時的統治者:提庇留。爲什麽提到是「提庇黎雅海」,而不是「加里肋亞海」?這是在暗示,這是一座外邦人的城。正是這「外邦之海」(這是一種象徵),基督徒團體蒙召在其中工作,將人們帶離非人的狀况,並將他們引入真正的人類生命,即納匝肋人耶穌所提議的生命。門徒們蒙召將人們帶離偶像崇拜的生命,引領他們成爲人,真正的人。門徒們找到的是一個外邦人的世界,無需抱怨。我們對這個世界有多少悲嘆……這個世界每天都在外邦化,腐敗、沒有價值觀、道德淪喪、沒有信仰……結論是……讓它保持現狀吧。
那我們期望什麽呢?期望耶穌會派我們去找那些已經在幹地上的人嗎?不,是在海裏的人。海就是海。我們必須意識到,基督所發現的人類狀况,以及我們今天所發現的自身狀况,並不是我們所希望的理想狀况。不是。我們必須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即在海裏,而且還是一個外邦之海。那麽,若望這段文字想要回答的問題是:門徒應如何去開展自己的日常活動,才能使這工作、行動真正使人人性化?復活之主的臨在有什麽影響,祂的話語對我們的日常流水生活有什麽影響?這些活動與在主日和復活之主的相遇,即我們加入團體、聆聽祂的話語、擘餅,是否沒有聯繫?從周一到周六……復活之主一點也不重要嗎?
聖史用一頁神學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現在要試著去理解。祂是這樣顯現的:當西滿伯多祿,號稱狄狄摩的多默,加里肋亞加納的納塔乃耳,載伯德的兩個兒子,和其他兩個門徒在一起的時候,西滿伯多祿對他們說:「我去打魚。」他們回答說:「我們也同你一起去。」他們便出去,上了船;但那一夜什麽也沒有捕到。
現在,「祂是這樣顯現的」。聖史沒有說門徒們看到了耶穌,而是說「祂是這樣顯現的」。這正是祂今天顯現給我們的方式,在每一天中,如果注意歡迎祂的臨在和祂在我們生活中的光,那麽,我們在進行職業活動時,就是在建設一個祂所希望的世界。讓我們注意一下這個代表基督徒團體的團體的組成。我們將看到一些人物,這些人物完全再現了我們今天的團體組成。
第一個是伯多祿——有他的個人故事,他代表了門徒,發現很難接受天主關于成功人士的提議。一位舉足輕重的人,不是因爲他積攢有錢財和權力,而是因爲他有能力去愛,去給予生命。伯多祿是一個願意跟隨耶穌的門徒,但他想把自己的計劃和夢想與耶穌的提議放在一起。伯多祿的計劃是有關權力、占有、僞裝的計劃。他就是今天那些對耶穌說「是」的門徒,他們仍繼續像以前那樣思考。伯多祿很固執。在某些困難時刻,他甚至毫不猶豫地否認自己的信仰。因此,今天,當我們不得不在自己的利益和福音之間做出選擇時,毫無疑問,我們會遠離基督。不要失望。
這是這第一個門徒的故事,他是團體的領袖……一個脆弱的人,愛基督,但也有人類所有的弱點。即使在我們今天的團體裏,我們也要牢記這一點。第二個是多默。「Didymus」 = 雙胞胎。他是我們的孿生兄弟。他愛耶穌,但後來他發現很難在團體裏生活……一段時間後他就離開了;他屬於團體,但有一些東西讓他厭惡,促使他離開了。他很難相信——因爲他想驗證。這確是我們團體內許多基督徒的圖像,他們像多默一樣。有時他們受誘離開團體,之後,他們又回來,因爲他們在外面沒有找到更好的。他想相信……但要有證據……需要神迹……需要奇迹……這樣,就沒有任何疑問。
第三個人物是納塔乃耳,他是一個不錯的人。傳統上認爲他是Bartholomew,但這並不清楚。納塔乃耳是一個簡單的門徒。其特點是,他沒有任何排斥。他是一個心地純潔、潔淨的人。他不相信耶穌,因爲他有自己的信念,但是,當他找到祂時,當他發現祂時,因爲他有一顆純潔的心,他說:「真的如祂所說,這是我所期望的。」耶穌告訴他:我在無花果樹下見過你。傳統上,無花果樹代表和平。在無花果樹下的人,是尋求先知們所宣告的和平世界的人。其實,坐在無花果樹下是和平的象徵。
這個人代表那些真誠的門徒,他們直到找到基督的見證人才相信。就如納塔乃耳找到了斐理伯。這些例子都很美。他們代表了我們團體中那些也許離得很遠,但後來走近了的人,他們擁抱了福音的美好。然後,是載伯德的兩個兒子。他們是我們基督徒團體中狂熱的一派。他們認爲自己是唯一能够行善的人。「我們是勇敢的人。要麽你和我們在一起,要麽你就不是好人。」馬爾谷在第九章中告訴我們,當若望看見有人用納匝肋人耶穌之名驅魔時,他們禁止他,「因爲他不跟從我們」。
然後,《路加福音》第九章中說,當他們被撒瑪黎雅人拒絕時,雅各伯和若望(這兩兄弟)對耶穌說:「主,你願意我們叫火自天降下,焚毀他們嗎?」耶穌嚴厲地斥責了他們。而且,祂用一個不太有吸引力的名字稱呼他們:「雷霆之子」。不寬容的人。他們總是提高嗓門,準備製造爭論,他們認爲敵人無處不在。這些人也存在于我們今天的團體中。留意我們看到的船上的這個團體是由哪些人組成的。接著,是另外兩個門徒,使人數達到了7,表示一個整體。
這兩個門徒是誰?爲什麽沒有提到他們的名字?因爲我們不應該問他們是誰……他們是匿名的。如果我們無法以前面介紹的人物描述來確定他們的身份,那這兩個門徒就是我們,有著好的或不太好的個性,以及我們所有的弱點。但是,我們也可以認爲這兩個人是那些在船上與另外五個人一起工作的人,這五個人是我們所熟識的,已經領受了洗禮的人。
而這兩個人代表那些已是門徒,但却不自知的人。他們爲與基督徒相同的目標而工作:使我們的世界更人性化。所以,這些人是希望建立和平、愛、修和的人。他們與基督的門徒有同樣的目標。這些人雖然沒有受洗,但却在同一條船上,履行著相同的使命,即耶穌托付給祂門徒的使命。
因此,我們面對的是一個開放的群體。他們是指所有想要一個新世界的人,這新世界裏的所有人都是好人。伯多祿對這群門徒說:「我去打魚。」經文在此處變成了一個比喻。請注意,伯多祿沒有要求他們,說:「我們去大魚。」沒有。他去。這是一個值得效仿的模範。他沒有下命令。這是基督徒團體領袖的榜樣。他是邀請兄弟姐妹的人。他跟隨基督,並邀請他的兄弟姐妹也加入祂的生命。他是一個樂于活出耶穌所提出的人的建議,並履行委托給他的使命的信徒。我們看到,其他人自發地,决定和他一起去。不僅是其他的門徒,而且還有那些自由地屬於這個團體的人,因爲他們分享這個使命。
伯多祿在《伯多祿前書》中說得很美,他對主持團體的長老們說:「你們務要牧放天主托付給你們的羊群;盡監督之職,不是出于不得已,而是出于甘心,隨天主的聖意;也不是出于貪卑鄙的利益,而是出于情願。」(伯前5:2)不是作爲一個「老闆」來管制那些被委托給他的人,而是作爲羊群的模範。
這就是說「我去打魚」的伯多祿。我們明白「打魚」這個圖像的含義。打魚的第一步是在晚上,在黑暗中。在聖經中,光總是積極的;黑暗是消極的。門徒們的行動,可以在沒有光的情况下進行,這光是基督之光,即復活之主的光,福音之光……門徒們可以按照人類的標準進行那使世界人性化的行動;或者,遵循主的指示來履行這個使命。夜晚,表示按照人類的標準進行工作。他們沒有打到任何東西,沒有網到任何東西。注意,在以色列,一天是從黃昏開始的,因此,一天總是始于夜晚。如果我們思考世界的歷史,它就像以色列的旅程。有一個黑夜:這是外邦的黑夜,非人的黑夜……直到在某一時刻,光來了。因此,如果我們仍生活在一個非常黑暗的世界裏,我們不應感到驚訝,因爲新的一天已經開始出現。
請記住保祿所說的:「黑夜深了,白日已近……」(羅13:12)真正的信徒知道,新世界的建設知道如何接收這新光的信號。現在,讓我們聽聽復活之主的這道光是如何顯現的。
已經到了早晨,耶穌站在岸上,門徒却沒有認出祂是耶穌來。于是耶穌對他們說:「孩子們,你們有些魚吃嗎?」他們回答說:「沒有。」耶穌向他們說:「向船右邊撒網,就會捕到。」他們便撒下網去,因爲魚太多,竟不能拉上網來。
現在已是清晨。黑夜結束了。耶穌站在岸上。門徒們仍不知道那就是耶穌。故事變成了一個比喻。站著,因爲祂已經復活。不是在海裏,而是在岸上。門徒們在海裏。祂是在堅實的地面上。祂已經到達了祂的目的地,即天主的世界。我們記得,已經是老人的保祿,對弟茂德說:是時候把船帆取下來了……這是一個非常美的類比,因爲它意味著生命的結束是對美好事物的告別,因爲一個人離開一個地方,是爲了找到一個更好的地方。
你離開這片土地,去到新的海岸,卸下船帆。耶穌已經到達了最終的彼岸。祂完成了祂的使命,但祂並沒有拋弃門徒團體。祂始終對他們在困難中所開展的在海中捕魚的工作感興趣。他們不知道那是耶穌。是「他」,但又不再是「他」!「他」始終是同一個人,但其狀况已與以前不同。以前,他們可以擁抱他,可以用肉眼看見他。
然後,他們開始由直覺感知到這個人物是誰……是他,但他不是以前那個人。他們聽到了祂的聲音:「孩子們,你們有些魚吃嗎?」原文是:你有什麽東西可以放在麵包上嗎?加在我已經有的食物上的東西。關于「孩子」一詞,我們不是耶穌的孩子,我們是天父的孩子,但這個詞表達了基督的溫柔,祂總是保持對門徒的愛,並關注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他們仍在這個世界工作。「加在麵包上的東西」,是門徒們蒙召要帶的東西,爲加在他們已經擁有的麵包上。門徒們的反應是乾巴巴的:沒有。充滿了失望,他們沒有明白。
有多少次我們也是如此,儘管有技巧地堅持工作,但一直在黑夜摸索,在我們的宗徒使命中一無所獲。想想人們爲建立持久的和平付出了多少努力。有多少聰明的政治家,常常只由國家利益所引導。他們都在黑夜工作。他們永遠無法建立一個和平的世界。當人們允許自己受自私、計謀的引導,去追求世界和平的目標時,只會有兩個戰爭之間的短暫停歇。
人們爲了克服世界上的饑餓,付出了多少努力……如果我們以人的標準爲指導,我們就仍在黑暗中……我們在黑夜工作。我們得不到好的結果。我們製造炸彈,利用我們所有的資源,但我們不會實現使人重獲人性的目標,即實現所有人都能有尊嚴地活著的必要條件。或者,我們爲解决污染和氣候變化的問題,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我們無法達到目的,因爲我們想要維護我們自己的一切利益。又或者,我們想要建立一個建基于穩固價值觀的社會,想要戰勝疾病、痛苦、孤獨,結束不公義、貧窮…….但是,是按照我們的標準。我們不會得到結果。
沒有福音的話語,我們就會繼續在黑暗中,如果我們不聽從祂的話語,我們就得不到結果。如果我們留心主留給我們的話語,那麽,我們就會在日常生活中將自己交由福音引導。而且,在每一個計劃、每一個追求中,我們將會以人爲中心,去尋求人的益處,而不是自私,不是國家或個人的利益。我們將尋求友愛,尋求所有人的人類尊嚴,捨弃我們自己的利益,而給予他人生命。
爲讓捕魚獲得成果,耶穌是怎麽說的?「向船右邊撒網,就會捕到。」右邊指代人的好的部分。本能使這七個漁夫把網撒在錯誤的部分,即壞的部分。我們都有好的部分和壞的部分。我們能從哪一部分鈎住人,使他們脫離自身非人的狀况?我們試圖將網撒向壞的部分……用侮辱、不好的言辭……「你一點忙都幫不上……看看你做了什麽……」耶穌說:不。把網撒向好的部分。也就是說,鈎住那個人的積極部分,你會把他網出來。
然後,把網帶到地上。我們會發現,從這些水中,有很多人被救出來。現在,進入場景的是主所愛的門徒,他知道如何在復活的那位身上認出他們所認識的納匝肋人耶穌。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就對伯多祿說:「是主。」西滿伯多祿一聽說是主,他原是赤著身,就束上外衣,縱身跳入海裏;其他的門徒,因離岸不遠——約有二百肘——坐著小船,拖著一網魚而來。
這個耶穌所愛的門徒是誰?不是若望。他代表真正的門徒。他在這麽多給人建議的聲音中,知道如何認出主的聲音,並向兄弟姐妹們指出,那是應該指引他們的行爲的主。讓我們看看,當這個耶穌所愛的門徒對伯多祿說「是主」時,發生了什麽,伯多祿做了什麽……這不可能是一段紀事……因爲聖史說:「他原是赤著身,就束上外衣,縱身跳入海裏」。一個人不會爲了跳進水裏而束上外衣!他應該已經束上了,因爲在夜間捕魚時,天氣很冷,你必須保護自己。如果後來這人跳入水中,外衣就會被脫掉。
耶穌所愛的門徒的話,使伯多祿認出了主的話,他隨後的行爲意味著什麽?這裏所用的動詞很重要,是「διεζώσατο」,「diezózato」 ——「diashónimi」(束上),這個詞非常罕見,在新約中只出現過兩次。一次是在這裏,伯多祿束上外衣,另一次出現在耶穌束上手巾(半身圍裙)去服務之時。伯多祿拒絕那手巾,因爲他不想做奴僕,更不希望耶穌表現得像個奴僕,因爲那樣的話,他也必須像主一樣做個奴僕。
請注意,當伯多祿聽到耶穌所愛的門徒對他說這是主的聲音時,他束上了外衣。這是他所拒絕的「手巾(半身圍裙)」。注意,第一個從海浪中被帶出來的人是伯多祿。這是他完全依附于主的提議的時刻。然後,他縱身跳入水裏。這是洗禮之水的圖像。伯多祿束上了代表真正門徒的「手巾(半身圍裙)」,縱身跳入水裏……這是洗禮之水,在裏面,所有的傲慢、罪過、舊生命,那些導致你無法度天主子女的生命的信念,都被去除了;當你從水中出來時,你就是一個新人,穿上了代表基督徒的那些衣服。保祿在《哥羅森書》中說:「穿上憐憫的心腸、仁慈、謙卑、良善和含忍。」(哥3:12)他還在《羅馬書》中說:「但該穿上主耶穌基督……」(羅13:14)真正的門徒是,人們看見他/她時,能從他/她身上看到主的肖像。
「其他的門徒,因離岸不遠——約有二百肘——坐著小船,拖著一網魚而來。」
船代表教會……它並不大,是條小船,但它有一個很大的使命要履行。這條代表教會的小船,將人們帶離死亡的狀况,並將人們帶往生命。這些門徒的工作成果如何?讓我們來聽聽。當他們上了岸,看見放著一堆炭火,上面放著魚和餅。耶穌對他們說:「把你們剛才所打得的魚拿一些來!」西滿伯多祿便上去,把網拉上岸來,網裏滿了大魚,共一百五十三條;雖然這麽多,網却沒有破。
耶穌向他們說:「你們來吃早飯吧!」門徒中沒有人敢問他:「你是誰?」因爲知道是主。耶穌遂上前拿起餅來,遞給他們;也同樣拿起魚來,遞給他們。耶穌就是這樣,在死而復活後,第三次顯現給祂的門徒。當門徒們從船上下來時,他們看到岸上有:炭火、魚和餅。經文並沒有說他們看見了耶穌。他們看見了「炭火」。這個詞,即「ἀνθρακιὰν 」——「anfrakía」,在福音中只出現了兩次。一次是這裏,另一次是在伯多祿否認主時。伯多祿在這裏回憶起他過去的經歷,當時他害怕把自己的生命完全與基督結合在一起,而現在,當他從水中出來,看見這炭火,他發現他已經將自己完全交托給了基督。現在,他已經從水中出來了。他已經穿上了基督,穿上了新生命。
他們沒有看到耶穌,而是看到了「ὀψάριον(魚)」——「igzís」,這是一個縮寫,全稱是:耶穌—基督—天主子—救主。還看到了餅。基督已經成了餅;祂的整個生命都獻給兄弟姐妹們作食糧了。「耶穌對他們說:『把你們剛才所打得的魚拿一些來!』」伯多祿便上船去,把滿是大魚的網拉上岸。這是教會履行使命的成果,把基督帶給那些已經從外邦人的狀况中被帶出來的人。而且,「共一百五十三條」。
這個數字有很多解釋,但所有都導向一個結論:它代表履行耶穌交托給教會的這個使命將獲得的豐碩成果。這個使命就是帶領全人類……153。在所有的解釋中,它都表示全人類,因此,是爲所有人的普世救贖。現在,耶穌做出了聖體聖事的姿勢:「耶穌遂上前拿起餅來,遞給他們;也同樣拿起魚來,遞給他們。」那魚也是他們給祂的。
那麽,讓我們注意這個團體聖體聖事內的生命。讓自己得救是什麽意思?意思是,讓自己脫離以自我爲中心的行事方式,即只考慮自己。這種行事方式使人生活在非人的狀態中……讓自己被帶出來,成爲兄弟姐妹生活的食糧。兄弟姐妹的生命之糧是基督的整個生命,由愛達至圓滿。現在,這個新團體是由所有爲兄弟姐妹的喜樂和生命而獻出自己生命的人組成。我們今天所默想的福音經文,就結束于這個聖體聖事的圖像。
祝大家復活節快樂,並過好新的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