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十主日
聖言成為聖體食糧
愛撫,是一個人向另一個人表述:你是我的知己,我很高興你信任我。但是如果對方退縮,你會感到被拒絕或被誤解。握手、鮮花、點燃在聖人像前的燭光,都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情感溝通。當吹熄蠟燭,隨後朋友的掌聲和祝福的歌聲,標誌著生日會的高峰。
僅憑手勢看似不合邏輯,儀式即使與實證主義推理不同,也充滿了意義和信息。
我們出生時發出的第一聲哭聲,如果朋友們當時並不在場,他們怎能表現對我們出生的喜樂?那出生的一天已久遠了,我們無法返回那個時刻,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儀式重播那個日子……。當我們吹熄蠟燭的時候,也送走了過去的多年,重播我們的第一次呼吸時的情景,並提供機會慶祝我們進入這個世界。 若只是吃生日蛋糕是沒有意義的。
人出於灰土,與其它生物密切聯繫,被召叫與其它造物共同建設和諧、繁榮、美麗的世界,共同以具體可見可感的方式彰顯不可見的神聖。
聖事就是天主對於人類的這種需求而給予的回應。
在最後的晚餐中,耶穌建立禮儀來表達他最愛的行動,為人類徹底的付出生命。天主的聖言,天上來的食糧,現在我們不只是通過頭腦和心靈,而是透過聖事,可以真實地吸收祂。即使有這可見的記號,只要我們還在這個世界朝聖的路途上,我們仍常感到饑餓。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我們重複以下的說話:
「我們生活不只靠餅,而要靠天主的聖言。」
讀經一 (箴言9:1-6)
智慧建造了房舍,雕琢了七根石柱,
宰殺了牲畜,配製了美酒,鋪設了飯桌,
派出自己的使女,在城市高處吶喊:
「誰是無知的,請轉身到這裡來!」她對愚鈍的人說:
「你們來,吃我的食糧,飲我配製的酒!
你們應放棄無知,好使你們得以生存,並在明智的道路上邁進。」
在古代中東的各民族中,被帝國認為最富有和最贏得人敬重的是智者(箴24:5)。他們因著高齡而獲得的豐富經驗,有能力給人們提供好建議。「白髮老人,善於判斷;年高的人,會出主意,是多麼美好!」(德25:6),擅長箴言和法律,洞察隱秘和意外,有能力講述吸引人的故事,教育年輕人言行舉止,規範社會風俗,矯正宗教。智者首先是天主法律的專家,因為他們「充滿智慧」(德24:23),引導人進入幸福。
箴言的作者,像一位智慧的父親,溫柔地面對兒女,以智慧的教導循循善誘,向他們保證:「你應聽你父親的教訓,不要拒絕你母親的指教,因為這就是你頭上的冠冕,你頸上的珠鏈」(箴1:8)。
箴言的前九章,是介紹整個智慧文學,是以色列智者數個世紀反省的集大成。今天的讀經選自這幾章的最後部份,當中,介紹了兩位婦女,一位是「公主」,另一位是「妓女」;分別代表智慧的女士和愚蠢的女士。她們相互競爭,都準備了宴席,邀請的都是無知和愚蠢的人(4,16節)。讀經只選擇了第一部分,介紹「智慧」女士的作為,但是為了完整理解經文給我們的信息,我們也看看「愚蠢」女士的行為(箴9:13-18)。
智慧女士建設了一座輝煌的房屋,有七根柱子(1)。柱子代表堅固,數目七代表完美。
天主的智慧,是我們唯一應該信靠的建築師,因為她的規劃一向堅固,不能被摧毀。而其他智慧是虛偽的,脆弱的。意識形態和哲學新舊更替,變幻無常,而天主的智慧不被時代控制,不受意識形態動搖,時尚、風俗和新的理論都不能操縱她。把生活建設在天主智慧上的人,不會左右搖擺像牆頭草,不會害怕天主的審判,「就好像一個聰明人,把自己的房屋建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襲擊那座房屋,它並不坍塌,因為基礎是建在磐石上」(瑪7:24-25)。
智慧的女士建設了自己的住房,派遣侍女到城市的各個交通要道,邀請人們來赴宴(2)。無償提供讓人吃飽的麵餅和給人喜樂的葡萄酒。
對於基督徒,智慧的體貼和督促邀請人作基督的勤勉使徒,在全世界播撒智慧,教導人在人生中不要迷失。(路10:4)
愚蠢的女士,浮燥愚蠢,什麼也沒有建樹,她坐在自家門前,坐在城內高處的座位上(14),不擔心邀請人,她知道靠自己欺騙的魅力可以輕鬆誘惑人上釣,盼望著那些「勇往直前的路人」落入她的圈套(15)。用甜言蜜語煽動他們違禁:「偷來的水,更香甜;背地吃的餅更有味。」(17)
通過煽動慾望,她們輕鬆地捕捉了很多人,但是把他們帶向毀滅。那些被蠱惑的人沒有意識到在愚蠢女士的家裡,「冥域正在那裡,她的客人都在陰府的深處。」(18)
而聆聽智慧的人,獲得的是生命。(6)
讀經二 (弗5:15-20)
所以,你們應細心觀察自己怎樣生活;不要像無知的人,卻要像明智的人;應把握時機,因為這些時日是邪惡的;
因此不要作糊塗人,但要曉得什麽是主的旨意。也不要醉酒,醉酒使人淫亂;卻要充滿聖神,以聖詠、詩詞及屬神的歌曲,互相對談,在你們心中歌頌讚美主;為一切事,要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名,時時感謝天主父。
厄弗所書的作者警告基督徒注意到自己的時代「時日邪惡」,但這不是為了反對現實,為過去遺憾和留戀。而是邀請他們躲避邪惡: 一切毒辣、怨恨、忿怒、爭吵、譭謗以及一切邪惡。(弗4:31)這些都是異教徒的特徵,但是也有可能在基督徒內散播。為了避免這種危險,作者建議我們:「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不要像愚蠢無知的人,卻要像開明智慧的人」(15節)。
現今的世界是敗壞的,保祿在給迦拉達人書中已經談到(迦1:4),但是智者不會隨波逐流,順應時下的倫理潮流,而是明白雖然邪惡存在,我們仍然可以利用今天的世界建設美善。(16節)
作者繼續勸告,再次邀請人皈依智慧:「你們不要作糊塗人!」而要明白天主的旨意(17)。過度濫飲葡萄酒會產生道德錯誤。對酒神第歐尼吉的禮儀上的祟拜,他們豪飲醉人,導致出神、瘋狂、抽搐,像瘋子一樣。基督徒的禮儀與他們決不相同,他們在領洗時充滿聖神,是清醒的,拒絕一切形式的放蕩。
作者給予我們的最後一個勸告是祈禱(19-20)。基督徒團體的兄弟姐妹,聚集在一起共同祈禱、唱誦讚美歌,默想天主聖言。因此,他們避免愚蠢,獲得導致生命的智慧。
福音 (若6:51-58)
那時,耶穌對人們說:「我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誰若吃了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我所要賜給的食糧,就是我的肉,是為世界的生命而賜給的」”
因此,猶太人彼此爭論說:「這人怎能把他的肉,賜給我們吃呢?」耶穌向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他的血,在你們內,便沒有生命。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必得永生,在末日,我且要叫他復活,因為我的肉,是真實的食品;我的血,是真實的飲料。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
就如那生活的父派遣了我,我因父而生活;照樣,那吃我的人,也要因我而生活。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不像祖先吃了‘瑪納’仍然死了;誰吃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
今天的讀經重溫上一個主日經文的最後幾節,這是很重要的章節,因為在耶穌的講話中,標誌著由「天上而來的食糧」、被理解為聖言、作為天主的智慧,是聖體聖事的主題。
猶太人理解到,耶穌講述天上食糧時,指的是他的福音,是帶到世界上的神聖信息。面對他這個聞所未聞的主張,他們懷疑、迷惑、反對。今天讀經開始部分的宣告更加讓人不安:人們應該吃的不只是他的話,還有他的肉。
上一個主日我們講解過,「肉」,在閃族語言中不是指肌肉,而是指「整個人」,有著人的缺點和脆弱的各方面。人是肉體,因為他是一個短暫的,一個注定要死的脆弱生物。 因此,聰眾清楚地知道耶穌並不是在談論吃人肉的事情,但是反感仍然存在,在場的人的反應是可以理解和有道理的。他們彼此議論:「他怎麼可能把他的肉給我們吃呢?」(52)。他們理解到,耶穌不只是要求他們精神上吸收天主的啟示,而且要給他們一種具體能吃的東西,而不是僅僅比喻。所以他們期望他給予進一步解釋。
耶穌不擔心他們的尷尬,他沒有軟化他的和話,而是進一步肯定他的話,甚至加上更無法理解的重復強調:喝他的血也是必要的(53-56)。
這對於希伯來人是可怕的事情。聖經中許多地方告訴我們嚴格禁止流血(肋7:26-27),「因為肉體的生命在血內」(肋17:10-11),生命的主人不是人自己,而是天主。即使在今天,在殺死一個動物之前,希伯來人會用非常技巧的方式先把血放完,表示不佔有其生命,而是把血灑在地上表示把生命歸還天主。
他們相信在血液中保存著生命力量,這些在舊約中的祝聖禮儀和清潔禮儀中都嚴格保持著。有意義的是,西奈山下慶祝天主與以色列人締結盟約是以灑血進行的。在一個隆重的共融祭獻之後,梅瑟拿起祭品的血,一半灑在表示天主臨在的祭台上,另一半灑在人民身上,同時宣告:「看,這是盟約的血,是上主本著這一切話同你們訂立的約」(出24:6-8)。通過這種方式建立了天主與以色列人的生命共融,締結了彼此的歸屬。由此在天主與以色列人民之間好似建立了同血緣的關係。
在這種思維方式之下,耶穌宣講要人們吃他的肉,喝他的血,由此而進入與他和天主聖父的生命共融關係內。
在耶穌講話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間,我們可能發現有一些不協調。他承諾:「誰相信,就會獲得永生。」(47)而現在講:「誰吃我的肉、喝我的血,有永生。」(54)那麼為了獲得永生,只需要相信他的話語、遵守他的誡命、服從他的福音,還是也必須要領受感恩祭聖體聖事呢?只有聖言不夠嗎?
我們知道,聖體聖事使基督真實地重臨,而不代替福音中的信仰。這是基本且是不可缺少的。共融不是禮儀魔術,與異教徒的神秘入門禮儀不一樣。不是藥物在人體內自動運行,即使在這個病人自己並不知道的情況下,他獲得了治癒。我們不能認為,為了獲得天主的恩賜,只要參與很多聖體聖事就足夠了,這樣的想法是不正確的。耶穌沒有要求我們參與很多聖體聖事,而是邀請我們:「吃他的肉,喝他的血」。在今日的世界,缺乏神父,大部份的基督徒團體在星期日,沒有聖體食糧,只有聖言食糧。 我們相信,藉著這單一的食物,他們獲取豐盛的生命。那為甚麼需要聖體﹖是聖言不足夠嗎﹖
聖體聖事除非靠著信德領受,否則沒有價值。也就是說,如果不是以內在的虔誠接納基督,開放自己的生命讓基督來養育,那聖體聖事沒有任何作用。因此,在領受聖體之前,我們總要聆聽和反省天主聖言。接受這些聖言的人,願意遵行他的誡命的人,就會在聖體聖事中與基督合為一體。同樣,在簽署盟約前,我們都知道要仔細閱讀盟約條款
在今天的分享開始之時,我們分析了這個主日的讀經主題和禮儀的意義。現在我們再來關注理解聖體聖事。
在逾越節之後,基督徒很快就意識到應該慶祝自己信仰的基礎事件——基督的死亡和復活。他們沒有發明一種新禮儀來紀念這個事件,因為耶穌自己已經建立了。在受難之前,耶穌與門徒們在晚餐中,他拿起麵餅,感恩,擘開,交給門徒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捨棄的。你們應行此禮,為紀念我」(路22:19)。
忠誠於這個命令,在每一周的第一天,基督徒開始聚集在一起,慶祝感恩祭。讓我們很感動的是有不信的歷史資料流傳下來,見證這個事實。比提尼雅(Bitinia)的頗裡尼歐(Plinio)寫信給羅馬皇帝特拉以諾(Traiano):基督徒「習慣於在一個固定的日子,太陽升起之前,以互相交替的方式向基督唱誦讚歌,把他當做神一樣對待。他們發誓不幹壞事,不搶劫、不偷盜、不姦淫,不發虛誓、不說假話、不貪污。不辜負他的話,不會否認正義所要求的。在完成這些儀式之後,他們有一種習慣,即分開並再次聚在一起吃他們的食物。他們這些行為很有秩序,同時沒有害處」(Plinio,Ep. X)。
這種禮儀有固定的程式,可以重複,這是它的特徵。禮儀格式是可以重複的,為了表達其蘊含的意義。人與人之間的問候不只是表達兩個人之間的友好,而且創造和發展二者之間的和諧。贈予一朵玫瑰,同時綻放愛的關係,表達並且養育這種關係。足球啦啦隊表達他們對一隻足球隊的支持,增加運動的激情。閱兵式遊行慶祝對祖國的熱愛和獻身。
這就是禮儀的力量和效果。
初期基督徒每一周只有一次感恩祭慶祝,而今天我們每一天都可以參與彌撒。如果每一次我們都是以活躍的信德參與這個象徵天人生命合一的禮儀,我們與天主的合一就會真的更加堅固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