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Claudio Doglio 神父的視頻及視頻的抄錄
督利奧神父是意大利人
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若望福音
10. 伯多祿獲釋
在安提約基雅,誕生了由希臘人組成的基督徒團體,也就是由非猶太人組成的。這件事非同小可。耶路撒冷教會派巴爾納伯查看這件非同尋常的事,巴爾納伯是有德行的人,認識到這是天主的恩寵;他去尋找保祿,並把他帶到安提約基雅。兩人留在那座大城市裡,培育了許多基督徒。正在這時,他們聽說了猶太地區的饑荒,因此安提約基雅的教會,與耶路撒冷的母教會團結共融,送去了救濟物資,幫助耶路撒冷的弟兄姐妹度過難關。安提約基雅的保祿和巴爾納伯上耶路撒冷去。
至此,《宗徒大事錄》第十一章結束了。第十二章的結尾說:“巴爾納伯和掃祿完成了任務,就帶著號稱馬爾谷的若望從耶路撒冷回去了”。這裡可能是故事的結尾,但在第十二章中間,有一個獨立的故事。有意思的是,作者用這個獨立的故事,將兩者連在一起,構成統一的情節。巴爾納伯和掃祿前往耶路撒冷,作者藉著這個機會,講述發生在耶路撒冷的新事件。因此,去耶路撒冷和回安提約基雅就像前後兩個框架,中間是兩個故事。
故事講的是伯多祿被捕入獄。黑落德王試圖用武力壓迫教會。這是黑落德阿格黎帕一世,是大黑落德的孫子,大黑落德曾下令殺死洗者若翰,並在耶穌受難時見過耶穌。黑落德阿格黎帕是卡里古拉(Caligula)皇帝的朋友,在40年代,從他的皇帝朋友那裡得到了猶太王國。他們罷免了總督,成立了自治的猶太王國。黑落德王朝的這位年輕的繼承者有了國王的稱號,當然,這很不穩定,而且是過渡性的,持續了幾年,黑落德就突然慘死了。
在第十二章的結尾,記述了迫害者戲劇性的慘死,但整章內容是在講述被迫害的人——伯多祿。“在那個時期,黑落德王已下手磨難教會中的一些人,用劍殺死了若望的哥哥雅各伯”。十二宗徒中第一個為耶穌致命的,是雅各伯。西班牙的孔波斯特拉著名的“聖地牙哥”(雅各伯),就是為紀念雅各伯、載伯德的兒子、若望的哥哥、若望的哥哥、首批宗徒之一、耶穌的愛徒之一。在福音中,他曾請求坐首位。他得到了默西亞耶穌建立的天國中的首位,成了第一個為主殉道的宗徒。他被黑落德安格黎帕一世下令砍頭。
因此,我們正在讀初期的故事。斯德望在36年被殺,雅各伯宗徒在42年被殺。這似乎讓猶太人很高興;換句話說,以色列其他宗教權威很贊成這種對基督徒的嚴厲態度,他們稱這些人為“納匝肋人”、耶穌的門徒。而黑落德這樣做,不是出於個人的信念,而是出於政治利益,他看到這樣做猶太人很高興,就繼續這樣做,繼續這種迫害,還在“無酵節日”,即慶祝復活節期間,拘捕了伯多祿。
這裡講述了伯多祿的逾越節。這是關於死亡與復活的故事。恰恰在復活節,在耶穌被捕、受難、死亡的紀念日,伯多祿也被捕入獄。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他下降陰府、重獲解救的經歷。《宗徒大事錄》中講述了許多“開門”的例子、神奇的解救,政治和宗教權威囚禁的宗徒,因著天主的干預而得到釋放。在這種情況下,敘述這件事時,講了很多細節,正是為強調基督復活節的這種奧秘式的干預。
伯多祿宗徒無論在被囚時,或釋放時,都與耶穌聯合在一起。黑落德把他關在監獄裡,希望在復活節慶祝活動結束後,讓他在眾人面前露面。他不想影響復活節的節慶氣氛;他計劃,節日一結束,舉行一次公開審判,使事件變得引人注目,同時判處伯多祿死刑,顯示他捍衛猶太傳統、反對新興起的異端團體,以獲得聖騎士的頭銜。
“伯多祿就被看管在監獄中,而教會懇切為他向天主祈禱。”教會為伯多祿宗徒的祈禱,成為一種武器,獲勝的武器,用它打開監獄的大門。“及至黑落德將要提出他的時候,那一夜伯多祿被兩道鎖鏈縛著,睡在兩個士兵中,門前還有衛兵把守監獄。”他被嚴密地監視著,門鎖著,被兩道鎖鏈捆綁,許多士兵站崗....“忽然,主的一位天使顯現,有一道光,照亮了房間”。
這裡用的詞和耶誕節的故事幾乎一樣;在白冷,同樣是夜晚,上主的天使顯現給牧人,光明照耀。現在於牢房裡,那裡的囚犯帶著鎖鏈。上主的天使帶來了好消息,天主的福音特別使他從鎖鏈中解脫出來。“天使拍著伯多祿的肋膀,喚醒他說:快快起來!鎖鏈遂從他手上落下來。天使向他說:束上腰,穿上你的鞋!他都照辦了。天使吩咐他說:披上你的外氅,跟我來罷!”伯多祿就跟在他後面出來,還不知道天使是不是真的,因為他還以為看到了異象。在他看來是一個夢,漆黑的牢囚變得光明閃耀,鐵鍊自行打開,門也打開了。伯多祿起身,穿好衣服,出去。
現在是復活節的夜晚,人們正回憶古代的以色列人從埃及的奴役中被解救出來的事蹟;現在伯多祿宗徒從牢房中被解救出來,他站起來,整理行裝,開始“出谷”之路。這是出去的路,儘管似乎是夢,但確是現實。“他們經過第一道崗,又第二道,來到通到城的鐵門前,鐵門就自動地給他們開了;他們便出去,往前走了一條街,忽然天使離開他,不見了”。反覆使用了“出去”這個動詞。鎖鏈自己鬆開,門自動打開,宗徒走出牢房,走出大門,離開監獄。在深夜走到空無一人的大街上。
空無一人,只有他自己,他意識到解救他的,是上主的天使。“伯多祿這才清醒過來,說:現今我實在知道主派了祂的天使來,救我脫免黑落德的手和猶太人民所希望的事。”這是令人驚歎的解救,天主的干預,復活節的釋放,宗徒體驗到了福音的解救的力量。他思考了一會兒,再決定怎麼做,然後“他既明白過來,就往若望──號稱馬爾谷──的母親瑪利亞的家去,在那裡有好些人聚集祈禱”。這位馬爾谷就是福音的作者,第一個基督徒團體中的重要人物。
在這裡又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資訊,馬爾谷的母親叫瑪利亞,她是教會聚會的房子的主人。這是在晚上,團體的人都在守夜祈禱,很可能是復活節的晚上;他們正在舉行復活前夕的守夜禮,伯多祿獲得了自由,復活了,而大家都以為他在監獄裡。馬爾谷和他母親瑪利亞的房子,就是我們所說的“晚餐廳”;這是宗徒團體舉行最後晚餐的地方,復活節那天也在這裡,五旬節那天也在這裡。
已經過去了12年或15年,團體繼續在這所房子裡聚會。這裡已經成為耶路撒冷基督徒團體的聚會場所。“他敲大門的時候,有一個名叫洛德的使女過來聽。她一認出是伯多祿的聲音, 喜的沒有開門,就跑進去報告說:伯多祿站在大門前。他們都對她說:你瘋了!”肯定不是伯多祿,他在監獄裡。她卻堅持說:確實是伯多祿。他們試圖解釋這種現象,說可能是伯多祿的天數,或者他的靈魂。
這是猶太人的解釋,雖然伯多祿在這裡,但不是他的肉身。伯多祿確實在這裡,他的肉身就在這裡。他繼續呼喊,繼續敲門,因為他們不開,就更用力敲門。最後,“他們一開門,看見是他,都驚呆了。伯多祿擺手叫他們不要作聲,遂給他們述說上主怎樣領他出了監獄,且說:你們要把這些事報告給雅各伯和弟兄們。”這裡說的是小雅各伯,十二宗徒中的另一位雅各伯。另一位是“大雅各伯”,不久前被殺了。
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團體認識小雅各伯,他是耶穌的親戚阿爾斐的兒子,是耶路撒冷的第一任主教,也就是耶路撒冷基督教團體的首領。耶路撒冷教會的首領不是伯多祿,而是雅各伯,他是那個猶太團體的牧人。雅各伯和弟兄們沒有在馬爾谷家裡。這裡可能是基督徒團體之一,基督徒的數目可能已經很多了;我們曾經看到過3000、5000等數字。肯定不會在一座房子裡,肯定有更多的地方。
伯多祿首先到離他較近的地方去告別,因為他決定離開耶路撒冷,他已經不適合留在那裡了。他讓這群人告訴雅各伯和耶路撒冷的其他團體:伯多祿已經離開了。事實上,從這一刻起,伯多祿就從《宗徒大事錄》中消失了;他將在第十五章再次出現,在耶路撒冷會議上講道。但關於他在世界各地的傳教使命,路加沒有說。
通過這些敘述,路加實際上已經講完了伯多祿宗徒的故事。我們知道,《宗徒大事錄》不是伯多祿或保祿的傳記;不是教會的歷史,而是一連串的故事,一連串榜樣,路加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傳達重要的教會資訊。
“天一亮,在士兵中,起了不少的騷亂,不知伯多祿出了什麼事。黑落德遂搜尋他,搜尋不到,就審訊衛兵,下令把他們處決了。”這個欺壓弱小者的暴君,以失望告終。他準備了盛大的表演,但只能化為泡影,囚犯不見了。安排了那麼多衛兵看守這個人,怎麼能讓他逃走呢?而整個耶路撒冷,也找不到伯多祿的蹤跡。
宗徒明智地遠走高飛了,因為他意識到,有人怒火中燒,一定會搜捕他。路加在這故事的結尾,強調了黑落德阿格里帕一世的慘死,並以悲慘的語氣敘述他暴斃於眾目睽睽之下,其他史料也提到了這個史實。黑落德住在凱撒勒雅的海濱;他到耶路撒冷過節。而且,在逾越節期間準備對伯多祿公開審判。受挫之後,他回到凱撒勒雅。“那時,黑落德向提洛和漆冬發了大怒;二城的人商量好,來見他,並賄賂了管王臥房的布拉斯托去求和,因為他們那一方當由君王這裡獲得食糧”。
“黑落德在約定的日子,披戴君王的禮服,坐在寶座上向他們演講。人民便呼喊說:這不是人的聲音,而是神的聲音”。這是政治場合,與宗徒的歷史沒有任何關係。在凱撒勒雅的宮殿裡,阿格里帕一世接見了提洛和漆冬的代表,發表了精彩的演講,人們阿諛奉承,恭維他是神。在最輝煌的時刻,身披君王的禮服,他被天主的正義擊倒了。“立刻有上主的天使打擊了他,因為他沒有歸光榮於天主。他為蟲子所吃,遂斷了氣”。他倒下了。在勝利的時刻,他得了中風、癲癇或類似的病。他感覺難受,倒在地上,在阿諛奉承的群臣面前,身披君王的禮服,暴斃身亡。可能是腸胃的問題,這些蟲子預示大災難;事實上,《謝主曲》中所說的實現了:“祂從高位上推下權貴,卻提拔了弱小卑微”。
伯多祿從監獄裡獲釋;黑落德王從寶座上倒下。上主的天使將謙卑的人從監獄中釋放出來,將有權勢的人從寶座上推下來。“天主的道卻逐漸發揚廣大”。這句話普通的話,路加重覆了很多次,好像成了主題。這句話承前啟後,從一個故事過渡到另一個故事。這一幕,以耶路撒冷為背景,在凱撒勒雅結束,主角是伯多祿和黑落德阿格里帕。
下面的經文繼續宣講的主題。巴爾納伯和掃祿,來到耶路撒冷,送來救濟物資,然後回到安提約基雅,並帶著晚餐廳裡號稱馬爾谷的若望。他們兩位帶著馬爾谷,三位傳教士,從安提約基雅出發,走遍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