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Claudio Doglio 神父的視頻及視頻的抄錄
督利奧神父是意大利人
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若望福音
12. 耶路撒冷會議
在敘利亞的安提約基雅,誕生了優秀的、規模龐大的、熱情的、活躍的基督徒團體。巴爾納伯和掃祿是帶領者,安提約基雅的教會也有其他先知和教師。在安提約基雅,向世界各地宣講福音的想法逐漸成熟,他們派遣巴爾納伯和掃祿去嘗試,這是一次嘗試,為驗證在他們的城市發生的事情,是否也能發生在其他地方,天主的計劃是否包括向所有的人宣講福音。巴爾納伯和掃祿離開了。
在之前的視頻中,我們看到《宗徒大事錄》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的內容,敘述了兩位大宗徒的第一次傳教行程。他們從塞浦路斯到達小亞細亞,又到了廣袤的安納托利亞地區,即現在的土耳其。他們去了丕息狄雅的安提約基雅、依科尼雍、呂斯特辣、德爾貝等城市,然後返回。他們這次行程歷時幾年的時間,“培植教會”,從小團體開始,在這些城市誕生了許多教會團體,這些團體都有良好的組織。在40年代末,他們返回安提約基雅;保祿和巴爾納伯敘述了他們所做的一切。分享了主通過他們成就的事,總之,他們說這次嘗試很成功。
的確,福音的宣講生了根,結了果實,有人願意聆聽福音,堅定地信靠耶穌,所以,這一定是正確的方向。保祿和巴爾納伯宣講福音,給這些人施洗,建立團體,舉行彌撒聖祭,也把舉行彌撒聖祭的任務委託給一些人,即司鐸,讓他們舉行彌撒,完善團體的架構。現在有了新的問題。
《宗徒大事錄》第十五章專門討論教會歷史上這個核心問題,教會歷史上決定性的問題。因為“有從猶太下來的幾個人教訓弟兄們說:若是你們不按梅瑟的慣例行割損,不能得救”。也就是說,一些猶太出身的基督徒聲稱,在成為基督徒之前,必須成為猶太人。其基本的想法是,默西亞是為猶太人來的,基督拯救了猶太人。如果我們現在說祂拯救所有的人,那麼每個人都必須成為猶太人。基督帶來的救恩可以拯救所有的人,但他們說,誰要得救,必須成為猶太人;也就是接受梅瑟的法律。按照猶太傳統,進行皈依的過程:即學習法律,盡力遵守梅瑟法律的所有規定,區分潔與不潔的食物,嚴格遵守安息日,接受割損禮......因此,這些猶太化的基督徒聲稱,在接受洗禮之前,必須受割損。人必須受割損,接受梅瑟的法律,才能接受耶穌是默西亞,才能接受洗禮,獲得祂的救恩。
保祿和巴爾納伯完全不同意這種說法。我們不要忘記,保祿和巴爾納伯都是猶太人,本來他們對自己的宗教傳統深信不疑。對於巴爾納伯,我們只知道,他是肋未人,因此,是個司祭,習慣於享受優越感,恪守潔與不潔的法律。掃祿是法利塞人,嚴謹的法律專家,恪守祖先的傳統,因此,這兩個與猶太傳統聯繫緊密的人,終其一生一直嚴格遵守梅瑟的法律,直到與耶穌基督相遇的那一刻。但是,對耶穌福音的認識打開了他們的心靈,使他們明白,耶穌的拯救工程超越法律。不是阻止或廢除法律,而是完成,引導人實現法律,因此在某些方面超越了法律,比如區分食物、刻板地遵守安息日、對割損禮的要求等等。
他們認為,要成為基督徒,只需要基督。根本的問題就在這裡:怎樣才能成為基督徒、接受基督的救恩?堅信耶穌基督。其他的都不需要,洗禮是堅信基督的聖事性標誌,割禮毫無必要。這一點非常微妙,因為那時,猶太人要求保祿和巴爾納伯給那些外邦人都行割損禮,也就是先學習猶太法律,然後再讓他們接近基督。
另一方面,兩位宗徒從他們在外邦世界傳教的經驗得出結論,強調說沒有必要,現在那些法律已經被超越了,我們不應該通過猶太教才做基督徒,那些對猶太教一無所知的人可以認識耶穌,不需要通過梅瑟的法律。保祿和巴爾納伯堅決反對,與他們爭論,猶太人也不願意讓步。這就是問題的所在。
因此,在安提約基雅,教會內部產生了分裂。分為兩派:保守派和進步派。保守派想一切維持原狀,進步派想前進一步,承認基督帶來的革新把他們從舊日的猶太模式中釋放出來。雙方激烈爭論,找不到解決辦法,於是他們決定去耶路撒冷,找宗徒和長老,讓他們分辨。因此,保祿和巴爾納伯被派往耶路撒冷,向教會的主要權威澄清這個問題。
從安提約基雅到耶路撒冷的長途旅行,保祿和巴爾納伯穿過了許多地區,他們看到腓尼基和撒瑪黎雅也有許多團體,給他們講述了自己的經歷。“他們到了耶路撒冷,為教會、宗徒和長老所歡迎,就報告了天主偕同他們所行的一切大事”。他們講述了在安納托利亞地區向外邦人傳福音的非凡的經歷,也講述了他們與一些猶太人的爭論。在耶路撒冷的人中,有些人的想法與猶太人的想法一致。“有幾個信教的法利塞黨人起來說:必須叫外邦人受割損,又應該命他們遵守梅瑟法律”。
在耶路撒冷也存在這兩種立場。“宗徒和長老們就開會商討此事”。宗徒和其他被稱為司鐸的領袖們鄭重地召開了一次會議,相當於第一次大公會議。這個事件一般被稱為“耶路撒冷會議”,認為是教會歷史上第一次大公會議。面對新出現的問題,教會當局必須做出決定,澄清問題,因為當時還不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
有人支持這個觀點,也有人支持另一個觀點。因此,需要討論、仔細研究。以耶穌的話和聖經為標準。他們需要回歸本源,回到起點。我們可以根據幾個歷史因素,判斷這次宗徒會議是在49年召開的。從耶穌復活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將近二十年。在這二十年間,事情發生了變化,出現了新的情況,出現了以前沒有的問題,要解決這些新問題,就需要回到本源,回到耶穌這個基礎:祂的教導,舊約聖經中保存的天主的話,在這些基礎上尋找解決當前問題的標準。路加記載了簡單的討論過程,並記述了幾篇講道。
“辯論多時之後,伯多祿起來向他們說”。黑落德阿格里帕第一次迫害教會時,伯多祿離開了耶路撒冷,現在他回到耶路撒冷,這是他最後一次在《宗徒大事錄》中出現。他講述了科爾乃略的故事,這個事件記載在第十章。而在第十一章,已經記載了伯多祿的講道。當時宗徒不得不針對耶路撒冷弟兄的指責,為自己辯護,認為百夫長科爾乃略不可思議的經歷,是時代的徵兆,是主的明確指示。就是,向外邦人開放,如果羅馬人科爾乃略在受洗之前,就領受了聖神,那麼很明顯,沒有必要給他行割損禮,因為他願意接受耶穌,並充滿了耶穌的聖神,伯多祿給他施洗,是基督徒團體歡迎他的正式標誌。
伯多祿總結說:“我們信我們得救,是藉著主耶穌的恩寵,正和他們一樣”。我們得救,不是靠割損禮。宗徒們都是猶太人,都經歷過猶太傳統,但伯多祿說:“我們領受了基督的恩寵,我們相信,這是我們得救的原因,而不是猶太人的身份,或遵守法律使我們得救。如果我們相信,我們得救是靠基督的恩寵,那些人也是一樣,他們也是靠著基督的恩寵得救”。
“於是眾人都緘默不語,靜聽巴爾納伯和保祿述說天主借著他們在外邦人中,行了怎樣大的徵兆與奇跡。”伯多祿講了一個事件,就是科爾乃略的故事,但巴爾納伯和保祿有幾十個這樣的例子,講到塞浦路斯,講到丕息狄雅的安提約基雅,講到呂斯特辣,講到依科尼雍,講到德爾貝......他們提到了名字,講到了事實,講到那些以奇妙的方式接近主的人。他們講完這些故事以後,雅各伯站起來了。雅各伯是耶路撒冷團體的領袖,是最保守的團體的代表,他被稱為”耶穌的兄弟“,因為來自同一個家族,很可能是克羅帕(Cleophas)的兒子,克羅帕是若瑟的兄弟,所以他是耶穌的叔伯兄弟,是近親,根據閃族文化,他自然是首領的繼承人。
因此,繼續耶穌工作的人是祂的兄弟,就是祂的近親。雅各伯站起來,同樣支持這一觀點。這也是聖經的教導;他引用了《亞毛斯先知書》結尾的一大段話,其中提到,上主說:“以後我要回來,重建達味已傾倒的居所;已坍塌了的,要把它重建而豎立起來,為的是其餘的人,即一切以我的名得名的民族,要尋求上主”。
所以,雅各伯的觀點不只是來自經驗,而是是基於聖經,他說:“按我的意見,不要再加給由外邦歸依天主的人煩難,只要函告他們戒避……”一些注意事項。這是明智而溫和的決定。我們一定要避免把梅瑟法律強加給希臘人;我們自己也不再嚴格遵守了,我們已經認識到,這是暫時的,而且在許多方面,我們已經通過耶穌的力量超越了法律;因此,我們必須讓他們堅信耶穌,而不受法律的束縛。但是,根據常識,我們習慣了猶太傳統,有一些保留,要求大家尊重,就是“戒避偶像的玷污和姦淫,戒食窒死之物和血”。既然沒有必要吃豬肉,出於對我們的尊重,請你們不要吃豬肉;我們並沒有說不吃豬肉就一定會得救,而是出於對那些認為不應該吃豬肉的人的尊重,請你們適應。這是一種溫和的立場,保持了一定的平衡和尊重,大家都接受了。
“當時,宗徒和長老同全教會決定,從他們中選幾個人,派他們同保祿和巴爾納伯去安提約基雅”。應該從耶路撒冷派人與他們兩位一起去,因為如果他們兩位回到安提約基雅,說:我們是對的,宗徒們都說我們的做法是對的。誰證實呢?正確的做法是,從耶路撒冷派其他持相反立場的人一同去,他們證實,整個教會認為,保祿和巴爾納伯的做法是最好的。“所派的,有號稱巴爾撒巴的猶達和息拉。”
兩個新人物進入了宗徒的歷史,我們對他們一無所知,他們要做信使,帶去宗徒們的決定。路加記載了完整的公函,結束了耶路撒冷宗徒會議的記述:“宗徒和長老弟兄們,給在安提約基雅、敘利亞和基里基雅由外邦歸化的弟兄們請安。我們聽說有幾個從我們這裡去的,而並非我們所派去的人,講話擾亂你們,混亂了你們的心”。我們一起開會,研究了你們的情況,我們的決定如下:“聖神和我們決定”,意思是,通過聖神的光照,“不再加給你們什麼重擔,除了這幾項重要的事。”
他們提到了四件事:“即戒食祭邪神之物、血(帶血的肉)和窒死之物,並戒避姦淫(指近親結婚)。若你們戒絕了這一切,那就好了。祝你們安好!”保祿和巴爾納伯,還有巴爾撒巴和息拉,從耶路撒冷下來,回到安提約基雅;他們召集了團體,宣讀宗徒的信。
這是教會的重要事件,是第一封信,也是第一份公函。宣讀給這個團體的信:“人們讀了,對這勸慰的話都十分歡喜。猶達和息拉,因為他們也是先知,就講了許多話,勸勉堅固弟兄們。過了一些時候,弟兄們打發他們帶著請安的話,回到派他們的人那裡”。所以,號稱巴爾撒巴的猶達和息拉,只是作為大公會議的見證人一起過來,他們送來了公函,解釋了宗徒的教導,之後,返回耶路撒冷。
“保祿和巴爾納伯卻留在安提約基雅施教,同別的許多人宣講主的道理”。而息拉留在這裡,因為在第二次傳教行程開始時,息拉將與保祿合作,進行偉大的傳教工作。事實上,過了一段時間,保祿和巴爾納伯決定再次外出傳教。他們在關於馬爾谷的問題上有一點分歧。記得第一次外出傳教時,他們到達安塔利亞,馬爾谷可能害怕穿越托羅斯山脈的艱難,於是就返回了。
巴爾納伯是馬爾谷的表哥,願意原諒他,帶他一起去。保祿比較堅定:“他上次中途返回,這次就不帶他去了”。保祿和巴爾納伯商議,認為分開比較好;然後他們分成兩組。巴爾納伯和馬爾谷回到塞浦路斯,繼續在島上傳教。保祿和息拉一起去安納托利亞中部的城市,開始第二次偉大的傳教行程,這次,福音傳到了歐洲。記載在《宗徒大事錄》第十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