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Claudio Doglio 神父的視頻及視頻的抄錄
督利奧神父是意大利人
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若望福音
20. 海上的遭遇
我們已經到了《宗徒大事錄》的結尾。最後兩章敘述保祿從凱撒勒雅被押解到羅馬的過程。保祿在耶路撒冷被捕,被押解到凱撒勒雅候審,新任總督費斯托問他是否要去耶路撒冷,保祿更願意上訴到凱撒,因此他要去凱撒那裡。時機已到,就把犯人帶上船。與保祿一起上船的,還有路加和阿黎斯塔苛;保祿被託付給一個名叫猶里約的百夫長。
船是沿著海岸航行的,從凱撒勒雅開始,他們往北走,第一站是漆冬,保祿有機會看望那裡的基督徒團體。路加以第一人稱敘述這段旅程,引用了他在同一個行程中的旅行日記。“我們又從那裡開了船,因為是逆風,便沿塞浦路斯背風的海面航行,橫渡基里基雅和旁非里雅一帶的海面,便到了里基雅的米辣”。米辣更遠一點,在土耳其南部沿海。“百夫長在那裡找到一隻由亞歷山大里亞來,要開往義大利的船,便叫我們上了那船”。
這次行程,他們沒有用軍隊的船,很可能是租用商船或客船。他們上的這艘船開往厄弗所,但他們要去羅馬,所以在米辣要換船。他們一路會停靠許多港口,因為他們只在白天航行,晚上就停在港口。
他們到了米辣,犯人和同伴下了船,要換另一艘船,因為他們發現有一艘去義大利的船。“我們一連多日緩慢航行,僅到了克尼多對面”。可能因為風小,所以航行緩慢。“因為風阻止我們,我們就靠著克里特背風的海面,在撒耳摩訥旁邊航行,我們沿岸而行,方才來到一個名叫良港的地方,拉撒雅城就在附近。歷時既久,航海已很危險,因為禁食節已過了,保祿就勸告他們”。
以前沒有風,現在風太大,船就有危險。經過克里特島,要在良港避風,他們發現一些港口難以停泊。贖罪節,贖罪日,已經過去了,現在是第七個月的第十日,因此,是復活節後六個月,可能是九月、十月,也可能是十一月初。已是深秋。航行變得危險;在古代,冬季暫停航行,因為船隻無法克服冬季風和海上的風暴。
保祿以他的智慧,勸告那些可以影響他生命的人:“諸位同人!我看這次航行,不但貨物和船,就是連我們的性命,也將要遭受災害和重大的損失”。這是常識。不能繼續航行了,我們停下來吧。我們停在合適的港口,就停著吧,如果要過冬,就在這裡過冬吧。“可是,百夫長寧信從舵手和船主,不聽保祿所說的話。又因為這港口不適於過冬,大多數人便提議由這裡開船,或者能到腓尼斯去過冬,腓尼斯是克里特的一個港口,面朝西南和西北”。
可能船上的負責人在想:整個冬天我們在這個港灣裡做什麼?至少要去一個大一點的港口,可以有一些娛樂活動。“南風徐徐吹來,大家以為對目的地已有把握,就啟錨沿著克里特航行”。風從南方吹來,他們要去羅馬,因此是合適的風,看上去前往義大利的好機會已經來了。“過了不久,有一種稱為「東北風」的颶風,向島上沖來”。
風勢很強。“船被颶風捲去,不能頂風而行,我們只好任風飄流。當我們貼著一個名叫克勞達小島的背風處疾駛時,才能將小艇把持住,水手們把小艇拉上來,用纜索把船綁好、又怕撞在敘爾提淺灘上,便落下船具,這樣任船飄蕩”。這艘船沒有北上,反而向南駛向利比亞,那裡水不深,如果遇到風暴,在沙灘上擱淺就很危險。“我們被風浪巔簸得太厲害,第二天他們便將貨物拋去;第三天他們又親手把船上的用具也拋棄了。好多天看不見太陽,看不見星辰,狂暴的風仍不見小,從此我們獲救的希望,全都消失了”。
直接聽路加的故事很有必要,因為他告訴我們的,是他親身經歷的航行中的風暴和海難;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海上故事,宗徒在故事中是重要的角色:“眾人好久已沒有吃飯,保祿便站在他們中間說:諸位同人,你們本該聽我的話,不該從克里特開船,而遭受這場災害和損失。雖然如此,我現在仍勸你們放心,因為除這只船外,你們中沒有一個會喪命的,因為,我所歸屬和所事奉的天主的使者,今夜曾顯現給我,說:保祿!不要害怕,你必要站在凱撒面前。看,一切和你同船的人,天主都已賜給你了。因此,諸位同人!請放心好了,因為我信天主對我怎樣說,也必怎樣成就;不過我們必要擱淺在一個島上”。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周圍有這麼多人,這些人甚至並沒有分享他的信仰,保祿也安慰這些外邦的、世俗的、官方的人,帶給他們信德的希望。
他的代禱使旅途中的同伴獲得了救援。“到了第十四天夜裡,我們在亞得里亞海飄來飄去;約在半夜時分,水手們猜想離一處陸地近了,便拋下測鉛,得知水深二十尋;隔了一會,又拋下測鉛,得知水深十五尋。他們又怕我們碰在礁石上,就從船尾拋下四個錨,切望天亮”。
“水手想法離船逃走,便將小艇繫到海裡,假裝要從船頭拋錨的樣子,保祿就給百夫長和士兵說:這些人若不留在船上,你們便不能獲救。那時,士兵便割斷小艇的纜索,任它沉沒”。水手們試圖拋棄乘客,逃到到安全的地方,幸好保祿意識到了,士兵沒有讓水手逃跑。“從那時直到天亮,保祿一直勸眾人用飯說:你們一直忍飢期待,沒有吃什麼,到今天已是第十四天了。所以我勸你們用飯;這與你們獲救有關,因為連你們頭上的頭髮也不會失掉一根。保祿說了這話,便拿起餅來,在眾人前,感謝了天主,然後擘開,開始吃”。
這是在做彌撒嗎?或者只是在船上吃一頓飯?請注意,作者在這裡使用了彌撒聖祭中的辭:拿起餅,“eukaristesen”:舉行聖祭,感謝了,擘開,開始吃。很可能作者指的是彌撒聖祭。在暴風雨中,每個人都害怕,水手們試圖逃跑,保祿邀請他們用飯,這不單單是普通的食物,而是舉行彌撒聖祭,這食糧給予他們力量,有助於人們面對生活中的風暴。“於是眾人都放了心,也都用了飯。當時我們在船上的,共有二百七十六人”。
不是一小群人,這是一艘大船。路加甚至準確地知道乘客的人數。“眾人都吃飽了飯,便把麥子拋在海裡,使船輕些”。他們很可能沒有吃東西,因為風暴使他們暈船,胃部難受。“當天亮時,他們不認得那陸地,但瞥見一個有岸邊的海灣,如果可能,就願意把船駛進去。於是將錨割斷,棄在海裡,同時鬆開舵繩,拉上前帆,順著風,向岸邊前進。不料卻碰到一道沙灘,兩邊有海,竟把船擱淺了,船頭陷入,膠定不動,船尾卻被浪濤猛力沖壞。那時士兵主張要把囚犯殺掉,免得有人泅水逃走;可是百夫長卻願救保祿,便阻止他們任意行事,遂命令會泅水的先跳入水中,先行登陸,至於其餘的人,有的用木板,有的憑船上的零碎東西:這樣眾人都登了陸,得了救”。
保祿曾說過:“除了船以外,我們都會得救”。確實是這樣。一般情況下,遇到海難,士兵就把犯人殺掉。負責押送保祿的百夫長猶里約對他頗有好感,很欣賞這個人,想救他,想保護他,相信他不會逃跑。“我們得救以後,那時才知道這島名叫默里達”。他們從克里特島到默里達島,用了15天,15天之久,他們在大海上搖盪,最後雖然失去了船,但都得救了。“土人待我們非常友善,因為當時正在下雨,天又寒冷,他們就生起一堆火來款待我們眾人。保祿拾了一捆柴,放在火堆上;有一條毒蛇,因熱而出,纏住了他的手”。
“土人一見毒蛇在保祿手上懸著,就彼此說:這人必定是個兇手,雖然他從海裡得了救,天理仍不容他活著。保祿竟把那毒蛇抖在火裡,一點也沒有受害;他們等待保祿發腫,或者突然跌倒死去;但等了好久,見沒有一點不對的地方在他身上發生,就轉念說他是個神”。這個細節很重要,讓人想起耶穌承諾。“手拿毒蛇,甚或喝了什麼致死的毒物,也決不受害”( 谷16:18)。
毒舌攻擊保祿,這幅圖景是一個比喻,邪惡試圖以各種方式攻擊他、壓制他,但無法戰勝他身上的神聖能力。海難沒有打倒他,毒蛇沒有殺死他,相反,事實上,他突然引起眾人矚目。在276名乘客中,一個人脫穎而出,默里達人認為他是神。“離那地方不遠,有一塊田園,是島上的首領名叫頗里約”。
很有意思,關於這些事情,路加記載得很精確,而且記載這件事時,他用當時的頭銜稱呼默里達的首領:“πρώτῳ”,即第一位,首領。“他收留我們,款待了我們三天,很是厚道。適逢頗里約的父親臥病,患熱病和痢疾;保祿就到他那裡,祈禱以後,給他覆手,治好了他。這樣一來,島上其餘有病的人也都前來,也全被治好了。他們處處表示十分尊敬我們;當我們開船的時候,還給我們放上急需品”。海難確實不幸,但也是恩寵,成為在默里達傳福音的機會。即使到今天,默里達(即馬爾他)人一直認為保祿是當地基督教會的創始人、在島上傳福音的第一人,並引以為豪。這個冬天他們在默里達島上住了三個月。公元61年春天,“有只用「彫斯雇黎」作標幟的亞歷山大里亞船,在那島上過冬:過了三個月,我們便乘這船航行”。
以前的船不能用了,因此他們必須設法登上另一艘船。“我們在息辣谷撒靠了岸,停留了三天;從這裡繞道前行,到了勒基雍”。這裡記載了每一階段的精確資訊,這些城市為能出現在《宗徒大事錄》中、並接待過聖保祿而感到自豪。在勒基雍加拉布黎雅主教座堂的外牆上,用希臘語寫著這樣的詩句:“繞過海岸,抵達勒基雍”。
這詩句並不特別優美,但卻是《宗徒大事錄》中關於那座城市的話,因此回憶這這段歷史,成為主教座堂的基礎。“過了一天,吹起了南風,次日我們就到了頗提約里”。一天后,他們從勒基雍加拉布黎雅啟航,到達頗提約里。“在那裡我們遇見了弟兄們,他們請我們在那裡住了七天”。看上去,好像是保祿在指揮百夫長,加里約處處依靠保祿。到了頗提約里,一群基督徒歡迎保祿;他們下了船,在這個團體裡住了一周。
海上的行程結束了;從頗提約里到羅馬,他們沿著阿庇亞大道(Appian Way)繼續步行。“弟兄們聽到我們的消息後,便從羅馬來到阿丕約市場和三館迎接我們”。路加記載了羅馬南郊的準確地點,因為路加陪伴保祿一直走完了最後的行程。“保祿見了他們,就感謝天主,而獲得勇氣。我們進了羅馬,保祿獲准與看守他的士兵獨居一處”。
保祿在羅馬是處於“軍事監禁”之下,也就是說,他需要租一個房間,和一名士兵用手銬鎖在一起,一直不離開士兵;也就是說,他一直處於監視之下。士兵可以換崗,會輪換,但總有一個士兵值班,與保祿綁在一起,因此,沒有一點私人空間,其目的是防止犯人串供,或賄賂法官,或會見可能干預審判的人。
顯然,百夫長加里約把總督費斯托的信呈到凱撒的法庭,要求審判這個人,但羅馬國家法院對這個被告沒有什麼可說的,控告者必須過來才能審理,耶路撒冷的公議會必須派代表控告保祿。很明顯,耶路撒冷沒有派任何人,他們很清楚,如果他們不能在當地法庭上說服別人,就不可能說服羅馬的法庭,因為他們對保祿的控訴只與猶太信仰有關,因此,這個罪名無法在羅馬的法庭立案。
然後,保祿在羅馬等候審判,等了兩年之久。傳統上認為保祿住的地方在羅馬的Via Arenula地區,諷刺的是,這個地方後面是現在的司法部;還有一個小教堂叫“San Pablo alla Regola”,建在保祿居住過的地方。在那個地方,保祿接待過許多人。“過了三天,保祿便召集猶太人的首領;待他們來齊了”,就給他們說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話:他告訴他們,他做了什麼,什麼在支持著他,在羅馬的猶太權威反對他等等。“他們既與保祿約定了日子,就有更多的人到寓所來見他”。
保祿給他們做了綱領性的講道,總結了他對猶太人的宣講,說明耶穌就是默西亞,並以一個總結性的句子結束他的講道:“你們要知道:天主的這個救恩已送給了外邦人,他們將要聽從”。你們這第一批聽道的人還沒有接受,但這話不會停止,將傳播給萬民,你們要看到他們接受。在第廿八章28節,用了“σωτήριον”一詞,這個詞有點奇怪,意思是救恩,學者們認為,這是路加的總結。
在路加福音第三章,洗者若翰宣講的高潮,是引用《依撒意亞先知書》的一句話:“凡有血肉的,都要看見天主的救援”。另一方面,在路加另一部作品《宗徒大事錄》的結尾,保祿說:“天主的這個救恩已送給了外邦人”。這個表示救恩的奇特字眼,在福音和《宗徒大事錄》中遙相呼應。路加的偉大作品,以萬民的救援為主題。《宗徒大事錄》結束了。“保祿在自己租的房子裡,住了整整兩年;凡來見他的,他都接待。他宣講天主的國,教授主耶穌基督的事,都非常自由,沒有人禁止”。
審判怎麼樣?指控者有沒有來?保祿沒有告訴我們。路加也沒有告訴我們,就結束了這個故事。他無意告訴我們保祿的生活。他有意這樣做。告訴我們他住了兩年,意思是說,兩年後他獲釋了。沒有開庭審判,控告他的人沒有出現,保祿在63年獲得釋放,恢復了正常生活......牧者、福音使者的生活。67年他回到羅馬,死於尼祿的迫害中。
路加知道,因為在67年,他將出現在羅馬,並在保祿生命的最後時刻陪伴他,但他沒有敘述最後幾年的事,因為他的意圖不是寫保祿的傳記。正如他中斷了伯多祿的故事,現在他也中斷了保祿的故事。路加所要的、他感興趣的是,講述福音傳到羅馬的事。這樣,福音來了;而且以一種近乎程式的方式結束:他宣講天主的國,教授主耶穌基督的事,都非常自由,沒有人禁止。
他是被囚的人,但是沒有妨礙天國的到來,耶穌時代就已經開始的事,三十年後到了地極,到了首都的中心,沒有任何阻礙,天主的國在運作,有幸能讀《宗徒大事錄》,就像一本家庭相冊,告訴我們初期基督徒了不起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