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Claudio Doglio 神父的視頻及視頻的抄錄
督利奧神父是意大利人
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聖保祿書信
《希伯來書》 ——第二部分
《希伯來書》將耶穌描述爲一位司祭,在新約中開創並發展了的一個新主題。我們在前面那個視頻中已經講到,作者如何地反省了耶穌的生命,反省了祂作爲復活的主的現狀,以及基督的司祭職這一教義的聖經基礎。最後我們講到了「中保」這個概念。
現在,讓我們從這裏開始,繼續深入理解這個概念。在聖經語言中,司祭是天主與人之間的調和者。現在,要成爲一個調和者,你必須與雙方都有良好的關係。想像一下,兩個人一直在爭論,你必須成爲他們之間的調和者。爲使他們達成一致,你必須與他們兩人都有良好的關係;如果其中有一人不喜歡你,不欣賞你,忽視你,那麽你就做不了調和者。
調和的一種特殊形式是翻譯,要能翻譯,也就是說,要使雙方相互理解,要會說兩種不同的語言,即做翻譯者,必須懂得兩種語言,而不僅僅是一種。如果他不是兩種都懂,那麽他就不能充當調和者。他必須懂這兩種語言,才能使這兩個人産生交流。翻譯是一種語言上的調和。現在,我們的作者正是根據這一調和原則進行推理;由耶穌的本性可知,祂自然是調和者。
也就是說,天主使成爲人的祂具有雙方的特徵,從而使祂能成爲天主與人之間的調和者。祂會說雙方的語言。祂自身就結合了神性和人性,但這種調和是以司祭的方式推進的。作者參照了古代以色列的禮儀,特別是兩個偉大的慶祝:一是司祭的任命,也就是祝聖司祭的儀式;二是「Kippur」儀式,也就是贖罪祭,這是委派給司祭的最重要的任務。
在這兩個舊約的禮儀中,《希伯來書》的作者找到了基督所行之事的參考,或者更好說,他認爲基督的工作是這些古代禮儀的圓滿實現。耶穌成就了古代儀式的意義。在這些古老的儀式中,可以預見動物的獻祭和流血;借著這些血,司祭被祝聖,從而得以與天主接觸。他的根本任務是獻上贖罪祭,把天主的寬恕帶給人。
讓我們試著簡單地總結一下。授職的祭獻(即司祭祝聖儀式)使人有資格進入天主的世界。贖罪祭使司祭可以將寬恕,從天主的世界帶到人類世界。我們看到了典型的調和運動:從人到天主,以及從天主到人。司祭是中間的元素。在以色列的禮儀中,血祭,即流血,對雙方都有决定性作用。我們的作者通過將這一圖像應用于基督的生命而進行推理,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正是祂的流血死亡,祂在十字架上的流血死亡。
雖然沒有采用「司祭」這一術語,但是從一開始,聖體聖事就被描述爲爲得罪赦而流血祭獻的聖事。在古代基督徒團體中,耶穌被視作被宰殺的逾越節羔羊。這些元素都已存在。才華橫溢的《希伯來書》作者從這一基本教義出發,在耶穌的司祭職上展開了偉大的神學論述。
耶穌不是以前就有的司祭,祂不是由肋未人繼承而來的司祭。祂的司祭身份的基礎是道成肉身。這不是說祂降生成人就成爲司祭,而是說,當天主成爲人的那一刻,出現一個調和者所不可或缺的條件就産生了。當耶穌,「天主 — 人」,將自己祭獻時,祂就成爲了一個司祭。基督在逾越奧迹中成爲了司祭,也就是在獻出自己生命的時刻,在祂的死亡與復活中。
借著死亡,祂用自己的血,而不是動物的血,進入了天主的世界。祂已經進入了聖所。不是進入耶路撒冷聖殿的那個封閉的環境,即大司祭每年只能進入一次的地方,而是進入了天堂本身。祂進入了天主的世界。祂在所有事情上都與祂的弟兄們團結一致,成爲大司祭,配得上忠信和仁慈,得到了天主的擔保,因爲天主是仁慈的,因爲祂與祂的弟兄們團結一致,真正與他們結合在一起,同爲肉身,並以獻祭自己成爲中保,成爲調和者。
因此,祂已進入天上的聖所,並借著復活,將永恒的救贖帶給人類。祂已經可以向人類傳遞最終的寬恕。其實,《希伯來書》的作者以司祭的範疇,說了宗徒傳統已經說過的關于耶穌的事,但其最大的優點是,表明了基督是舊約所有禮儀和司祭傳統的滿全,提供了一個對救贖工作的實現的反省。
《希伯來書》的行文結構極好,但却很複雜。Albert Vanhoye神父分析出的結構,顯示了本書作者對其教導的組織藝術。作者從深化傳統基督論開始,說明主耶穌高于天使,然後發展出共同的要素,說基督像梅瑟一樣掌管整個家庭,像亞郎一樣團結兄弟姐妹,但隨後他進入了論述的中心,說耶穌是一個不同的司祭,是按照默基瑟德的品位永爲司祭。
這裏,作者解釋了默基瑟德的象徵意義,說他是舊約的司祭,高于亞巴郎,高于肋未人,是亞巴郎的後裔;所以,耶穌就像古代的司祭,但又不只是古代的司祭;祂滿全了古代的傳統。
這封信的核心,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要點,是我們禮儀建議我們在每年聖周五讀的那段經文,是默想逾越奧迹的核心。第九章第11節中說:「可是基督一到,就做了未來鴻恩的大司祭,祂經過了那更大、更齊全的,不是人手所造,不屬於受造世界的帳篷,(祂肉體的居所,祂的人性……不是分隔至聖所的聖殿帳幔。)不是帶著公山羊和牛犢的血,而是帶著自己的血,一次而爲永遠進入了天主的聖殿,獲得了永遠的救贖。」
這是真正的基督贖罪祭,是具有决定性的贖罪祭。因此,基督徒團體將贖罪祭儀式解釋爲對默西亞之死的預言。我們沒有贖罪節,儘管我們從猶太世界獲取了整個結構,因爲基督宗教的贖罪節就是聖周五,即耶穌受難日。聖經傳統中所對應的一個例子,是贖罪日,一個禁食的日子,絕對的、懺悔性的禁食。
因此,在基督宗教傳統中,耶穌受難日是禁食的日子,這正是因爲贖罪節禮儀在耶穌內得到了延續,這位司祭沒有祭獻羔羊,而是祭獻了自己,祂以自己的血,自由而自覺地進入天主的世界,通過祭獻自己,達成了天主與人之間的修和。
作者認爲,出于對整個猶太教的傳統的考慮,如果我們相信:「公山羊和牛犢的血,以及母牛的灰燼,灑在那些受玷污的人身上,可淨化他們,使他們得到肉身的潔淨」;那麽,「更何况基督的血呢?祂借著永生的神,已把自己毫無瑕疵地奉獻于天主,祂的血豈不更能潔淨我們的良心,除去死亡的行爲,好去事奉生活的天主?」這不是簡單的預言性儀式,而是現實。借著永生的神,獻上自己,成爲人類從死亡行爲中獲得救贖的方式;也就是說,人類獲得了靈性生活的生命力。
火轉化犧牲,直到把它們吞噬,因此作者解釋說,耶穌在永生之神的力量中祭獻了自己。是天主的神(聖神)將耶穌的生命轉變爲天主所悅納的祭獻,這祭獻已獲得效果,使天主與人修和了,在天主與人之間建立了良好的關係。調和的工作已經完成,所以耶穌是司祭,祂已經有效地完成了司祭的調和職責。現在,復活的基督是生活的,並爲我們代禱。
再往後一點,在第十章中,我們看到另一個特別重要的陳述:「因爲祂只借一次奉獻,就永遠使被聖化的人得以成全。」我們發現,「成全」這個詞多次出現在《希伯來書》中,特別是以名詞的形式出現。這是一個難以理解的概念;它不是我們語言中所理解的意思。如果我們查閱字典或詞典,我們將無法找到正確答案。因此,這個詞必須在猶太禮儀背景下去理解。基督「成全」,或基督的「成全」,是指基督的「受傅」。
這是《肋未紀》中用以談論司祭授職的一個術語:一個人被授予接近天主的職權。在這個意義上,說是「成全」了,完成了;我們說是「被命定(編排)」。讓我們想一想:我們聖事神學概念中的「命定(編排)」,完全不同于將一個房間裏的東西有序地編排起來;一個「被命定」的人,可以簡單地理解爲:他是正確的,他把一切都安排得有序。但是,如果用在神學概念中,一個「被命定」,即「受傅」的人,是指一個領受了聖秩聖事的人。因此,一個人若領受了聖秩聖事,這個恩寵的事件就給這人做了標記,使他有能力做一些超出人類力量的事情。
按照肋未人的語言,稱其爲「受傅」;而在《希伯來書》中,稱其爲「成全」。所以,成全的基督,是指受傅爲司祭的基督,祂能够成爲真正的調和者(中保)。第10章第14節中說,基督,祂用自己的生命作奉獻,使我們也成全了,祂使我們成爲像祂一樣的司祭。這裏所用的表達,表明了一個决定性的實現;只借一次奉獻,祂「成全」了我們的聖化。而這裏,具體指明我們是「被聖化的人」。因此,聖化是一項正在進行的工作,而「成全」是一開始的禮物,來自基督。
換而言之,在洗禮中,正因爲我們與耶穌基督結合,我們才與祂一同成爲了君王、先知和司祭。祂使我們有份于祂的王權,有份于祂的先知使命,以及祂的司祭職。在我們的神學語言中,「司祭」一詞是指所有受洗者的資質;基督徒只要與基督結合,就是司祭,因祂的逾越而「成全」,但仍在聖化的路上。
爲了使所有的基督徒都能活出他們受洗時的司祭職,即自我奉獻,做世界得救贖的中保,一些人被任命爲長老。「長老」一詞是指一些受洗者在共同的司祭職服務中所履行的牧職。所有受洗者都是司祭,其中有些人是長老、執事或主教,都在這個共同的司祭職下服務。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義;它是這位睿智的作者向教會團體傳遞的一個原創的、主要的教導。最後,他以一個願望結束了自己的精彩著作,我們懷揣著這個願望,將其作爲聖化路上所得的許諾和擔保:「賜平安的天主曾由死者中領出了那位因永遠盟約的血,作群羊偉大司牧的我們的主耶穌,願祂成全你們行各種善工,好承行祂的旨意;願天主在我們身上,借著耶穌基督行祂眼中所喜悅的事!願光榮歸于祂,至于無窮之世!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