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Claudio Doglio 神父的視頻及視頻的抄錄
督利奧神父是意大利人
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若望福音
1. 若望:象徵性的福音
若望福音是福音中的第四部,從文學和神學的角度看,這是一部特殊的作品;令人喜悅的作品,看似簡單,實則非常深奧,包涵偉大的神學思想,是經過深入而細緻的默觀的果實。我們東正教的弟兄稱若望為“神學家”,是最卓越的神學家,在世間默觀天主;聖言降生成人,門徒們遇到了,若望是其中之一。這次相遇帶來了對神聖奧秘的神聖體驗。這樣的經歷,讓他進入到聖神內。
古代福音詮釋者,亞歷山大的克萊孟,三世紀的偉大聖師,說:“若望看到其他聖史記錄了有關歷史上耶穌的肉體的、身體的、物質的東西,就創作了一部“屬靈的福音”。事實上,傳統上稱《若望福音》為“屬靈的福音”;然而,要解釋它在哪種意義上是“屬靈”的,並不容易。
“屬靈”並不是與物質相反,“屬靈”指天主的生命、主的具有穿透力智慧、是聖神的智慧。因此,“屬靈”的文字,要深化現實的意義,不是忽略現實,而是深化現實,從神學的角度考慮事實,然後深入到最深的資訊。
在這個意義上,它是屬靈的,因為它抓住了耶穌這個歷史人物象徵的現實。為此,我們可以採用一個更適合我們時代的術語,說《若望福音》是"象徵性的"。“象徵性”(symbolic)這個詞非常有意義,來自古老的傳統,表示把一個東西和另一個東西放在一起。讓我們試著分析這個詞。希臘語中,由兩部分組成:介詞Sym,意思是“在一起”,和“bolon”,從詞源上說,是動詞放或扔。所以“象徵性”的意思是,把不同的東西放在一起,構成整體。
在以前的孤兒院,有一個奇怪的做法,就是把保存下來的物品一分為二,是父母把孩子送到那裡時用的。例如,繡花的手帕,一分為二,一半放在孩子旁邊;人們一般認為,父親會保存手帕的另一半。例如,如果在佛羅倫斯,在聖嬰醫院,有人想認領孩子,那半塊手帕就是認領孩子的權威物證,因為把這兩塊手帕放在一起,就構成了整體。想一想那些用無數塊碎片拼成的作品,這拼圖本身沒有什麼價值和意義,但只要有耐心,把各種細節拼湊起來,就構成一幅圖畫,有一個非常精確的畫像。馬賽克就是這樣:一幅絢麗的馬賽克由許多小碎片組成,如果我們把馬賽克拆開,我們也可以把小碎片編成目錄,數一數,明確什麼地方是金塊,藍色和紅色的是什麼礦物,但最後,我們會冒風險,可能就不知道馬賽克代表什麼。這不是研究大型馬賽克的方法。
我們不要拆解碎片,而是要理解整體,只有把碎片拼湊起來,才能理解馬賽克,才能理解作者把細節拼起來想要傳達的資訊。因此,文學作品中的象徵性的手法,就是讓讀者投身其中,把表面背後的意義拼湊起來。
若望並沒有使用從“symbolon”衍生出來的動詞,而聖史路加卻用了,且只用了一次,當他說耶穌的母親“把這些事默存心中,反覆默想”時,用了這個詞。讀到“默想”這個動詞,絕不會想到在希臘文中是:συμβάλλουσα。意思是“放在一起”。什麼是默想?就是盡力將所有的細節以這樣的方式拼湊起來,從而擁有完整的畫面。完成畫面時,理解就會更廣、更深。
讀者會遇到很多細節,和一些歷史事件。我們遇到一個人時,我們知道這個人的許多細節,但最重要的不是對所有細節進行細緻的分析,而是把所有真實的情況拼湊起來,得到這個人的全貌,不見得都是身體上的,而是身體/道德上的形象。聖史就是用這種方式呈現耶穌形象。
特別是,若望為耶穌創造了象徵性的畫像,其中許多故事的細節都有意義,讀者必須學會掌握這些意義。這就是為什麼作者在完成他的作品時,在第二十章的末尾,說他記錄了許多“標記”(神跡)。這是第四部福音的特色用語之一。在敘述了復活的主與門徒的相遇後,他寫道:“耶穌在門徒面前還行了許多其他的神跡,沒有記在這部書上。這些所記錄的,是為叫你們信耶穌是默西亞,天主子;並使你們信的人,賴祂的名獲得生命”(約20:30)。
這個結論很關鍵,因為揭示了作者的意圖。首先,若望告訴我們,他寫了耶穌行的神跡。他並沒有寫下全部的神跡,而是選擇了一些。把耶穌的作為稱為神跡,意味著作者要傳達的是,耶穌在世間的生活中,這些事件在是重要的,而且有隱秘的意義。“標記”(神跡)指向其他事物。不可避免的是,標記是物質,但卻指向更大的現實。如果你在海邊的沙地上看到腳印,你就是看到了一個標記。什麼是腳印?就是沙子被踩下去了一點,但是通過被踩的沙子的形狀,你就知道,一個人或一條狗經過這裡,你就有了指示,知道他走的方向;你看不到人,你甚至看不到腳,但是看著踩過的沙子,你就知道一個人經過了。你之所以會想象,是因為人的智慧是象徵性的,會綜合細節。
這些腦力活動只需一瞬間。我看到了踩過的沙子,我就明白了,一個人從這裡走過,因為如果沙子有這個形狀,說明是一隻靴子導致的,但靴子不會自己走,裡面一定有一隻腳,而腳連著腿,腿是一個人的肢體。如果腳大,顯然,走過的人是大個子。
這是非常迅速的推理,但有重要的步驟。這是一個解讀象徵的過程。或者說,我一聞到煙味,就知道有東西在燃燒,因為如果沒有火,就不會有煙。標記能讓人想到其他事物。煙讓我想起火,提醒我忘記了鍋還在火上。我鼻子裡聞到了煙味,讓我想起了我遺忘的事情。這是象徵性的事實;我的大腦是這樣推理的;而那些以象徵性的方式寫作的作者,其實想與讀者合作。他們尋找聰明的讀者。想象一下,作者在給你描述一個行動的同時,給你使了個眼色,意思是說:要留意,小心,試著理解我的意思;深入地觀察,多觀察,反覆觀察,你明白我指的什麼嗎?讀者就會提高警覺,認真地閱讀文章。
若望認為,耶穌在世上人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成為天主愛的標記,標記天主如何行動、天主如何思考、在歷史中如何行事。看到耶穌這個容易認出的歷史人物、看到祂的工作,就能明白天主的作為,就能看到不可見的那一位。作者以象徵性的敘事手法,通過經驗,顯示出超越人類經驗的事物,但這些是由耶穌揭示的。
若望的核心思想是,耶穌是父的啟示者。聖言、思想、話語、天主的永恆智慧降生成人,人可以經歷、遇到、觸摸到、看見、認識、更理解天主,明確地認識天主。人們能認識天主,因為成為血肉的聖言已經啟示了天主是父。這些神跡揭示了祂的姿態,天主的存在方式、思維方式、行動方式。這就是為什麼他稱之為標記(神跡)。
標記(神跡)不是奇跡的同義詞;不單單是吸引人注意的奇妙之事;而是重要的行為,象徵某些事。所以,若望說,耶穌行了許多神跡,但“我只挑選了一部分;我揀選這些,是為使你們相信”。聖史若望的目標,是讀者的信德。不是讓人開始相信,而是讓人繼續相信。
《若望福音》在不是最初的宣講,也不是基本的敘述;針對的不是初學者,而是針對那些有一定文學基礎的人。正因為其屬靈深度,針對的不是初學者;自古以來,古代教會的教父總是把第四福音稱為“成熟者的福音”,“高級門徒的福音”。這部福音不是認識耶穌的第一步。而是,必須繼續相信、並在信仰上成熟。
信仰的主題是:耶穌是基督、天主子。在馬爾谷福音的開頭,我們可以看到同樣的表述。他一開始就提到了耶穌是基督,是天主子,這是福音的開始。馬爾谷福音是給初學者的福音,是給那些剛開始認識耶穌的慕道者寫的,目的就是要說明信仰的起源:耶穌是基督、天主子。
若望福音是第四部福音書,寫了很多年,很深刻,寫給“高級門徒”,但目標是一樣的:信仰的主題始終是一樣的——耶穌是基督,是天主子。“基督”表示職責,祂是被祝聖的君王,負有的默西亞的使命,祂是天主的正式代表。“天主子”是祂的本質、祂的本性,祂不只是君王,祂是兒子,是天主的兒子。祂是天主,與天父同性同體,以全新的方式執行默西亞的使命,與古代先知的想法相比,祂是全新的。
這裡有連續性,也有圓滿,有特殊的超越性,和非凡的新穎之處,若望作為猶太人,歡迎這位老師,他明白,祂遠不止是一位老師。他看到了祂的榮耀,瞭解祂的本性本體,認識了祂的神性,他知道,祂是天父的肖象,是揭示真正神性的聖言。他不僅使人知道,而且通傳生命。
要注意這兩個結論:“是為叫你們相信”,和“使相信的人賴祂的名獲得生命”。相信本身不是目的。相信是過程,是因耶穌的名得到生命,也就是進入與耶穌的完全共融。目的是生命,活得豐盛,得到圓滿的生命。達到圓滿生命的途徑就是信德。信德通過見證傳達。
若望福音是愛徒的見證。對若望來說,“見證”一詞非常特別。他把自己作為見證,他就在那裡,他是那個看到的人,並向別人傳達他的特別經歷,他所理解的基礎。若望的敘述被夾在兩個見證之間:一開始他介紹洗者若翰,耶穌開始傳教時,若翰為耶穌作見證;最後,在第十九章,士兵刺穿被釘十字架的耶穌的肋旁,若望親眼目睹,為此作出見證。“那看見這事的人就作證,而他的見證是真實的;並且那位知道他所說的是真實的,為叫你們也相信。”
這就像括弧,作者把正文放在中間。是一種文學手法,把敘述插在中間。他作出見證,看著讀者的臉,說:“我是目擊者,我看見了,我告訴你們,使你們能得出相關的結論,使你們也相信,像我一樣”。洗者若翰以為耶穌作見證開始他的工作。聖史若望在福音的最後為耶穌作見證。耶穌的整個事蹟夾在這兩位門徒的見證之間,一位叫若翰,一位叫若望(英文都是John)。但是,要說第四部福音的作者若望是誰並不容易,因為在文中沒有出現他的名字。給出的唯一身份是受徒或“見證人”,作見證的人。但自古以來,人們稱宗徒若望,是見證人、聖史、神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