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Claudio Doglio 神父的視頻及視頻的抄錄
督利奧神父是意大利人
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若望福音
3. 加納婚宴
第四部福音是愛徒的見證。我們知道他是若望,福音正文來自近70年的默想。因此,作者有時間、有辦法寫好這部福音,可能有幾個版本。他能很好地整合、修訂並完成草稿。今天,我們能讀到這部象徵性的福音,對基督教信仰來說,確實非常珍貴。
首先,我們來看看福音的結構。序言,即聖若望著名的序言,像詩歌一樣,是最後寫成的,因此應該在這些講座的最後講解。在福音的最後,有一個結語,記述了耶穌復活後在加里肋亞湖顯現,有奇跡性的捕魚的神跡,但最重要的是,提供給門徒的早餐,和伯多祿認出耶穌。
福音的敘述在序言和結語之間展開、結束。正文可以簡單地分成兩部分。學者們通常說第一部分是“神跡之書”,第二部分是“時辰之書”,而第十二章是樞紐。在第一部分,作者敘述了耶穌所行的神跡,一共有七個。第十二章是第一部分的結尾,和第二部分的開頭。
從第十三章開始,我們發現連續五章,是耶穌講解逾越節的晚餐,並留下了臨別贈言,將祂的教導留給門徒。然後,耶穌的時辰來到,是受難和復活的時刻、實現祂的光榮。
我們首先看第一部分。我說過,前十一章敘述了7個神跡。第一個是在加納;第二個也是在加納,治好了一個瀕臨死亡的孩子;第三個是治好貝特匝達的癱子;第四個是在加里肋亞湖邊增餅的神跡;第五個是耶穌在夜裡步行水面,顯示祂的神性;第六個神跡是治好胎生的瞎子;第七個神跡最接近現實,把朋友拉匝祿從墳墓裡喚醒。朋友給了拉匝祿生命,但為了給朋友拉匝祿生命,耶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這是以耶穌行的神跡為中心的一系列故事的主要情節。第一章第18節序言結束後,緊接著我們發現正文的開頭。在第19節,作者寫道:“這是若翰所做的見證”。這似乎是本書的標題,但實際上,在第一章的這一部分,我們見證了從洗者若翰到耶穌的過渡。
一個有趣的細節,這些事件反覆以時間順序開始。29節“第二天”;35節“第二天”;43節“第二天”。意思是說,敘述者記述了連續的幾天。所以,既然三次都用相同的表達方式,從第一個事件開始,我們看到的是連續四天發生的事。
如果我們讀到第二章的開頭,介紹加納婚宴,我們看到“第三天”的描述。我們有四天,加上三天,就是一個星期。若望福音一開始就把一系列事件,組織在一個星期內。我重複這句話:若望福音是從一個星期開始的。如果你看到我堅持,我在強調一些表達方式,那是因為應該提醒你:這就是象徵性的過程。這就是若望的做法。
讀者一定要留心,如果我重複了兩三次,你要仔細留意這些細節,銘記其意義。福音的開頭與《創世紀》中的表達方式一樣:“Ἐν ἀρχῇ”,就是“在起初”,然後敘述了一個星期。我們在這裡也有開頭的一星期。過了些日子,記述從洗者若翰向耶穌的過渡,並且與創世的第一周相提並論。
新世界正在開啟。與耶穌相遇是全新的經歷,是新的創造。根據對觀福音的結構,若望也將洗者若翰描述為宣講悔改的人,但並不是只描述他作為宣講者或施洗者的工作。首先,他提到,若翰與耶路撒冷當局進行對話。他們問他是誰,若翰說,他只是呼喊者的聲音;他是前驅,為在他之後來的人預備道路。第二天,耶穌也在這個背景中出現,若望告訴門徒:“看,天主的羔羊”。洗者若翰用這奇怪的、獨創的表達方式,把耶穌介紹給門徒們。
第二天,洗者若翰的門徒離開他,去跟隨耶穌。耶穌停下來,看到他們在跟著祂,就問這兩個人:“你們找什麼?”這是在若望的記載中,耶穌說的第一句話。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還會出現兩次。耶穌將在受難開始時,問逮捕祂的士兵:“你們找誰?”復活的耶穌,就像若望福音的第一句話一樣,問瑪利亞瑪達肋納同樣的問題:“女人,妳找誰?”這些話是一樣的,只是略有不同。
注意到變化了嗎?第一次指的是物:“你們找什麼?”;第二次指的是人:“你們找誰?”第三次是複數變成單數,問題高度個人化:“你找誰?”
這是讀者必須經歷的過程。我們必須注意捕捉所有的細節,因為《若望福音》的可貴之處,恰恰是在文本與敘述的每個細節中都蘊含著豐富的意義;必須欣賞、重視、牢記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細微的差別,這樣你繼續閱讀時,才可能把握其中的聯繫,領會到循序漸進的解釋。門徒離開洗者若翰,跟隨了耶穌。他說這兩個人中一位叫安德肋,沒有提另一位的名字。正是這種委婉的敘述,讓我們認為,他可能是作者本人;他是洗者若翰的門徒,離開了那位宣講悔改的人,跟隨了耶穌。事實上,我們在第四部福音中找不到召叫漁夫的故事,而第一次召叫門徒發生在約但河岸,死海地區,更偏南,在耶路撒冷郊外。
安德肋和他的兄弟西滿談起他們遇見的這個人,並把他帶到耶穌面前,就有了一群門徒。第二天,斐理伯,他與安德肋和西滿是同鄉,來自貝特賽達,又遇見了一個叫納塔乃耳的人,我們知道他就是巴爾多祿茂宗徒,他告訴他:“我們找到了默西亞”、“出身於納匝肋的耶穌”。 巴爾多祿茂是加納人,他懷疑納匝肋還能出什麼好事,並拿這個說法開玩笑,斐理伯也找不到更好的辦法,只能重複耶穌的話:“你來看一看吧”。
邀請讀者:要深入,深入到文本裡……你必須自己看,你必須認識耶穌,你必須試著與祂在一起,你必須學習認識祂、分享祂的生命,然後你就會看到。巴爾多祿茂持著懷疑的態度到了耶穌面前,但令他很驚訝。耶穌叫著他的名字召叫他,告訴他:他在無花果樹下的時候,祂就看見了。這當然是重要的細節,但我們說不出這有什麼意義。這個細節可能對納塔乃耳特別重要。耶穌告訴他:“我認識你,很瞭解你……你聽說我之前,我就很瞭解你了”。而納塔乃耳立刻宣認自己的信仰:“你是以色列的君王,天主子”。他稱耶穌為“辣彼”,這個稱呼是指老師的。他認為這個人是老師,教導人如何生活。耶穌可能微笑著回應說:“這些小事就讓你相信了,你要看見比這更大的事”。
這是一個重要的許諾。願意跟隨祂的這些門徒得到了許諾,將看到偉大的事,“你們看見天開了,天主的天使在人子身上,上去下來。”想一想雅各伯的梯子。《創世紀》中說,族長做了一個夢,夢到一個梯子,一個大梯子,帶有階梯的塔,像人工做的山,作為連接天與地的梯子,天主的天使作為使者,上去下來;他們保持天地之間的聯繫。耶穌告訴門徒:“你們將看到人子,也就是我,像雅各伯的梯子一樣,連接上天與下地。”
這是重要的關於基督論的宣告。耶穌是紐帶,是梯子,天主借此下降塵世,以便讓人能上升天庭。第三天,在加里肋亞的加納有婚宴。我們已經討論了四天的行程。洗者若翰慢慢地離開了舞臺,耶穌成了主角。若翰的門徒跟隨了耶穌,從約但地區走到加里肋亞。
第三天,其實是第六天,因為按照古人的計算方式,我們要算上起點,所以如果說已經有四天,要數第三天,就必須包括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正如星期天從星期五開始算,就是第三天。它不是三天以後。死亡之後的第三天。而且應該從星期五開始算,週五,週六,周日。所以,四加三,在這種情況下,就是六。這個細節是象徵性的。
在創世史上,第六天是天主造人的日子。耶穌是哪一天死的?祂死在星期五。是的,但用數字計算,星期五是第幾天?星期五是第六天,第七天是星期六。星期天總是一周的第一天,猶太人仍然稱它為“rishon”,就是第一天。週五,也就是耶穌死亡的那一天,是第六天,正是天主造人的日子,這有什麼象徵意義?意味著若望寫的是一部屬靈的福音,因此,強調這些細節,是為讓讀者明白,這一天的巧合,是有意義的。
耶穌的死亡是新人的創造,也是創造之神在澆灌、更新人類。但耶穌在十字架上的這件大事(將在耶穌的時辰發生)在祂的死和復活中,在開始時就象徵性地預示了。耶穌行的第一個神跡,發生在這最初一周的第六天。這是一個創造性的事件;傳統的基礎上,開創了新的紀元。
這不是耶穌的第一個神跡。很多時候,被簡單地認為是第一個神跡,是因為要理問答:“耶穌的第一個神跡是什麼?加納婚宴”。這不是按時間順序排列的問題。對觀福音中甚至沒有提到婚宴。即使是一個孩子,如果問這個問題:耶穌的第一個神跡是什麼?他可能反問:根據哪位聖史的記載呢?因為如果根據馬爾谷福音,沒有提到加納的婚宴。耶穌的第一個神跡是在葛法翁的會堂裡治好了一個附魔的人。如果結合瑪竇福音,第一個神跡是耶穌在山上講道之後,從山上下來,潔淨了一個痲瘋病人。不同的聖史,有不同的角度。
讀者必須認清。我們不是在重建假想的耶穌的生活,或以神秘的方式講述。我們要理解的是神學文本,深具文學性和智慧性,其前提是讀者要有領悟能力,不輕視敘述的事件。所以,耶穌在加納婚宴上行的,不是第一個神跡,而是神跡的原型。請注意,這是非常不同的。作者用的是“Ἐν ἀρχῇ”,神跡的開始;“ἀρχῇ”是開始、起源,不只是一系列的第一個,是耶穌行為的主要模式。這是一種轉化,一種轉變。
沒有詳細描述這場婚禮。我們想知道更多細節,卻沒有提到。我們不知道誰要結婚。這裡說耶穌的母親也在那裡。耶穌和祂的門徒也被邀請。他們沒有酒了。考慮到酒的意義,特別是在舊約中,酒是法律、慶典與愛的標記。在宴席上沒有酒了,有重要的象徵意義。
加納的婚宴,象徵天主與以色列人立約。這裡沒有提耶穌母親的名字,沒有說是瑪利亞,更沒有說是童貞女。“耶穌的母親在那裡”。你會用福音中的方式說話嗎?你覺得這樣說話合適嗎?耶穌的母親在那裡,她留意到這種匱乏,只是說:“他們沒有酒了”。耶穌用一種奇怪的方式問她:“女人,這與妳和我有什麼關係?”祂稱她為“女人”,這是一個重要的象徵性詞彙。女人是盟約的一部分。
是盟約的另一方。妳和我有什麼關係?你怎麼把自己放在我前面?母親沒有在理論上回應,而是以實踐回應,對僕人們說:“祂無論吩咐你們什麼,你們就做什麼”。這是在西乃山上,以色列人接受盟約的說法:“雅威說的,我們就要做”。不同的是,這裡是耶穌在說,母親同意按耶穌說的做。母親是忠信的以色列,她意識到在這個婚姻中已經沒有愛了。這不是加納婚禮上新人的實際情況,而是指盟約中的婚姻。這是天主與以色列人之間的關係的故事,在這種關係中,再沒有實質、再沒有喜樂,再沒有愛;耶穌的工作不是取代,而是成全。
祂沒有從無中造酒,而是叫僕人把6口石缸裝滿水。每口缸裡裝了大約一百升。這些缸是猶太人行取潔禮用的。他們用岩石或石頭鑿成缸狀,裝滿水,為飯前洗手洗腳之用。現在宴席結束了,沒有酒了;還有許多其他問題,回去把那些缸裝滿水是很費力的工作。6乘以100就是600升。
他們要為這個看起來沒有什麼意義的事情,從遠處的井裡抬來多少桶水?有6口石缸——6的組合,數字6很重要,創世的第六天亞當被造成,6是人的數字,象徵人性和不完美。是石頭做的,十誡版,就像需要更新的舊人的心,是一種精神:把石頭的心變成血肉的心,把新的律法寫在心裡,而不是刻在石頭上。
耶穌用石缸裡裝的猶太人用來行取潔禮的水,變成了上好的新酒。並沒有說水都變成了酒。僕人按照耶穌的話做了,只有他們知道;他們把變成酒的水拿給管家。他嚐了之後,說:“美酒!”管家,是負責宴會的。他是負責人,他是以色列人的首領與權威人物的代表,他們看到了耶穌的工作,聽到了祂的話,卻不明白。管家把新郎叫來。
誰是新郎?提供酒的人。誰提供的酒?耶穌。新郎就是耶穌。故事並不是隨便講道,因為這是象徵性的故事。但是管家對新郎說:“你把最好的酒保存到了現在,直到這個時候。可惜,他們已經半醉了”。耶穌的意思不是要讓客人喝醉,而是到最後獻上最好的,以完成盟約。
猶太人行取潔禮的水,成為彌撒聖祭的酒,代表基督的血,但祂什麼時候把那酒給我們呢?在十字架上,用祂的血。然後母親又一次在那裡,同樣,那時,耶穌會稱呼她,稱她為“女人”,把母親交託給門徒,從舊約到新約,沒有拋棄任何東西,而是一切都實現了。
因此,耶穌完成了神跡的原型。祂彰顯了祂的光榮,顯示出祂是誰,祂的門徒相信了。福音可以在這裡結束。整部福音都已經呈現出來了,但是是以原型的方式,也就是綜合的方式,這將在後面記述。這是一種象徵性的解讀方法,並不影響敘事的歷史性,但提供了一種很好的解釋和深奧的神學、和屬靈意義,因為若望福音是一部屬靈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