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Claudio Doglio 神父的視頻及視頻的抄錄
督利奧神父是意大利人
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若望福音
6. 治好癱子
在加里肋亞的加納,耶穌行了第一個神跡(神跡的原型)。在加里肋亞的加納,耶穌行了第二個神跡。第一個神跡是變水為酒,是基督建立的新約的標誌。
加納的第二個神跡是治好了一個兒子。一個住在葛法翁的王臣到加納找耶穌,請求祂盡快去葛法翁,因為他的兒子重病,以免死去。耶穌對他說:“去吧,你的兒子活了。”那人相信了耶穌的話,就回去了。他回去的時候,耶穌沒有與他一起過去。第二天,他遇到了來見他的僕人,他們告訴他:“你的兒子活了”。他問他們孩子病勢好轉的時刻,他們回答說“昨天第七時辰”。
確實,對應的是下午一點,然而,根據我們的計時方式,時間的數位顯得並不那麼重要。如果撒瑪黎雅婦人的事件發生在第六時辰,孩子的醫治在第七時辰。這是圓滿的標誌。同樣的話重複了三次:“你的兒子活了”。
發生在加納的第二個神跡,結束了第一個迴圈,即制度的迴圈,並開始記述第二部分,指出耶穌在工作,象徵“新人”的創造。活了的兒子代表人類,遇到耶穌,重新獲得生命。這是新人的創造。
這個事件在第四章的末尾,而若望福音第五章全部內容的中心是另一個神跡,那就是治好無助的癱子。這是耶穌關於人的行動的開端。若望只記述了耶穌行的七個神跡。這個數字就很重要,他選擇敘述耶穌行神跡時的姿態,因為這些姿態有象徵意義,也就是說,這象徵現實,使人看到象徵,想起現實。目擊者知道發生的事蹟,這事蹟指的是深層的神秘的事蹟,即表明天主為每個人做的工作。
癱子獲得行走的能力,是一個重要的象徵。這是被罪惡束縛的人,癱瘓了,無法行動,無法制訂法律。那位癱子遇到耶穌,就能用自己的腿走路。整個第五章將記述耶穌與猶太人之間的長篇對話,其中的爭論正是關於法律的。耶穌表明祂的干預並不違背法律,而是旨在使人能活出法律。首先,祂行了醫治癱子的神跡,然後解釋說,祂的工作是新的創造。
但是,讓我們閱讀正文。那時“正是猶太人的慶節,耶穌便上了耶路撒冷”。我們習慣了對觀福音,即瑪竇、馬爾谷和路加的敘述,我們會有這樣的印象:耶穌只去了耶路撒冷一次。因為三部對觀福音,都是先敘述在加里肋亞傳教,然後是行程,最後到達耶路撒冷,隨即耶穌被捕和受難。而第四部福音則記述耶穌多次到耶路撒冷。
這個故事中有一個情節,繼續講述旅程。在第二章我們已經說過,耶穌上耶路撒冷去過逾越節,然後回到加里肋亞,經過撒瑪黎雅。現在祂又回到耶路撒冷,參加一個未指明的節日,但肯定與猶太曆法有關。“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有一個水池,希伯來語叫貝特匝達,周圍有五個走廊。在這些走廊內,躺著許多患病的、瞎眼的、瘸腿的、麻痹的”。
奇怪的是,故事的開頭是一個現在時式的詞。“在耶路撒冷有一個水池”。為什麼這樣說呢?若望福音寫於公元90年。耶路撒冷在70年被毀滅了。如果這句話是在90年寫的,自然會說在耶路撒冷“有過”一個水池。然而,說在耶路撒冷“有”,就表示敘述這個故事的人,是在耶路撒冷還存在的時候,也就是70年以前寫的。這是聖史最先寫下的故事之一。我們不要忘記,最後定稿的時間是公元90年。但聖史的工作持續了70年,從30年到100年。在這些段時間,福音書逐漸改進、修訂。若望宣講了無數次。按理說,在這段時間裡,他整合、更新了福音書的內容。福音逐漸成長,就像一個人一樣,出生的時候很小,慢慢長大、成熟。
70年的時間,作為一個活的有機體,若望福音不斷成長,我們在不同的地方發現了一些成長的線索,發現了文本古老的線索。這些是第一手的資料。描述了一個不太知名的水池,他甚至給出了名字:貝特匝達(Bethezda),一個奇怪的阿拉美語名字,各種希臘文本的抄寫者因為不理解這個名字的意思,而寫出了不同的形式。’Bet’是房子的意思,’hezed’是慈悲的意思。在阿拉美語中,冠詞放在最後,貝特匝達(bethezda)的意思是“憐憫的房子”。這是一種安養院,或中轉站,是收留不治之症患者的地方。
他說,這個水池位於羊門附近。在希臘語中,是'probatica'。'Probaton'就是羊。'probatica',我們必須翻譯成牧人的門,也就是說,這是在聖殿中祭獻的動物要經過的通道。你很容易想像,羊群是髒的,因此,不能走人經過的地方。也就是說,羊門是一個入口,就是要祭獻的動物穿過的門,這些動物被豢養在不同的圈裡,潔淨之後,在聖殿裡按照禮規祭獻。
為什麼要記載城市的這些細節?因為這些細節背後有神學和象徵的意義,若望希望我們這些聽眾和讀者,試著去理解更深的資訊。羊門讓人想起羊群,也就是群眾,注定要被宰殺的民族。在那座慈悲的房子裡,有一個水池,那裡有五個走廊。我們發現“五”的象徵。是一隻手手指的數目,但最重要的是,是梅瑟五書的數字,梅瑟的法律記載在五部書中。猶太人稱之為法律書。“五”這個數字,通常是法律的象徵。
基於這個原因,過去的許多解經者認為,一個水池五個走廊,這是若望發明的細節,為的是作為法律的象徵。如果你想像一個水池,必然是四方形的,所以有4個走廊。怎麼會有5個呢?考古學家在耶路撒冷聖殿的北面發現了“雙水池”,有5個走廊,兩個水池,一個高一個低,四周是走廊,兩個水池中間也有走廊,其實可以說有5個走廊,走廊下有人躺著,被擋住了,大量的病人,瘸子和癱子。就是那些生病的人。
想象一下走廊裡的場景,許多病人被拋棄在走廊裡,無法動彈、無法行動、沒有生活的能力。這幅悲慘的畫面是象徵性的,反映了人類的無助。那兩個水池與聖殿的供水系統相連。可以想象,祭獻需要水。先要清潔牲畜,然後要清洗沾滿血跡的器具。還需要清洗司祭的亞麻布長衣。由於宰殺牲畜,到處都沾了血。宰殺的地方、工具、衣服都需要清洗。但這些血是神聖的,是祭獻禮儀的一部分,因此,用過的水被引入水池中,這些水池在聖殿下方的山上。
很明顯,就是這些大的蓄水池裝著用過的水,排水管道時不時被清空,水進入第一個水池,因為與第二個水池相連,就有了水流,最後水池被排空,進入克德龍溪。這種水的流動被認為是神奇的。那些生病的人,聚集在走廊裡,等待著水的流動。
我們的版本,第4節被放在括弧裡。在一些版本中,甚至沒有這一節,只在注釋中提到,因為所有的古代版本中都沒有這一節。這一節講述了那個特別的傳說:天使按時下到水池中,攪動池水;水動後,第一個下去的,無論他患什麼病,必會痊愈。病人都在等待水被攪動的那一刻,因為認為這天使神奇的行動。然而,這很可能只是聖殿排出的水在流動。但這是聖水,帶著血跡。第一個下到水裡的病人就會奇跡般地痊愈。
在這種情況下,耶穌遇到了這個可憐的人,他已經等待了38年,卻始終不能首先進入水中,因為沒有人幫他。並不是這個病人去找耶穌。這一點很重要。聖史若望經常強調耶穌如何主動。並不是為了回應那位病人的請求,產生了驚人的神跡,而是主看到了人類的悲慘狀況,主動介入,幫助人。耶穌問那人:“你願意痊愈嗎?”當然,他想得到痊愈。但回答說:“我沒有人”。希臘語的字面意思,他是說“我沒有人在水動的時候,把我放到水池中,我正到的時候,別人在我以前已經下去了”。 耶穌向他說:“起來,拿起你的床,行走吧!”那人便立刻痊愈了,拿起床,行走起來。
這裡有一個重要的思想。帶來治愈的是耶穌,不是這聖水,不是攪動的水。五個走廊下躺著癱瘓的人,代表被法律壓迫的人類,或者說是法律下的人類,五座門廊,是癱瘓的;不能自救,不能得到醫治。意思是說,有法律,有條文,但人們依然無法遵行。耶穌的新穎之處,不是重新立法,而是醫治人受傷的本性。正是那無法行善的人性,現在有了能力。
法律不再是一種壓迫,反而可以帶來生命。那位癱瘓的人,因為遇到了耶穌,開始用自己的腿走路。他已經癱瘓了38年。這個數字一定有其意義。38讓人想起40,比40少兩年。40讓人想起出離埃及。癱子的痊愈標誌著耶穌“出谷”的開始。傳教兩年之後,耶穌將經歷真正給人帶來釋放的逾越,可以行走的那個人,將成為門徒。
但那一天是安息日,是個節日,休息的日子,耶穌對那個人說:“拿起你的床”,猶太人阻止他。你在安息日工作,這不合法。那人為自己辯護說,那治愈我的人叫我拿起床。這裡形成了對比。耶穌的話使人從壓迫人的安息日的法律中解脫出來,而這法律中,天主的原意是為人的好處。在經師、法律專家的實際應用中,成了對人的壓迫,而耶穌這個解救者卻治愈了人的身體,為人的益處解釋律法。耶穌遇見被治愈的人,警告他說:“看,你已痊愈了,不要再犯罪,免得你遭遇更不幸的事”。
這裡提到罪這個主題,罪是阻礙人類前進的障礙。那人不但不順從耶穌,反而告發他。他去向猶太人報告說,是耶穌治好了我,是耶穌叫我拿起床。基於這個原因,耶穌和猶太人的衝突爆發了。在若望福音中,提到法利塞人,我們常常感覺他們是反對耶穌的人。我們必須小心留意這個細節,因為這句話並不包括所有的猶太人。耶穌自己和祂的門徒都是猶太人。聖史若望用“猶太人”這個詞,意在暗指法利塞人中的一部分,指那些在第一世紀的最後幾十年,排斥基督教會的人。這是會堂的團體頑固地排斥新教會。所以,這不是一個反猶太、反猶太人的說法。這是同一宗教團體的內部爭論,指的是那些頑固拒絕祂的人,而根據聖經,祂是天主派遣來的人。
從耶穌和法利賽人之間的對話開始了,進入了獨白,在獨白中,只有耶穌一個人說話,嚴厲責備不接受祂天主子和創造者身份的猶太人,不認為祂能賜予生命、能使死人復活。這一段長篇論述以見證結束。耶穌說:我有洗者若翰的見證,不僅我做的工作證明我是天主派遣來的,而且,天父親自為我作見證。第四,聖經為我作證。你們仔細研究、學習聖經,但你們卻不願到我這裡獲得生命。你們甚至不相信梅瑟,因為如果你們相信梅瑟,你們也會相信我,因為梅瑟寫了關於我的事。
耶穌就是啟示的物件。祂就是法律。梅瑟寫道,默西亞是解救者,而耶穌使法律得以實現。接受聖經、相信梅瑟的人,就會接受耶穌是完成梅瑟偉大工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