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Claudio Doglio 神父的視頻及視頻的抄錄
督利奧神父是意大利人
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若望福音
7.生命之糧的言論
若望福音第六章把我們帶回加里肋亞。聖史敘述了一個重要時刻,耶穌在一個節日去耶路撒冷,在那裡治好了一個癱子。這是為顯示,祂有能力使人活出法律。回到加里肋亞之後,聖史又記載了耶穌在革乃撒肋湖,聖史若望稱之為提庇黎雅湖,行的另一個神跡。這發生在逾越節慶期,所以整章的基調就來自這個象徵性的日期。我們已接近逾越節:猶太人的慶節,導向耶穌死亡與復活的決定性的逾越節。在這慶節時期,在加里肋亞,耶穌行了一個重要的神跡,使人想起“出谷”的傳統。
在一個荒涼的地方,祂給人們食物,五千多人,人山人海。荒涼的地方不是指乾旱的沙漠,而是無人居住。從自然風景方面看,加里肋亞湖畔風景秀麗,但是人煙稀少,且遠離村鎮。無法購買物資。因此,耶穌給這一大群跟隨祂的人食物,不是因為他們走投無路,或者飢腸轆轆,而是做了一件象徵性的事。若望總是稱奇跡為“神跡”(或標記),因為他想告訴我們,耶穌行的事另有所指。
“標誌”讓人想到另一件事。耶穌醫治癱瘓的人,是為說明祂能使被罪傷害的人,遵守法律。耶穌白白讓一大群人吃飽,是為表明祂能滿足人類的渴望。在行神跡之前,聖史記述了耶穌和門徒之間的簡短對話。祂問斐理伯:“我們從哪裡買餅給這些人吃呢?”用了一個希臘語的副詞,Πόθεν,應譯為“從哪裡”。
若望特別喜歡用這個詞,在不同的事件中使用過多次,以強調來源。例如,加納的僕人知道酒從哪裡來,因為他們聽了耶穌的話,反而司席不知道酒從哪裡來。他們是猶太的權威人物,不知道耶穌來自哪裡,對耶穌建立的新約感到驚奇。撒瑪黎雅婦人諷刺耶穌“你許諾的水,從哪裡弄來?”你沒有水罐,井又深。耶穌要從哪裡取來活水呢?從祂自己,許諾的水就是耶穌。耶穌來自天父。
所以,現在耶穌問門徒“從哪裡”買餅讓這些人吃。這裡不僅強調了來源,而且也強調了經濟問題:為一大群人買餅。祂其實是在問門徒:“經濟能解決這個問題嗎?”門徒說不是。絕對不是!這裡人數眾多,你做不到。即使買二百塊“德納”的餅,也不夠每人分一小塊。我們知道,一個工人一天的工資是一個德納,所以我們可以說,一個月的工資是三十德納。二百德納,就是200天的工資,需要工作好幾個月。這是一大筆錢。如果我們認為平均工資是一個月一千歐元,我們可以說,這裡需要買五六千甚至七千歐元的餅,還不夠每人一小塊。天啊!我們不能花這麼多錢,我們也沒有這麼多錢。這解決不了問題。
安德肋插話說,一個男孩有5個大麥餅和幾條魚。這麼多人,這算什麼?這裡,問題解決了,但不是從經濟的角度,花一大筆錢買餅,而是由於一個慷慨的男孩,他分享了小小的5個大麥餅。
回到我們的反省,我們習慣稱這是“五餅二魚”的故事,但是根據古代的傳統,“五”這個數字代表法律,梅瑟的法律。這個小男孩把自己擁有的一切分享出來,讓所有的人吃飽。男孩提供的五個大麥餅,也不夠讓人吃飽,必須有耶穌的干預,耶穌並沒有從無中造出餅來。
對觀福音中,瑪竇和路加記述耶穌受試探,魔鬼讓祂把沙漠中的石頭變成餅。耶穌沒有這樣做,這是一種邪惡的誘惑,是要擘開人們的嘴,免費餵他們吃。這是在培養消費者,具有依賴性、又狂熱的人,他們因為有利益才跟隨祂。耶穌實際上需要給他們回報、免費供養他們,而那些追隨他的人,都會讚美祂。他們會願意讓祂做國王。耶穌並沒有把沙漠中石頭變成餅,而是從一個男孩、一個小男孩、一個窮人、一個被載入史冊的邊緣人的奉獻開始,由於耶穌的恩寵,這微薄的奉獻能讓一大群人吃飽。
這幾個餅足夠五千人吃,他們還把剩下的碎塊兒收集起來,以免浪費。人們很熱情,對那個免費讓他們吃飽的人很熱情。為此,他們想讓祂做國王,但耶穌沒有遷就他們。這是個試探,祂不想做國王,祂不想用利益贏得人們的喜愛。祂獨自退到山上,以便不被歡呼的人群找到。
門徒們心情不好,就離開了祂。他們上了船,自己走了,但是因為是在晚上,划船過海很困難。聖史敘述這個故事時,簡單明瞭。他沒有說耶穌遣散群眾。看起來是門徒們因為耶穌不接受做國王,而灰心失望,離開了耶穌。這可能是一個取得權力的好機會。但這並不是耶穌想要的。也許,這正是門徒們期待的。那一晚,湖面上起了大風,門徒們感到老師不在。他們感覺到自己的軟弱,人無法靠自己的力量得救。耶穌到了他們那裡。
這是祂行的另一個神跡。這是一個啟示;耶穌啟示自己天主,行走在水面上,有能力掌管不穩定的液體。湖水代表邪惡、混亂、歷史的迷霧。正如經濟問題不是能用錢解決的,而是需要慷慨和恩寵,海、風、夜的混亂,也不是人的能力可以解決的,需要天主的臨在與能力。他們把祂接到船上,立即就到了岸上。
這是門徒皈依的時刻,他們認識到,單靠自己無能為力,願意請耶穌登上他們的船,進入他們的歷史,進入他們的人格,進入他們的生命。第二天,眾人尋找耶穌。他們吃了免費的食物;他們想再次遇到這種好事。他們尋找祂。他們沒有注意到耶穌已經到了對岸。祂晚上在那裡,他們早上還在那裡找祂。有人說祂在對岸; 這裡記載說,群眾趕了幾公里的路,因此,輕易找到了,但情況有點混亂。耶穌沒有稱讚那些尋找祂的人,反而責備他們,告訴他們:“你們尋找我,並不是因為看到了神跡,而是因為吃餅吃飽了”。你們沒有明白神跡的意義,只關心物質的利益,你們想再吃免費的餅。今天我不給了,你們自己去買吧。
這使我們明白,增餅的神跡,不是為說明慈悲的耶穌讓飢餓的人吃飽,而是另一種標記。祂要表明,如何豐富地滿足人內心深處的渴望和飢渴。耶穌首先講到生命之糧。“要為那存留到永生的食糧勞碌”。耶穌在沙漠中賜下食物,肯定讓人想起舊約的奇跡——瑪納。天主在曠野中餵養祂的子民。
耶穌渡過海,步行水面這一事件,使人想起另一個偉大的象徵——出谷事件。經過大水,是拯救性的干預,天主經過大水,卻未顯露足跡。正如聖詠76篇所說:“上主穿過大水,餵養祂的子民”。現在,主用語言教育祂的子民。耶穌邀請聽眾聆聽祂的話,培育他們。這篇講道首先把聖言比喻成餅,我們記得《申命紀》中有一節經文,說到“人活著不單靠餅,也靠天主口中的每一句話”。
為了生活,我們需要什麼?只有麵包肯定不夠。我們需要聖言,耶穌的話、聖言使我們生活。“並不是梅瑟賜給了你們那從天上來的真正食糧,而是天主,我父,賜給你們從天降下的食糧。我自己就是天主的食糧。”也就是說,我就是天主的聖言。這也是聖史若望在福音宏偉的序言中提到的。聖言,天主的道,降生成人。耶穌就是這道,是天主的聖言,是啟示的圓滿。耶穌,作為聖言,賜給人生命。我們需要聆聽祂的話,被祂滋養。祂的話才真正滋養我們,使我們滿足。
講道的第一部分在51節中達到頂峰,之後開始第二部分,講聖體聖事。在51節,耶穌說:“我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誰若吃了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也就是說,凡聽我話的人,就會得到滿足,就會有永生。“我所要賜給的食糧,就是我的肉,是為世界的生命而賜給的”。意思是:我要賜給的食糧,就是我的身體,使世人得到生命。學者們認為,這個表達方式是最古老的形式,最接近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建立聖體聖事當晚所說的話。若望沒有記載建立聖體。
在逾越節晚餐的記載中,第四部福音沒有提到聖體聖事,但聖史在之前的逾越節就預先提到了,並把這條重要的教義作為頂峰。耶穌是食糧,是聖言,應許將來要賜下祂的身體,讓世界得以生活。“就是我的肉,是為世界的生命而賜給的”。重新翻譯成希伯來語或阿拉美語,這可能是建立聖體聖事最古老的說法。雖然若望擴充了講道的內容,改變了講道的環境,深化了神學方面的意義,但是忠實地保存下來了。在最後幾節,耶穌重申,需要吃祂的肉、喝祂的血。
我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說法,對我們不會產生較大的震撼。第一批聽眾一定對這篇講道感到困惑。這聽起來像是在說吃人的肉。耶穌選擇使用餅,這一明顯的標記,給我們留下祂的身體。“肉和血”是典型的猶太表達方式,表示人性的軟弱狀況。耶穌對伯多祿說,“不是血和肉啟示了你”。保祿致迦拉達人書中說:“我沒有隨從血肉”。血肉是閃族人的表達方式,表示人性,耶穌捨棄了“聖言成為血肉”的人性,以餅和酒象徵祂的血肉,使之真正具有祂的人性,在猶太人的逾越節中吃這餅、喝這血,門徒就可以與耶穌的血肉、與祂的人性完全共融,與耶穌這個人完全結合。因為領受了耶穌,門徒會成為耶穌。
頂峰就在這裡,耶穌說:“就如那生活的父派遣了我,我因父而生活;照樣,那吃我的人,也要因我而生活”。這句話在希臘原文中,表達了兩個細節:原因和目的。耶穌說:“我因父而生活,”我有生命,是因為父。父是我生命的來源,是我存在的起源、源頭。所以,那吃我的人,必要因我而生活。我將成為他生命的因,我將使他生活。同時,也表達了目的:耶穌說:“我因父而生活”;同樣,“吃我的人也要因我而生活。我的目的是父。一切以祂為中心,所以我的門徒吃了我,也要因我而生活,以我為他存在的目的。
這段講道不易理解,聖史強調,許多人從那一刻起離開了耶穌。這是危機的時刻,許多跟隨耶穌的人感到反感,也就是說,他們從耶穌的這番話中發現了障礙,他們拒絕了祂,不接受祂的話。耶穌也問其他門徒:“你們也想離開嗎?”門開著,我不會勉強你們留下,下面的內容對應對觀福音中伯多祿的宣認。宗徒西滿代表門徒們說:“主!惟祢有永生的話,我們去投奔誰呢? 我們相信,而且已知道,祢是天主的聖者”。
在這裡,若望也保存了伯多祿宣認的最古老的格式:“祢是天主的聖者”。我們已經相信了祢,因此我們已經明白了,我們知道祢是這位聖者,所以我們哪裡都不去。我們知道祢的話帶給我們豐富的生命。
危機是存在的,但這群真正相信耶穌的門徒,認識耶穌宣講的真理,跟隨祂,不顧一切繼續跟隨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