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Claudio Doglio 神父的視頻及視頻的抄錄
督利奧神父是意大利人
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若望福音
9.善牧和拉匝祿
若望福音第十章繼續第九章的主題。必須強調這一點。一般情況下,人們讀福音時,“耶穌善牧”這段內容,常與第九章的內容分開,即胎生的瞎子,因著耶穌創造性的干預,在史羅亞水池獲得了視力。
實際上,第九章的最後一節是直接引語。是耶穌在說話。第十章的第一節仍然是直接引語。仍然是耶穌在說話。第九章結尾甚至不需要引號的後半部分,然後開始另一個引號。意思是說,聖史有意把胎生的瞎子事件和耶穌關於善牧的講道放在一起。
我們先看看上下文。我們正在讀“神跡之書”的中間部分,若望福音的這一部分記載了耶穌行的七個重要神跡。前兩個神跡的特點是處於制度迴圈中。其餘的神跡,則強調耶穌憐憫人,而進行的干預:癱子開始行走、荒野中的人吃飽、耶穌步行水面,到達門徒那裡。在耶路撒冷,祂讓一個胎生的瞎子看見。
從第七章到第十章,耶穌的所有活動、行為和講道,都是在以帳棚節為背景的情況下進行的,每年逾越節之後六個月,在耶路撒冷慶祝這個大節日。節日的氛圍伴隨著秋天的滿月,持續一周,紀念以色列人在出離埃及時,經過曠野,住在帳棚裡的日子。這也成為感謝天主恩賜的節日,人們紀念天主通過解救百姓而賜予的祝福。
節日期間,耶穌向眾人講道,甚至冒著被石頭砸死的危險與猶太人爭論。祂離開聖殿,路上看見一個胎生的瞎子。祂讓他能看見。這人經過信德的旅程,跟隨了耶穌。跪在祂面前,朝拜祂說:“主啊!我信”。這是慕道者的榜樣,他們準備受洗,與耶穌相遇。目睹這件事的法利塞人提出批評,他們覺得在某種程度上被耶穌的話冒犯了。祂是不是說我們是瞎子?如果你是瞎子,就沒有罪了。但是,你自認為你能看見,你的罪惡便存留下來。
第十章開始了。“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凡不由門進入羊棧,而由別處爬進去的,便是賊,是強盜”。耶穌在對這群法利塞人說話,祂曾批評他們靈性上是瞎子。現在祂擴大了範圍,用比喻的方式。羊群聚集在羊棧裡,從門進入羊棧的牧人帶著羊群出去。第十章的前半部分,集中講這個非常重要的比喻,耶穌稱自己是牧人。這是重要的品質。
在古代,牧人是國王的稱號。國王被稱為民眾的牧人,在東方和西方一樣。甚至在《伊利亞特》中,遠征阿契亞的最高指揮官阿伽門農,也習慣被稱為人民的牧人。但在以色列,王室的牧人這個形象指的是天主。
“上主是我的牧者”,這篇聖詠體現了一種信仰,承認上主、只有上主,才能稱為牧人。聖經傳統中,剔除了人間君王統治別人的君主思想,承認上主是以色列的牧者,百姓是祂牧場上的羊群。
耶穌在語言上做了合理的改變。“我就是美好的牧人”。一般我們翻譯為“善牧”,但在希臘原文中,若望用的是形容詞’kalòs’而不是’gazos’。因此,並不是特別強調善,而是強調美,然而,不是在美學意義上,而是在榜樣方面。我們從小就被教導,漂亮的手是右手,孩子用左手打招呼是不禮貌的。我們會對他說“用漂亮的手”。這並不是說另一隻手更漂亮。但是“美麗”這個形容詞,我們經常指優秀和模範的意思。
耶穌是美好的牧人,不是說英俊,而是因為祂是牧人的模範。美好的牧人,其他牧人必須效法的榜樣,是原型。是起點。耶穌稱模範牧人是祂自己,給自己一個神聖的稱號。因此,這個說法很明確,讓人想起挑戰性的說法,耶穌雖然沒有明確說“我是天主”,但表示與天主同等,因此,提出了那未曾說過的說法。正如天主是牧人,祂也是。祂是牧人的模範,因為祂是天主,因為祂以天主的態度待人。祂是從門進來的人,在祂之前進入的人,都是賊,是強盜。他們來是為偷竊、殺害、毀滅。作為牧人,祂獻出自己的生命,讓別人得到豐富的生命。
在這段話中,證實了兩件非常重要的事。通常的說法“我是”,指的是神的名字,指的是天主。“我是”是舊約中天主的名字。在猶太傳統中,是“Adonai”,意思是“我是”,指的是天主。而耶穌以非常明確的方式使用這個詞。“我是”。有時在文章中,我們發現這個詞的首字母用大寫的形式。顯然這不符合我們語言的語法規則。這正是為了幫助讀者明白,“我是”這句話不是簡單的代詞,而是天主的名字。“我是門”,“我是牧人”,兩個互補的形象。
門是連接的管道。而耶穌溝通天與地、神與人。祂是門,要到天主那裡,必須經過祂。天主通過耶穌到人這裡。有的領袖不願意通過耶穌,被稱為賊和強盜。祂是牧人的模範,因為祂把天主的形象帶進世界。祂來是要獻出自己的生命,使人得到豐富的生命。祂帶領羊群從羊棧裡出來。
希臘語的“aulé”一詞,被翻譯成圍牆,也表示教室、宮廷,可以表示神廟或皇宮。甚至在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中,“aulico”也是指高級環境、皇宮。帶領羊群從圍牆裡出來,這是“出谷”的形象。耶穌把以色列的羊群從消極的、壓迫人的宗教結構的中帶領出來。祂要把百姓從法律的束縛中解救出來。祂在做“出谷”的工作,正在聚集普世的羊群,或其他不屬於這個羊棧的羊。祂說,即使不屬於這羊棧,我也必須這樣帶領他們,使全人類成為一個羊群,只有一位牧人,就是基督。這段話之後,聖史若望緊接著提到另一個節日,就是奉獻聖殿節,在帳棚節之後的幾個月,在冬天慶祝,也是在耶路撒冷舉行。這是一個冬天的節日,天氣很冷,耶穌講到猶太人不願意成為祂的羊,他們感覺很冷。祂又回到了先前的言論,甚至進一步深入。他們拿起石頭要砸祂,但耶穌走了。祂離開那裡了;從他們的手中走脫了。祂又回到約但河對岸,若翰第一次施洗的地方。祂一直留在這裡。耶穌走了,留在約但河邊。敘述中,這是一個重要的細節,對觀福音中沒有。若望具體描述了耶穌的行蹤。祂多次去耶路撒冷,又多次離開聖城。
在奉獻聖殿節期間,我們可以說,在十二月底,耶穌離開耶路撒冷,到一個無人居住的地方避難,那裡有非常茂盛的灌木叢,通常是逃亡者、那些不想被發現的不法之徒的避難所。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若翰在約但河邊,開始施行悔改的洗禮。耶穌和祂的門徒有一段時間,生活在那個無人居住的地方,直到發生了一些重要的事情。
這就是第十一章敘述的。伯達尼的拉匝祿病了,他是瑪利亞和瑪爾大的兄弟。這三個人都是耶穌的朋友,耶穌到耶路撒冷時,在他們那裡落腳。兄弟突然重病,二姊妹給耶穌送來資訊。顯然,朋友們知道祂住哪裡。這是一條簡單的資訊:“你所愛的人病了”。正如聖史若望描述的,耶穌清楚地知道這病的嚴重性。然而,祂卻沒有動身。在原地逗留了幾天。
之後,祂告訴門徒祂要返回猶太。這很危險。他們對祂說:“近來猶太人圖謀砸死你,你又要往那裡去嗎?”你若回到耶路撒冷,就會有生命危險!伯大尼距離耶路撒冷只有幾公里。很容易從城裡過去。風險太大。耶穌說,祂想從死亡中喚醒拉匝祿。門徒們不明白。他們以為祂是在說拉匝祿睡著了。耶穌必須向他們說明,拉匝祿已經死了。在門徒們看來,沒有必要去了。他還病著的時候,你可以去,但現在他已經死了,不必過去了。而耶穌卻決定去,正是因為拉匝祿死了,祂打算叫他復生。祂逗留了幾天,就是等著他死去。祂不想在死之前干預。但是,祂把最後的、最壯麗的神跡留給拉匝祿。
事實上,復活拉匝祿是第七個神跡,也是神跡之書的高峰。這是耶穌所行的最接近現實的象徵性行為。我說的是復活。比起復活,我更喜歡這個詞,因為復活這個詞最好只用在耶穌身上。耶穌已經從死裡復活,不會再死,所以耶穌的復活是決定性地戰勝死亡。祂沒有再死,而是獲得提升。祂沒有停留在有死的世界,而是上升到天主的世界。我們稱之為復活。發生在耶穌身上的事,在最後的末世階段,也會發生在屬於耶穌的人身上。發生在拉匝祿、十二歲的女孩、納因城寡婦的兒子或其他舊約人物身上的的事,與此截然不同。如果我們也稱之為復活,有可能產生混淆。
拉匝祿復生。我們可以用“復生”這個詞,不是簡單地讓人想到“昏迷”,而是真實的、實際的死亡。拉匝祿已經死了四天,已被安放在墳墓裡。耶穌要移走墓門口的石頭時,妹妹抱怨說,可能已經臭了。看來無力回天。不能再做什麼了。耶穌的工作是賜給拉匝祿生命,讓拉匝祿復生。他不是在永恆的光榮中復活,而是回到了地上的生活。恢復了普通的生活,也就是照常吃飯、睡覺,逐漸老去,過一段時間還會再死。因此,這只是一個標記,不是徹底地解決問題。不是戰勝死亡。是啟示給我們,耶穌有戰勝死亡的能力。現在只是推遲了死亡。
在這精彩的長篇記述中,聖史展示了兩姊妹的信仰之旅。瑪爾大做了若望福音中最高的信仰宣認。“我信你是天主子,要來到世界上的那一位”。這時,耶穌用了一個神學的說法:“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要注意,祂沒有說“我賜下復活”,或“我帶來生命”,而是說“我就是復活”,因為我就是生命。只有天主是生命。祂是自有的。我是豐盛的生命。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
這是宣示神性,也是賜給人天主性的生命。瑪爾大和瑪利亞接受了。然而,她們的信心仍然軟弱,在打開墳墓時仍然疑惑。甚至耶穌也感到不安,聖史說,祂流淚了。耶穌為什麼在拉匝祿的墳墓前哭泣?不要簡單地認為是出於情感,因為祂的朋友拉匝祿死了。祂早就知道。祂一直在約但河邊等著他死去。祂讓他死是有目的的。祂來的目的是要叫他重返生命。所以,在給他生命之前的幾分鐘,祂不需要動情地認為人已經死了。流淚肯定另有原因。
耶穌知道,祂這樣做,會引起一連串的反應。把生命賜給朋友拉匝祿,卻讓耶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拉匝祿出來吧”這句有力的、創造性的話,對耶穌來說,要捨棄自己的生命。死者聽了祂的話,纏著布條從墳墓裡出來了,像木乃伊一樣被束縛著,仍然是死亡世界的囚徒,然後被釋放了。但這件事激怒了猶太當局、祂的反對者。正是這件事讓他們決定除掉耶穌。
耶穌的這一聲呼喊,表現出祂與我們人類團結在一起,也表現出了祂是真正的朋友,能為朋友付出生命,願意獻出自己的生命。從這一刻起,到了最後的階段,祂生命的最後時刻。逾越節已經臨近,這將是耶穌死亡和復活的逾越節,真正實現祂的神跡指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