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Claudio Doglio 神父的視頻及視頻的抄錄
督利奧神父是意大利人
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若望福音
10. 準備耶穌的逾越晚餐
許多到瑪利亞那裡去的猶太人,看到耶穌做的事,就信了祂。但有些人去找法利塞人,把耶穌做的事告訴他們。司祭長和法利塞人就召集公議會,決定把祂處死。耶穌為祂的朋友拉匝祿做的事,是一個標記,能使人產生信德。但並不強迫我們相信。信德是人的回應,是自由的。看到耶穌行的神跡,許多猶太人相信了。但有些人拒絕把這個事實解釋為標記,這標記證明耶穌是對的,祂說祂是天主是合理的,反而向當局打報告。公議會嚴肅地召開,作出決定。在第十一章的末尾,聖史若望表明,耶穌把生命賜給祂的朋友拉匝祿,卻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大司祭蓋法在公議會面前說:“你們什麼都不懂”。這句話很諷刺:“叫一個人替百姓死,以免全民族滅亡,這為你們多麼有利。”
聖史指出,他這樣說,是因為他作為大祭司,受到了天主的啟示和指引。他明白,耶穌的死是好事。但同時,他也在告訴猶太當局,他們什麼都不懂,他的思想是扭曲的。他在預謀一件惡事。他決定從肉體上消滅耶穌這個危險人物。然而他卻以這種方式完成了天主的美好計劃,把生命賜給人類。因此,從那天起,他們就決定殺害祂。
耶穌不再公開地在猶太人中間活動。從那裡退避到靠近荒野的地方,在一個名叫厄弗辣因的城市,與門徒們住在那裡。耶穌住在遠處,因為祂要決定被逮捕的時刻。祂願意在逾越節期間被捕,這樣祂的犧牲就完成了——成為解救人、從死亡進入生命的巴斯卦犧牲。十一章55節是一個轉捩點,猶太人的逾越節快到了,在逾越節之前,許多人去了耶路撒冷。
這是聖史第三次提到逾越節。因此,我們正處於耶穌傳教的第三年。這標誌著到了福音記載的最後階段。正處於高峰。逾越節之前六天,他們在伯達尼為祂預備了晚餐。這好像是最後的準備,達到耶穌死亡和復活的高峰。讀者記得,若望的記述從一周開始。一連幾天,他們從洗者若翰過渡到耶穌。現在是第六天。在加里肋亞的加納有婚宴。一切從那裡開始。逾越節前六天,在伯大尼有一個晚餐。最後一周,末世性的、決定性的、最後的一周,從特別重要的晚餐開始。復生的拉匝祿是其中的一員。瑪爾大忙裡忙外,瑪利亞表現了親切的姿態。在傳統的聖像中,瑪利亞穿著紅色的衣服,代表愛心和親切,而瑪爾大穿綠色的衣服,是服務的形象,代表勞累、汗水、投身。
晚餐廳中,重現了拉匝祿復活故事中的場景。瑪利亞,有特殊的、親切的感情,做了一個先知性的舉動。她拿出價值300“德納”的純香液,非常珍貴。傅抹耶穌的腳,然後用頭髮擦乾。整座房屋都充滿了香氣。一反罪人的形象。
伯達尼的瑪利亞,其實並不是以一個罪人的身份出現的。她與耶穌有深厚的友誼,並做出了極其慷慨的舉動,甚至,一種浪費。300“德納”的純香液,是非常昂貴的,且只為傅抹耶穌用完了。但主把這個行動解釋為先知性的舉動。滿屋的香氣代表慷慨和無償的愛。這是先知性的形象,預示耶穌要做的事:失去祂的生命。我們可以說浪費了一瓶香液。但從人的角度看,耶穌的生命浪費了。一個人,年輕,聰明,卻這樣死了。祂還可以成就多少事,這是高峰,這是愛的付出。這是天主的形象,祂的愛遠遠超過人們的想象。這個參加宴會的聰慧女人,在某種程度上是聖體的形象,她用愛與慷慨的行動參與了祭獻。
猶達斯代表經濟頭腦,他責備瑪爾大,因為那香液可以賣300德納,可以用來幫助窮人。一直關心窮人的耶穌卻沒有這種商業的想法。猶達斯出賣了耶穌,只得到了30德納,這瓶香液卻可以賣300德納。真正的門徒不計代價,而是真正被耶穌的愛吸引著,懂得奉獻自己,不是簡單地算計服務的成本,而是他個人與耶穌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這種個人的聯繫,產生新的能力——愛他人。
第二天,耶穌進入耶路撒冷。伯達尼距離聖城不遠。耶穌進入首都,受到人們熱烈的歡迎。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聖殿,開始教導。若望福音第十二章的第二部分,收集了耶穌在最後時刻,在聖殿裡的教導。
一些來自希臘的外國人想見耶穌,他們向兩個有希臘名字的宗徒,斐理伯和安德肋說:我們想見耶穌。但耶穌沒有答應。祂改變了話題,說自己是一粒麥子,必須落在地裡,才能結出許多子粒。耶穌以後會讓希臘人看見。出於好奇要看人間的耶穌,不能帶給希臘人的救恩。我們不要忘記,這部福音產生於希臘教會。這是非猶太人的團體,講希臘語。逾越節之後,耶穌向接受福音的人伸出手來。祂的身體沒有到那裡,而是通過門徒作仲介,通過他們的見證、宣講、禮儀,通過教會的聖事,通過福音,通過愛徒的書面見證,到達那裡。耶穌如同一粒麥子,必須死在地裡,才結出許多子粒。
現在祂說:我心神煩亂,我可說什麼呢?父啊!救我脫離這時辰吧。但正是為此,我才來到了這時辰。父啊!光榮祢的名吧!對觀福音這一段稱為“革責瑪尼時刻”,這裡是若望的版本。若望預料到了這一點,他記載了耶穌心靈的痛苦,痛苦萬分。從人性出發,祂會祈求:救我脫離這時刻吧。但祂的整個生命都是為這個時刻作準備的。在若望神學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名詞。還記得在加納,耶穌說:我的時候還沒有到。但現在,時辰已經到了。現在就是這個時刻,最終的逾越。
祂正是為此而來,因此,祂不會退縮,祂要面對困難的局面。祂向天父祈求:光榮祢的名吧!類似“天主經”的祈求。願祢的名被尊為聖,願祢的旨意承行。這是祂的話,祂願意實現天父的計劃。當時,有聲音來自天上:“我已光榮了我的名,我還要光榮”。我們可以把這理解為“若望版的顯聖容”。對觀福音記載,在加里肋亞的山上發生了這樣的事,有聲音從天上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從祂。若望用非常清楚的方式,記載了這個事件,天主父的聲音從天上發出,說到耶穌的光榮。光榮是天主臨在的標記,是天主能力的反映。祂光榮了祂。就是說,我已經表明祂確實是我的代表,並且還要再次光榮祂。在復活的時候,耶穌的光榮完全顯露出來了。門徒們可以認識到,祂是天父的獨生子,充滿了啟示的恩賜。
若望此刻記載了耶穌另一句重要的話是:現在就是這世界受審判的時候,現在這世界的元首就要被趕出去;至於我,當我從地上被舉起來時,便要吸引眾人來歸向我。這些話,讓人們意識到將要發生什麼。現在,在這一刻,就要開始審判。
這世界的元首、魔鬼的代表、仇敵,他們將人分裂、定罪,現在就要失去權力。耶穌宣佈,祂就要被舉起。這個動詞模棱兩可,是若望典型的雙關語。高舉的意思是登上寶座,完成事業。但也意味著要懸在羞辱的木架上,死亡。當我從地上被舉起來時,當我升天時,當我被釘在十字架上時,我將吸引眾人歸向我。這兩種意義,耶穌指的是哪一個?我們不能選擇。在這裡,若望的意思是兩者都有:十字架和光榮。當耶穌被懸在十字架上時,就是光榮的高舉。祂登上寶座,擁有神聖的能力,能吸引眾人歸向祂。愛的恩賜把耶穌帶到十字架上。通過剝奪世界元首手中分裂與製造仇恨的能力,祂吸引所有的人歸向祂。唯有耶穌慷慨的愛,以至於獻出祂的生命,戰勝那使人彼此分離、使人與天主對立的邪惡力量。
這時,聖史結束了這個故事。他保持一種平衡,指出儘管有種種神跡,他們仍然不相信祂。這是先知已經預言的。這不可避免。信仰是自由的行為。耶穌不強迫人接受祂。祂採取主動,然後讓人自由地選擇接受或拒絕。
隨著第十三章開始了福音的最後一部分,就是一般被稱為“光榮之書”或“時辰之書”的部分。但並不是在第十三章的開頭就開始的。我們讀到在十一章55節,提到逾越節到了,開始了另一個階段,因此,我們可以說第十二章是過渡。可以作為第一部分的結語,也可以作為第二部分的前言。這是一個緩慢的過渡,反覆提到逾越節。“猶太人的逾越節臨近了(11:55)”;“逾越節前六天(12:1)”。“在逾越節慶日前,耶穌知道祂離此世歸父的時辰已到,祂既然愛了世上屬於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這是序幕。
第十三章1節,逾越節晚餐隆重地開始了,這是耶穌與門徒在世上最後的相遇。聖史強調耶穌清楚地意識到,知道祂的時辰到了,那期待已久、渴望已久的時辰現在到了。這是從此世到天父那裡去的時刻。用巴斯卦節日的說法,耶穌的死亡是通往天父的道路。從那時起,之前發生的一切都是出於愛,甚至現在要發生的事也是出於愛。聖史用了一個重要的說法,說祂愛他們“eis telos' 'usque ad consummationem”。不是簡單的直到最後,直到最後一口氣,只要祂活著,祂就愛他們。這就是目標。teleos,是目標、終點。(我們注意到,在義大利語/西班牙語中,“終點”的含義也會很微妙,同一個詞可以是陽性的,也可以是陰性的)。
這裡,若望的意思是,耶穌愛自己的人愛到極點。這是什麼意思?完成了人類的拯救計劃,就是愛到了極點。這句話包括了整個第二部分的內容。如果我們讀“光榮之書”的結尾,第十九章末尾,聖史若望記載的十字架上耶穌最後的一句話是“thelesthai”,,“完成了”。“consumatum est”與“telos”的詞根相同。完成了,不是說一切都結束了,而是一切都完成了。一切都實現了。因此,天主的計劃實現了。
福音第二部分的主要篇幅(13-21章)重點講實現。祂愛了世上屬於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直到把圓滿的愛帶給全人類。“耶穌知道父把一切已交在祂手中,也知道自己是從天主來的,又要往天主那裡去,就從席間起來,脫下外衣”,用洗腳的方式開始新盟約的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