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Claudio Doglio 神父的視頻及視頻的抄錄
督利奧神父是意大利人
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路加福音
7. 宣佈恩寵
“在這幾天,耶穌出去,上山祈禱。祂徹夜向天主祈禱”。聖史路加對祈禱非常重視。他的特點就是強調耶穌在祂生命的重要時刻,一直祈禱,長久地祈禱。我們已經在約但河,公開傳教的開始,看到這一特點。
路加沒有完整地介紹耶穌受的洗禮,他說耶穌受洗後,祈禱時,天開了,聖神降到祂身上,天父對祂說話。耶穌在祈禱中,在這個背景下,啟示發生了,這一點非常重要。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在第六章,揀選十二位宗徒之前,聖史路加特別指出,耶穌上山祈禱、徹夜祈禱。然後,揀選了十二人。耶穌顯聖容時,也是這樣。
只有路加福音記載了耶穌上山祈禱,正祈禱時,祂的面容改變了。對路加來說,耶穌不只是教別人祈禱的老師,教給別人如何祈禱,祂是一個祈禱的人。祂是天主之子,在祈禱中進入與天父完全又充滿愛的關係。因此,揀選十二位宗徒之後,路加福音開始了一系列的講道。
我們習慣稱之為“山中聖訓”,因為在瑪竇福音中讀到,這是在山上講的。這是典型的瑪竇的記錄方式。瑪竇和路加記載的耶穌的講道,馬爾谷福音中都沒有。這些來自一個古老的傳統,被稱為“Q”源流。
瑪竇和路加都從同一源流吸取了資料,並整理成系統的講道。瑪竇把講道放在山上,對他來說,山代表與天主相遇的地方,正如天主在西乃山上給以色列子民頒佈了法律,耶穌在山上賜給我們新的法律。路加則強調,下降到人間(平原)。
耶穌上山上去祈禱,然後和他們一起下來,停在一個平整的地方,許多門徒聚集過來,從臨近的地區來了許多群眾。然後,耶穌看見群眾,說……開始了平原聖訓。對路加來說,只需進行簡單的編輯,平原造成了與眾多人相遇的氣氛。很難在山上面對這麼多聽眾。
對路加來說,更重要的是要強調耶穌下降到人們中間。晚上,祂在山上,與天父在一起,揀選宗徒之後,下降到民眾中間。這是民眾日常生活的場所,耶穌對聚集在這裡的群眾,講解了“真福”。
路加保留了比瑪竇福音更古老的傳統。“四福”之後即是“四禍”,而瑪竇記載了“真福八端”,然後對應的“八禍”放在了最後,第二十三章,最後言論的開頭,因此,第一次言論講了“八福”,最後一次言論講了“八禍”。另一方面,路加看起保留了更古老的形式,“四福”與“四禍”在一起,完全對稱,好像四枚帶有正面與反面的硬幣。“貧窮的是有福的”、“富有的是有禍的”;“飢餓的是有福的”、“飽飫的是有禍的”;“哭泣的是有福的”、“歡笑的是有禍的”;人們辱駡你們,你們“才是有福的”、“眾人都誇讚你們,你們是有禍的”。一一對應。“
真福”是祝賀,耶穌用智慧的方式宣佈人類擁有的幸福。重要的是動機:“天國是你們的”。這是真福的來源。而非貧困。耶穌很可能是用希伯來語說的,祂用“anawim”一詞表示窮人,但是有屬靈的意義,不只是說沒有多少錢,但是,謙卑、願意承行天主的旨意。瑪竇表達的時候,加了一個詞,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神貧的人是有福的”。路加沒有添加任何詞,他保留了古老的說法,很可能是最早的希臘版本之一,因為耶穌講的是閃族語言。
我們不確定祂當時用的是希伯來語還是阿拉美語。但毫無疑問,是一種閃族語言。祂的門徒也講這一語言,因此他們用這種語言記住了祂的話,但是,當他們向說希臘語的人宣講福音時——當時希臘語是地中海沿岸的通用語言,人們都會講——他們必須把他們從耶穌聽到的閃族語言翻譯成希臘語。
最初的版本可能是逐字逐句的翻譯,並且是由不太瞭解希臘語的人翻譯的,這個翻譯不太確切。路加找到了這些關於耶穌講道的古老版本,忠實地保存、傳遞下來。因此,強調的重點不是貧窮,而是天國。耶穌宣佈天主的國已經來到,通過祂本人來到了。天主的國就是耶穌本人。後來,之後路加聖史提到了這個“對比”耶穌非常重要的講道:天國不以非常引人注意的方式來到,你們不能說在這裡或在那裡,因為天主在你們中間。不是秘密地“在你內”,而是在你們中間。這個說法針對法利塞人,他們一直反對耶穌。
天主的國就在人們中間,因為耶穌在群眾中,天主的國就是耶穌,是祂本人,和祂的臨在。祂是天主在歷史中強有力存在,祂是天主決定性的干預。他們“有福”,因為耶穌與他們同在。他們可能貧窮、可能意識到自己弱小,但是全能的主與他們同在。他們不是因為飢餓而有福,而是因為將得到飽飫。他們有機會得到滿足。“接受的人是有福的”。不是因為他們哭泣而有福。耶穌沒有宣佈哭泣、飢餓、或貧窮,祂宣佈的是克服貧窮、克服飢餓、克服哭泣。你們有福了,因為將要歡笑。幸福即將到來。
請留意,在這裡,“他們將要歡笑”一句,很重要,這是閃族語言的表達方式,翻譯成了希臘語,指的是“喜樂”。他們之所以喜樂,是因為天國來臨了,給了你喜樂的機會。即使人們反對你,要有耐心。要喜樂,因為天主與你同在。但是要小心,因為反過來也是一樣,人可以拒接天主的臨在。如果他們富有(像貧窮一樣,我們這裡不是指財富多少):如果你驕傲、自負,如果你認為完全可以自給自足,你不接受天主的國,那麼,天國對你就沒有益處。你已經有了你的安慰,你故步自封,不接受天國。現在飽飫的人是有禍的(不是因為他們現在飽飫,而是因為他們將要飢餓),因為他們拒絕提供給他們的禮物。拒絕後發現,他們發現自己一無所有。歡笑的是有禍的(不是因為他們歡笑,而是因為他們將因痛苦而哭泣),因為他們拒絕天主的國,不接受耶穌這個人,他們將因自己的選擇而蒙羞。
“有禍了”!意思不是要遇到麻煩,而是感嘆將遭受的痛苦。有福、喜樂,是一種祝賀。“有禍了”表示同情。想象一下自相矛盾的表達方式:當評論一些出名的、有實力的富人悲慘的結局時,我們可能說“貧窮(可憐)的富人”。我說“貧窮(可憐)的富人”是什麼意思?意思是,儘管他們物質條件很好,他們是貧窮(可憐)的人,生活不幸福,毀掉了自己的生活。這裡耶穌說的“有福”與“有禍”,取決於是否接受天主的國,就是耶穌本人。耶穌是救主,分施天主的恩寵。祂賜給人們改變生命的恩寵,祂宣佈了天主的慈悲。
作為綱領性的講道,在真福之後,我們在路加福音和瑪竇福音中也發現了一些優美的講道,一種自由而慷慨的愛,超越別人的功德。“若你們愛那愛你們的,為你們還算什麼功德?”這是傳統的翻譯。還有的翻譯為“你有什麼值得誇讚的呢?”我個人不喜歡這兩種翻譯。我提出另一種表達方式:“你的愛在哪裡?”如果你只愛那愛你的人,你的愛是什麼樣的愛?希臘語中,我們用的是“jaris”,一般翻譯為“恩寵”。你的恩寵是什麼?白白的愛在哪裡?恩寵是白白賜給的,別人給了你一份禮物,你給他一份禮物,哪一個是白白給的呢?一般情況下,你回贈別人禮物時,會計算他給你的禮物的價值,你會用同等價值的禮物還報他。這是變相的交易,不是真正的愛。
耶穌的問題是:你的愛是什麼樣的愛?你會得到報酬嗎?你們若借給那些有希望償還的,你的愛在哪裡?罪人、稅吏……甚至動物也會這麼做。如果你給小狗一塊餅乾,它會高興,向你搖尾巴。如果你踢它一腳,它會向你呲牙。這是正常的直覺反應。這也是我們經常做的:善待那些善待我們的人。
耶穌提出了非比尋常的邀請,不是來自我們的本能的事。愛仇人不是我們的本能,對於那些傷害我們的人,我們的本能是以同樣的方式回應。這裡就是福音宣告的:我們得到的福音是:非比尋常的愛,這不是來自我們自己的愛,而是屬於天主。天國、耶穌的臨在,是這種愛的力量。
耶穌拯救我們,讓我們脫離魔鬼的束縛,擺脫以惡報惡的想法,給我們新的、神聖的力量,自由地愛人。“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在瑪竇福音中,耶穌的這句話是這麼說的:“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父是成全的一樣”。根據我們的想法,慈悲、同情、成全,這幾個詞有很大的區別。但是,另一方面,聖史沒有作出這樣的區分。慈悲就是成全,是愛的滿全。
天主的滿全就是慈悲。由於恩寵,我們可以成為慈悲的,像天上的父一樣。這不是出於努力,耶穌沒有說“要為此而奮鬥”,而是讓我們接受賜給我們的恩寵,成為慈悲的,像天上的父一樣。這就是主賜給我們的救恩。
在現代世界上,人們很難理解救恩。因為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一種想法是,救恩是不可能的,另一種想法是,救恩是不必要的。對世界懷有悲觀態度的人,比如一些偉大的哲學家、詩人、悲觀的作家,他們相信,這個世界充滿了不可挽救的邪惡,沒有意義,沒有目的,根本不可能改變,不可能拯救。什麼都不會改變。
另一方面,有的思想家、樂觀的作家認為,人類是善良的,人們都是善良的,他們的內心都是向善的,沒有嚴重的負面問題。今天,有一種傾向,認為一切都很好,所有的都挺好,所有的宗教都是向善的,所有的人內心都是善良的,一切都很好。對這些人,救恩沒有什麼用。
耶穌宣佈,這也是基督徒的資訊,首先假定一種悲觀的說法:就是說,出於對現實的實際考慮:事物是敗壞的,我們並不是善良的。每個人身上都有明顯的、潛在的惡,我們需要被拯救。但是,好消息是,救恩是可能的。當然,傷害可以撫平,這不是不可挽回的,這是可以治愈的。天主的慈悲是良藥。耶穌治好了受傷的人,使他自由、拯救他。慈悲拯救人,救恩讓人變得慈悲,讓人像天父一樣,能自由地施行善事。
在這一部分,尤其是第七章,路加在他獨有的記錄中,想給我們展示耶穌如何給我們啟示天父慈悲的面容。祂治愈了百夫長的僕人,百夫長是外邦人、有信德的人,能與人建立友誼,他愛他的僕人,也受人們的愛戴。他記載了在納因城復活寡婦兒子的事蹟,耶穌感到了母親的傷痛,受到感動,像一位母親一樣,顯示出天主的慈悲、給予生命的慈悲。在法利塞人西滿家中坐席時,耶穌驚訝於一位婦女、一個罪人的舉動,她在耶穌腳下哭泣,一句話也沒有說,而法利塞人卻判斷祂,耶穌知道這位婦女發生了一些轉變:悔改、謙卑、哭泣,她認識到自己的罪,她深愛耶穌,她把自己託付給耶穌,放下自尊,像小狗一樣趴在桌子底下,貼著耶穌的腳,冒著被踢的危險。耶穌承認,她獲得了救恩。天父的慈悲醫治罪人,天主沒有判斷他們,而是轉變並治愈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