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Claudio Doglio 神父的視頻及視頻的抄錄
督利奧神父是意大利人
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路加福音
9.耶穌的祈禱
“耶穌在一個地方祈禱,停止以後,祂的一個門徒對祂說:’主,請教給我們祈禱。’
祈禱是聖史路加最喜歡的主題之一。他記載了很對這方面的事蹟。他把耶穌看作祈禱的老師,門徒們是渴望學習祈禱的人。他們願意向耶穌學習。路加福音的特點之一,就是強調耶穌是祈禱的人。保留歷史傳統的同時,路加多次添加了有關祈禱的細節。
比如,耶穌受洗時的描寫,他沒有描寫洗禮是如何進行的,但是指出:“耶穌受了洗,當祂祈禱時,天開了。”在召叫門徒之前,路加說,耶穌退避到山上,徹夜祈禱,早晨,祂揀選了十二位宗徒。然後,他們下了山,對群眾講道。耶穌顯聖容的記錄也是這樣,只有路加指出,耶穌上山去祈禱,正祈禱時,祂的容貌變了。這是耶穌生命中的重要時刻,是祂在世間使命的中心,也就是耶穌告訴門徒們祂要去耶路撒冷、在那裡人們要把祂處死。耶穌向祂的門徒揭示了祂光輝的面容,在山上顯聖容,是為向宗徒們顯示祂的天主性,並鼓勵他們跟祂一起走痛苦的道路。
但是,此時此刻我們感興趣的是,耶穌在祈禱時,改變了容貌。從這個意義上講,耶穌是祈禱的老師,不僅僅是因為祂教給別人祈禱的經文、或提出實際的建議。祂以自己的生活體現出如何祈禱。
這裡的特點是,耶穌在祈禱時,改變了容貌。耶穌在深入的祈禱中改變了容貌。找到天父,祂變成了另一個人,祂改變了。這恰恰是祈禱的意義。我不是要通過祈禱改變天主,而是改變我自己。聖史強調,耶穌在祂生命中的決定性時刻,如何長久地祈禱。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在第11章,路加把“我們的天父”的教導放在了祈禱的時刻。“耶穌在一個地方祈禱。” 門徒們看著祂,他們意識到祂身上正在發生什麼變化,感到驚訝,他們沒有打擾祂。祂祈禱結束後,門徒們說出了內心的渴望:“主,請教給我們祈禱”。耶穌給他們說:“你們祈禱時要說:父啊!願祢的名被尊為聖!願祢的國來臨”。
路加記載的“我們的天父”,也就是教會平時誦唸的“天主經”,與瑪竇記載的略有不同。路加的文字稍微短一些,但是,句子都一樣。正如我們已經看過的,路加對基督教團體原始的傳統非常在意,尊重古老的形式,而瑪竇和他的團體則更傾向於對傳統作出修飾、添加和完善。路加只保留了“父啊”這一稱呼,很可能與阿拉美語的“阿爸”一樣。耶穌用這種典型的孩子用的親密稱呼指代天主。在瑪竇的記載中,是“我們的天父”,表達得更莊嚴,強調這位父屬天的和神聖的層面。其他兩個表述是相同的:“願祢的名被尊為聖”,即表明祢是誰;顯示祢的聖潔,揭示祢的神聖權力,同時讓我們展示祢的美善。“願祢的國來臨”,實現祢的工程,父啊,請按祢的準則支配現實,管理一切。瑪竇加上了“願祢的旨意承行”,這是關於“祢的名”和“祢的國”的解釋。
“我們的日用糧,求祢天天賜給我們!寬免我們的罪過”。也許路加用“債務”的說法代替了“罪”的說法。“不要讓我們陷入誘惑”,在誘惑中不要捨棄我們。正如孩子向父親請求:幫幫我吧,不要讓我給你丟臉,你是當家作主的,你今天給我吃的,寬恕我的罪。不要讓我離開你,有危險的時候拉住我。
一定要注意,耶穌的教導用的是複數形式:不是“給我”,而是“給我們”。可是,我們祈禱的時候,沒有用這種方式,而是用自己的標準,我們經常用“自己”,單數形式:“我想為……祈禱”、或直接向主說:“請賜給我……”、“幫助我……”,而耶穌的風格是團體性的。“我們的父……給我們日用的食糧……寬免我們的罪過”等等。而不是“寬恕我”。耶穌教導我們,請求祂“寬恕我們”。耶穌的祈禱方式改變了祂的容貌,並向門徒們顯示了改變的力量。
這件事以後,路加立即記載了耶穌講的關於祈禱的比喻。深夜,一位不請自來的朋友來到家裡,他沒有吃東西,敲開朋友的門,要些吃的東西。
這個比喻的可貴在於提及了友誼。朋友需要,你是否覺得朋友會說“不”?比喻中,耶穌挑戰聽眾:“你們中間誰有一個朋友,半夜去他那裡……回答說:不要煩擾我了!……”如果你是這位朋友,你不會這樣回應。儘管是在半夜,朋友會起來,給他所需要的一切。
耶穌要求,祈禱必須像建立友誼一樣。稱呼天主為“父”,人表現出對天主的孝愛,也包括友誼。人不只是有需要時才去找朋友。朋友之間分享友誼的快樂,渴望彼此陪伴,然後,可能到了你特別需要幫助的情況,你才去打擾他。
想想看:如果你發現自己處境艱難,在不合適的時間,你會考慮可以打擾誰。你不能隨便向一個人求助,而是決定打擾你認為真正是朋友的人。 耶穌的意思是說,天主是真正的朋友,但是,你必須培養這種友誼。祂俯聽你的聲音,並不是因為你堅持不懈,而是因為你是朋友。甚至,祂俯聽你,是因為祂是你的朋友。祈禱的力量不在於你對祂有多友好,實際上,是在於祂是你的朋友。因此,祈禱的基本特徵是信任,一種投身的態度。
比喻之後,繼續講了一段教理:“你們求,必要給你們;你們找,必要找著;你們敲,必要給你們開。”這給人的印象是:願意要什麼,就求吧,天父一定賞賜給我們。其實不是這樣。天主不是我們的管家,不是神燈,你想要什麼就給你什麼,好像隨時準備好給你服務。
這不是我們的想象;這是耶穌的教導。祈求聖神。耶穌說:“你們縱然不善,尚且知道把好東西給你們的子女,何況你們的在天之父,有不更將聖神賜與求祂的人嗎?”耶穌告訴我們如何祈求聖神——天主的生命、天主的光明、祂的思考方式、祂愛的方式、祂的活力。祈求聖神就是擁有與耶穌同樣的心態。呼求朋友,朋友將毫不猶豫地回應。尋求天主的旨意,肯定會找到,並實現。
祈禱中,我不改變天主,我該變自己。我不尋求自己的益處,嘗試說服天主、強迫祂實現我的意願。反而,根據耶穌的風格,在祈禱中,我打開自己,向聖神的行動開放,祈求主:“祢願意我做什麼?請給我力量,做祢要我做的事”。
在第18章,聖史路加紀錄了另外兩個有關祈禱的比喻。第一個是不義的判官和寡婦,寡婦請求這位沒有良知的判官伸張正義。她反覆重複這句話:“請你制裁我的對頭,為我伸冤吧!”那位判官沒有興趣,或者說不想給她伸張正義。但是,因為她一直堅持,他最終屈服了。耶穌說:“天主所召選的人,日夜呼籲祂,祂豈能不給他們伸冤,而延遲俯聽他們嗎?我告訴你們,祂必快快為他們伸冤”。我們反省一下這位婦女的請求。這位婦女請求正義:“制裁我的對頭,為我伸冤吧”。她沒有祈求得到什麼東西,只希望正義在她的生活中得以伸張。
這是一個典型的保祿式的問題。我們知道保祿清晰地講解因信成義的主題。人成義,不是靠自己的行為,而是靠天主的恩寵。人懷著信德對天主開放,接受恩寵。信德是對主信任、投身。是接受祂的慈悲。因此,為我伸冤意思是使我得到公平。 聯繫你自己的情況。願意實行善事的人、願意實行天主旨意的人的祈求。讓我有能力做你要我做的事……如果你不給我力量,我沒有力量,靠自己的力量我做不到。
許多人解釋耶穌的建議:“這不容易……這不容易。”為我自己來說這確實不容易,我有人性的弱點……這確實不容易。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並不孤單,我被賜予了聖神。天主是我的朋友,在我軟弱的時候與我相遇。因此,在祈禱中,像那位寡婦一樣,我們也不斷地請求:“為我伸冤吧”。
對於一個不誠實的法官來說,持之以恆是必要的。但天主不是這樣。不需要持之以恆地打擾祂,不必說服祂我們需要伸張正義。祂知道,祂願意。我們希望祂伸張正義,意思是讓我們成為正義的,讓我們有能力實行祂的旨意。如果我們願意,也這樣日以繼夜地祈求,向祂呼籲,如果我們全心全意地願意,主不會遲延,會立即實現正義。
這個比喻以一個悲劇性的問題結尾:“人子來臨時,能在世上找到信德嗎?”一語中的!因為祈禱是信德的事。真誠的祈禱是信德的體現,是信任的體現,是堅定的捨棄。信德是基礎,這是天主堅固的信德。如果我依賴祂、信任祂、把自己託付給祂、相信祂的旨意,我將有信德。如果有這種態度,就不需要什麼堅持。我們肯定不會改變天主,我們只需對祂的轉化能力、對聖神的恩寵、對聖神的工作開放自己。“求,必要給你們”。
緊接著,路加記述了關於祈禱的第三個比喻。這三個都是這位聖史獨有的比喻。這表明他對祈禱這個主題的興趣。這裡讀到的不僅僅是一個比喻,而是典型的事例。我們看到兩個角色在做不同的祈禱:一個是法利塞人,一個是稅吏。
法利塞人是一個虔誠又守規矩的人,自我膨脹,作了優美的祈禱文,感恩、讚美、為得到的一切感謝主,以誠實、虔誠、實踐法律自誇,認為自己跟不誠實的人不一樣。他用眼角的餘光看到角落裡的那個稅吏,他代表典型的不誠實的人。這個人站在聖殿後面,謙卑、低著頭、弓著背,一直重複:“天主!可憐我這個罪人吧!”耶穌改變了傳統的判斷,這個罪人認識到他是罪人,祈求憐憫,回去後成了義人。更另一個人不一樣。這個法利塞人認為自己是義人。空手而回。
“成為義人”,這是典型的保祿的說法。路加是保祿的門徒,這是一個有力的例證,說明路加如何從保祿學習了宣講的風格和神學標準。悔改的罪人後悔、承認自己的罪,回家後成為義人,他得以成義,被天主改變,不像那個法利塞人,他只是自我欺騙,沒有祈求天主的慈悲,空手而歸。
祈禱沒有改變他;如果沒有改變他,說明這個祈禱是無用的。天主的慈悲是治療方法,是治愈我們的良藥。我們蒙受了恩寵,讓我們改變自己消極的一面,學習按照耶穌的方式生活。但是,如果這恩寵沒有果實,意思就是,如果我們沒有改變,恩寵在我們身上就沒有作用。如果我們不接受,天主賜給我們的豐厚的憐憫也將不起作用。如果我們接受了,我們會改變。如果我們沒有改變,這標誌著,我們還沒有接受。
因此,按照聖史路加明智的教導,祈禱是我們基督徒生活的基本要素,但不是程式化的誦唸經文。而是一種謙卑、開放和熱情的態度。祈禱不是為改變天主。祈禱時,要改變的是我。耶穌是祈禱的老師,祂祈禱時,容貌變了。這也可以發生在我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