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Claudio Doglio 神父的視頻及視頻的抄錄
督利奧神父是意大利人
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路加福音
10. 悔改與拯救
他們把最近發生的事告訴耶穌。比拉多殺死了一些在聖殿違法的加里肋亞人。他們問耶穌這些加里肋亞人的死是不是罪惡的後果。耶穌回答時,在政治行動和人的責任之間作出了明確的區分。祂說,他們並不是比其他人的罪更大,就像在建築工程中意外死去的18個工人一樣,並不是他們的罪比耶路撒冷其他人的罪更大。耶穌總結說:“如果你們不悔改,你們都要同樣喪亡”。
悔改是聖史路加非常重視的主題。如果沒有悔改,就只有毀滅;沒有悔改,就只有死亡。悔改意味著轉換方向。路加用了兩個希臘詞表達這種態度。一個是“epistrefo”,是一個動詞,讓人聯想到道路的圖像:改變前進的方向;如果我們意識到走錯了路,就必須掉頭、返回。
這就是悔改的概念:如果我想走向目的地,發現走錯了路,就必須改變方向,必須走正確的路。路加用了另一個更優美的動詞“metanoeo”,表示改變觀點,改變心態。必須改變思維方式,這才是真誠的悔改,心態的改變。這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對有的人是不可能的。有的人的頭腦不可能改變,不是嗎?
讓我們想一下周圍的人,我們家裡的人。我們認為別人從來沒有改變過主意。我自己呢,我能改變主意嗎?我能改變思維方式嗎?我能悔改嗎?對。歷史告訴我們,悔改是可能的。有些人確實改變了自己的主意。發生的一些事件改變了他們。對路加來說,救恩史得以實現,歸因於天主的慈悲,天主介入了人的生活,改變了他們的頭腦。慈悲是治療方法,是治療的藥物,不只是治標,而是遮蓋,隱藏扭曲的、病態的東西。
慈悲是治療方法,旨在治愈;目標就是把罪人轉變成聖人。在第15章,聖史路加記載了三個我們都熟悉的比喻,關於慈悲的比喻:迷失的羊、丟失的錢幣和出走的孩子。這三個比喻顯示了天主拯救世人的行動。這是慈悲的工作,比如耶穌與罪人共進午餐。
聖史這樣講述了這三個比喻。“眾稅吏及罪人們都來接近耶穌,為聽祂講道。法利塞人及經師們竊竊私議說:這個人交接罪人,又同他們吃飯”。消極的方面困擾著他們。與罪人一起吃飯,意味著與他們的想法一樣,處在同樣的水準,到他們家裡去、與他們一起吃飯是一種恥辱。然而,耶穌認為,這是教育與醫治的方法。耶穌不會順從他們,不會贊同他們,而是給他們提供改變的機會。祂尋找罪人。我們不要忘記,尋找罪人,不是讓罪人依然故我。天主的慈悲不能容忍罪過。同時天主的慈悲不會允許罪人依然深陷在罪惡中。祂要尋找他們,把他們帶回家。
“你們中間哪個人有一百隻羊,遺失了其中一隻,而不把這九十九隻丟在荒野,去尋覓那遺失的一隻,直到找著呢?待找著了,就喜歡地把牠放在自己的肩膀上,來到家中,請他的友好及鄰人來,給他們說:你們與我同樂吧!因為我那只遺失了的羊,又找到了。”天主是牧人,出去尋找那只遺失的羊。僅僅一隻,百分之一。99%的都沒有問題,都不需要救恩,只有1%的罪人嗎?不合比例的百分比。這與我們的做法、我們的經驗不一樣。我們可以輕易地澄清這一點。99很可能指的是天使般的神體,僅僅的一個,指的是人類。“一”代表所有的人。亞當,意思是人類,是那只遺失的羊。天主把天使留在安全的地方,去尋找在腐朽的世界中被污染的、受傷的人類。 背著十字架,把人放在肩上,通過復活,把人類帶回天主那裡。
“或者哪個婦女,有十個達瑪,若遺失了一個達瑪,而不點上燈,打掃房屋,細心尋找,直到找著呢?”路加總是喜歡讓女性與男性人物同時出現。因此,執著的朋友之後,是堅持不懈的寡婦;牧人尋找遺失的羊,婦女尋找遺失的錢幣。男性人物和女性人物傳達同樣的資訊。尋找遺失錢幣的婦女,代表天主的智慧,進入歷史,找到錢幣。亞當追隨天主的腳步,擁有天主的肖像和模樣,但是,卻遺失在塵世中。需要恢復他身上天主的肖像。悔改是天主的行動,祂尋找罪人,讓他改變。
第三個比喻是蕩子的比喻,範圍更廣,不是一個走失了,還有九個留在家裡。而是兩個兒子,一大一小。一位留在家裡,另一個離家出走。兩個兒子之間,還有一位父親,耶穌正是想借著父親與兩個兒子之間的關係,呈現出慈悲的典範。
小兒子離家出走,願意獨立自主,但失敗了,陷入貧困,不得不去養豬。對以色列人來說,這是能想象到的最壞的情況。他肯定是遠走他鄉,揮霍了他的財產,過得豬狗不如。因為飢餓,他決定回家。這不是一個積極的榜樣,給孩子們講解悔改的道理時,我們不會輕易地用這個例子講悔改,“我要起身,往我父親那裡去”。這個兒子決定回家,是因為他餓了,空著肚子。他想:“我父親有多少傭工,口糧豐盛,我在這裡反要餓死。我要起身到我父親那裡去,並且告訴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你的一個傭工吧”。能給我口飯吃。
目的是吃飯;這個兒子願意成為傭工,換取食物。他返回家時,他的父親沒有讓他把想好的話說完。父親以慈悲的心迎接他。聖史路加說,離得還遠的時候,這位父親看見了他,動了憐憫的心。這是一個奇怪的動詞。希臘語是“esplancknice”,表示內心深處的愛,典型的慈母般的愛,撒瑪黎雅人幫助路上遭到強盜的人,用了這個動詞描述他的態度,還有耶穌遇到獨生子葬禮上的寡婦,也用了這個動詞。是天父的慈悲在打動人。
慈悲的父親出去迎接他、擁抱他,給他穿上的袍子,表示恢復他作為兒子的尊嚴。希臘原文是“第一件衣服”,表示原始的尊嚴,恢復他最初的神聖。讓他到兒子的桌子上吃飯。另一個,大兒子,一直留在家裡,代表虔誠的人、恪守禮規的人,小兒子可能代表外邦人、或者叛逆者,不聽從上主、遠離祂的人。
大兒子正好體現了以色列的宗教傳統,這些虔誠的人、自幼就守誡命的人,有一種逢迎的心態。他知道自己的弟弟回來了,根本不高興。知道父親歡迎弟弟回家,他很生氣,不肯進入家門。留在家裡的這個哥哥實際上,心沒有在這個家裡,他不想進去,不想進去與別人一起吃飯。而父親,同樣出來,勸解他。
實際上,兩個都是“蕩子”。兩個人出走的方式不同,都離家出走了。父親出來,迎接他們兩位。大兒子抱怨說:“這些年來,我服侍你,……你從未給過我一隻小山羊,讓我同我的朋友們歡宴”。我們又看到“服侍”一詞。這個人不是有兩個兒子,而是兩個傭人。兩個人的缺點不同,但都是卑屈服從,而不是孝順。“把我當做一個傭工吧,給我口飯吃”。“這些年來,我服侍你,從未給過我一隻小山羊”。核心是,這種奴隸心態只關心飲食,填飽肚子,這是典型的自私自利的表現,是以自身需求為中心的態度。父親語重心長地對大兒子說:“孩子!你常同我在一起”。
這是比喻的中心。啟示給我們做兒女的尊嚴:常常與主同在。這就是我們生命的意義,這就是永生,是我們生命的圓滿。悔改不只是兒子回家吃飯,而是心態的改變。變反叛為信任,信任他的父親,與他在一起,而不是從他那裡得到食物。留在家裡的,必須改變自己的想法,必須樹立父親的風格,熱情、隨和的態度,你之所是重於你所擁有的。兩個兒子都需要悔改。
慈悲的父親就是楷模。悔改是可能的。路加講述了幾個人悔改的故事。令人敬佩的榜樣是匝凱。在第十九章,聖史路加記載了這個人物,他是耶里哥的罪犯頭目。他不僅僅是稅吏,而是稅吏長,是羅馬人收稅組織的頭目。
耶穌經過耶里哥時——這是走向耶路撒冷的最後一站——匝凱出於好奇,願意見他,因為他聽說過耶穌。聖史沒有說他心裡是否還有別的想法。他描述這個人身材矮小,動作靈便,他想看看耶穌,不想讓人看見他。他爬上一棵野桑樹,這種樹樹幹粗壯,枝葉繁茂,因此易於攀爬,可以從上方看到人群;葉子遮住,不易被發現。他根本沒有想到耶穌會注意到他,並親自對他講話。
耶穌走到那棵野桑樹下時,停下來,轉向那個聲名狼藉的人,叫他的名字:“我今天必須住在你家裡。”路加喜歡用這個時間副詞。他在重要的事件中經常用這個詞:今天,救世主為你們誕生了。在納匝肋會堂裡,耶穌讀了一段聖經,說:你們聽到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眾人看到耶穌治好癱子並赦免他的罪,便彼此說:今天我們看見了出奇的事。與耶穌一起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強盜聽到耶穌說:今天你就要與我一同到樂園裡。在匝凱的故事中,這個詞出現了兩次:“我今天必須住在你家裡”。他滿心喜悅地迎接耶穌,趕緊從樹上下來,上前問候耶穌。耶穌進了被認為是罪人的家,並不是贊許他們,而是要改變他們。與耶穌相遇,改變了匝凱的想法,他對主說:“我把我財物的一半施捨給窮人;我如果欺騙過誰,我就以四倍償還”。這就是悔改,整個心態的轉變,包括金錢觀。
聖史路加非常喜歡的另一個主題是:他歸還了不義的財產,用自己的財物實行慈善。一個罪人有可能做出如此巨大改變嗎?這就是奇跡。人們對耶穌竊竊私議:“祂竟到有罪的人家裡投宿”、這不光彩。看起來耶穌同罪人交往,實際上,這是天主慈悲的方式,天主下降人間,與犯罪的人類同住,目的是淨化人類、提拔人類脫離罪汙。耶穌的慈悲打動了匝凱的心,他這樣的罪人改變了自己的生活。“今天,救恩臨到了這一家”。
悔改與拯救是一致的。天主的慈悲拯救罪人,因為慈悲改變罪人,改變他的想法。有罪的人迎接天主的恩寵,就是心態的改變。天主的慈悲讓罪人成為義人。匝凱就是一個例子。改變頭腦是可能的。天主的慈悲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對於我的頭腦,起作用嗎?如果沒有作用,我得到的慈悲就是無效的。為了產生效用,我必須容許自己改變。這就是皈依,是天主要求的悔改。感謝天主的慈悲,使我可以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