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Claudio Doglio 神父的視頻及視頻的抄錄
督利奧神父是意大利人
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路加福音
11. 苦難記述
耶里哥是去耶路撒冷的最後一站。在耶里哥,耶穌遇見了稅吏長匝凱——一個看似不可救藥的人,但是,當耶穌到他家裡時,他悔改了。救恩通過耶穌這個人,進入了匝凱的生命。
耶穌離開耶里哥,往耶路撒冷走去。距離聖城大約30公里,一路上坡,一路上坡,穿過一片荒蕪的沙漠,猶大的沙漠。到達聖城之前的最後一個階段。耶穌光榮地進入聖城,祂在聖殿裡宣講了幾天,隨後,就與當局發生了衝突。
我們正跟隨聖史路加的記載,路加在這一點上遵循著古老的傳統,與其他兩部對觀福音,瑪竇和馬爾谷完全一致。請記住,路加的一個特點就是插入了一大段行程的內容。從9:51開始,路加說耶穌板著臉,決定去耶路撒冷,然後動身。在第十九章,祂到達耶路撒冷。
路加用了10章的篇幅介紹這段行程,不僅僅描述這次旅行,而是提供了一個教育的機會,一個培育的過程,耶穌借此機會教育祂的門徒。在這段行程中,祂遇到了好幾個人,聖史從教理講授的角度敘述了這些遭遇。
到達耶路撒冷之後,發生了祂生命和使命中最重要的事:祂的死亡和復活。受難的記述佔據了《路加福音》第22章和23章。這段記載遵循了傳統的結構,這是聖史馬爾谷親自見證的,馬爾谷是第一個記載這段事蹟的人。我們也可以從路加福音中看到。因此,他從傳統中繼承了這段事蹟,並將其再現,但增加了許多細節,特別用一種特殊的語氣,呈現耶穌溫和與平靜的面容是,即使發生了這一切。
路加的苦難記述,基調是寧靜與平和。沒有太多暴力或痛苦。聖史想突出耶穌知道如何面對困難,完全控制自己,甚至以仁慈和憐憫對待迫害祂的人,為應對這樣的情況,樹立的很好的榜樣。
受難的記述從準備巴斯卦晚餐開始,晚餐時,耶穌建立了聖體聖事,然後揭露了出賣者,並向門徒們提供了寶貴的教導。謙卑和服務的教晚餐後,深夜,他們到革責瑪尼山園,耶穌以前常在橄欖山下的這個地方祈禱。路加特別描述了這次祈禱,增加了新的元素:一位天使顯現給耶穌,他是天父派遣來安慰祂的。
聖史想告訴我們,在這特殊的時刻,耶穌並不孤單。這不是絕望和痛苦的祈禱,反而因天父的臨在而得到安慰。祂投入了戰鬥。在希臘文中,用了”痛苦”一詞;耶穌的祈禱被描述為痛苦的,但並不是說耶穌快要死了,或祂在喘息......。耶穌是完全清醒的、有意識的、健康的。祂知道即將發生的事情,而戰鬥、痛苦正在祂內進行,這是一場與邪魔、與消極力量的鬥爭。
路加說(只有他提到了這一點),耶穌專心祈禱,“祂的汗如同血珠滴在地上”。他不是說耶穌流了血,而是說祂的汗水類似血滴。耶穌在懇切的祈禱中出汗,就像祂在戰鬥,在與某種勢力交戰。這是好似血滴到汗水,有意提到了’血’,之後祂會大量流血。現在在祈禱中,祂全身心地投入。按照聖史路加的說法,耶穌是一個祈禱的人,知道如何祈禱,在祈禱中完全配合天主的計劃。
正在緊張地祈禱時,猶達斯帶著一群人來了。耶穌被捕了。伯多祿沒有聽懂耶穌的話,他佩戴上刀, 他要用刀,他不顧一切地拔出刀砍向一個抓捕耶穌的人,但耶穌用一個美妙的動作,治好了那人的耳朵。留意這裡的差別。伯多祿使用暴力,砍掉了敵人的右耳,而耶穌摸了那人的耳朵,治好了他。表明祂知道如何活出祂所教導的,善待迫害祂的人。
門徒的錯誤是使用武力、暴力,伯多祿試圖用傷害人的方式保護耶穌,用暴力打擊對方。這不是耶穌的風格,這不是祂教導的,也不是祂想要的。這是一個重要的姿態。耶穌拿起那只被削下的耳朵,恢復原樣;耶穌對那個無理逮捕祂的人做了好事。這是慈悲的工作,這是耶穌表明的態度,祂不想用自己的力量,不以神性權力保護自己,不逃跑,不躲藏,不用任何計謀,不戰鬥,更不打擊敵人。
這就是天主的風格,這就是祂的慈悲,善待虐待祂的人。而正是這種慈悲拯救了世界。被捕的耶穌被帶到大祭司的住宅,伯多祿跟著祂,僕人一再問他是不是和那個納匝肋人一起的。伯多祿三次說不認識祂。這是傳統的伯多祿否認耶穌的故事。
路加重述了這個故事,但補充了一個精彩的細節:伯多祿第三次說不認識耶穌時,主轉過身來,注視著伯多祿,伯多祿想起了耶穌對他說的話。他便出去痛哭。我們強調這個非常微妙又重要的細節。主轉過身來,看著伯多祿。
其他的地方我們已經看到,路加在敘述中用“主”準確地稱呼耶穌,當他在敘述中稱耶穌為“主”(Kyrios)時,他是為強調耶穌的神性,祂神聖的一面。這裡不是單純地說耶穌這個歷史人物。主自己看著伯多祿。耶穌在大祭司的屋子裡面,在宮殿裡,伯多祿在外面......祂如何看到他?透過窗戶嗎?我們對細節不感興趣,這不是重構編年史。重要的是那個眼神,來自朋友的眼神,打動了他的心。
伯多祿感覺被耶穌的眼神刺透了;那是一種善意的眼神,也是責備的眼神,是治療性的慈悲。耶穌懷著深厚的愛,看著伯多祿;伯多祿嘴上說愛祂,實際中卻否認祂。耶穌的眼神刺透了伯多祿的心,又使他痛哭、治好了他。這裡又是一個治療性的慈悲的例子,耶穌的眼神讓伯多祿哭泣,在痛哭中,伯多祿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請求寬恕和改變。恰恰在這一刻,這位有罪的門徒,有錯的想法、做了錯誤的事、以自己為中心、失敗了,他又發現自己被耶穌的恩寵改變了。
耶穌被帶到比拉多面前。比拉多聽說這個罪犯來自加里肋亞,就想盡快把祂送到黑落德那裡。這是路加獨有的情節:耶穌在黑落德安提帕面前受審。這個黑落德是那個黑落德王的兒子,耶穌出生時,他屠殺了許多無辜的嬰兒。黑落德是加里肋亞的官長,就是那個讓人殺洗者若翰的人。
逾越節那天,他正在耶路撒冷,他在那裡有一座豪華的宮殿。如果耶穌來自加里肋亞,正是黑落德的臣民,比拉多就把祂送到黑落德那裡,讓他審判。黑落德見到耶穌很高興,路加說“原來他早就願意看看耶穌”。他聽說過耶穌,想讓祂行奇跡。黑落德被形容為一個膚淺的人,像個木偶,是個沒有真實的個性。他期望耶穌做一些魔術師似的表演;他對耶穌的資訊,或耶穌本人不感興趣。他問了許多奇怪的問題,耶穌卻什麼都不回答。
耶穌與比拉多談話、到罪人家裡去、接近每一個人,但在黑落德面前:祂什麼都不回答,一句話也不說。黑落德覺得受了冒犯,便侮辱祂、嘲笑祂,把祂送回比拉多那裡,沒有找到祂的罪狀,一點也不滿意。比拉多審問了無數次,也沒有在祂身上找到任何罪狀。最後,由於懦弱,他屈服了,按著猶太人的要求定了耶穌的罪。
在解送到刑場的過程中,路加插入了一段,耶穌遇到耶路撒冷的婦女,這些婦女懷著愛心陪伴著她,為祂痛哭,但耶穌不希望她們痛哭,警告她們說:“妳們不要哭我,但應哭妳們及妳們的子女。”要為自己的罪哭泣。就像對待伯多祿一樣,祂讓婦女們為自己的罪哭泣,也就是改變她們的心態,明白罪惡的真正所在,認識到耶穌現在所做的,現在就是救贖的時刻。祂不求人們哀嘆,而是希望祂的慈悲能產生效果,人們的生命真正發生改變。
在這個事件的重要時刻,路加記載耶穌說了兩段指向“父”的精彩的祈禱。他們把祂釘在十字架上時,耶穌說:“父啊,寬赦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祂為罪人祈禱。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是將生命託付到天父手中:“父啊,我把我的靈魂交託在祢手中。” 馬爾谷和瑪竇用的是《聖詠》第21篇:“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祢為什麼捨棄了我”,路加改變了這一節。因為他擔心說希臘語的讀者,不理解這一節包含著深厚希望的聖詠,正如有些注釋者做的,他們悲觀地認為,這是一句絕望的話。
為了表明耶穌的祈禱是非常有信心的,他用《聖詠》中的另一節經文代替,出自《聖詠》第30篇:“我將我的靈魂交託在你手中”,路加加上了“父啊”這個稱呼,以顯示耶穌作為真正的兒子,如何與天主交往。還有一個路加獨有的場景:發生在耶穌生命頂峰的一次相遇。
與耶穌一起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兩個強盜中的一個,沒有侮辱祂,而是向祂祈求憐憫。我沒有使用“賊”這個拉丁詞,Latro-latronis在拉丁語中不是“賊”或“大盜”,而是強盜、土匪之類的,我們更好說他是一個“熱誠者”,是試圖通過暴力改變世界的人。他認識到自己錯了,認識到自己應該受臭名昭著的十字架的苦刑,認識到耶穌沒有做錯什麼。然後他呼求耶穌,直呼祂的名字。
福音中只有他,以“耶穌”這個名字稱呼納匝肋的老師、這位“主”。“當祢來為王時,請祢紀念我”。他信任這位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君王,以朋友的身份請求祂“記得我”。耶穌的回答明確、有把握,又肯定:“今天你就要與我一同在樂園裡”。這是宣佈救恩的“今天”,宣佈將與耶穌同在。樂園就是花園,在新約中很少用這個詞。福音中只出現在這裡,在聖保祿的書信和《默示錄》中分別出現過一次。“你將與我同在”,是耶穌的保證。你相信我,你可以確信,你將與我同在。
這就是祂的十字架、帶來救恩的死亡的意義。一切都結束後,路加用了老師的一句話,最初的表達方式描述這一幕。“所有同來看這場景的群眾,見了這些情形,都搥著胸膛,回去了”。在希臘文中,用的是’θεωρίαν’,英文譯為’spectacle’(這情形、這場面)。
耶穌受難的場面,被釘在十字架上,是一個spectacle,這情形,是一件非比尋常的事,每一個看到這個場景的人,聯繫發生的事,都會捶胸頓足地回家。這是悔改的標誌,因著基督的十字架,眾人開始悔改。
看到祂苦難的人,誦讀、默想、回味的人,回到家裡改變了,捶著胸,認識到自己是罪人,伯多祿、強盜,和所有需要十字架上的慈悲的人,開始實行,開始皈依。十字架上的慈悲拯救了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