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Claudio Doglio 神父的視頻及視頻的抄錄
督利奧神父是意大利人
聖經學者 米蘭神學院的教授 寫作了不少關於聖經的書籍。
4. 爭論
馬爾谷以葛法翁典型的一天,開始敘述耶穌公開傳教。安息日早晨,一個節日,在會堂聚會的日子。在會堂裡,耶穌正教導人時,一個附魔的人打斷了祂,耶穌使他重獲自由。他經歷了“出谷”,預先體驗了復活節的“出谷”。人們感到驚奇。想知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他們說:這是一種新的教訓。耶穌的教導前所未有。
新穎之處尤其在於耶穌的教導與祂的權威相結合。耶穌宣講,並實踐祂所宣講的。馬爾谷繼續描寫耶穌在葛法翁的旅程,中午時分,與祂的朋友西滿、安德肋、雅各伯和若望一起在家裡。“祂一出會堂,就同雅各伯和若望來到了西滿和伯多祿的家裡。”
讓我們注意馬爾谷的典型特徵,他一直使用副詞“立即”、“立刻”,這些詞幾乎就是縫合線,將各個情節連接在一起,並把一件一件的事,緊密地聯接起來,顯得尤為連貫。“西滿的岳母正躺著發燒;有人就向耶穌提起她來,耶穌上前去,握住她的手,扶她起來,熱症遂即離開了她;她就侍候他們。”
如果將這一事件與瑪竇福音的平行文本進行比較,可以輕易地發現,瑪竇的文本更簡單、更扼要、更神聖。他呈現的耶穌具有超凡的光環。然而,馬爾谷生動、輕快、具體地敘述了這一事件,具有非常人性化的特徵。耶穌在朋友家吃午飯,是他們向耶穌說起這個生病的婦女。耶稣走近她,用手扶起她,握住她的手,讓她起來。
這是一個重要的姿態。耶穌拉住了病態的人性,讓她起來,使她有能力提供新的服務。然後那個婦女開始侍候他們。她開始為這一群人做飯。瑪竇福音會說她服侍祂。這成為象徵性的和綜合的事件。另一方面,在馬爾谷福音中,背景更為人性化。
在那個星期六,日落時分,耶穌在會堂裡行奇蹟的消息散佈開了,人們把所有生病的人帶到耶穌那裡,尋求醫治。伯多祿的家裡到處都是人。耶穌治好了許多人。祂整夜都在這群人中間,在擁擠的人中間。“清晨,天還很黑,耶穌就起身出去,到荒野的地方,在那裡祈禱。”當時星期天並不是休息日。
星期天早晨,耶穌早早起床,其他人仍在睡覺。耶穌起身去一個安靜的地方。天還很黑,祂向天父祈禱。耶穌是一個成熟的人,有能力建立成熟的人際關係。祂知道如何與人相處,也知道如何獨處。祂不依戀人群,也不孤立自己。任何情況下祂都知道該怎麼做。人們尋找祂時,祂會讓人們找到祂,並與人們同居共處,但祂不會忘記祈禱、獨處和內在的需要。
朋友們醒來後發現祂不在家裡,就出去找祂,在葛法翁村後面的小山上找到了祂,他們對祂說:“眾人都找你呢!”耶穌的回應是,不返回葛法翁,因為祂的使命是向所有人宣講天主的福音。葛法翁是起點,訊息由這裡發出。耶穌不想讓一群人、一個環境、一個城市,限制祂該做的事。祂的巡迴傳教開始了。
祂宣講的核心使人很難了解祂的經歷,因為祂多次做同樣的事。祂在許多類似的地方、不同的城鎮重複同樣的教導。進入其他會堂,祂總有新的聽眾,因此不得不重新開始。在一個又一個週六,祂在會堂教導人,解釋當天的讀經,並從這些經文開始,宣佈:聖經所說的在祂身上實現了;祂以權威宣佈了來自天主的好消息:“天國來臨了,就在這裡。”
為了給葛法翁典型的一天,之後的耶穌傳教工作提供一幅綜合的圖景,馬爾谷收集了許多衝突。我們發現,這裡安排了五段敘述,在這些敘述中,耶穌為不同的主題提供新的解決方法。這些是宣佈基督新奇之處的特殊時機。但這並不意味著,耶穌逐個遇到了這些爭論。這些都是按傳統收集的故事,由聖史整理寫成。準確地說,這是五段結構非常相似的文本,為突出對比老師與經師和法利塞人的主導心態的不同。
第一個衝突與罪的寬恕有關,插入到治愈癱子的奇蹟中。當時許多人圍著耶穌,有四個人想把祂介紹給一位可憐的癱子。他們移走了這個貧窮的巴勒斯坦家庭房屋上用樹枝搭起了來的屋頂,把癱子垂到了耶穌面前。所有參與者組成了這個特殊的場景。注意力集中在那個人身上、也集中於耶穌的態度上。顯然,他們想要奇蹟。他們希望耶穌治愈這個癱子。然而,耶穌對那個人說:“你的罪赦了。”當時經師們正在聽耶穌講話,並可能與祂對話,他們心裡忖度說:“祂以為祂是誰?只有天主才能赦罪……這個人怎麼說:’我赦免你的罪?祂說了褻瀆的話。
耶穌知道了他們的想法;祂能讀懂他們的心,因此祂用了一個“標誌”。祂對他們說:當我說“你的罪赦了”時,你們還沒有經歷過我的話有什麼結果。因此,為了讓他們知道人子(也就是我)在世上有能力赦免人的罪,我要說另一句話,以便你們能看到不可否認的結果。祂對癱子說:“起來行走吧。”然後他站起來,拿起擔架離開了。
耶穌用這個“標誌”,表明祂有“exusia”:赦罪的權威和能力。只有天主可以赦罪。他們說的對……而且-耶穌說-我有能力。這是什麼意思?以突出的“標記”表明耶穌的權柄。馬爾谷強調了這方面。耶穌是一位有權威的老師,因為祂按照祂說的實行。祂有能力赦罪。
第二個衝突:耶穌召叫稅吏肋未成為門徒之後,耶穌受邀,與其他聲譽欠佳的同伴一起去肋未家裡。法利塞人批評耶穌,因為經師接觸這類人是不尋常的。而且,根據法律,不允許與罪人一起吃飯。對比起來總有爭議。這確實是有爭議的。耶穌表現得像醫生一樣。罪人的醫生;有能力治愈罪人的人。
耶穌那巨大的治愈能力,在病人身上顯示出來了。祂是病人的治療師。但是這些跡象表明,耶穌對每個人都有治愈能力,因為每個人都是罪人。因此,罪惡的現實表現為一種疾病,一種非常普遍的疾病,一種致命的疾病。
病人需要醫生。罪人需要耶穌。患病的人請求醫生征服疾病,使他繼續活著,耶穌將自己給予罪人,使他們脫離罪惡,而不是讓他們仍然是罪人。耶穌去罪人家裡,不是因為他們是罪人、所以讓他們仍然是罪人;但耶穌去,作為醫生是為消除罪惡的疾病,治愈罪人,改變他們的生命。“我來不是為召叫義人,因為沒有義人。我來是為召叫罪人。”祂來醫治罪人。
第三個衝突,關於禁食。若翰的門徒和法利塞人禁食。然而,耶穌和祂的門徒靜靜地吃飯。他們問祂為什麼?為什麼不遵守規則?為什麼不守齋?耶穌以一個智慧型的問題回答:“伴郎豈能在新郎還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禁食?”
在這次爭論中,耶穌被表現為丈夫。但是在聖經傳統中,丈夫是一個神聖的稱號:'Adonai=上主是以色列的夫君。耶穌宣稱,祂擁有這個神聖的稱呼。祂寬恕罪人,醫治罪人。祂是以色列人的淨配,由於正在慶祝婚禮,祂允許豁免悔改和禁食時期。這是新穎之處。新酒不能裝在舊皮囊裡,需要新的。耶穌是新酒,正在塑造新的人類,使之能夠接受其新穎之處。
第四個衝突。星期六摘麥穗。這是另一個挑戰性的事件。在安息日,耶穌的門徒經過麥田時摘麥穗。這裡的問題倒不是偷盜。問題在於,在安息日這個動作是被禁止的。法利塞人對耶穌說:看他們在做什麼,他們做了不應該做的事。
關於安息日,耶穌教導說:“安息日是為人立的,並不是人為了安息日。”人比規則重要。宗教法律必須幫助人過得更好,而不是奴役人。因此,請記住,人子(即我)也是安息日的主。這是另一個神聖的稱號。耶穌宣佈祂是安息日的主,是對希伯來的法律擁有權威的人。
第五個衝突,也是關於安息日的。這也是關於治病的記述。祂再次進入會堂,看到一個一隻手枯乾的人。那人沒有提出什麼要求,只是站在那裡,手是癱瘓的。耶穌注意到他,把他叫過來,讓他站到中間,好讓每個人都注意這種情況,並問:“安息日許行善呢,或作惡呢?許救命呢,或害命呢?”沒有人說話。
理論很清楚:他們應該回答不該做惡。但是在那種情況下,很難根據理論回答耶穌的問題,因為這時,祂不應該治愈那個人。“耶穌含怒環視他們,見他們心硬而悲傷,就對那人說:伸出手來。”
在這裡,我們看到馬爾谷典型的點睛之筆。耶穌的環視。聖史多次表達,老師講話之前,轉過頭凝視,盯著在場的每個人。然後馬爾谷解釋這種感受,他說耶穌很憤怒和悲傷,為那虛偽的親密態度、沉默、宗教的狹隘感到憤怒,並為這種狀況感到難過,因為這個宗教是殘酷的;也為他們的心硬難過。他們頭腦愚鈍。在聖經傳統中,心就是頭腦,因為他們不懂;耶穌只說了一句話:“伸出手來。”那個人從殘疾中獲得了釋放。由於耶穌的話,那隻不能動的手再次活躍起來。耶穌顯示出祂有能力,顯示出在宗教問題和人類的得救方面,祂有有效的權威。
對手們如何應對耶穌的主張?“法利塞人一出去,立刻想法滅除祂”。在馬爾谷福音第三章6節,馬爾谷得出第一個結論。我們快結束了。對手已經決定除掉祂,因為祂太危險了。但是時候還沒有到。馬爾谷立即調整結構,總結這些故事,開始另一個聖召的故事,和一系列耶穌的新舉動,和驚人的宣告:祂是天主;祂是真正解救人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