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Claudio Doglio 神父的視頻及視頻的抄錄
督利奧神父是意大利人
聖經學者 米蘭神學院的教授 寫作了不少關於聖經的書籍。
10. 培育門徒
聖史馬爾谷在福音的第二部分,講述耶穌培育門徒的過程,耶穌設法塑造門徒的心態。祂三次重複即將臨到的受難、死亡和復活,但是那時,每一次,門徒都不理解,並且做出消極的反應。在第八章,第一次預言受難,我們看到了伯多祿的反應,他把耶穌拉到一邊,開始諫責祂,因為伯多祿認為,耶穌的話有點奇怪、有悖常理,是錯誤的。
讓我們留意對比這兩個場景。伯多祿剛剛宣示了對耶穌的信仰:“祢是基督”,隨即,因為認為耶穌說了不正確的話,開始諫責耶穌……這是信德嗎?伯多祿真信耶穌嗎?他諫責耶穌,因為他以為,他比耶穌更清楚事情該怎樣。耶穌剛剛說,祂將在耶路撒冷被殺害,伯多祿覺得這件事太荒唐,他認為耶穌看待事情的方式是不正確的。
他想糾正耶穌。還算受過一點教育,他至少把老師拉到一邊,當面、細聲跟耶穌說話,不讓別人看見。然而,耶穌的反應很強烈:“耶穌卻轉過身來,注視著自己的門徒,責斥伯多祿說:’撒殫,退到我後面去!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 ’”撒殫是希伯來語,表示控訴者的角色;是指障礙,絆腳石,破壞車輪的人。我們詳細說一點。這是不可原諒的,他成了障礙,擋住道路並讓人跌倒。
耶穌稱伯多祿為“撒殫”,你是一個障礙,你這是在阻撓……不是忠信的門徒,不是相信耶穌是默西亞的人。他是撒殫。這是一個常用的詞。門徒不可能是魔鬼,因為魔鬼(demon)指的是超自然的、反抗的天使,是不潔的精神體,反抗天主,與人為敵。門徒是人,不是天使。不是純粹的精神體。
“撒殫”一詞翻譯成希臘語是“diabolos”=魔鬼是一個通俗的說法。那些反對者、抵制、反對潮流的人,通常被稱為“撒殫”。“你不是一個忠信的門徒,而是放置障礙的人。”“你所體會的是人的事,不是天主的事。”
這是複雜的問題。伯多祿和他代表的其他門徒,都具有人性、非常人性、太人性、世俗的想法。他們不能理解耶穌說的,他們也不嘗試去理解。他們接納祂為默西亞,他們愛他這個人,但是他們反對犧牲性命這一危險的做法。
第一次宣告和第一次誤解之後,緊接著是第一次教理講授。耶穌召集群眾,告訴他們,如果想跟隨祂,就該棄絕自己的想法,甚至捨棄性命,也就是,死在十字架上,跟隨祂,跟祂學習,做祂做的事,接受祂的道路。耶穌藉著隨後的幾件事,肯定了祂的做法。在山上,祂變了容貌,顯示出榮耀的面容。天父的聲音對門徒們說:“聽從祂”,“祂說的對。祂對你們說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正確的”。
他們從山上下來時,發現門徒們參與了一次驅魔,但是他們無法把魔鬼趕走。耶穌親自釋放了那個孩子。與孩子父親之間的對話非常精彩。他向耶穌說:“祢若能做什麼”,根據馬爾谷的敘述風格,耶穌皺著眉說到:“我若能?為信的人,一切都是可能的。”那人說:“我信;請補助我的不信吧。”
這是馬爾谷的基本目的,培育慕道者。有些人相信了、接受了、他們說願意,像宗徒們一樣。但是,他們的特點仍然是不信,他們仍然需要幫助,才能真正成熟並相信。
現在,第九章31節,第二次預言受難。隨後我們立即看到第二個誤解的場景。耶穌在談論即將臨到的死亡的命運,門徒們卻彼此爭論優先次序,如何分配光榮的地位。耶穌問他們在路上討論什麼時,他們自知羞愧,默不作聲,因為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最大。他們還不了解耶穌的作法。
他們實際上還不了解,因此隨後是第二次教導,關於服務:“誰若想做第一個,他就得做眾人中最末的一個,並要做眾人的僕役”。這一部分,馬爾谷匯集了耶穌給門徒的一系列教導:不要輕視小孩子;婚姻是生命的禮物;接納弱者,即那些沒有重要社會地位的人、被忽視的人;選擇耶穌,而不是財富……富貴少年憂鬱地走了,不能捨棄他的財產。
我們在第十章32節,讀到第三次預言受難;這次耶穌關於受難描述得最清楚、最明確:“看,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於司祭長和經師;他們要定祂的死罪,要把祂交給外邦人;這些人要戲弄祂,唾污祂,鞭打祂,殺死祂;但三天後,祂必要復活”。
在這裡,我們看到即將來臨的受難的整個輪廓:逮捕,在司祭和經師面前受審,判決,交給羅馬人,然後是戲弄,鞭打和死刑;但最後一句話是復活。門徒們第三次清楚地表現出,他們仍然沒有理解。
實際上,馬爾谷馬上說,兩位門徒,雅各伯和若望,走到耶穌跟前提出了一個要求: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若望走到耶穌跟前,對祂說:“老師!我們願意你允許我們的要求!”耶穌對他們說:“你們願意我給你們做什麼?”他們回答說:“賜我們在你的光榮中,一個坐在你的右邊,一個坐在你的左邊。”他們期望的是什麼樣的榮耀?想得到管理權。他們希望耶穌在耶路撒冷為王時,組建管理層,可能祂需要兩名首席大臣,一個在右邊,一個在左邊。新王國的頭兩把交椅。雅各伯和若望負責管理。 “我們想要前兩個位置”。
耶穌剛剛詳細描述了在耶路撒冷即將發生在祂身上的事,祂欣賞的兩位門徒竟什麼都沒有聽進去,他們不認同祂的想法,繼續考慮自己的計劃。耶穌回答說“不”。祂沒有讓他們滿意。 如果他們知道他們要求的是什麼,耶穌右邊和左邊的位置,將被兩個與祂同釘在一起的強盜佔據,這將是祂的榮耀。但是,如果他們真的接受了耶穌講的話,並意識到兩個與祂同死的人將佔據這兩個地方,他們就不會這麼要求了。
耶穌問他們,能否飲祂飲的爵。這是閃族的說法,表示他們共同面對困難。他們說:能。“你們能受我受的洗嗎?”這裡受洗指的是浸入水中,就是問他們,準備好完全投入到意想不到的困難中嗎?他們說:是。“那麼,我給你們與我同受苦難的光榮。”
此後不久,他們到了耶里哥,這是從加里肋亞到耶路撒冷旅程的最後一站。耶穌在耶里哥治了一個瞎子。另一個盲人。伯多祿的信仰宣示之前,貝特賽達盲人的治愈過程分為兩個階段。耶里哥的瞎子一次就被治好了。在這個事件中,我們看到門徒被恩寵轉變的神學性標記。
為了讓耶穌的門徒理解發生的這些事,並接受祂的想法,需要一個奇蹟。人不能憑自己的力量,靠著簡單的推理就能認識。需要來自上天的干預,基督開了他們的眼睛,這是驚人的工作。這是洗禮的圖景,是恩寵的禮物。
當一個人接受耶穌時,即使不理解,也隨時準備接受聖事的恩寵。通過聖事,主真正轉變他的心靈和思想。好像打開門徒的頭,把新的想法、看待事物的新方式放進他們的頭腦裡。這個盲人的眼睛就這樣開了。我們要注意一個重要的細節;盲人巴爾提買聽到耶穌的召喚,扔下外衣,跑向耶穌時,耶穌對他說:“你願意我給你做什麼?”
要注意,不久前祂問雅各伯和若望兩位門徒同樣的問題。祂對他們說:不。然而,巴爾提買說:“主,叫我看見”。耶穌說“好。”耶穌繼續問:你願意我給你做什麼?準備領受洗禮恩寵的慕道者,會要求什麼呢?光明。能看見。“打開我的眼、我的心、我的頭腦。讓我了解你所做的”。“瞎子立刻看見了,就在路上跟著耶穌去了”。
這是重要的事件;被治好的盲人一路跟隨著耶穌,耶穌從耶里哥走向耶路撒冷,30公里,海拔上升一千米。這是一天的路程。路上艱難的一天。走進曠野,直到進入耶路撒冷,在那裡等待耶穌的,是悲劇性的結局。這一位門徒——代表每一位門徒——這位盲人門徒,剛剛被治愈,就跟隨耶穌走十字架的路,這條路走向十字架。
第十一章,開始講述耶穌在耶路撒冷的傳教工作。光榮的默西亞騎著驢駒進城,根據匝加利亞先知的說法,驢駒是柔和、軟弱的形象。祂沒有率領軍隊,騎著高頭大馬,以首領的形象進城。而是像農民一樣,騎著驢駒。這幾乎是反對軍事戰爭的形象,默西亞的先知性標記:柔和、軟弱。祂手無寸鐵,解除了戰車和戰馬。群眾好評如潮,但這是膚淺的好評。
我們看到門徒的信仰多麼膚淺!他們與祂生活在一起,愛慕祂,但是不能堅持祂的心態。更不用說群眾了。群眾接納這位來自加里肋亞的先知,因為祂行奇蹟,因為他們期待祂能擁有權力,每個人都在夢想個人的利益,他們歡迎耶穌,因為他們喜歡這樣,但是他們並不知道耶穌在做什麼。隨後的幾天,馬爾谷記述的是,在聖殿對耶路撒冷的權威教導的時刻、培育的時刻,正是這場衝突,導致了悲慘的結局和耶穌的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