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Claudio Doglio 神父的視頻及視頻的抄錄
督利奧神父是意大利人
聖經學者 米蘭神學院的教授 寫作了不少關於聖經的書籍。
12. 十字架下的信德
“兩天後就是逾越節和無酵節,司祭長和經師設法要怎樣用詭計捉拿耶穌,而把祂殺害,因為他們說’不要在慶節內,怕民間發生暴動’”。馬爾谷福音第十四章就這樣開始了。以令人震驚的方式敘述耶穌的苦難。
馬爾谷福音第十四章、十五章是敘述的高潮,記載了耶穌被定罪、死亡和復活的悲劇事件。這是福音歷史上十分重要的時刻。曾有一位學者說,馬爾谷福音就是受難的故事,之前的部分是長長的介紹。
直到第13章,所有記述的內容只是對受難事件的介紹。了解整個事件,要注意猶太當局已經決定除掉祂,他們心煩意亂,因為祂是個危險的先知,但是他們計劃避開復活節。已經迫在眉睫,因為耶路撒冷有很多人,他們擔心群眾站在耶穌那一邊。
他們計劃在復活節後逮捕祂。馬爾谷福音暗示,耶穌在主導著局勢,這是第一個結尾。他們不會按照計劃抓住祂,而是,在祂決定的時刻,他們才能抓到祂。謀殺將在復活節期間發生,在那個歷史和節日的背景下,天主的新盟約計劃就要實現。
馬爾谷福音第13章,末世言論的結尾,耶穌提到門徒要在四個時刻保持警醒:“你們不知道,家主什麼時候回來:或許傍晚,或許夜半,或許雞叫,或許清晨;免得他忽然來到,遇見你們正在睡覺。 ”晚上,吃復活節晚餐;夜半,在革責瑪尼山園祈禱,門徒在那裡睡覺;雞叫:伯多祿否認主,也可以說這個門徒睡著了;清晨:耶穌被帶到比拉多面前,被判死刑,釘在十字架上。
已經警告門徒:不要在十字架事件中睡覺,也就是說,不要逃走,睜開雙睛,做好準備,不要像瞎子一樣,要做健康的人,可以看到主的行動。
受難的第一個場景發生在伯達尼,講到一次晚餐,一位未指明身份的婦女,用昂貴的香液,做了一個先知性的舉動。 “她打破玉瓶,就倒在耶穌頭上。”古代香料師將珍貴的香水裝在密封的玉石罐中。這種罐子脖子很細,無法打開,必須打碎。玉石罐子打碎後,必須把香水用完。該香水的價格為300德納。如果一個工人一天的工資為1德納,300德納幾乎是一年的工資。為了表示對耶穌的尊敬,付出了相當高的代價……把所有的錢都花在了香液上,以示對耶穌的愛戴,“本來可以賣掉,得到三百天的工資,再把錢送給窮人。”
這個場景是預言,有啟發性,開始了受難的敘述,因為這也是我們典型的看法。我們可以清楚表明自己的態度:為什麼要浪費?這種表達愛的方式,用金錢衡量愛。 “將這些錢用於窮人豈不更好。”
然而,耶穌同意這位婦女的做法,並稱她為先知。認為她有深刻的理解能力。耶穌說:“由她吧!你們為什麼叫她難受?她在我身上做了一件善事,因為你們常有窮人同你們在一起,你們幾時願意,就能給他們行善;但是我,你們卻不常有。她已做了她能做的;提前敷抹了我的身體,是為安葬之事。我是在告訴你們:將來福音無論傳到全世界什麼地方,必要述說她所做的事,來紀念她。 ”
耶穌說,這位婦女已經感覺到即將臨到的葬禮了。耶穌死後婦女們不能做的事——意即用香膏敷抹屍體——這位女先知以愛戴的方式,提前做了。她為耶穌付出了很高的代價。這個故事是閱讀耶穌受難的關鍵,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畢竟,耶穌的受難是耶穌的代價,巨大的代價,付出生命的代價,是天主子,一個聰明、健壯、三十歲的年輕人,堅強、勇敢、善良,就這樣死了……但是,並不是浪費。祂能做多少事情?祂本可以組織很多事情。青壯年、清白無罪,就這樣死了,天主子死了……不是浪費。
人性的邏輯、經濟和商業的邏輯,影響到了宗教領域……人會說這不合適;這也是門徒在整個福音歷程中的想法。耶穌宣佈了結局,但是他們只把持自己的想法和計劃,沒有接受耶穌充分的啟示,耶穌說過,祂的生命就是愛的代價。祂為愛、為了無以復加的愛、犧牲了性命;門徒們還有一點交易的想法,面對這些事件麻木了。
他們舉行晚餐、隆重地慶祝帶來釋放的復活節時,回想起舊約,耶穌手裡拿起一杯葡萄酒,說:“這是我的血,新約的血。”這句話很奇怪,“我的血是我與你們訂立盟約的血”。耶穌知道祂就要傾流自己的血,正如梅瑟用牛犢的血所做的(建立舊約),現在耶穌用祂的血,建立新的盟約。也就是說,祂獻出生命,這是使門徒與耶穌合一的新關係的基礎。
這是門徒與耶穌之間建立的新約、新現實、新關係。這是教會事件。正是建立了新約,耶穌和願意接納的人聯合在一起。晚餐後,深夜,耶穌在革責瑪尼山園祈禱。並以兒子的呼喚祈禱。這是福音中唯一一次在耶穌的口中使用阿拉美語“ Abba”這個詞。這是充滿愛意的稱呼,不僅僅是“父親”,與“爸爸”對應,一個甜蜜而親切的稱呼,耶穌表達了對天主的孝愛與信賴,並顯示了祂人性方面的焦慮。馬爾谷沒有特別關注,耶穌開始感到痛苦、恐懼、深感不安,並向天父祈求幫助,如果有可能,拿去這杯吧(指的是痛苦的時刻),祂知道將發生什麼。耶穌信賴天父,並祈求祂,如果可能,避開苦難吧。祂並不想逃避,但是人性方面害怕。祂願意履行天父的旨意。
天父的旨意不是讓耶穌死,耶穌也不想死,天主父不希望天主子死亡。聖父與聖子的意願是向人類展示天主多麼愛人。為真實地啟示這愛,沒有比被殺害更好的方法了。那時耶穌對人類說:“天主愛你,以致死亡。”那時耶穌這個人對天主說:“我愛你,直到我獻出生命。”這是自由和自我慷慨奉獻的重大事件。門徒們睡覺。他們什麼都沒注意到。他們不能和祂一起醒悟。祂邀請門徒們保持警醒,免陷於誘惑,但是在審判的時刻,在遭受巨大誘惑的那一刻,他們倒下了,躺在地上、睡覺,他們害怕、逃跑,他們拋棄了祂。無論如何,有一個少年只裹了一塊麻布,一個士兵抓住了他,他撇下麻布,赤著身子逃走了。
我們在課程開始時就說過,這個少年可能就是馬爾谷本人。聖史,這個少年那時還年輕,可能是12、13或15歲,他秘密地參與了這一事件,沒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他可以敘述。這個象徵性的行動令人印象格外深刻。想象一下橄欖園的場景,那是滿月的夜晚,因為正是復活節那天的夜晚,一名士兵手裡抓著一條麻布,一個少年赤著身子逃走、消失了。
這是復活的象徵。這是在悲劇結束之前,宣告即將發生的事。然後,馬爾谷講述了眾所周知的耶穌苦難。他以快速的方式記述,沒有添加,沒有評論,也沒有形容詞。他介紹了事件的經過:耶穌被捕、審問、判處死刑,被解送給比拉多,由於當局的堅持,祂還被羅馬政權判定有罪,下令按照判決奴隸的方式處死:釘在十字架上。耶穌與兩名同樣遭受酷刑的強盜被一起帶走,祂被綁在十字架上、釘在十字架上。
正在祂死亡時,聖殿的帳幔從上到下,分成兩半,太陽黯然失色,大地一片昏暗。這是世界末日的場景,具有明顯的啟示意義。宇宙黑暗了,聖殿中,遮蓋至聖所的帳幔分成兩半。當時,在十字架下守護的百夫長,看到祂的死亡,說:“這人真是天主子。”
這是馬爾谷福音的第二個高峰,羅馬的百夫長的信仰宣示,他看到耶穌死亡的方式——充滿信賴、即使完全被遺棄,祂沒有呼喊、沒有詛咒、沒有辱罵、沒有抱怨,耶穌死亡的方式讓百夫長心服口服。這位百夫長作為基督徒的信德成熟了。
隨後是耶穌的十字架和埋葬。祂沒有像其他被判刑的人那樣,被棄於公共的墓地,因為一位富人,議會成員猶太人阿黎瑪特雅人若瑟參與出面請求耶穌的屍體,並埋葬在祂的新墳墓裡。但是夜色已晚,正是猶太逾越節晚餐的時間,他們必須返回。我們可以說晚上六點就不可以工作了,因此,沒有時間給屍體敷抹香膏,暫停並推遲這個儀式。接下來是星期六,安息日,是節日。
週六之後的早晨,婦女們買了香膏,準備敷抹耶穌的遺體,但是沒有遺體了,因為另一位婦女在伯達尼的晚宴中,用很高的代價,事先用一種預言的方式敷抹了。像天使一樣的人對婦女宣講,婦女們驚訝地發現墳墓空了,就像前邊提到的那個少年一樣,只留下一條麻布。
這裡沒有說是一位天使,而是一個少年人。 墳墓裡有什麼?留下的麻布。士兵-正如革責瑪尼山園的情況-手裡拿著一條麻布,但基督卻自由地走了。這是復活的形象。復活起來的人更快、更年輕。祂是勝利者,離開了、放棄了一切。
這是在宣佈新的創造。巨大的石頭堵住了墓門,婦女們無法移開。她們一看,驚奇不已,石頭已經移走了,誰搬走了那塊石頭?天主親自打破了死亡的枷鎖。
那少年對婦女們說:“不要驚惶!你們尋找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納匝肋人耶穌,祂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裡了;請看安放過祂的地方!但是你們去,告訴祂的門徒和伯多祿(伯多祿曾否認耶穌,耶穌沒有否認他)說:祂在你們以先往加里肋亞去,在那裡你們要看見祂,就如祂告訴你們的”。在日常生活,祂走在我們前面。
這樣,馬爾谷福音就突然結束了。婦女們“一出來,就從墳墓那裡逃跑了,因為顫栗和恐懼攫住了她們,她們什麼也沒有給人說,因為她們害怕”。結局異常驚喜。但福音繼續在慕道者的生命中流傳,他們在復活節的夜晚,聽了這個輝煌的故事,牢記著,接受洗禮,浸入水中,與耶穌一起上來,進入新生命。
閱讀並默想馬爾谷福音,學習如何成為門徒,認真地活出基督,體會耶穌的心意,接受祂的恩寵,打開我們的眼。祂超越我們,在我們之前,我們願意學習祂、跟隨祂,逐漸認出祂是基督、是天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