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Claudio Doglio 神父的視頻及視頻的抄錄
督利奧神父是意大利人
聖經學者 米蘭神學院的教授 寫作了不少關於聖經的書籍。
3. 馬爾谷——葛法翁的一天
祂說:“時期已滿,天主的國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吧!
聖史馬爾谷將耶穌宣講的摘要,放在福音的開頭,作為基本的初傳(初期教會的救恩訊息)。我們現在讀的是第一部分的開頭。馬爾谷福音由兩個重要的時刻構成,每個時刻的結束都是信仰宣示。現在我們先看第一部分,這一部分以伯多祿的信仰宣示結束,在第八章:“你是基督”。
第一部分由三個時刻構成,並重複表現了一些特點。這三個時刻中的每一個都以一個摘要開始,即,一個概括的句子,總結耶穌的行動和宣講。總結後是一個召叫場景。然後在結構中出現了一些極其相似的情節,反駁爭議,然後結束該部分。
因此,第一部分的第一個片段從第一章14節,耶穌的宣講開始,在第三章6節以有關爭議的記載結束:“法利塞人一出去,立刻便與黑落德黨人作陷害耶穌的商討,為除滅祂”。隨後的章節是一個新的概括,作者總結到:“耶穌與自己的門徒退到海邊去,有許多群眾……跟隨了來……祂治好了許多人”。
因此,聖史考慮以某種結構組織他手頭的材料。我們不應天真地認為,福音是耶穌的生活實錄。我們已經說過,馬爾谷沒有提到耶穌的童年。耶穌傳記的許多細節都被省略了。馬爾谷無意寫傳記。他收集了宗徒們關於耶穌的宣講;他的書是教理講授性質的,也就是說,他想宣講我們必須相信的耶穌。
這是為復活節禮儀寫成的經文,目的是培育慕道者的信仰。馬爾谷不只想講故事,他是為培育信眾,並陪伴他們接受最初的洗禮宣誓,以這種方式,讓信仰塑造他們的生命。因此,他找到的材料來自傳統,並且大部分可能已經以書面形式存在了,他重新編寫了這些材料,並重新組織了不同的片段。
因此,他把資料整理成三個摘要:敘述的第一部分,記載了三個召叫。綜合宣講之後,我們看到了前四位宗徒被召,這是高度概括敘述。為跟隨那個要求很高的人(耶穌),不需要重建歷史。
西滿、安德肋、雅各伯、若望,應該已經對耶穌有所了解。實際上應該是這樣的,在他們跟隨耶穌之前,一定已經聽說過祂,也重視、尊敬祂,但是叙述是高度概括的、只要基本要素,省略了與宣告信仰沒有直接關係的事。
“耶穌沿著加里肋亞海行走時,看見西滿和西滿的哥哥安德肋,在海裡撒網,他們原是漁夫。耶穌向他們說:’來跟隨我!’我要使你們成為漁人的漁夫。他們便立刻拋下網,跟隨來祂。”
隨後,立即重複了相同的場景。
“耶穌看見載伯徳的兒子雅各伯和他的弟弟若望,正在船上修網。耶穌遂立即召叫了他們;他們就把自己的父親載伯徳和傭工們留在船上,跟隨他去了。”
馬爾谷對重要的動詞很感興趣。耶穌走進這些門徒的生活,召叫了他們,他們積極地回應。沒有細節,不是編年史式的記述。這是神學的概括。重要的是突出表現出最初的變化。他們是漁民,但耶穌要讓他們成為漁人的漁夫。這是一個根本性的改變。
讓我們試著反省一下:漁夫把魚從水裡撈出來殺死。他們之所以把它們撈出來,是因為他們想吃魚,主要也是因為他們想賣掉,獲得一些收入,一些收益。漁夫殺死魚賺錢。然而,耶穌強調的是,那些人將轉變為漁人的漁夫。
漁人的人可以挽救生命。最近的新聞給我們報導的情景,顯示出如果沒有人營救,有人可能會死在海裡。因此,漁人的漁夫,就是拯救溺水者生命的人。他們這樣做並不是為了物質上的利益,而僅僅是因為他們想給別人帶來拯救、解放和人的提升。他們不是死亡的推動者,而是生命的給予者。
耶穌的觀點是一個翻轉,仍然適用“漁夫”一詞,但指的卻完全不同。這四個人接受了邀請,他們跟隨了祂,捨棄自己的生活,開始新的體驗。
現在,馬爾谷講述了耶穌在葛法翁生活的典型的一天,祂選擇住在這裡。祂離開了納匝肋(一個沒有人去過的加里肋亞山上的偏遠小鎮),以便宣佈祂的消息,並使之迅速傳播。為此,有必要在一個人流密集的繁華地方開始傳教。
葛法翁是一個港口,是湖上漁民生活的中心,所有賣魚、買魚的人聚集在這裡,然後把魚運到城鎮和鄉村。因此,這個地方很多人來來往往,在這個擁擠並繁忙的地方,耶穌開始了祂的宣講。
祂以特殊的方式出現在會堂,以老師的身份開始。這有點令人困惑,因為會堂有既定的模式,組織嚴密。會堂是宗教場所,主要由法利塞人管理,與聖殿完全不同。聖殿在耶路撒冷,是獨一無二的,由祭司主持,他們負責獻祭,特別是根據肋未人的規定,祭獻動物。會堂卻很多,每個鎮都有一座會堂,而城市可能有好幾座。會堂是聚會的地方,守戒律的猶太人安息日來這裡讀經、默想、祈禱。並且需要有人主持祈禱,誦讀並解釋所選擇的聖經段落。
會堂有完整的慶典誦讀計劃。每個週六選讀一段。根據我們發現的可能晚於耶穌時代的紀錄,誦讀計劃都是確定的。我們知道,梅瑟五書要在三年內誦讀一遍;他們逐步誦讀梅瑟五書,分為150段,每週六誦讀一段,持續三年。讀完《申命紀》最後一章,下個星期六,他們又從《創世紀》第一章開始。因此,一直以來,整個梅瑟法律都是第一篇誦讀的經文。
然後第二篇讀經,是選自先知書中的一段,作為解釋、引申、注解,但是這一段並不會讓宣讀的人自行選擇,會堂禮儀規定宣讀哪些段落。同樣,不同的介紹與隨後的祈禱文也是既定的。耶穌以教師的姿態進入會堂,可能他們認為祂是會堂的教師。
耶穌是否學習過……祂是否上過經師的學校、取得過學位才能這樣做?我們不知道,聖經中沒有說;但是,通過敘述的事實,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結合我們的現狀進入教堂,不見的可以宣講。有一些禮儀規定因此,不是誰都可以拿到話筒,隨意誦讀,並作出解釋。如果我讓某人宣講,那是因為我承認他有這樣的能力,並且歸屬於同一個團體,可以讓他代替我宣講。這意味著葛法翁會堂的負責人,承認耶穌有權利、有能力對那段宣讀的經文作出反省和解釋。馬爾谷明確地記載了這一事實。
這是第一個場景:
“他們進了葛法翁,一到安息日,耶穌就進了會堂教訓人。”
不知道您是否注意到“立即”、“一到”等副詞在馬爾谷福音中出現得多麼頻繁。這是一個很小的細節,但應留意,因為在其他聖史中沒有這樣出現過。馬爾谷使用了很多次,也可能太多了;這個特別的技巧讓他的敘述具有特殊的活力。好像在說,時日不多了。耶穌是一個活躍的人。做事很快。“聖神立即催祂到曠野裡去”、門徒們“立即跟隨了祂”……祂“立即召叫他們,……他們跟隨祂去了”……他們來到葛法翁,耶穌“立刻”在星期六教訓人。
“教訓”——耶穌的第一個特徵是老師;祂是一位會堂的老師。祂解釋這些讀經,“人們都驚奇祂的教訓,因為祂教訓他們正像有權威似的,不像經師們一樣。”經師的傳統是引用以前老師的教導。我們收藏了基督之後5世紀的《塔木德》(Talmud)的大量作品,這些是較年長的老師的作品,以色列經師的傳統習慣,是保留說出某個句子的人的名字:“老師教給了我,我經那位老師授權向你重複”。“我們的父母教我們這樣做,因此,我重複給你們,有必要這樣做,因為我們的前輩已經告訴過我們了。
相反,耶穌使人們感到驚奇,因為祂沒有引用之前的權威,祂就是權威,祂表現出自己是一位有權威的人。在馬竇福音中,我們發現了馬爾谷沒有使用的那些“公式”,那些表達方式讓我們明確地認識耶穌的權威:“你們的祖先一向聽說過……我卻對你們說”……“我卻對你們說”,表明了耶穌的權威。
正在教訓群眾時,發生了意外的狀況。突然間在場的人中有一位開始生氣,開口說話,尖叫著打斷了耶穌,用這種種方式侮辱祂:
“納匝肋人耶穌!我們與你有什麼相干?”(耶穌正在葛法翁……“你是納匝肋人”,意思是說:“回家去吧”。)“你竟來毀滅我們嗎?我知道你是誰,你是天主的聖者!”
這個人是誰?是他自己說話,還是別人讓他說話?他是一個附有邪魔的人。注意,邪魔相反聖神。天主的神是聖潔的,但邪魔是反對天主的精神體,已經墮落、不潔,是惡魔一樣的撒殫。這個人被邪惡的勢力控制,讓他對耶穌說話。耶穌斥責它說:
“不要做聲!從他身上出去!
祂不是對那個人說,不要做聲,而是對讓他說話的邪魔,命令邪魔離開。這一點很重要:我們注意到,這是一次出走,一次“出谷”。這是馬爾谷記載的第一個奇蹟,是驅魔的奇蹟;這是一次“出谷”。耶穌把這個人從邪魔中救出,這個人,儘管曾被摧毀,但現在自由了。
“眾人大為驚愕,以致彼此詢問說:’這是怎麼一回事?這是新的教訓,並具有權威;祂連給邪魔出命,邪魔也聽從祂。’”
從這裡可以看到耶穌的權柄。祂說的話,立即實現了。耶穌是一位講話的老師,祂說了,立即就實現了。祂的話語具有我們所說的“聖事”的力量,有效力,能實現其含義。祂不是一位只以華麗的言辭描繪理想的理論家。祂說的,就要具體實現。祂在以行動解釋聖經的拯救,並確實使一個人擺脫了邪惡的力量。這是什麼意思?眾人大為驚愕。
這是一種'didakékainé',意思是具有權威的新教導。耶穌有權威,但祂不是獨裁者。耶穌有權使祂的話實現。“祂的聲譽遂傳遍了加里肋亞附近各處”。
葛法翁會堂的事蹟,對馬爾谷來說,象徵著耶穌的工作;祂的話和祂行的事,都強而有力。讓人“出谷”。如果馬爾谷福音是為復活節之夜、出谷之夜寫的,並準備讓慕道者離開舊世界、獲得解救,那麼耶穌傳教的開始就是朝這個方向發展的。接受者是“那個人”,他因著耶穌的話獲得了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