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Claudio Doglio 神父的視頻及視頻的抄錄
督利奧神父是意大利人
聖經學者 米蘭神學院的教授 寫作了不少關於聖經的書籍。
9. 有關教會的講道
在斐理伯的凱撒勒雅,耶穌詢問祂的門徒,目前廣為流傳的有關其本人的看法。相對于以色列的傳統領土,斐理伯的凱撒勒雅是外邦人地區。其實,聖史瑪竇曾記述過耶穌離開以色列地,向北去到了外邦人地區。這是對以色列古老結構的一種突破,在斐理伯的凱撒勒雅,耶穌許諾建立祂的教會。
在第16章中,幾乎是《瑪竇福音》的中心位置,聖史描述了這一重要史實。其他對觀福音也描述了伯多祿的宣信,但首要的是,瑪竇賦予了這一事件特別的重要性。伯多祿認出耶穌是基督,是永生天主之子。在馬爾谷和路加記載的福音中,對此宣信的描述要簡單得多,只是提到了耶穌的默西亞身份。然而,瑪竇想要把完整的對基督信仰的宣信放在這一重要時刻的中心。耶穌是基督,但耶穌也是我的天主,第一個職責上的稱謂,是指耶穌蒙召要履行的默西亞職責,但這稱謂排第二,最重要的稱謂說出了祂作為天主子的自然本質。伯多祿完全認識到,這個人就是基督,耶穌對他作出了許諾。
首先,是「真福」:「約納的兒子(BarJonah)西滿,你是有福的……」(BarJonah,Bar是阿拉美語的表達,意思是「兒子」,即指約納的兒子。祂直接叫他的姓名以很好地明確他的身份。)「你是有福的,因為不是肉和血啟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肉和血」是典型的閃族人的表達,表明人作為受造物,天生是軟弱的。「不是你的能力使你明白我是誰;只有父知道子。」
耶穌已經說過了,瑪竇只是特別強調了這一點:只有父才真正知道耶穌是誰,因此,伯多祿的認知,不是出於他的直覺或能力,而是恩賜;是在天之父啟示了他。這是《默示錄》的動詞形態,是對伯多祿的默示。天主向伯多祿啟示了耶穌是誰,打開了他的眼睛,賜給他默示的禮物。「西滿,你是有福的。」
繼而,耶穌許下諾言:「我再給你說: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伯多祿(Petros)」是創作出來的名字,是個昵稱,與耶穌這創建行動有關。我們從其他新約經文可以知道,它最初的阿拉美語形態。我們讀到「Cephas(蓋法)」,但應該是「Kefas」,這是耶穌用來向門徒描述西滿的詞語。它的意思是磐石,而不僅僅是石頭;他是「磐石」,也就是說,它是牢固建築的理想基礎。
基於磐石的名字,耶穌畫了一個圖像,給這位門徒起了一個昵稱,一個新名字。祂賦予他堅硬的特徵,典型的信仰特徵;因為信仰是堅硬的,它不是意見,而是堅實而穩定的基礎,在其上可以建設生命。智者建基於磐石。耶穌充分顯示了自己,並提議在伯多祿這磐石上建立祂的教會。
從這個有信仰的人開始,耶穌承諾建立一個團體。這重要的精神建築的圖像,使人想起聖殿的建造,新的聖殿,即是團體,不是物質的建築,而是一組人。「教會」一詞在福音中並不常見。它出現的次數很少,在瑪竇福音中只有3次,這裡是第一次。耶穌用所有格形容詞稱它為「我的」教會。「教會」一詞對應的希伯來文是「Kahal」,表示集會,人的聚集,一群人。你的教會就是你的團體。
在古代,以色列有集會祭拜的傳統;例如,《戶籍紀》中,一直有談到它。在距離耶穌較近的時期,有一個「casidim」的集會,或叫做大集會,這活動對應著這些人的一個精神運動,特別是奉獻和忠誠。耶穌提出,隨著時間的推移,祂要建立「祂的」教會、祂的團體,並許諾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
在這種表述中,我們發現許多典型的閃族文化元素,因此是古老的;把古老的傳統融入到耶穌的話中,使用原始的圖像:陰間的門是死亡力量的象徵;它不能戰勝耶穌建立的團體;它是毀滅一切的力量:這就是死亡。這是一個將抵抗死亡之毀滅的團體。耶穌繼續祂的許諾:「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你」。
交出鑰匙是一個象徵性姿態,意味著授權與管家,承認他是房子的主管,團體的管理者;但在這裡,他不僅簡單地對團體負責,也要對天國負責。耶穌帶來的天國已被託付給伯多祿,令其做管理者。「凡你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縛;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釋放。」此處圖像有所改變。這裡不是指束縛和釋放的鑰匙;如果繼續原來的圖像,應該是打開和關閉。
法律老師加入了另一個與環境有關的典型的猶太式表達。「束縛和釋放」有雙層意義;一方面,它指示對教規的解釋:一個老師束縛,另一個老師釋放,這兩種權威通過以下的表述來解釋:這可以做;這不可以做;這是合法的;這是不合法的。當時法律語言中的束縛和釋放,意味著對教規的解釋。
伯多祿被賜予了對福音的解釋權。第二個意義是最具教會特色的一個意義,束縛和釋放意味著接受和排斥;接納某人進入團體,或驅逐某人離開團體;承認誰屬於耶穌的教會,因此,是團體的權威;有權確定身份,以及長期保留身份的可能性,同時,保持對耶穌的忠誠。
這些對伯多祿的應許之言,是第一位聖史所獨有的。它們體現了與傳統的特殊連接,也說明了伯多祿的角色,即,建設中的團體的基石。在宣信與宣告建立教會之後,緊接著是對一系列苦難的宣告。此處,瑪竇遵循了傳統的方案,即是由馬爾谷首先記錄的內容。其宣告了三個相繼的時間。耶穌告訴門徒們,祂必須上耶路撒冷去,並向他們揭示了悲慘的結局,但也預報了最終復活的光榮時刻。
因此,我們進入第18章,其中,聖史瑪竇收錄了一系列關於教會生活的「語錄」。與編寫其他講道的做法一樣,聖史以編輯者的身份收集了傳統元素。這些元素取自一個叫「Q」的源流,它是假定的耶穌言論集,瑪竇和路加在編寫福音時都採用了此源流;或者,還取自其他的知識源流,我們所未知的。(基於這些源流,)瑪竇編寫了有關基督徒團體內生活的講道。
我們記得,《瑪竇福音》是由五個講道所構成。第一個,有序編排的「山中聖訓」,對應於最後一個,即有關末世的講道。第二個是有關使命的講道,在第10章,其對應於第四個講道,即現在這個講道。
它被置於第18章,是有關教會的講道,其中有兩個看待教會的角度:朝外或朝內。在中心位置,即第13章,是傳達天國奧秘的比喻。因此,聖史瑪竇在第18章中收集了耶穌關於教會內生活的教導。提出了一些關於謙卑的事實。門徒們不應以為自己更大,尋求高於他人的職位。他們必須對小子開放,必須重視這些小子,即那些被輕視的弱小者。祂嚴肅地警告他們,要小心醜聞的危險,也就是,給信德薄弱之人帶來傷害的危險。
所謂「小」,首先不是指身材矮小或年齡小,而是指技能薄弱。如果是聰明的人,即那些接受過瑪竇經師學派培育的人,十分瞭解法律,並知道如何解釋它,那麼他必須幫助那些在理解上有困難的薄弱之人,並尊重他們的學習之路,不應丟下任何人。
天父不希望有任何人丟失,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瑪竇放入了迷失之羊的比喻,與路加所記述的略有不同。例如,他更改了一個動詞:不是「迷失」而是「流浪」的羊。這只是一個細微差別,但意義重大。對於路加而言,他是一個被毀的人,完全迷失了,被疏遠了。而瑪竇,他是一個走錯路的兄弟;正在偏離軌道。尋找那些選擇了壞路從而有可能錯過好路的兄弟,這任務被交給了門徒們。實際上,在迷失之羊的比喻之後,瑪竇立即講述了關於友善糾正兄弟錯誤的教導:「如果你的弟兄得罪了你,去糾正他。」
這是尋找迷失之羊的方法,可以幫助他回到安全的路上。並要以尊重去溫和地堅持,「他如果不聽,你就帶上兩個人;再者,告訴團體(教會)。」這是另外兩個出現「教會」一詞的情況。此處,它甚至沒有被翻譯成「教會(church)」,而是「團體(community)」。在第16章中,它被譯為首字母大寫的「Church(教會)」;此處,譯為首字母小寫的「community(團體)」,但是概念是相同的,使用了相同的原始詞語。「若是他仍不聽從他們,你要告訴教會;如果他連教會也不聽從,你就將他看作外教人或稅吏。」
讓我們留心,因為我們必須從福傳的角度來讀這些話。外教人和稅吏不是拒絕和否定的元素,他們不應被拋棄和輕視。瑪竇是一名稅吏,外教人是福傳的對象;他們都是上主想要拯救的人,是祂來拯救的人。因此,束縛和釋放的能力,即是,將某人視為不再在團體內,並不意味著輕蔑地將其趕出去並遺忘之,而是意味著使該人明白救贖的過程必須重新開始。
「將他看作外教人或稅吏。」聖若望Chrysostom曾說過一個簡單的玩笑,極具解釋性:「為你而生,就如你眼睛的瞳孔。」此人應得到更多的留意、關愛和祈禱,這樣,他/她才能從其現有的狀況中恢復,回到正確的道路上。
緊接著,在第18節中,我們看到相同的許諾從伯多祿擴展到了門徒們。「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縛;凡你們在地上所要釋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釋放。」我們認識到,在此上下文中,「束縛和釋放」被理解為將該人保留在團體內,或將其視為團體外的人。在此觀點下,我們也就能理解後面的話:「若你們中二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無論為什麼事祈禱,我在天之父,必要給他們成就。」
同心合意為某事祈禱,這是建設團體的方式。所要求的,也是前面「語錄集」所提議的,是罪人的轉變,即是,使已離開之人回到原位的可能性。如果有穩固的共識,如果團體成員協作生活,同心合意,那麼祈禱就能與他人共融,並把遠處的人引回團體。「那裡有兩個或三個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他們中間。」
我們不要輕視這句話。僅在尖塔的陰影下加入耶穌的名是不夠的。這不是我們在堂區進行的聚會。因耶穌的名聯結在一起,意味著與祂成為一體,意味著兩個或三個人與耶穌緊密地聯結在一起,他們是真正且真實的團體,相互關愛,相互聯繫,共同合作,友善相處。
哪裡有這樣的小團體,他們就是真正因耶穌之名聯結在一起,耶穌就在他們中間。教會的中心是耶穌。一切都圍繞著祂,都基於祂,祂是團體的中心,因為祂是每個人心中的焦點。從這中心,即耶穌,獲取力量,以寬恕罪過開始,去建立良好的關係。
伯多祿問:我應該寬恕多少次?他認為說七次已經是誇大了,但是耶穌加上了個倍數以表達無數次;即七十個七次。比喻告訴我們,慈悲的天主一開始就寬恕了我們,而被寬恕的基督徒有機會像上主一樣行事,也就是,去寬恕。如果被寬恕的基督徒不踐行寬恕,那麼他就有失去一切恩賜的危險。因此,有關教會的講道的結語是:如果我們不踐行寬恕,如果我們不像天父那樣生活,我們就有失去天主的寬恕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