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Claudio Doglio 神父的視頻及視頻的抄錄
督利奧神父是意大利人
聖經學者 米蘭神學院的教授 寫作了不少關於聖經的書籍。
8. 有關天國的比喻
《瑪竇福音》的中心講道是我們在第13章中看到的比喻式的講道。它之所以是中心講道,是因為總共有5個講道,而它是第3個。
第一個有序的講道——「山中聖訓」,對應於第五個有關末世的講道,後者提及了故事的實現。第10章中的第二個講道,是有關使命的講道;耶穌派遣祂的門徒,祂為他們指明道路, 並指示他們以自己日常的裝備上路。此講道對應于第18章的有關教會的講道, 聖史在後面這個講道中收集了耶穌對教會內的生活的指示。
在這五個講道的中心,我們看到了有關天國奧秘的啟示;7個比喻。 這個數字對聖史瑪竇而言非常重要,他非常注重這些細節,因此,他從傳統資料中找了7個比喻,集合而成,使其達至圓滿。
這些比喻是啟示的話語。「天國的奧妙,是給你們知道,……」「奧妙」一詞在希臘環境中非常普遍,它表示一個秘密的實相,一個啟示,它必須由那些被接納進入這「奧妙」的人來保密。
原希臘詞「μυστήρια」(mysteria)源於象聲詞「mmmm」,我們把手指擋在嘴前以表示沉默。「mmm tery」是保持沉默的地方。詞尾「terion」是常見的詞尾,比如「presbytery」,長老會,長老聚集的地方,「mystery(奧妙)」是保持沉默的環境。 「奧妙」是不可言說的東西,無法說,也不應說。它不是不可理解的東西。 使用「奧妙」一詞來避免回答是錯誤的。有時,非常好奇的孩子會問一些複雜的問題,最終他們被要求沉默,「這是一個奧妙」。這是不正確的。 這「奧妙」是天主的工程,是沒人知道的秘密。它不為人知,是因為它是一個秘密, 因為它是被保留和保護的,然而天主卻啟示了它。基督徒的宣告暗含了有關這奧妙的啟示。
確切地說,借著耶穌基督的德能,我們說,隱藏了幾個世紀和幾代人的奧妙, 現在已經在耶穌內被啟示了。在祂的講道中,祂告訴門徒們:「天國的奧妙,是給你們知道,……」也就是,宇宙之王、宇宙之主天主的工程。「你們的眼睛有福,因為看得見; 你們的耳朵有福,因為聽得見。」你們是有福的,因為你們被給予了這啟示。比喻是耶穌說明啟示的方式。
因為天主的工程很難解釋,所以要用圖像來說明這無法描述的東西。耶穌是一個比喻大師。這些不是簡單的隱喻圖像,而是真實的事件。比喻是一個既觸及現實又能使人更好地理解現實的故事。比喻呈現了一個普通的,日常的現實世界,易於體驗,聆聽者非常瞭解並可以評估。比喻引領人去判斷,每個聽故事的人都有發言權。
許多比喻以以下問題結束或開始:「你以為怎樣?」或者, 「你會怎麼做?」「該怎麼辦?」「那麼這個故事將如何結束呢?」「你以為怎樣?」 這是對話的一種方式。耶穌講比喻以幫助人們理解這奧妙。比喻從一個已創建的,簡單的日常現實開始,並提到了一個啟發性原則。
第一個是撒種者的比喻。種子以不同的方式播種,從而有了不同的出產;這取決於土壤。有的種子落在路旁,飛鳥來把它吃了;有的落在石頭地裡,因為沒有根,很快枯死了;有的落在荊棘中,窒息了;但有的落在好地裡,就結出了豐碩的果實。這比喻是什麼意思? 在所有活動中,人們必須考慮到一些失敗。並非所有播種的種子都能結出果實,因為它可能會遇到阻礙:路旁、石頭地、荊棘,但如果它落在好地裡, 就會結出果實,甚至結出很多果實。這是有關舒適環境的比喻,耶穌把天國比作種子,需要良好的土壤才能結出果實。
上一章展現了令人不適的緊張氣氛,耶穌的話遭到了聽眾的拒絕。門徒可能會有些灰心喪氣,士氣低落:「我們的宣講無濟於事;它不會產生結果。」然而,耶穌的比喻指出,儘管會有失敗,但還是會有結果的。
這個比喻已被基督宗教的傳統所修改,並且其解釋也有所增加。比喻式的解釋可能無法追溯到耶穌本人, 但這是宗徒講道中的一個解釋,它被放到了耶穌口中,因此,在已完成的經文層面,它與學者們所說的出於耶穌本人的比喻,有同等的重要性和尊嚴。
基督宗教經師學派的解釋已經比喻化, 也就是將原比喻轉化為一個平行的故事。比喻式敘述中的所有元素都與現實中的元素相對應。下面是每部分的解釋:種子就是天國的話。凡聽天國的話,而不瞭解的,那惡者就來 把撒在他心裡的奪去;那撒在石頭地裡的,即是指人聽了話,立刻高興接受,但在心裡沒有根,不能持久,一旦為這話發生了艱難和迫害,就立刻跌倒了;那撒在荊棘中的,即是指人聽了話,卻有世俗的的焦慮和財富的迷惑,把話蒙住了,結不出果實。但那些聽了話而瞭解的人(即撒在好地裡的), 結出果實,有結100倍的,60倍的,30倍的。數量巨大!穀物的個人平均產量為5、6、7倍。 耶穌提出了一個巨大的豐收,即使在今天,用盡我們所有最先進的技術手段,也很難達到。這是加里肋亞農民能立即理解的元素。「你誇張了……一粒穀種不可能長出100粒穀子……這是不可能的。」借著這種挑釁,耶穌傳達了天國的訊息。就是這麼小的一個實體,像一顆種子,它會生長。
另一個比喻是芥子的比喻,緊接著是它的「孿生」比喻,即在麵粉中放入小酵母的比喻。它們都是有關成長的比喻。如果一個人想要強調事物的微小,他也可以用灰塵來作比喻,但兩者是有區別的。芥子真的很小,就如手上一個小白點,幾乎留意不到;而一團灰塵可能更小。它們的區別就在於,芥子會生長,轉化,變成植物;而灰塵始終保持不變,一直都很小。種子是會生長的。耶穌有意使用這些生長的圖像來強調,天國是一個不斷成長變化的動態實相;開始時很小,但會長大,變成植物。
芥子是一種可以長到三米的園林植物;它不是雄偉的樹,是一種季節性的植物, 因此,耶穌借此比喻想傳達的訊息是,從小種子到大植物的轉變。有一個成長的過程,天國就是如此。
瑪竇福音另一個獨特的比喻是莠子的比喻。 這裡,我們同樣面臨著成長的問題,但是最突出的問題首先是雜亂。在撒了種子的田地裡,莠子也出現了,它也是一類種子,但它沒有用,它是不長可食用種子的穗; 它看起來很像種子,但卻不是。
如何從莠子中分出麥子? 這個比喻圖像被用來提醒我們教會存在的一種狀況,即是,有好的,也有壞的。 早期基督徒團體有一個印象深刻的經驗,那就是發現團體內也有壞人。不是只有聖人進入了教會。也許剛開始時有一群熱心、堅定、勇敢、堅持的人跟隨了福音,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些人的熱情減弱了,團體的凝聚力消失了。基督徒團體有很好的開始,但卻往下走,最終像世上其他人一樣過活。
瑪竇所指的處於危機中的基督徒團體,不是剛開始的充滿熱情的團體,而是已經疲倦的團體,成員們已經在那條路上走了很長時間,也許有點失望,他們已經退回到世俗的生活,沒有了最初的動力。甚至有可能是,教會內有些人行為不端,他們是嚴重的罪人;罪人存在于教會內。
該怎麼辦?解決辦法不是進行一次大掃除把罪人清除,不是把莠子除掉。要進行這種區分很困難,因為這種劃分不是發生在我們外部,而是在內部。要區分好人和壞人,並除掉壞人,保留好人,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我們都有一點好和一點壞,是麥子和莠子的混合體,每個人都是如此。田地是我們的生命,裡面有好的,也有壞的; 我們的工作不是把好的從壞的裡面分出來,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切都很好,即使可以接受。
瑪竇的論述很嚴肅,他提到一種分離,一種將會發生的必要的分離,這將是上主的工作,它具有末世性,也就是說,將發生在時代的終結。這是最後的實現;在收穫時,就會有分離。同樣,這個比喻也有比喻式的解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一個列表,其中,所有的敘述元素都是參照某些神學實相進行解釋的。「那撒好種子的,就是人子;田就是世界;好種子,即是天國的子民,莠子即是邪惡的子民。」這些是典型的閃族人的表達:天國的子民和邪惡的子民;也就是,真正歡迎天國的宣報的人,以及允許自己被邪惡扭曲的人。
「那撒莠子的仇人,即是魔鬼;收穫時期, 即是今世的終結;收割者即是天使。就如將莠子收集起來,用火焚燒;在今世終結時也將是如此。」這是關於最終實現的末世性宣告。「人子要差遣祂的天使,由祂的國內,將一切使人跌倒的事,及作惡的人收集起來,扔到火窯裡;在那裡要有哀號和切齒。那時,義人要在他們父的國裡,發光如同太陽。」這是一個典型的「默示錄」公式;宣告將有分離,但發生在今世的終結,將由天主親自來完成。
相同的分離的圖像也出現在第七個比喻中,這是一個撒網的比喻。天國就像撒在海裡的網,網羅各種東西,但最終也會有分離;漁夫把網拉上岸,並開始分揀,把好的放進器皿,把壞的扔掉。這是世界終結時會發生的事情。
在關於莠子的比喻式解釋與第七個比喻之間,瑪竇又插入了兩個他所獨有的比喻,另一對「孿生」比喻:即寶貝和珍珠的比喻。天國好像是藏在地裡的寶貝;人找到了,高興地去賣掉他所有的一切,並買下那塊地為保有那寶貝。天國又好像一個尋找寶貴珍珠的商人,他一找到最完美的那顆珍珠,就賣掉其他一切,去買了它。天國是寶貝,是珍珠,是巨大的財富。找到天國的人願意失去其他一切,因為他因著找到更多而不會失去任何東西。這不是犧牲的問題,而是接受寶貝可以 使其他任何犧牲更易於接受,更合乎邏輯;因為還有更大、更美麗的東西。
這是門徒們在耶穌內發現寶貝的經驗;是教會內在掙扎的經驗,成長的經驗。天國的奧妙是成長、寶貝和苦難,需要分辨、分離,以及對未來「實現」的警惕。
與以往一樣,《瑪竇福音》中的講道以非常相似的公式作結:「耶穌講完了這些比喻,就從那裡走了。」但在這結尾之前,有一段非常有趣的「編者按」:耶穌問祂的門徒:「這一切你們都明白了嗎?」他們說:「是的。」祂就對他們說:「為此,凡成為天國門徒的經師,就好像一個家主,從他的寶庫裡,提出新的和舊的東西。」這看起來很像聖史的自畫像,一個已經成為天國門徒的寫作者,他歡迎天國的奧妙,從而擁有珍寶。他就是那位家主,是負責基督徒團體的長老,這團體繼承了舊的和新的東西,即是,世俗的傳統,以及他從珍寶中提取的耶穌的「新」。
現在,另一個敘事部分開始了,長達兩章,從第14章到第17章。然後在第18章,我們將看到第四個講道,即有關教會的講道。在這個敘事部分,我們與以色列決裂,與猶太權威有強烈的對峙,耶穌決定離開本國,退到北部地區。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 這是一個地理上的離開,為向萬民傳教拉開了序幕。正是在外邦地區,在斐理伯的凱撒勒雅境內, 耶穌宣佈建立自己的教會。建立教會的第一個要素是信實的門徒;西滿,後來成為伯多祿,在他之上,耶穌開始建立自己的教會。天國的奧妙就在於,它是一個不斷成長的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