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Claudio Doglio 神父的視頻及視頻的抄錄
督利奧神父是意大利人
聖經學者 米蘭神學院的教授 寫作了不少關於聖經的書籍。
7. 奇跡與聖召
「山中聖訓」之後,《瑪竇福音》繼續回到有關耶穌的敘事部分。我們已經知道,第一部福音是圍繞五個大講道來編寫的,每個講道前都會有敘事部分。
第3、4章描寫的是耶穌的公開傳教生活;然後它以嚴肅而有序的講道開始,這部分占了3章的篇幅,從第5章至第7章:在「山中聖訓」中,我們發現了偉大的「真福八端」和「天主經」。
在第8章的開頭,聖史用了一句標記性的經文:「耶穌從山上下來,有許多群眾跟隨祂。」第8、9章,將「山中聖訓」和第10章有關宗徒使命的講道隔開,我們可以看到其中收集了許多奇跡故事。
這是體現聖史瑪竇編寫特點的另一個例子,也就是說,他按照自己的標準來編寫宗徒傳統,用故事和語錄「loguia」來構寫。在他收集一系列的細節來構寫一個偉大而有序的講道時,他也收集了一系列的故事來構寫這一(敘事)部分;其中描述了10個奇跡,一個接一個,但其實只有9個故事,因為最後一個故事包含了兩個奇跡。這一系列的奇跡故事是以「3+3+3」的形式展開的。在每3個故事之間,插入了一小段有關聖召的情節敘述或講話。
這種收錄方式很有趣;我們通常不會插入這一段,因為,按照禮儀的習慣,我們是分別去讀這些經文的,一次一段敘述,不會留意連接部分。我們很少會連續讀完整部福音,因此,如果不連續讀,我們會錯過整段連接部分的敘述。然而,它們恰恰是整個奇跡集的有機組成部分,並且,故事間的關係對於整個奇跡集是很重要的。
「耶穌從山上下來,有許多群眾跟隨祂。」然後,開始了這些奇跡。耶穌不僅在言語上有力量,在行為上也有力量。耶穌以事實證明祂的話可以治癒。治癒麻風病人;治癒百夫長的僕人;治癒伯多祿的岳母。然後,故事暫停。插入一段與宗徒聖召需要有關的敘述。接著,他又回到故事描寫:耶穌平息風浪;治癒附魔的加達辣人;治癒癱子。暫停。有關使命的場景:召叫瑪竇,與罪人和稅吏同桌共餐。然後,又回到奇跡故事上。
治癒患血漏病的婦人,復活會堂長的女兒;治好兩個盲人,治癒附魔的啞巴。最後是一個綜述性的「公式」,總結了耶穌的典型行為。有關聖召的敘述串起了這一系列耶穌治癒困於各種問題的人類的驚人行為,標記出其連貫性。
我們想知道,為什麼編者要在奇跡故事間插入關於聖召的情節,包括第9章第9節,講述了他自己的聖召。瑪竇福音這樣描述這個聖召:「耶穌從那裡前行,看見一個人在稅關那裡坐著,名叫瑪竇,對他說:『跟隨我!』他就起來跟隨了耶穌。」一個故事縮減為最少的文字,幾乎只有動詞,沒有特殊的形容詞或描寫,也沒有副詞。耶穌看見一個人,名叫瑪竇,這是聖史的名字。這應該是一個自傳故事,但它的文字量被減少到最低限度。
祂「看見一個人在稅關那裡坐著」,因此,在一個確切位置,躺著一名有罪的稅吏;他是羅馬帝國的合作者,與敵人、入侵者羅馬人為伍,並以他們的名義收稅。當然,他這樣做是為了賺錢。這些人被鄙視的事實告訴我們,人民的態度是腐朽的。羅馬人為某個地區確定一個稅收總額,他們與當地某個人簽訂收稅合同,此人必須很瞭解他的人民,可以讓他們納稅。那時,瑪竇和羅馬國庫之間簽定了合同,他每年必須上交一定的稅額,剩下的都歸自己。自然,這是一個受羅馬士兵保護的職位,但在邏輯上,應該會受到該國居民的憎恨。
對人民而言,那些選擇成為稅吏的人,已經妥協,放棄了尊重和團結人民。他們想要賺錢,並接受被同胞憎恨,只是為了掙錢。耶穌看見一個人坐在稅關那裡,祂說:跟隨我。一個動詞短語。這不是描述事實的一個簡單紀事,而是一種神學綜述。一個詞或短語,就足以改變一個人的生命。「他就起來跟隨了耶穌。」他是坐著的,聽到耶穌的話,他起來跟隨了祂。
這些必要的措辭,包含了講授教理的意圖。這裡是對生命中的改變的簡要描述。因著與耶穌相遇,瑪竇的生命發生了改變。他不僅改變工作,而且改變了整個思想。像他這樣靠賺錢為生的人,離開了他原來的世界,並開始了傳道工作,一個免費的福傳服務,也成為了另一個人。
讓我們問問自己,為什麼編者,瑪竇自己,要在所有奇跡故事間插入這個情節。我一問這個問題,答案就顯而易見了。問題在於提出問題。如果我只是讀這情節本身,然後從上下文去推斷,那麼我就無法明白這個問題。相反,如果我可以從他的編寫結構看到第8、第9章的整體,那麼我就能注意到這個細節。瑪竇的聖召是一個真實的奇跡;敘述者,福音的隱性作者,他說像我一樣的人已經離開了稅關,起來跟隨了耶穌,這是一個奇跡。
耶穌的話創造了奇跡。之前,祂剛治癒了癱子,之後,祂又復活了死人……在中間,一個罪人成為了福傳者。這也許是另一個更大的奇跡。人性上,他是癱子:在道德上,由於他的態度,他已死。「跟隨我」,是一句創造性的話,它創造了生命,使這個人性上的癱子起來。我們不要忘記,「起來」是用來描述復活的動詞。
在希臘人看來,瑪竇「起來」的事實聽起來像是在說他已經復活了。他已經為新的生命而復活,他已經轉向新的生命,他已經成為另一個人。為確認這種將聖召視為奇跡的想法,讓我們對比一下這節經文與第8章第14、15節所描述的另一個非常短的奇跡故事。那是關於治癒伯多祿的岳母的故事。對治癒病人的奇跡的描述,套用了完全一樣的「公式」。
首先是一個表示移動的動詞:耶穌「來到」伯多祿家裡。它與第9章中的「從那裡出去」相對應。主語是耶穌,祂是主動的,一切緣於祂「看見」。「耶穌看見伯多祿的岳母」,「耶穌看見一個名叫瑪竇的人」。耶穌看見一個人,並且祂瞭解此人的狀況。耶穌所見之人處於灰心的狀態,她很沮喪。這位婦人發著高燒躺在床上,那個人坐在稅關那裡:「躺在」——「坐在」;「病人」——「罪人」。這是灰心沮喪的狀態,耶穌看見人類處於這種狀態,祂不需要任何人來告訴祂,沒有人解釋,也沒有人要求。這些都是祂主動的,祂看見了人的需要,並施與干預,展現了憐憫。「祂摸了她的手」——「他說:跟隨我」。一個近乎聖神的姿勢:手的觸摸;一句近乎聖神的話,像一個緊急要求:「跟隨我。」然後祂得到了結果:「熱症就從她身上退了。她便起來伺候祂。」還有,瑪竇起來跟隨了祂。耶穌的話、動作和憐憫的干預,改變了狀況。病婦起來了,罪人也起來了。他們都起來了。婦人開始侍奉祂,罪人開始跟隨祂。
這是兩個同義詞:侍奉和跟隨;這是宗徒們的動詞。侍奉耶穌,意味著用生命來侍奉祂,也意味著要跟隨祂,就如瑪竇所做,他跟隨了耶穌,但他不僅身體跟隨祂,思想也跟隨祂。他全心把自己的生命放在耶穌的手中,並用其餘生來宣講耶穌,讓他人知道耶穌傳遞給人類的驚人力量。
因此,在這一部分,聖史瑪竇展示了聖召和奇跡。成為基督徒,接受耶穌的話,是一種巨大的干預,是恩賜的果實;是天主的慈悲幫助人們克服困難。
第9章再次以聖召的情節結束:「他一見到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慈心,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像沒有牧人的羊。於是祂對自己的門徒說:『莊稼固多,工人卻少,所以你們應當求莊稼的主人派遣工人,來收他的莊稼。』」「耶穌將祂的十二門徒叫來,授給他們制伏妖魔的權柄,可以驅逐邪魔,醫治各種病症,各種疾苦。」
第10章中,我們看到了《瑪竇福音》中的第二個講道,是有關使命的講道。耶穌召集了十二個門徒,並將祂的能力傳給他們,使他們可以驅魔,以及治癒各種疾病。和之前一樣,講道以編者既定的經文結束,即11:1:「耶穌囑咐完了祂的十二門徒,就從那裡走了,為在他們的城裡施教宣講。」
這是對福音第二大講道結束的提示,這一部分也是由敘事和講道(語錄集)組成。第8、9章敘述聖召和奇跡;第10章是有關使命的講道;然後第11章再次開始了一系列敘述性故事。在第11章中,緊張的氛圍開始了,因為以色列民拒絕耶穌的教導;首先是從加里肋亞城開始,那裡的人看見了耶穌所行的奇跡,但他們卻不相信祂的話。有些人接受了,但其他人卻封閉自己並拒絕。
在這樣的背景下,聖史插入了喜樂的讚美詩,其中,主耶穌讚美天父,因為天父向小孩子啟示了祂的計劃。只有「子」,即耶穌認識天主——在天之父;只有耶穌可以使人認識天主;只有通過耶穌,才能觸及天主。這啟示性的講道以一個邀請結束:「凡勞苦和負重擔的,你們都到我跟前來,我要使你們安息。你們背起我的軛,跟我學吧!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這樣你們必要找得你們靈魂的安息,因為我的軛是柔和的,我的擔子是輕鬆的。」
這是耶穌的「新」。「背起法律的軛」是拉比們常用的表達,用以描述成為門徒:承諾遵守法律。要達至耶穌的狀態,就是要消化吸收祂這個人,歡迎祂進入我們的生命。這種狀態使人變得容易且輕鬆,因為努力將由耶穌來完成。人們常被無法承受的法律重擔壓垮,因為他們孤單一人。你們沒有辦法做到,「到我跟前來」,「來」,「與我聯結,生活會變得容易。」這是一個響亮且持久的宣告;成為基督徒,與耶穌聯結,是容易的、甜蜜的、輕鬆的。生活變得容易,你可以更好地去面對它。你會發現,履行上主所提議的法律是可能的。他來釋放,來給予寬慰,給予技能和力量。祂不是來廢除,而是帶來寬慰和力量。「來到我跟前,我會使你康復。」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講道,借此瑪竇也能講述自己的經歷。「我是被踐踏的,我感到疲憊;但背起耶穌的擔子,我站起來了。我跟隨了祂。我的生活變得甜蜜而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