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Claudio Doglio 神父的視頻及視頻的抄錄
督利奧神父是意大利人
聖經學者 米蘭神學院的教授 寫作了不少關於聖經的書籍。
5. 真福八端
《瑪竇福音》關注的是耶穌這個人物形象,祂是新以色列。在耶穌身上應驗了對古代以色列民的應許。其實,聖史瑪竇是從耶穌這個人,他的生活以及他的公開傳教工作,來說明古經的應驗的。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他的敘述是圍繞5個偉大的講道而展開的,另外加上敘事部分,以及前後兩個要素:前言,介紹耶穌的嬰兒時期;結尾,記述主耶穌的苦難、死亡及復活。福音前兩章敘述了救世主童年時期的一些場景。從第三章開始,祂的公開傳教生活開始了。
前兩章是《瑪竇福音》所獨有的,也就是說,它們是編著福音的經師學院所附加的闡述。從第3章開始,其內容就是對觀福音所共有的,對觀福音:《瑪竇福音》、《馬爾谷福音》、《路加福音》。實際上,《馬爾谷福音》是從洗者若翰的講道開始的,而《路加福音》和《瑪竇福音》是從耶穌的童年開始的。當然,瑪竇與路加是以自己獨有的方式來敘述童年期的,它們沒有共同之處。
所以從第3章開始,才是三部對觀福音所共有的內容。也就是說,他們對以前的教會傳統進行了反省。這意味著三部對觀福音都整理了宗徒資料,這些資料有可能已經是書面形式的,但肯定也以某種既定的口頭形式傳播。聖史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編輯。我們說的是最後的編輯者,他按照聖史的神學意圖,通過編譯,創建連接,添加,刪除和移動來創作同質的故事。
在《瑪竇福音》的第3和第4章中,重現了對觀福音所共有的敘述。以洗者若翰的講道開始,然後是耶穌來到約旦河受洗,接著祂退到曠野,為選擇正確的方式來扮演好默西亞的角色。關於試探,瑪竇和路加都描述了。瑪竇呈現的是一個教學式的場景,他把三次試探放在一起,耶穌三次引用《申命紀》中的經文來回應這三次試探。《申命紀》中描述了以色列民在曠野裡的處境,以及面對此處境他們失敗了。然而,新以色列,即耶穌,祂勝利了,祂選擇得當,沒有屈服於誘惑,而是選擇了天主的道路。然後,祂返回加里肋亞,並開始祂的傳教工作。
瑪竇增加了一段依撒意亞先知的話,這是他的寫作特點,以強調「這就應驗了依撒意亞先知所說的話:那坐在黑暗中的百姓,看見了浩光。」按照瑪竇的描述,加里肋亞人民聽了耶穌的講道後,終於看見了救恩的光明和新的可能。並且,第一批門徒熱情地聽從了主的召喚。耶穌開始教導和治癒,然後我們來到第5章,第一個偉大的講道開始了。
它被稱為「山中聖訓」,內容包括了第5-7章。這是五大講道的第一個,它歸納了福音的「新」。因此,第3-4章為敘述性介紹,隨後是大篇幅的論述,即大講道。在第7章,講道以一個固定句式結尾,聖史強調:「耶穌講完了這些話,群眾都驚奇他的教訓。」「耶穌講完了這些話」是個可套用的公式。這個公式被使用了5次,在每個講道的結尾,以表明每一部分的結束。因此,第一部分結束于第7章。
從第3到7章,是一個大段,由敘事和耶穌的話組成。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寫作提示,這表明聖史瑪竇按照自己的標準收集編輯了這些資料,所以整個山中聖訓是經過編輯的。人們很難記得耶穌在某個具體環境中的講道。那不是一個有組織的演講,而是某個語錄片段。
耶穌的講道會很自然地重複,並且用短句表達。我們稍微想一想,就能明白其中緣由。耶穌不是一位在學校教學的老師,祂沒有固定的聽眾,因此,祂不能開一個系列課程,從第一課開始,然後在接下來的聚會中繼續展開祂的課程內容。
祂的巡迴講道,使祂不停地換聽眾,換地方。他找到了不同的人,人們聽說祂後從其他地方來找祂,所以,祂不得不從頭開始講。祂不能只是簡單地繼續祂的講道,而是要重複祂認為更重要的內容。重要的訊息被提出,並且被不斷地重複。這也很重要,因為,有一個信仰團體,即門徒,一直跟著祂。
當人群改變時,門徒沒有變。相同的講道,他們已經聽了無數次,由此,他們記住了這些內容。這些話已經以非常強烈的方式定格在他們的記憶中。然而,可以理解的是,重複的口述,雖然講的是相同的內容,但是在表達、圖像或者結構上有所變化,所以,不難理解為什麼這些內容會有細微的差別。
耶穌講道的第二個特點是公式化的短句。它們易於記憶,並能引起注意、聯想和興趣。別忘了,古人沒有擴音器,所以,在戶外與一大群人說話特別困難。
你無法平靜地以正常的語調,進行長時間的講話。要長時間在露天的場地進行公開演講,你需要提高聲音,幾乎要用喊的,如果有人嘗試這樣做,很快就會意識到要用短句。它們變成了訊息箴言,它們是口號,這就是為什麼耶穌的講道會以這種方式編排。這些宣講以公式、箴言、智慧準則的形式被宣告,用源語言很好地編寫而成。它們必須是有韻律的,甚至是押韻,就如我們的諺語;這樣,那些聽到它們的人,就會感到驚訝,並輕鬆地記住它們。由於必須不斷重複耶穌所說的話,所以能很輕鬆地改寫主所說的兩三句話,這也有利於門徒們的記誦,
從而形成了宗徒傳統。也就是說,宗徒們記住了耶穌的教導,並在祂的逾越,即祂的死亡與復活之後,開始講述祂的所行所為,並且重述祂所說的話。他們逐漸形成了敘事加語錄的形式風格。每一篇語錄其本身都是真實存在的。「語錄體」可以是一個詞,一個短語,一個表達,一個圖像描述,或者是一個獨立的言論,它不同於「敘事體」,而是一種獨立的體裁。
門徒們已經記住了很多,先是以口頭的形式重述,然後收集成冊。當聖史瑪竇撰寫福音時,他已經掌握了大量資料,包括我們提到的「語錄」,即上主的語錄。根據這大量口頭或書面的語錄集,即上主的語錄集,出版者聖史從中選取一些語錄,把它們放在一起,編成有序的講道。因此,聖史創作了這五個講道,寫成了第一部福音。
我們已經說過,「山中聖訓」是從第5章開始的。在這篇長達3章的語錄集中,聖史瑪竇收集了許多「語錄」,進行了編輯。他把傳統資料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創作出了耶穌有計劃的講道。這第一個偉大講道的開篇,是真福八端。
讓我們讀一讀第5章的開頭:「耶穌一見群眾,就上了山,坐下;祂的門徒上祂跟前來,祂遂開口教訓他們說: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接著說完了八端真福。
這段的第一句話令人想起了「山」。耶穌上了山,這就是為什麼傳統上我們稱之為「山中聖訓」。地理細節具有神學價值。提到「山」,並不是簡單地因為耶穌爬上了一座山,而把山作為一道風景來描述,而是出於神學上對舊約的參考。西乃山是座超群的山。
天主降到山上與梅瑟會面,將其視為傳遞者,把盟約及以色列的法律交給他。有人說,在《瑪竇福音》中,耶穌就是新梅瑟,祂頒佈了新的法律。然而,我會說情況有所不同,因為梅瑟上山去接收法律,而耶穌,上山去頒佈法律。因此,耶穌不是以梅瑟的角色出現,而是作為天主自己出現。耶穌是化作人的智慧,祂坐著,就如智慧坐在寶座上。祂是至高無上的主。門徒們靠近祂。無論如何,是門徒們扮演著梅瑟的角色,他們靠近耶穌去接收祂的啟示。
山是與天主相遇之地的象徵。「山中聖訓」揭示了耶穌是天主,祂不僅頒佈新法律,而且使盟約得以實現,完成了之前的應許。現在,祂帶來了圓滿、新,也就是祂自己。真福八端是宗徒傳統起草的文選。我們在《路加福音》也可以找到相應的內容,但只有四端,而《瑪竇福音》有八端。這意味著第一位聖史已經對這些文本進行了特別的潤色。
我們不能問有四端還是八端。從耶穌經常在講道中使用「真福式」的句式來看,也許會有更多端。這是一種表達技巧,是一種祝賀的方式。我們也多次使用形容詞「快樂」來表示感歎。比如,「祝你快樂」,「祝你們快樂」,因為某些非常重要的事情發生了,我對此表示讚賞、欽佩和祝賀,「我祝賀你」,因為你是多麼幸運。
因此,真福的重要因素不是人的品質:神貧的人、哀慟的人、溫良的人,而是應許,是那些「因為」決定了「有福」。你「有福」,不是因為你是「神貧的人」,而是因為「天國是你們的」。其重要因素是「天國是你們的」。這就是福音。天主是全能者,是王,是天地之主,祂就在你身邊:「你有福了……」在其他句式中,我們常發現一種「被動將來時」:「你要受安慰」,「你要受憐憫」,還有「你要得飽飫」。通過這種「神聖的被動」,天主的作為得到了強調。是天主,要安慰他們,要使他們成為地上的繼承人,要憐憫他們。
天主降福人類的作為,從現在開始,直至永恆;這才是「有福」的原因。你是幸運和有福的,因為天主就在你身邊,祂安慰你,祂將土地作為遺產留給你,祂使你得飽飫,滿足你的生活,以憐憫對待你。天主向你顯示祂自己,並稱你為祂的子女,也就是說,祂收養了你,你是祂家庭中的一員。這些才是「有福」的原因。這些「公式」是對好消息,即福音的綜述。
因此,第一端不是對應一個道德義務。它不是說,一個人要神貧,才能進入天國。說一個人必須為正義承受悲痛和迫害,是荒謬的……這沒有意義。「真福」不是道德義務,而是發生的條件。
為更好地瞭解「真福八端」,我們必須珍視宗徒們的福音宣講,也就是,耶穌帶來的基本訊息。耶穌提出了一個最重要的內容,即是,由於天主的作為,我們人類才能以某種形態生存於世上。
因為天主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才能認識到自己是貧窮的。這不是關於「成為貧窮」的問題,而是關於「認識自己的貧窮」的問題。神貧,是指一個人的意識匱乏,人的局限。我們能夠面對悲痛,我們可以變得溫良:我們無需爭鬥,因為天主將土地留給我們作為遺產。我們擁有所需的一切。我們可以停止爭鬥。我們可以首先尋求天主的正義:饑渴慕義。我們可以憐憫他人,因為天主憐憫了我們,把如此偉大的愛傳給了我們,使我們有能力去愛。我們可以心靈潔淨、簡單、透明、乾淨,只看向天主,因為天主要使自己被看見。我們可以締造和平,建立良好的關係,因為我們也成為了天主的子女。我們也能面對任何迫害,因為天上地下的全能之王就在我們身邊。
「山中聖訓」開始於美好的宣告,它告訴我們,因天主的作為,我們可能獲得幸福;它是耶穌的福音的綜述:你是有福的,因為天主就在你身邊。你可以獲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