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Claudio Doglio 神父的視頻及視頻的抄錄
督利奧神父是意大利人
聖經學者 米蘭神學院的教授 寫作了不少關於聖經的書籍。
10. 有關以色列的拒絕的比喻
「耶穌講完這些話以後,就離開加里肋亞,來到約旦對岸的猶太境內。」至此,《瑪竇福音》第19章開始了。我們知道這是一句典型的過渡句,聖史借此指出第18章有關教會的講道已經結束,而最後部分就要開始。最後的對耶穌受難前相關事件的敘述,為最後一個偉大的講道,即有關末世的講道,拉開了序幕。很快,我們會發現,在第18章之後的第19、20、21、22章中,聖史瑪竇遵循了傳統的講道方式,即按照馬爾谷福音的記述方式,淡化了從加里肋亞到耶路撒冷的旅程,而強調了一個重要的改變。
耶穌抵達耶路撒冷造成了特別緊張的氣氛。在第21章的開頭,瑪竇按照傳統的方式敘述,耶穌以默西亞的身份進入耶路撒冷。來了許多群眾,他們認出祂就是默西亞,視其為達味的繼承人,並為此而歡呼;他們希望祂復興君主制王國。他們以世俗的觀念相信祂,寄希望于政治行政自治,希望報復那些入侵和壓迫他們的羅馬人。耶穌以象徵性的姿態到來,故意派人去尋找驢駒,然後騎著這簡單的鄉村動物到來,這是一個與一般軍事領袖完全不同的形象,大將軍往往是騎著白馬凱旋而歸。
耶穌效仿先知所說,以農民的身份,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而來。瑪竇特別注重舊約的聖經傳統,他明確指出:「這事發生,是為應驗先知所說的。」
他並沒有說這是匝加利亞先知的話,但我們知道這句話引述自《匝加利亞先知書》第9章第9節:「熙雍女子,你應儘量喜樂!……看,你的君王到你這裡來,他是正義的,勝利的,謙遜的,騎在驢上,騎在驢駒上。」「他是你的君王,他是溫和謙遜(meek)的」,瑪竇特別喜歡這個形容詞。他將它用在真福中:「溫良(meek)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他也將它用來形容耶穌,耶穌說:「跟我學吧!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meek)。」現在,借著匝加利亞先知的話,他提出,國王默西亞應該是一個非好戰、非暴力的人,他不是以軍事將領的身份到來,他不是人民所期望的國王,不是革命領袖,不是組織叛亂以反對羅馬的人。他是謙遜溫順的國王,騎在驢駒上。「驢駒上的國王」是一個出戲,是一個圖像,它必須打動人並傳達新風格。
因此,耶穌某種程度上接受了大眾的認知,即祂是默西亞。因為,事實上祂就是默西亞,但是祂以驢駒的挑釁姿態,挑戰了人們對權力、力量、戰爭、暴力的意識。畢竟,祂的到來衝擊了當時的局勢,而最初時刻的歡呼聲很快就為衝突留出了空間。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聖史記述了耶穌在聖殿和撒羅滿門廊,與拉比們,即以色列的宗教權威,進行討論。撒羅滿門廊是一個很長的門廊,沿著聖殿廣場的整個東側而建,各學派、各團體的拉比和門徒們在這裡會面。耶穌樂於與這些權威討論神學和法律正典的問題。
在向耶穌提出的各種問題中,由馬爾谷最先作見證的傳統敘述了有關謀殺者佃戶的比喻。瑪竇遵循了此傳統,記述了這個比喻,但又增加了兩個,這是重要的元素。聖史瑪竇一邊遵循對觀福音的傳統方案,一邊將自己的資料與其他文本整合在一起。因此,有關拒絕的謀殺者佃戶的比喻增至三倍,變成了三個有關拒絕的比喻。
他把兩個兒子的比喻放作第一個,把宴會賓客的比喻放作第三個。通過這三個比喻,瑪竇創作了一個悲情的救贖故事,即是,救贖不幸遭遇某些人拒絕的故事。讓我們從第21章中的兩個兒子的比喻開始,即從第28節開始,每個比喻都是一個挑釁,一個邀請,邀請我們站在聽眾的立場上去對話,去回答。
而且,事實上,耶穌從一個問題開始:「你們以為怎樣?告訴我你的想法,對我所說的做一個判斷。從前有一個人,有兩個兒子,他對第一個說:孩子!你今天到葡萄園裡去工作吧!他回答說:我不願意。但後來悔悟過來,而又去了。也許,對第二個兒子,他也說了同樣的話,第二個兒子回答說:主,我去。但他卻沒有去。」兩個兒子的反應不同。他們不一致。他們的言行不一致。一個說「我不願意」,但卻悔悟過來,而又去了。另一個,嘴上說「主,我去」,但卻沒有遵照父親的指示去工作。
這是家庭生活的一個小場景,是相當普遍的經驗。顯然,耶穌已經賦予了它重要的神學價值,並問這些權威:「二人中哪一個履行了父親的意願?」在這種差異中,誰回應並實現了這項工作?是第一個兒子,他雖言語上拒絕了,但事實上,他還是按照父親的要求去工作了。耶穌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稅吏和娼妓要在你們以先進入天國。」
這是一句嚴厲而刺耳的話,至今仍銘刻在許多福音聽眾的心中。「稅吏和娼妓要在你們以先進入天國」,但誰是耶穌的說活對象?祂是對以色列的權威說,對那些不接受祂講道的人說;緊接著,祂進一步指出,他們所不接受的講道,就是在耶穌之前的洗者若翰的講道。「若翰來到你們這裡履行了正義,你們,耶路撒冷的權威,仍不相信他,稅吏和娼妓倒相信了。」他們已經改變了,他們不再是稅吏和娼妓。他們知道自己錯了,並聽從若翰先知的話,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相反,你們已經看到了這些,但你們至今仍不悔改。那些話對你們不起作用。你們說願意,但卻不改變;所以,那些改變的人,可以進入天國。
稅吏和娼妓可以先進入,不是因為他們是稅吏和娼妓,而是因為他們歡迎這訊息,並且已經改變。可能有些人仍無動於衷,他們給人的印象是已經收到全部訊息,但他們的生命卻沒有任何改變。他們是被拒絕的,被排除在(天國之)外的。第二個,即中間的那個比喻是園戶(即佃戶)的比喻。
這個比喻顯示了耶穌作為講故事者的非凡能力,因為一個有效的比喻必須震撼聽眾,也就是,他們沒有意識到敘述者的講述導向,然後驚訝地發現自己是「比喻中的狼」。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是故事的主角。敘述者以技巧確保聽者無法立刻識別自己的身份,因為,如果他們過早明白這比喻是在講他們,他們就會保護自己,躲起來,比喻就會不起作用。因此,耶穌講述了一個叛逆的農民的故事,他們租了一個葡萄園,但卻不想付租金。就像我們今天要說的那樣,他們有一份種植合同,在最後收穫時,他們必須向園主交付一定數額的出產。耶穌講比喻的對象是耶路撒冷的權威,是由富裕的土地主組成的司祭貴族。他們在加里肋亞有許多莊園,他們與農民之間有矛盾,有時還有叛亂。耶穌講述了一位紳士種植葡萄園的經歷,他知道所有必要的設備,並將其租給農民,然後就離開了,因為他住在別處。到了收穫的季節,他派去了他的管理人員(僕人)。農民造反了。他們不想繳納出產。另一批被派去的僕人遭到了嚴重的毆打,甚至被殺害。於是園主派去了自己的兒子,冒著很大的風險;他以為他們會尊重他的兒子,但是並沒有!這些農民把他的兒子推到葡萄園外,並將其殺害。
比喻以一個問題結束:耶穌問那些權威,那些富有的土地主:「當葡萄園的主人來時,他要怎樣處置那些園戶呢?」他們不可避免地以為自己是葡萄園主,認為耶穌是在維護加里肋亞的農民;他們以為耶穌希望他們說:我們必須原諒這些因不想支付租金而造反的鄉村人民。因此,他們堅信正確的答案是:「他要兇惡地消滅那些兇惡的人,把葡萄園另租給按時給他繳納出產的園戶。」他們給出了判決,但這是一個自我定罪的判決。
他們沒有意識到這是在判決自己。耶穌說:你是對的,這正是必須做的事情,但你們不明白。那些邪惡的兇手是你們。你們不是主人,主人是天主。你們是葡萄園的工人,你們拒絕了天主的使者,並計劃殺死祂的兒子。
神學家們將此類比喻稱為「隱性基督論(implicit Christology)」,也就是,通過這個圖像,耶穌說祂就是兒子,就是主人的兒子,祂是最後被派遣的那一位,是使命的最高權力代表;祂意識到自己將面臨死亡,將被扔出葡萄園,並確信他們將接管一切,以完成他們的革命。在這方面,耶路撒冷遊行隊伍所使用的著名的聖詠經文很適用:「匠人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那是上主的所行所為,在我們眼中,神妙莫測。」
耶穌用這節經文宣告了復活節將要發生的完全逆轉。「你們拒絕了這石頭,即兒子耶穌,將祂扔出,但是天主選擇了祂,將其重新融入,並將祂作為建造新聖殿的基石。」這是你們所說的。這就是將會發生的事,天主的國將由他們中奪去,而交給結果子的人。這些權威的拒絕,只代表了部分以色列,不是整個以色列;他們是一群離訊息很近的領導者。他們拒絕耶穌,並判他死刑。他們將失去控制權和領導權,失去成為以色列的牧人的機會。
天主的國,即葡萄園,將被託付給其他人,給包括以色列在內的所有民族,使他們接受天主的工程。拒絕的第三個比喻,是有關婚宴賓客的比喻,是瑪竇特別修飾過的比喻。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宴席,而是一場婚宴,是國王為兒子準備的婚宴。賓客不僅拒絕了邀請,而且毆打或殺死了那些傳達婚禮邀請的人。他們毆打或殺死了那些傳達婚禮邀請的人,這是一種誇張手法。他們是婚宴的信使,他們已經準備好了,他們被拒絕並被殺害了。我們可以從這第三個比喻知道,宗徒們將發生什麼事。
在這三個比喻中,瑪竇以某種方式將救贖的歷史分為三個階段。在耶穌之前,洗者若翰和所有其他先知都被拒絕了。耶穌作為兒子也被逐出葡萄園。那些在耶穌之後繼續傳達宴會邀請的人說:「一切都齊備了,你們來赴婚宴吧!」他們將遭到拒絕,並被暗殺和除掉。
這種情況反復發生;曾經重複發生過,以耶穌達至頂峰,不幸的是,將來還會繼續重複。最後還增加了一個很重要的細節。第一批賓客沒有接受邀請;其他每個人,無論好的還是壞的,都進入了婚宴。瑪竇很清楚,教會中不是只有好人,很不幸,還包括一些沒有完全信服和行為不端的人。
這種態度在比喻中表現為沒有穿婚宴禮服,這表示沒有相應的生命。國王進入婚宴,看見有一個沒有穿婚宴禮服的人,便對他說:「朋友(這裡用的不是『filos』一詞,而是另一個帶有嚴苛語氣的的希臘詞,就像是在說:呃,你在這裡?這不是關愛的稱呼,而是在說:你以為你是誰?你為什麼來這裡?)」「你怎麼到這裡來,不穿婚宴禮服?」那人默然無語。
這裡的訊息是,進入教會不足以確保你得救。一個人有可能被扔出婚宴。如果沒有相應的生命,如果沒有完全遵循福音的教導,那麼,已經進入的事實,就不能成為充分的保證。「國王遂對僕役說:你們捆起他的腳和手來,把他丟在外面的黑暗中:在那裡要有哀號和切齒。因為被召的人多(被召的是眾人),被選的人少(被選的是那些真正接受邀請的人,很不幸,他們是少數)。」
拒絕的危險仍繼續存在於教會之中,這也是瑪竇的團體正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