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Claudio Doglio 神父的視頻及視頻的抄錄
督利奧神父是意大利人
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若望福音
《羅馬書》——第一部分
觀衆朋友們,在此向你們致以誠懇的問候。
通過這次講談,我們開始了一個新系列的聖經書籍的介紹。我們已經看過了四部福音和《宗徒大事錄》,現在,我們將反省保祿宗徒的書信。在新約中,保祿書信占據了很大一部分。有14封書信與宗徒有關。
新約聖經正典呈現給我們的第一封書信是《羅馬書》,它是保祿的著作中最長、內容最豐富的一封書信。通過《羅馬書》,我們開始瞭解這位外邦人的宗徒,一個篤信宗教的猶太人,實踐宗教的法利塞人,致力于研究法律,是一位法學士。塔爾索的掃祿在公元5到10年之間,出生于塔爾索,這是基裏基亞的一個城市,現今在土耳其南部。但掃祿是在耶路撒冷的加瑪裏耳辣彼的學校裏長大,加瑪裏耳辣彼是法利塞人學校的偉大人物之一。掃祿接受了嚴格遵守猶太法律的訓練。
也許耶穌在世時,他就認識他(耶穌),但只是擦肩而過,或有時在聖殿遇見他。像保祿這樣的人,可能是法律教師,他向耶穌詢問關于誡命,關于最重要的誡命的問題,或者其他類似的問題。但是,與耶穌的真正相遇,不是發生在主耶穌在世的時候,而是在祂復活之後。
保祿一開始很厭惡宗徒們的傳道;他認爲他們是愚蠢的、無知的、容易受騙的人,跟隨了一個騙子。他激烈地捍衛猶太人的傳統,用盡全力與他們鬥爭,是一個激進的迫害者。今天,我們甚至可以稱他爲原教旨主義者,如果不是恐怖分子的話。他是一個宗教人士,但有錯誤的宗教觀。他如此執著于自己的想法,以至于以信仰和捍衛自己觀點的名義實施暴力。他迫害宗徒,組織謀殺斯德望,甚至想攻擊在國外的其他基督門徒,比如,在大馬士革的門徒。
正是在去大馬士革的路上,主耶穌以强大的力量進入了他的生命。那時,塔爾索人掃祿遇見了復活的耶穌,他的生命發生了變化。那一刻,他意識到耶穌是對的,因此,他錯了。他需要幾年的時間來重新聚焦這個情况,因爲這是一個全然的改變。他必須從頭開始重新思考他的整個教義。一個法利塞人要皈依福音,一個法學士要成爲基督門徒,他必須完全改變自己的觀念。然而,他所精通的那種神學、文化,以及他豐富的聖經知識,將幫助他成爲基督的門徒,成爲外邦人的博士,成爲基督教會傳統中的第一個偉大的神學家。
保祿在幾年令人震驚的使命之後,被巴爾納伯所接納。巴爾納伯將他介紹入安提約基雅的團體,並讓他開始基督徒的傳教工作。保祿開始培訓他人,傳播他的經驗。從安提約基雅開始,他的傳教面向世界,先是與巴爾納伯和馬爾谷一起,然後與息拉、弟茂德和路加一起,開始了建立新團體的使徒之旅。在塞浦路斯、安提約基亞和希臘幾個城市,保祿建立了基督徒團體,這些團體不斷倍增,並且在信仰上得到了加强。
我們可以確定他歸化的時間是在公元36年,而《羅馬書》的寫作時間是在公元57和58年之間的冬天。這意味著從在大馬士革路上被耀眼之光照射的時刻起,已經過去了20多年。保祿已是一個50多歲的人,很成熟,20多年來致力于傳揚基督的福音,期間有很多問題,因爲他遇到了很多阻力,特別是出自那些來自猶太世界的基督徒的阻力。我們不能忘記,保祿是猶太人,因爲這是一個基本要素。一個信仰堅定的猶太教教徒,猶太教的教義專家,屬於猶太傳統的保守派。
現在,他的思想在基督的光照下已經成熟。他並不拒絕猶太教,或者我們可以說,他不拒絕舊約,即天主給以色列民的啓示,但他明白,耶穌基督的啓示才是完滿的啓示,使過去所說的得到了明確的應驗;不是其他,而是許諾的應驗。因此,保祿仍然認爲自己是完全的猶太人,因爲他遇見了實現上主對以色列民的承諾的那一位。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明白:這「新」不是完全推翻過去,而是明確的澄清。因此,保祿不得不與那些不能理解的人對峙,甚至爭吵,這些人沒有他那樣的批判能力來加深他們的理解,因而他們被某些情况和某些選擇所阻擋。有幾次,他有機會面對這些情况。
公元49年,在耶路撒冷,召開了一次會議,宗徒們與保祿和巴爾納伯開會,討論要遵循的路綫。教會的支柱,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與保祿和巴爾納伯握手,給他們全權委托,讓他們繼續他們的傳教工作,承認他們是對的,他們可以繼續那樣做,因爲那是正確的路綫。保祿從未去過羅馬。羅馬是帝國的首都,是古代世界最大的城市,是所有文化和所有運動的支點。
幾乎不可避免,基督的宗徒們也會傾向于這個中心,即古地中海文明的基點。所以,保祿想到達帝國的首都,並把基督的訊息帶到那裏,這是合乎邏輯的;但當保祿給羅馬人寫信時,在羅馬已經有了一個基督徒團體,不是他所創立的。《羅馬書》不是保祿寫的第一封信;聖經正典是按照長度來編排這些書信的,不是按照時間的順序。
在那之前,保祿只給他所建立的團體寫信,也就是只寫給他所熟悉的人,以解决特殊問題,應對當時出現的特殊情况。另一方面,通過《羅馬書》,我們發現情况有些不同,因爲收信人並不完全爲保祿所知,最重要的是,羅馬的基督徒團體並不是由他建立的。我們不知道是誰建立的,但是當保祿于公元57年寫信時,他說在羅馬有很長一段時間,有基督徒的傳教和基督徒的團體。他們可能是簡單的信徒,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平信徒,也許是一對夫婦,安多尼克斯和朱利亞,他們把福音帶到帝國的首都,從帝國的羅馬人所聚居的地方開始,從猶太人的會堂開始。在羅馬有許多猶太人,這些猶太人很歡迎耶穌的宣講,承認他是基督。
首都的許多猶太人成爲了基督徒。會堂裏的一些人成爲了基督徒,這使他們中間産生了分歧、爭論、分裂。家庭教會誕生了,拉丁文稱爲「Domus ecclesiae」,意思是教會的房屋,我們將教會理解爲人群,即聚集在一個房屋裏的人。這是一個私人房屋,是某個有錢人的房屋,是一個寬敞的建築,他把其中的一些房間提供給團體使用;在那裏,他們舉行慶祝活動,舉行主日彌撒,幾乎肯定是在周六晚上慶祝,在周六和周日之間的晚上。這成爲了一個典型的晚餐聚會,以紀念耶穌基督的逾越節晚餐,紀念他死亡與復活的奧秘;在聚會中,主持人,宗徒,解釋聖經,使人們與主耶穌有越來越密切的關係。團體從而創建了。
在羅馬,有不同的基督徒團體;今天我們稱之爲堂區,但他們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堂區。他們是按房屋來組織的,一棟私人房屋裏能容納多少人就有多少人,一般50-60人。很難想像在一個私人場所會有更多人的聚會。這些團體在一些有空的人的家裏聚會,形成了基督徒團體的不同單元。我們很容易想像,這些單元小組可能對一些他們並不完全同意的問題有所爭論。
核心小組是由猶太人組成的,但與此同時,許多非猶太人也加入了他們,這樣就形成了有不同意見的混合團體。其中有一些人比較保守,認爲必須遵守梅瑟法律的所有細節;而另一些人則贊成超越梅瑟法律的文字和應用。按照他們的說法,無需遵守所有的特殊法令,因爲基督精神已經克服了某些禁忌。例如:區分肉的潔與不潔。這些不同的意見會産生分歧,或者至少是討論。
雖然保祿不認識整個團體,但他確實認識許多居住在羅馬的基督徒,這一點從《羅馬書》的最後一章,即第16章,可以看出。這是一列名單,一段精彩的文字;其中沒有神學,只是一系列的問候,保祿宗徒用這些問候表明他在這個帝國的首都認識多少人。這也是加强他與這些人的關係的好方法;保祿宗徒溫柔並細心地進入他們的生命,向他們提議福音。
他寫這封《羅馬書》是爲了介紹自己,爲自己前往首都做準備,也是爲了回應羅馬各基督徒團體中正在發生的爭論。他是在一個較平穩的時期寫的;之前的一年,對保祿來說是非常疲憊和沉重的一年,充滿了問題、煩惱、恐懼,甚至動蕩和分歧。現在風暴已經過去。
保祿在公元57年年底抵達了格林多市;這是一個美麗的海濱城市,天氣很好。保祿在那裏作客于一個叫Gaius的人的家中,在那裏度過了冬天,他將這封信口述給名爲Thersus的經師。我們有很多相關信息,甚至是細節方面的信息;它們是次要的,但很有趣,因爲它們幫助我們明白這些信是如何從人們的具體生活中誕生的。在Gaius的家中,在那個冬天,保祿正在思考,我想像他走來走去,向經師Thersus口述他的反省,並試圖總結他自己關于法律的立場,以顯示法利塞人與基督徒之間的思想差异。
在背景中,保祿正在談論他自己,叙述他自己的歸化,他內心的改變,因爲他是第一個必須做出這改變的人。法利塞人的思想就是宗教人士的思想,他們相信獲得救贖和永恒的賞報需要通過行善工。宗教人士認爲,靠自己的力量,靠自己意志的努力,就可以獲得好結果。保祿年輕的時候就是這樣認爲的;他在這種僵化的思想中長大,當他遇見基督時,他遭受了一場「灾難」,就如末世語言所說的,從一條道到另一條道的改變;他的思想改變了;他從一個法利塞人變成了一個得到天啓的人,變成了一個基督徒,也就是說,他明白:沒有上主的干預,什麽都不能得到。
不是良好的意願、個人的努力,以及遵守人的法律,使人贏得救恩。救恩是天主的免費禮物。保祿明白,如果沒有基督,他以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的。只有靠著基督的恩典,他才明白他的生命變得豐碩。最後,他繼續做他以前所做的,但他改變了他的觀點;他意識到美德不是原因,而是結果。他意識到,源頭是由耶穌基督本人所運作的恩典事件。人是因與基督相遇而被改變的,變得有能力以一種新的方式生活。
這就是保祿所宣揚的福音。在福音的第一部分,保祿宗徒在向羅馬團體問候之後,提出了他這封信的主題,他說:「我决不以福音爲耻,因爲福音正是天主的德能,爲使一切有信仰的人獲得救恩,先使猶太人,後使希臘人。」天主的正義顯明在這一點上,從信德到信德,正如經上所寫:「義人因信德而得生命。」
因此,在這個開場公式(開場白模板)中,保祿比較了正義和信德這兩個大主題。福音,即耶穌基督的好消息,是天主所賜的救贖。爲什麽保祿說他不以福音爲耻呢?因爲歸根結底,接受福音意味著承認我不能獨自完成。因此,我可能會羞于說:獨自,我不能,我的結構不好,我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做好事;我承認,我需要別人來拯救我。這可能會羞辱到我,因此,我可能會因爲這好消息感到羞愧。
保祿說:「我不感到羞耻;我認識到救恩來自別的,就是天主的德能,使凡信的人都要得救。」重要的是「給每個人」,不分種族,或者是否優先被選,也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每個人都需要被救贖,救恩基于信德給予所有人,它是一個從信德到信德,從信靠到信靠的連續通道,天主的正義因此而彰顯。「義人因信德而得生命」,誰是義人?那些行善工的人嗎?保祿引用舊約先知的話說,好像是在說已經說過了,義人是有信德的人,是信靠天主的人,是把自己交托給祂,讓自己得救贖的人。信靠天主的人將得生命。
這是《羅馬書》的偉大主題。在接下來的聚會中,我們將討論並深化這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