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Claudio Doglio 神父的視頻及視頻的抄錄
督利奧神父是意大利人
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若望福音
《羅馬書》 —— 第三部分
因著亞當的罪,所有人都成了罪人,但借著耶穌基督的正義,所有人都成爲正義的,與天主建立起正確的關係,所有人都有這個機會。這就是我們在《羅馬書》中所反省到的保祿的福音。在第一部分,保祿推翻了一個宗教觀念,即相信救恩是靠個人的行爲而賺得的,他說救恩只可能通過恩寵而獲得。
《羅馬書》的前五章,重點是在一般人性上。所有人都有罪,所有人都可以受引領而與天主建立正確的關係。而第六、七和八章,聖保祿專注于基督徒團體,也就是那些確認接受基督救恩的人。
「那麽我們可說什麽呢?」這是保祿常用的方式,以轉換話題和吸引讀者的注意:「我們要常留在罪惡中,好叫恩寵洋溢嗎?」他曾經說過:「罪惡在那裏越多,恩寵在那裏也格外豐富。」也就是說,在人性中,「基督的恩寵格外豐富」。罪導致了死亡;因此,恩寵必須居統治地位,將人帶往正義和永生。所以,獲得恩寵之後繼續留在罪中是荒謬的。
保祿强調基督徒的狀况是受洗者的狀况,並從聖洗聖事是恩寵生命的基本事件開始其反省。不幸的是,就我們目前的情况,我們失去了聖洗聖事的尊嚴,聖洗聖事已經變成一個幾乎隱形的儀式,一個習以爲常的儀式,對生命沒有太大的意義。
有必要恢復聖洗聖事在人生命中的根本性;我們須謹記,保祿及許多世紀以來的所有基督徒的情况,都是成人受洗。洗禮是個人的、負責任的和改變生命的選擇。人借著要求受洗,表示有意完全皈依基督,而洗禮的儀式幫助我們明白其中意義,因爲「洗禮」一詞源于希臘語,意思是沉㓎(完全浸入),是指人的一個姿勢,即浸入水中。
人浸入水中,直至完全淹沒,完全處于水下,一個死亡的狀態;因爲他們如果停留在水中很長一段時間的話,就會死去。這一場景,即:候洗者浸入洗禮池,沉到水底,然後起來,獲得新生命,象徵候洗者參與了基督的死亡及復活。
這個象徵意義很重要,但我們只保留了洗滌的意義,在孩子頭上滴兩滴水以象徵洗滌。然而,以前的洗禮是浸沒式的,是對基督死亡的一種參與,在水底與他一同被埋葬,然後起來,與他一同復活,獲得新生命。基督徒借著洗禮,親身體驗基督的死亡與複㓉,從死亡回到生命,因而,基督徒的精神是生活的精神,植根于死亡與復活這一轉化事件。
讓我們聆聽保祿的教導,一段非常重要的經文,教會將其用作復活節前夜的讀經。在復活守夜的大禮彌撒中,在光榮頌之後,這段選自《羅馬書》第六章的讀經馬上被宣讀,指出我們每人都參與基督的復活。
「難道你們不知道:我們受過洗歸于基督耶穌的人,就是受洗歸于他的死亡嗎?我們借著洗禮已歸于死亡與他同葬了,爲的是基督怎樣借著父的光榮,從死者中復活了,我們也怎樣在新生活中度生。」請留意這句話:「我們也怎樣在新生活中度生。」在這恩寵中,我們有了與天主度新關係的可能,並可能活出實質的道德成果。
「如果我們借著同他相似的死亡,已與他結合,也要借著與他相似的復活與他結合,因爲我們知道,我們的舊人已與他同釘在十字架上了,使那罪惡的自我消逝,好叫我們不再做罪惡的奴隸。」就是這個問題:做罪惡的奴隸。在拉丁文中,「奴隸」就是「captivus」(俘虜、囚犯)。在意大利文中,「cattivo」一詞意爲「壞」。我們是壞的,就是說,是罪的囚犯。我們仍然是邪惡的,我們仍然需要這救恩,這釋放,因爲我們內的邪惡是深深的邪惡,阻礙我們與天主建立一個良好而全面的關係,我們持續需要這恩寵來得釋放。
聖洗不是一個魔幻事件,只在最初時刻影響我們的生命,而應是我們整個生命的存在狀態。請謹記:聖洗意味著要持續地生㓉在恩寵中,明白舊人已死,正在死亡中,必須與基督同死。在其他地方,保祿將「舊人」定義爲「血肉」。「血肉」不是指肉體,甚至也不是指情欲。當保祿提及「血肉」,他是指負面的本能,就如我們所說的個性。當我們說:「我喜歡這個」……「我能怎麽辦?我就是受造成這樣的」,這就是我們的血肉、本能、個性。我們常說:「我就是這樣的。」當我們因一些事情,一些不當的行爲被指責時,我們會說:「我就是這樣的,我知道我無能爲力。」難道你從不說:「我無能爲力,它的力量比我强大」嗎?
什麽比你强大?你內的罪,即舊人,即血肉,因爲它仍未完全死亡。在洗禮的水中,我們內的舊人並沒有被淹死,洗禮並沒有結束,我們仍處于這聖事階段,即,與基督一同死亡,並與祂一同復活而得新生。
與舊人相反,保祿稱之爲新人;相對于血肉,新人展現了精神。這精神就是聖神;這是天主的人傾注入我們的心;這是從上而來的力量,有別于我們的力量;這是天主的恩寵;是祂的愛從內在使我們以新的方式生活。然後,人雖然在面對自己天然和出于本能的個性時,傾向邪惡;但是,在面對聖神的恩寵時,從內獲得釋放,從而能度新生活。
在第七章,保祿講述了內心的掙扎。這是一段精彩的文字,其受古典文學的影響,並且發展出一條意想不到的具有心理深度的推理綫。保祿以第一人稱「我」來講述。他不是在懺悔自身的狀况,而是將自己代入一般人,描繪出一種戲劇化的人格分裂:一方面,我懂道理;另一方面,我却不能將其付諸實踐。我們知道,當我們屬血肉時,法律則屬精神。請注意「血肉」與「精神」的對比。
法律來自天主,「我們知道:法律是屬神的,但我是屬血肉的,已被賣給罪惡作奴隸。因爲我不明白我做的是什麽:我所願意的,我偏不做;我所憎恨的,我反而去做。我若去做我所不願意的,這便是承認法律是善的。實際上做那事的已不是我,而是在我內的罪惡。我也知道,善不在我內,即不在我的肉性內,因爲我有心行善,但實際上却不能行善。因此我所願意的善,我不去行。」在你還沒有懂得該如何行事的時候,你的行爲與思想會不一致嗎?我們懂得道理,但其實,有多少次我們的行爲與之不一致?爲什麽我們會這樣?因爲那些行爲來自我們的本能,因爲我們就是這樣的,因爲我們是我們的肉身和罪惡的奴隸。
在我們內,存在著行善的渴望;行善是美好的作爲,是必須的。雖然在理論層面上,我們是行爲的主人,但是,我們意識到,實際上我們無法控制它;有行善的渴望,但沒有將其付諸實踐的能力。我心裏認同天主的法律,可是在我的肢體內,我發現有另外的法律,它與我理智所贊同的法律交戰,使我成爲罪惡的法律的奴隸。「我這個人真不幸呀!誰能救我脫離這該死的肉身呢?」
這是人類的呐喊,是亞當,這個永恒之人的呐喊。他渴望行善,但却意識到自己無能爲力。「誰能救我呢?」「感謝天主,借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是祂從血肉中拯救我們,並賞給我們住在聖神內的可能。
第八章是整部《羅馬書》的高潮,是最美的部分。我建議大家去重複閱讀聖經上的章節,嘗試以可能的最好的方式去理解它;最好是用心學習。這一章是我們基督信仰最根本的內容。它以神學及詩意的文字,闡述了活在聖神內的生命。聖神賦予基督徒的生命以活力。我們不再屬於血肉,不再受制于肉性而被迫去作惡,因爲我們沒有其他的可能。我們生活在天主聖神的影響下,我們不欠肉性的債,以致該隨從肉性生活。
依賴聖神的幫助,我們置肉性的作爲于死地而後生。這是一直在持續的洗禮:將肉性的作爲置于死亡,而活在天主聖神的圓滿內。「因爲凡受天主聖神引導的,都是天主的子女。其實你們所領受的聖神,並非使你們做奴隸,以致仍舊恐懼;而是使你們做義子。」
下面是高潮部分:我們已是天主的子女;天主收我們爲義子,視我們爲祂生命的一部分;我們是這神聖生命的承繼者;我們已成爲真正的子女。從奴隸變爲子女,我們領受了耶穌的神(即聖神),耶穌是獨生子,我們也因此而成爲天主的子女。我們領受了在我們內的聖神,呼喊:「阿爸,父呀!」這是保祿的阿辣美語公式。在主禱文(天主經)中,耶穌用了這一公式。基督徒使用這公式,因爲他們已是天主的子女,喊叫「阿爸」,這是聖神在我們內對天主孝愛的呼喊。
「我們既是子女,便是承繼者,是天主的承繼者,是基督的同承繼者;只要我們與基督一同受苦,也必要與他一同受光榮。」我們的得救已在希望中,並注定獲享光榮;也就是說,一切還沒有完成,還有一個困難,罪惡仍在世間起作用,因此,鬥爭並未結束。我們的得救已在希望中,不是在幻想中。
希望是對應許之事的堅定期待。應許者是忠信的,祂保證。過去,我們已被救贖,但我們仍在等待。「凡受造之物都熱切地等待天主子女的顯揚,因爲受造之身被屈伏在敗壞的狀態之下,並不是出于自願,而是出于使它屈伏的那位的决意;但受造之物仍懷有希望,脫離敗壞的控制,得享天主子女的光榮自由」,與天主建立深厚而親密的友誼。「面對這一切,我們可說什麽呢?若是天主偕同我們,誰能反對我們呢?」
第八章的結尾,充滿了抒情的色彩,充滿了自信。「天主偕同我們」,多麽精彩的定義!天主站在我們這邊。然後,「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我們仍會遇到的苦難,不是障礙,它們不是反證;它們並不證明救恩行不通。我們仍要經歷的困苦,不會防礙完滿的實現;爲光榮而奮鬥最終會完結。
「什麽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相隔絕?」誰能使我們與天主在基督耶穌內所完成的愛的工作隔絕?保祿列出了七項:是困苦嗎?是窘迫嗎?是迫害嗎?是饑餓嗎?是赤貧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這些可以隔絕我們嗎?想想最後一項,刀劍。正是刀劍,在保祿寫下這些文字的十年後,砍下了他的頭顱;這砍下他頭顱的刀劍,能將他與基督的愛隔絕嗎?就是這些磨難,引領他最終與基督結合。「靠著那愛我們的主,我們在一切事上,大獲全勝。」靠我們的功績嗎?不是,「靠著那愛我們的主」。
保祿以一段個人信念非常强烈的陳述作結:「因爲我深信(他列出了十樣):無論是死亡,是生活,是天使,是掌權者,是現存的或將來的事物,是有權能者,是崇高而深遠的勢力,或其他任何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們與天主的愛相隔絕,即是與我們的主基督耶穌之內的愛相隔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