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Claudio Doglio 神父的視頻及視頻的抄錄
督利奧神父是意大利人
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聖保祿書信
《得撒洛尼前後書》
得撒洛尼前後書收錄在保祿文集的靠後部分,但它們是保祿宗徒首先寫的兩封書信。《得撒洛尼前書》不僅是保祿的第一部著作,而且是我們擁有的最早的新約著作。因此,它是一個令人著迷的文本,因爲它可以追溯到公元50或51年,距耶穌死而復活這一事件的發生僅有20年的時間。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文本,是對首個基督徒團體的見證,因此,這是一份優先用于瞭解一個生活在得城希臘環境中的基督徒團體的信仰的文件。這個團體不是由猶太人組成,而主要是由希臘人組成,其中也有一些猶太人。
聖保祿在公元49至50年之間到達馬其頓,在斐理伯和得撒洛尼建立了兩個有生命力的團體。聖路加在《宗徒大事錄》中提到這一點,也因爲他參與了那次傳教,並留在了斐理伯,而息辣和弟茂德則陪同保祿去了得撒洛尼,宗徒們在那裏停留了很短的時間,我們想像大約三個月,不會更多。而且,在那短暫的時間裏,保祿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個活躍的團體中。後來他被迫離開,因爲他的傳道惹惱了某些人,城市當局在找他,所以他不得不離開那個新生的團體。息辣和弟茂德留下,而保祿繼續他的旅程,先到雅典,然後到格林多。但我們可以合理地想像,宗徒非常關心那個年輕教會的命運。
直到幾個月後,息辣和弟茂德在格林多與他會合,並帶來了好消息,說那個團體正在進步,儘管他們面臨著困難,但却堅持不懈、保持忠信。聽到同仁帶來的好消息,保祿的反應是,拿起筆和紙,第一次寫了一封信;據我們所知,這是他寫的第一封信,或者說,這是被保存下來的第一封信。這是一封家書,宗徒在其中只叙述和回憶了所發生的事情。在前三章中,作者提到了他的作風,他的傳道態度,以及天主在這些人中所做的偉大工作,使一些人信了主。在第二部分,宗徒作了一些澄清,因爲很明顯,息辣和弟茂德在帶來好消息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擔憂。因爲最初的教理講授非常簡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缺口,在這些缺口,萌生了擔憂、錯誤的觀點和疑慮,因此,宗徒意識到了這些問題。他回答並闡述了這一系列問題,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關于死者的最終命運的問題。
有趣的是,保祿第一階段的講道和書信的寫作有一種末世論的語氣,也就是說,與最終的圓滿實現有關。這是最古老的視角。第一批基督徒的講道特別以圓滿實現爲導向,宣告基督更新世界,使人類的歷史走到盡頭。因此,有一種朝向結束,朝向新生命的開始的張力。保祿和他的同伴們等待著基督即將來臨的光榮,復活的基督升入天堂,坐在天父的右邊,控制著歷史,很快就會來完成這個工作。
現在,由于這種强烈關注末日的傳道,在得撒洛尼出現了一種奇怪的觀點,至少有些人有這樣的想法:基督徒不會死。也許他們是從保祿的講道中明白這一點的。我們可以這樣想像:宗徒宣講基督是救世主,基督給予生命,基督即將開創祂的國度;當祂光榮來臨時,祂將帶著我們所有人進入一個圓滿、永恒和不朽的生命。遵循保祿的講道的人,想像基督徒團體會在基督光榮降臨時直接進入永生,不會看到死亡。那麽,恐慌産生了,或者至少,當基督徒團體中有人死亡時,就産生了懷疑,懷疑這一切都是幻覺,這些懷疑令人感到不安。
也許有人會說:「他不是告訴我們,我們不會死嗎?所以,如果一個人在基督光榮來臨之前就已經死了,他就丟失了。當基督來臨時,祂在地上再也找不到他,因此,無法歡迎他進入祂的生命之國。」這是一種幾乎會讓我們發笑的思維,但我們必須記得,他們正處于起步階段,他們正在形成一種新的、原始的思想,這些人沒有參照點,沒有可以依據的教義;正是因爲面對這種不確定,保祿宗徒决定寫信。
他問候、回憶、表達他的關愛;但最重要的是,他要澄清教義,所以他在第四章中寫道:「弟兄們,關于亡者,我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以免你們憂傷,像其他沒有望德的人一樣。」這不是說他們不應該爲所愛的人的死亡而悲傷,而是說他們不應該一直悲傷,好像這是一個不可彌補的損失,這是那些沒有望德的人的看法。「因爲我們若是信耶穌死了,也復活了,同樣也必信天主要領那些死于耶穌內的人同他一起來。我們照主的話告訴你們這件事:我們這些活著存留到主來臨時的人,决不會在已死的人以前。」
這不是保祿自己的想法。保祿正在傳達他所領受的重要教導。他所說的是基于主耶穌的教導。「我們這些活著存留到主來臨時的人,决不會在已死的人以前。」這裏使用了一個重要而獨特的詞:主的來臨。但是,從字面上看,在希臘原文中,沒有動詞「來」,也沒有相應的名詞「來臨」。我們有一個詞是「parousia」,在希臘語中,它與動詞「在」相連,帶有介詞「pará」 = 一種臨近。「Parousia」是指臨在、在那裏,它是一個術語,在希臘文化的語言中用來表示偉大人物的正式訪問,特別是皇帝的到訪。
皇帝對帝國某個城市的正式訪問,被稱爲「parousia」,是君主正式親臨之時。基督徒團體是在用這種帝國的官方語言說,君主只有一個,不是羅馬皇帝,而是主耶穌,他們在等待祂的到訪,他的莊嚴的臨在;這是在爲這個官方訪問做準備,以進入祂的國度。
然而,現在,保祿强調,那些死了的人並沒有丟失;而那些還活著的人,在與主耶穌最後相遇這件事上,不比死了的人有優勢。另一個有趣的細節是,這裏說,「我們這些活著存留到主來臨時的人」。請注意,保祿相信在主光榮來臨時他還活著;然而事實相反,他死了。許多世紀過去了,直到今天,這個正式訪問(「parousia」),基督的光榮來臨,都還沒有發生。那麽,保祿錯了嗎?他的有些教導錯了嗎?沒有錯;他不是在教導說他在主來臨時仍然活著,而只是用了一個日常的圖像,源于對仍然在那裏的渴望,也就是,渴望這個「來臨」很快到來。
我們也使用這種表達。想像一下,你遇到一個朋友,只是一個,他已經病了很久,很久沒來了,你已經很久沒有見到他了,因爲他還沒有好。當你再次見到他時,你不會很自然地說出這樣的一句話嗎?這句話就是:「我們康復了嗎?我們好了嗎?」你爲什麽要用複數呢?這不符合邏輯;你是健康的,他是生病的,但正是爲了建立一種團結的關係,雖然我們只對一個人說話,但是我們告訴他:「我們康復了。」這與保祿說「我們這些活著的……」所用的修辭手法一樣。他是對活著的人說話,他還活著,但想到了已經死去的人。他說:我們這些還活著的人,不比那些死了的人有優勢。因爲那個事件會把他們都聚集在一起。
事實上,他繼續說:「因爲在發命時,在總領天使呐喊和天主的號聲響時,主要親自由天降來,那些死于基督內的人先要復活,然後我們這些活著還存留的人,同時與他們一起要被提到雲彩上,到空中迎接主:我們就時常同主在一起。」
這是一個小默示錄。主的光榮來臨標明死者復活,並與那些仍活在地上的人一起組成這偉大的隊伍,游行于雲上,于空中。若按字面意思理解這個表達,是一種愚蠢的表現。提及雲上和空中,是爲强調維度的不同,通過地上的維度,一個新的現實將開始,我們地球人將在空中的雲層上組織這個隊伍,也就是,進入一個不同的維度。
它不是從物理層面描述任何東西,事實上,保祿在最後的表述中提供了最好的解釋:「我們就時常同主在一起。」這不是在描述什麽,而是在說這一切很重要,「同在」——我們就時常同主在一起。永恒是我們同主在一起的本質。他沒有描述細節,却說出了重要的東西,給予那個年輕團體希望。
說「再來(返回)」是不對的。現在,時不時的會有人使用這個詞,甚至是一些神父,可能他們改變了禮儀的文字,用「再來」代替「來臨」。也許他們確信自己做得對。新約總是以「來臨」表達臨在,沒有「再來」的概念;如果偶爾出現,那是翻譯的錯誤;在原文中,這個詞沒有出現,因爲它暗示了「不在」,即,主不在這裏,但即將再來(返回);我們不是在等待耶穌的返回。耶穌現在就在這裏;我們是在等待光榮的顯現,圓滿的顯現。
所以,强調的是在隱蔽的臨在和顯明的臨在之間,微弱的、神聖的臨在,與强大的、積極的、直接的、圓滿的臨在。保祿從這條教理中得出的結論是,需要保持警惕,保持清醒,努力準備好迎接這個光榮時刻。
在寫下《得撒洛尼前書》後不久,保祿又寫了第二封信,即《得撒洛尼後書》給同一個團體,因爲又出現了其他問題;由于宗徒的第一封信,一些人推斷,此「來臨」即將發生,世界隨時都會終結。保祿再次寫到了基督光榮來臨之前的記號(徵兆),强調這個終結並不像一些人所認爲的那樣逼近。他特別責備了一些說沒有必要工作的人。基于世界隨時都會終結的想法,他們問自己爲什麽要繼續工作,最後,他們變得邪惡。他們在等待基督的光榮來臨時,什麽都不做,却還在製造問題。
在第二封信的結尾,保祿寫了一些近乎諷刺的微詞,但非常嚴肅,以使他們繼續正常工作和生活。「弟兄們,我們還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名,吩咐你們,要遠離一切游手好閑,或不按得自我們的傳授生活的弟兄。因爲我們聽說,你們中有些人游手好閑,什麽也不做,却好管閑事。我們因主耶穌基督吩咐這樣的人,並勸勉他們安靜工作,吃自己的飯。至于你們,弟兄們,行善總不可懈怠。」
全力等待主的光榮來臨,意思是要在這個世界上好好生活,繼續像以前一樣做好一切。以不平凡的方式度平凡的生活。這就是準備好接受主耶穌光榮來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