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Claudio Doglio 神父的視頻及視頻的抄錄
督利奧神父是意大利人
讓我們加深認識聖經 聖保祿書信
《牧函》
在保祿的書信中,除了寄給團體的信以外,還有之後寄給個人的信;除了我們已經講論過的《斐理伯書》和《哥羅森書》以外,在書信集的最後,還有三封寫給保祿的徒弟的信,兩封給弟茂德,一封給弟鐸。
這些書信現今被稱爲「牧函」,我們沿用這個名稱來描述這三部著作,保祿宗徒在其中給門徒們提供了具體的指導,幫助他們組織安排基督徒團體的牧靈生活。讓我們試著從保祿宗徒的生命去理解這些書信;這些是保祿最後的著作。
我們要記得,保祿宗徒于公元58年在耶路撒冷被捕,在凱撒勒雅馬裏提瑪(Marittima)的監獄被關押了兩年,之後被轉移到羅馬等待審判。在海上轉移的過程中,他遇到了船難,但與所有乘客一起獲救,並到達了默裏達島。從那裏,他被轉移到帝國的首都,到達那裏時,是公元61年的春天。他在那裏一直呆到公元63年,在等待審判的過程中又被拘留了兩年。由于缺乏指控者,審判沒有進行,保祿被釋放了。《宗徒大事錄》的記載到此結束,從此刻起,我們沒有更多關于這位宗徒的直接消息。我們知道,他在公元67年的第二次監禁之後于羅馬殉道,但至于他在公元63至67年間做了什麽,我們沒有足够的數據可以得出結論,只有牧函中的一些小參考。
我們想像,宗徒恢復了他的旅程,特別是在希臘和東方,安排了教會的繼承工作;也就是說,保祿意識到自己已經老了,而教會的狀况非常危險,于是他開始計劃接替事宜。雖然在起初做宗徒時,他可能以爲自己能够活到基督光榮來臨之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信念變得成熟,認爲自己會在基督光榮來臨前死去。
適應當時代的教會觀念並沒有立即得到支持。首批基督徒團體認爲他們是末世團體。也就是,上主爲歷史的終結所揀選的團體。他們沒有想過自己會有歷史,需要存活數個世紀。他們只考慮活到即將到來的終結。
在接下來的幾年裏,人們越來越確信教會必然有歷史;而基督徒團體必須影響人類的歷史,並在不知到精確的末日時日的情况下參與歷史事件,長達數世紀。因此,在第一世紀的60、70和80年代,教會開始建立組織,以便長時間存留。而保祿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負責這些組織工作。他考慮將宗徒的任務交給他的徒弟,讓他們繼續他的工作,並給予指導,以便這些門徒培育其他門徒,使他們能適時地繼續福音的工作。
因此,給弟茂德的第一封信和給弟鐸的信就誕生了。這兩封信的內容很相近,基本上包含相同類型的教導。這些是對基督徒團體這一組織的指導、建議和具體實踐說明。他對弟茂德和弟鐸說了相同的指示。弟茂德在厄弗所做了團體的負責人,我們可以稱之爲厄弗所的主教;而弟鐸,做了克裏特島的主教。主教是宗徒的繼承者;他們繼續宗徒的工作,領導各地團體。
在一開始所使用的各種詞匯中,出現了三個詞,明確用來表示規定的傳教工作是宗徒工作的延續。這三個詞是希臘語中被廣泛使用的詞,即:deacons(執事)、presbyters(長老)、episcopus(主教)。我們甚至都沒有翻譯它們;我們保留了它們的原形,也許只是稍作變化。「執事」的意思是僕人、傳教工作者;「長老」意爲長者,但從技術上是指「一家之主」;「主教」,意思是檢查員、監督員,從上往下看的人,控制和管理的人。
隨著各團體的組織建立,它們的數量越來越多,有必要給它們一個有機的結構,以便與福音及親眼見證者的直接證詞相關的宗徒遺産不會被篡改。這就是爲什麽在這些信中,保祿强調「存款」的概念。有一種信仰的「存款」。這是一個銀行術語,它對應于存放在弟茂德和弟鐸那裏的遺産,他們被委以保護信仰存款的任務,因爲許多人有選擇地采納基督宗教的某些思想,並使其適應于自己的需要。
因此,保祿委派給成爲「episcopoi」的門徒們的基本任務是,監管教理,守護福音的真理,忠于宗徒的教導。它們是宗徒傳統的重要文本,以强調正是這種與宗徒的重要聯繫,促生了我們對基督的信仰。
從未出現過有人改變整個宗教、發明新事物、背叛起源的飛躍,但一直都有連續而有機的成長。這是合乎邏輯的;我們可以想像,也可以證實,兩千多年來,有許多的變化,就如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從嬰孩到青年,再到成人……在身體、心態、性格和品味上發生了多少變化,但這個人始終是這個人。有成長、成熟的過程,雖不總是好的,有時會有負面的變化,但人仍然是一樣的,這就是爲什麽當我們談論教會的傳統時,我們會提到有機成長。一直是同一個人,不斷成熟,不斷發展,有時變得好些,有時變得壞些,但始終是同一個人,系于宗徒傳統。
給弟茂德和弟鐸的信傳達了這一教導,但也有其他有趣的細節;例如,在《弟茂德前書》中,保祿談到自己,說他已經老了,對自己有了新的看法;他寫道:「這話是確實的,值得完全接納:就是基督耶穌到世界上來,是爲拯救罪人;而我就是其中的魁首。」作爲一個年輕人,他永遠不會說這樣一句話。
作爲一個年輕的法利塞人,保祿確信自己是一個好人,遵守法律,非常尊重傳統,但他成熟了。當他遇到主耶穌時,他意識到,他所有的宗教虔誠都是建立在驕傲和自己的罪之上。他還意識到自己是罪人中的魁首,「但是我所以蒙受了憐憫」。如果我們按字面意思翻譯,我們就必須以被動的句式說:我已經被仁慈化了……我已經被改變,「是爲使基督耶穌在我這個魁首身上,顯示祂的完全堅韌,爲給將來信靠祂而獲永生的人一個榜樣。」
救贖工作是從內改變整個人。保祿首先將自己作爲天主這種救贖干預的例子和證明,這種干預改變了整個人,使人成熟,不是說顛覆了他的存在形態,創造了以前不存在的東西,而是使不成熟的東西變成熟了。另一段非常有趣的文字,出現在《弟鐸書》中。
這封書信的中間部分形成了一個小的神學架構,非常重要,以至于教會傳統讓我們在每年的聖誕夜彌撒中閱讀它。而事實上,那個夜晚,大家都被耶穌誕生的奧秘所吸引,幾乎沒有人留意第二篇讀經,然而它是一件珍寶,值得聆聽:「的確,天主救衆人的恩寵已經出現」,天主的憐憫出現了,教導我們如何生活……「弃絕不虔敬的生活,和世俗的貪欲,有節地、公正地、虔敬地在今世生活,期待所有希望的幸福,和我們偉大的天主及救主耶穌基督光榮的顯現。」
這裏再次使用了「光榮的顯現」;我們在等待「光榮的顯現」時,「有節地、公正地、虔敬地在今世生活」。試著思考一下這三個詞:「有節地」,表明了與自己或事物的正確關係;「公正地」,暗示與其他人的正確關係;「虔敬地」,指明了與天主的良好關係。天主的恩寵教導我們,當我們在這個世上等待「光榮的顯現」時,活出我們生命的基本關係。
保祿在前幾封信中所說的,他在最後幾封信中仍繼續說。其觀點發生了變化;他不再那麽確信圓滿即將來臨,而是認爲基督徒仍然在朝往「光榮的顯現」。耶穌基督,「祂爲了我們捨弃了自己,是爲救贖我們脫離一切罪惡,洗淨我們,使我們能成爲祂的選民,叫我們熱心行善。」
這段文字告訴我們什麽是美好的。在這些書信中,保祿使用了「美/美好」這個形容詞,他强調要做美好的事。基督徒的生命特徵是這些美好的事,也就是,一個美好的生命;這是什麽意思呢?一種以和諧爲特徵的存在,因此也是一種以美爲特徵的存在。具體而言,它是天主恩寵的果實,已經由主啓示給我們。
保祿在去世前不久寫的最後一封信,是給弟茂德的第二封信,即《弟茂德後書》,這是一份真正的精神遺囑。根據傳統,保祿被囚禁在羅馬尼祿統治下的馬默丁(Mamertine)監獄。在被砍頭的前幾天,保祿給他的愛徒弟茂德寫了這些最後的話,表達了他的心境,提出了他最後的建議,總結了他的人生:「因爲我已被奠祭,我離世的時期已經近了。這場好仗,我已打完;這場賽跑,我已跑到終點;這信仰,我已保持了。從今以後,正義的冠冕已爲我預備下了,就是主,正義的審判者,到那一日必要賞給我的;不但賞給我,而且也賞給一切愛慕祂顯現的人。」
保祿現在看到了港灣;他習慣于航行,他說是時候降下船帆了,船正在靠岸,比賽結束了,但他保持了信仰,也就是,那種與幾年前征服他的主耶穌的個人的共融,他現在體嘗到了明確的相遇時刻。他流血殉道,進入了這圓滿的共融。他得到了主爲他預備的冠冕;經過這麽多的努力,他享受到了他的賞報。
給弟茂德和弟鐸的信傳達了這一教導,但也有其他有趣的細節;例如,在《弟茂德前書》中,保祿談到自己,說他已經老了,對自己有了新的看法;他寫道:「這話是確實的,值得完全接納:就是基督耶穌到世界上來,是爲拯救罪人;而我就是其中的魁首。」作爲一個年輕人,他永遠不會說這樣一句話。
作爲一個年輕的法利塞人,保祿確信自己是一個好人,遵守法律,非常尊重傳統,但他成熟了。當他遇到主耶穌時,他意識到,他所有的宗教虔誠都是建立在驕傲和自己的罪之上。他還意識到自己是罪人中的魁首,「但是我所以蒙受了憐憫」。如果我們按字面意思翻譯,我們就必須以被動的句式說:我已經被仁慈化了……我已經被改變,「是爲使基督耶穌在我這個魁首身上,顯示祂的完全堅韌,爲給將來信靠祂而獲永生的人一個榜樣。」
救贖工作是從內改變整個人。保祿首先將自己作爲天主這種救贖干預的例子和證明,這種干預改變了整個人,使人成熟,不是說顛覆了他的存在形態,創造了以前不存在的東西,而是使不成熟的東西變成熟了。另一段非常有趣的文字,出現在《弟鐸書》中。
這封書信的中間部分形成了一個小的神學架構,非常重要,以至于教會傳統讓我們在每年的聖誕夜彌撒中閱讀它。而事實上,那個夜晚,大家都被耶穌誕生的奧秘所吸引,幾乎沒有人留意第二篇讀經,然而它是一件珍寶,值得聆聽:「的確,天主救衆人的恩寵已經出現」,天主的憐憫出現了,教導我們如何生活……「弃絕不虔敬的生活,和世俗的貪欲,有節地、公正地、虔敬地在今世生活,期待所有希望的幸福,和我們偉大的天主及救主耶穌基督光榮的顯現。」
這裏再次使用了「光榮的顯現」;我們在等待「光榮的顯現」時,「有節地、公正地、虔敬地在今世生活」。試著思考一下這三個詞:「有節地」,表明了與自己或事物的正確關係;「公正地」,暗示與其他人的正確關係;「虔敬地」,指明了與天主的良好關係。天主的恩寵教導我們,當我們在這個世上等待「光榮的顯現」時,活出我們生命的基本關係。
保祿在前幾封信中所說的,他在最後幾封信中仍繼續說。其觀點發生了變化;他不再那麽確信圓滿即將來臨,而是認爲基督徒仍然在朝往「光榮的顯現」。耶穌基督,「祂爲了我們捨弃了自己,是爲救贖我們脫離一切罪惡,洗淨我們,使我們能成爲祂的選民,叫我們熱心行善。」
這段文字告訴我們什麽是美好的。在這些書信中,保祿使用了「美/美好」這個形容詞,他强調要做美好的事。基督徒的生命特徵是這些美好的事,也就是,一個美好的生命;這是什麽意思呢?一種以和諧爲特徵的存在,因此也是一種以美爲特徵的存在。具體而言,它是天主恩寵的果實,已經由主啓示給我們。
保祿在去世前不久寫的最後一封信,是給弟茂德的第二封信,即《弟茂德後書》,這是一份真正的精神遺囑。根據傳統,保祿被囚禁在羅馬尼祿統治下的馬默丁(Mamertine)監獄。在被砍頭的前幾天,保祿給他的愛徒弟茂德寫了這些最後的話,表達了他的心境,提出了他最後的建議,總結了他的人生:「因爲我已被奠祭,我離世的時期已經近了。這場好仗,我已打完;這場賽跑,我已跑到終點;這信仰,我已保持了。從今以後,正義的冠冕已爲我預備下了,就是主,正義的審判者,到那一日必要賞給我的;不但賞給我,而且也賞給一切愛慕祂顯現的人。」
保祿現在看到了港灣;他習慣于航行,他說是時候降下船帆了,船正在靠岸,比賽結束了,但他保持了信仰,也就是,那種與幾年前征服他的主耶穌的個人的共融,他現在體嘗到了明確的相遇時刻。他流血殉道,進入了這圓滿的共融。他得到了主爲他預備的冠冕;經過這麽多的努力,他享受到了他的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