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復活期第六主日
聖神常從福音中帶來新事物
面對普遍對宗教的無知,有人建議使用由教宗庇護十世於1913年頒布的天主教教理,內有433條問答,概括了所有的神學與倫理問題。這本書的確代表了一個時代,但是我們細想,如果使用與今日時代相距甚遠的語言和陳舊的圖像,來表達信德的真理,會否產生意義和效果﹖
在梵二會議的開幕講道中,教宗若望二十三世講述了一個基本的原則:信德的真理是一方面,表達真理的形式是另一方面。教會的使命就是向所有時代和一切地域的人們傳達同一的福音真理,用人們能夠理解的語言、文化、圖像與思維方式傳遞天主的訊息。這是光榮而艱巨的使命,難免會遇到挑戰與誤解。但這也是一個重要機會,能產生美好的效果,因為基督所派遣的真理聖神臨在於教會內。
倒退到過去、害怕新事物、以悲觀的態度看待當下、失望地預測未來,這些都不是愛和忠實於聖傳的標記,而是對聖神工作缺乏信德的病症。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反對這種「悲觀失望的先知」,他邀請人們反思聖神的果實不僅臨在於教會內,而且處處都在綻放,「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迦5:22)。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
我相信能使整個大地更新的聖神。
讀經一 宗 15:1-2,22-29
1 有從猶太下來的幾個人教訓弟兄們說:「若是你們不按梅瑟的慣例行割損,不能得救。」2 保祿和巴爾納伯同他們起了不少的爭執和辯論;大家就指定保祿和巴爾納伯,與他們中的幾個人,上耶路撒冷去見宗徒和長老,討論這問題。
22 當時,宗徒和長老同全教會決定,從他們中選幾個人,派他們同保祿和巴爾納伯去安提約基雅。所派的,有號稱巴爾撒巴的猶達和息拉,是弟兄中的領導人物。 23 他們帶去的信如下:「宗徒和長老弟兄們,給在安提約基雅、敘利亞和基里基雅由外邦歸化的弟兄們請安。24 我們聽說有幾個從我們這裡去的,而並非我們所派去的人,講話擾亂你們,混亂了你們的心。25 我們取得同意後,決定揀選幾個人,派他們同我們可愛的巴爾納伯和保祿,到你們那裡去。26 此二人為了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已付出了自己的性命。27 我們派猶達和息拉去,他們要親口報告同樣的事。28 因為聖神和我們決定,不再加給你們什麼重擔,除了這幾項重要的事:29 即戒食祭邪神之物、血和窒死之物,並戒避姦淫;若你們戒絕了這一切,那就好了。祝你們安好!」
保守派與改革派之間的衝突並不只是在梵二之後才出現,而是從教會存在之初就一直存在。雖然這種衝突是痛苦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如若懷著尊重與愛德,智慧地對待,衝突也會成為教會成長的機會。本篇讀經記述了初期教會中出現的這種緊張狀況:在由猶太人和外邦人所組成的基督徒團體中,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並不和諧;在有些地方,他們甚至分開舉行聖祭。
宗徒大事錄中敘述了這種衝突的原因:皈依了基督的猶太人要求外邦的基督徒應遵守舊約的全部法律與傳統法規。當然,那些皈依的外邦人不願聽到這些複雜的規矩。他們認為為了得救,相信耶穌就已足夠了;並且認為每個民族都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文化與傳統去生活。如果猶太人願意接受割損,他們可以接受;如果他們認為吃豬肉不潔,他們可以不吃,但是他們不要打擾沒有受類似問題困擾的人。
對這些問題的爭論並不平靜,甚至產生了爭執,語言也變得沉重。他們開始辱罵攻擊對方,有些狂熱分子甚至訴諸於實際衝突。
衝突加劇了,因為猶太人認為可以依靠教會上層者的支持,伯多祿和宗徒們,尤其是「主的兄弟」雅各伯,他們都是「傳統主義者」。這種情況威脅得幾乎爆炸了,該怎麼做呢?他們聚集在一起討論問題,並一致認為:外邦人不必遵守猶太人的傳統,但是在猶太人與外邦人混合的團體中,他們需要戒食祭邪神之物、血和窒死之物,並戒避姦淫(29節)。這是猶太人深惡痛絕的四種行為。為了不傷害猶太人的感受,外邦人也應盡力遵守。甚至今天,如果用豬肉與烈酒慶祝一個穆斯林的皈依也是不相宜的。有些做法有著很深的傳統,因此值得受到尊重。
這篇讀經的訊息非常重要且具有現實意義:很容易將福音與文化傳統混淆起來,不容易區分,正如在傳教區的福傳歷史所顯示的一樣。文化方面的影響使得人們認為:凡是人們認為正常的、合理的、正確的都是福音的精神。
在這種複雜的事情中,一條簡單的規則可能會有所幫助:已領受洗禮的信徒必須要放棄明顯相反福音的一切(報復、多夫多妻、姦淫、墮胎等等)。也許這樣的要求為處在其他文化中的人們是不符合邏輯或不可理解的。最後,需要更加留意的是:對於在自己文化中不太理解而必須做的事情,不要判定為是反對福音價值的。
讀經二 默 21:10-14,22-23
10 天使就使我神魂超拔,把我帶到一座又大又高的山上,將那從天上,由天主那裡降下的聖城耶路撒冷,指給我看。 11 這聖城具有天主的光榮;城的光輝,好似極貴重的寶石,像水晶那麼明亮的蒼玉;12 城牆高而且大,有十二座門,守門的有十二位天使,門上寫著以色列子民十二支派的名字。 13 東面三門,北面三門,南面三門,西面三門。 14 城牆有十二座基石,上面刻著羔羊的十二位宗徒的十二個名字。
22 在城內我沒有看見聖殿,因為上主全能的天主和羔羊就是她的聖殿。 23 那城也不需要太陽和月亮光照,因為有天主的光榮照耀她;羔羊就是她的明燈。
默示錄是寫給處在迫害中的基督徒,為了鼓勵他們堅持信仰,作者描述了自己所看到的末世異象。在上個主日,作者描述天主子民是一個美麗的新娘。今天的讀經把天主子民描述成一座輝煌的耶路撒冷城(11節),且描繪了所有的細節:城牆,基石,分佈在四側的十二個門。這是非常重要的:「四」這個數字在聖經中是指全宇宙,門是指進入這座城的可能性。
這個圖像的意義很清楚:天主子民向世界開放,歡迎四面八方的人進來,歡迎一切民族,除掉任何的隔離,反對所有的分裂與歧視。
這座城中沒有聖殿,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天上再也不需要禮儀、慶典、宗教敬禮。人也不需要默想,因為人們將面對面地看到天主。
邪惡、痛苦與黑暗都將被消滅。我們的聖殿,禮儀與神聖隆重的慶典甚至也要消失。我們應當記住,不能將這些絕對化,而應明白這些都在提醒人們生命的短暫。我們在世間的生活是旅客,是朝聖者,離最後的居所還有一段距離。
福音 若 14:23-29
23 耶穌回答說:「誰愛我,必遵守我的話,我父也必愛他,我們要到他那裡去,並要在他那裡作我們的住所;24 那不愛我的,就不遵守我的話;你們所聽到的話,並不是我的,而是派遣我來的父的話。25 我還與你們同在的時候,給你們講論了這些事;26 但那護慰者,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派遣來的聖神,祂必要教訓你們一切,也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27 我把平安留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給你們的,不像世界所賜的一樣。你心裡不要煩亂,也不要膽怯。 28 你們聽見了我給你們說過:我去;但我還要回到你們這裡來。如果你們愛我,就該喜歡我往父那裡去,因為父比我大。 29 如今在事發生前,我就告訴了你們,為叫你們當事發生時能相信我。
速讀今天這段福音,我們讀到的似乎是沒有關聯的一些話,與我們的生活也沒有關係。然而,這篇福音並不抽象,也不讓人感到混淆,其意義非常豐富。現在我們用簡單的話語來看。
我們首先看第25節的話:我還與你們同在的時候,給你們講論了這些事。現在是在最後晚餐中,驚奇地聽到耶穌說「當我還在你們中間時」。很明顯,這句話不是耶穌當時的說話,而是復活的耶穌在講話,在對若望當時處在迫害與各種挑戰中的基督徒團體講話。他們遭受迫害、背叛、不忠信、異端所打擾,尤其是失敗的打擊,等待基督的再來。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來解釋這段福音。
開始的這句話:誰愛我……,也應在這一背景下去理解。祂的一個門徒猶達斯(不是猶達斯依斯加略)問耶穌說:主,為什麼你向我們而不是向世界顯示你自己呢(22節)?
在以色列,每一個人都在期待默西亞,可以顯偉大奇蹟,可以令整個世界震驚。而耶穌的態度卻常常謙卑而又低調,祂不喊叫,在街市上也聽不到祂的聲音(瑪12:19),也不希望人們傳播祂所行的奇蹟。宗徒們常常問耶穌這樣的問題,在最後晚餐中,猶達斯詢問了耶穌這個問題。
甚至居住在納匝肋的耶穌的親屬們,根本不明白耶穌要隱藏自己的瘋狂做法。一天,他們對祂說:你離開這裡,往猶太去吧!好叫你的門徒也看見你所行的事,因為沒有人願意顯揚自己,而在暗地裡行事的;你既然行這些事,就該將你自己顯示給世界(若7:3-4)。
第一世紀末,小亞細亞的基督徒也不明白,為什麼耶穌不乘著雲彩降來,以隆重的方式向人顯示祂是誰以及可以做什麼。
對這樣的疑問與不確信,耶穌回答說:誰愛我,必遵守我的話,我父也必愛他,我們要到他那裡去,並要在他那裡作我們的住所(23-24節)。耶穌願意與天父一起,不是通過奇蹟向人顯示自己,而是住在門徒們中間。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能從字面來理解這句話。為了明白其意義,需要來看耶穌在最後晚餐時所說的另一句話。耶穌回答斐理伯說:住在我內的父,作他自己的事業。你們要相信我:我在父內,父也在我內;若不然,你們至少該因那些事業而相信(若14:10-11)。
耶穌以祂所作的工作,證實自己與父是一體。祂並不像我們所想的一樣,指的是祂行的奇蹟。耶穌不需要通過行奇蹟來證明自己與天父是一體的,耶穌所說的工作指的是祂所作的一切。
耶穌的行動只是而且永遠都是愛的工作,是要將人從一切的奴役中釋放出來:罪惡、疾病、迷信、宗教與社會歧視等。這種釋放的工作與舊約中上主為祂子民所完成的工作一樣。以色列知道自己的天主是弱小者、軟弱者、外邦人、孤兒與寡婦的保護者。如果耶穌也做同樣的工作,也就意味著天主在祂內,祂在天主內。
耶穌與天父居住在我們內是什麼意思?意思是說,我們聆聽了福音之後,我們領受了天主的生命和祂的聖神,我們也應去做耶穌與天父的工作,成為人們的拯救者。對於這些,我們不難認出一個人是否在做耶穌與天父的工作,天主是否在他內。
接著,耶穌許諾派遣聖神:那護慰者,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派遣來的聖神,祂必要教訓你們一切,也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26節)。
聖神的使命有兩個。我們首先來看第一個,就是教導。耶穌教導了一切,沒有留下什麼沒有說的,但仍需要聖神的繼續教導。耶穌並沒有闡明祂所教導的具體實踐和全部結局。耶穌知道,在教會的歷史中,新情況會時常出現,也會出現比較複雜的問題。例如,有多少問題需要在福音的光照下來解決(生命倫理,宗教對話,特殊倫理情況的選擇等)。
耶穌向門徒們許諾,如果他們懂得如何聆聽祂的話語,並與臨在於他們內的聖神保持一致,隨從聖神的推動,他們總會根據耶穌的教導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他們必須要有很大的勇氣遵從耶穌的指示,因為耶穌時常要求門徒改變思想,甚至是未曾想過的根本性改變。聖神只教導他們耶穌的福音。
在聖經其他章節的光照下,「教導」這個動詞有很深的意義。聖神教導人並不像教授在學校講課一樣。聖神以動態的方式教導,使之成為內心的推動,無可抗拒地將人帶向正確的方向,激發善心和善行,使人作出符合福音精神的選擇。耶穌在最後晚餐中解釋說:真理之神要把你們引入一切真理(若16:13)。若望在他的第一封書信中說:你們由祂所領受的傅油,常存在你們內,你們就不需要誰教訓你們,而是有祂的傅油教訓你們一切。這傅油是真實的,決不虛假,所以這傅油怎樣教訓你們,你們就怎樣存留在祂內(若一2:27-28)。
聖神的第二個使命就是「使人記起」。耶穌說了很多話,雖然福音中有記載,仍有可能被忘記或不被留意。尤其是當福音的教導不太容易被接受時,因為不符合世界的「常理」。
例如:以前很多基督徒仍在區分「正義」或「非正義」的戰爭,甚至還有些是「聖戰」,可以運用武力保護人們的權利,支持死刑的合法性。幸好,今天這樣想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
門徒們怎麼會如此長時間地忘記耶穌如此清晰的教導,禁止用一切形式的暴力反對弟兄姊妹呢?但事實卻發生了。聖神的到來使人想起耶穌所說的話,提醒門徒記起耶穌說過的話:應愛你們的仇人,善待惱恨你們的人;應祝福詛咒你們的人,為毀謗你們的人祈禱(路6: 27-29)。很多世紀以來,基督徒一直聆聽聖神的召喚;但是今天,那些試圖將運用暴力合法化的人們發現,聖神常常會告訴他們,提醒他們有關老師說過的話。
這裡強調的只是不運用暴力,但忘記耶穌話語的例子有很多。因此,需要在聖神的光照下,每人都應努力鍛煉自己記憶的能力。
耶穌為門徒們留下了彼此相愛的命令,現在也將祂的平安賜給了他們:我把平安留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27節)。耶穌說這話的時候,羅馬帝國安享社會太平,沒有戰爭與衝突,所有臣民都臣服羅馬。但這不是耶穌許諾的平安。這是世界的平安,建立在武力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正義之上。這種平安允許奴隸制,社會邊緣化,壓迫弱小,以及權勢者的高傲。只有人們之間建立一種新的關係,競爭、統治、想坐首位的意願變成為他人服務,無私地愛護弱小時,耶穌所許諾的平安才會實現。基督徒團體蒙召成為實現這種平安的地方。
福音的最後部分(28-29節)令人難解。耶穌即將要離開他們,門徒們為什麼卻應當喜悅,耶穌為什麼說父比自己大。我們首先解釋為什麼門徒應喜悅。我們應當留意,只有那些愛耶穌的人才能體會到這種喜樂。「如果你們愛我」的意思是說:如果你們能和我感同身受,與我的思想和願望保持一致,你們就會感到喜悅,因為我即將要完成父所委託給我的使命。老師的死亡使門徒感到害怕,因為他們還沒有受到聖神的光照,還不明白耶穌的這種無條件的愛將會開啟一個新的世界,這個新世界的特徵就是充滿耶穌的平安。
經師們說的話解釋了「父比耶穌大」,因為他們用「大」與「小」來解釋派遣者與被派遣者。只要耶穌還留在世界上,還沒有完成父所託付給祂的使命,還沒有回到父那裡去,耶穌就比父「小」,祂就是父所派遣到世界上來的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