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顯聖容 (慶日)
凝視耶穌顯聖容:是每一位門徒必須要經驗的
對觀福音的三位聖史,在敘述耶穌顯聖容後,隨即敘述一位癲癇病的男孩被治癒的事蹟。耶穌與伯多祿、雅各伯和若翰一起從山上下來。他們看見有一個人離開人群,跑到耶穌面前請祂幫忙。他說:「老師,求祢可憐我的兒子,他是我的獨生子。看,邪靈一抓住他,他就忽然喊叫,又使他抽瘋和口吐白沬,把他折磨得很苦,還不肯離開。我懇求祢的門徒把邪靈驅走,他們卻做不到。」(路加福音9:38-40)。
耶穌給了他們「能力和權柄,能制服一切魔鬼和治癒疾病」(路9:1)。為什麼他們不能執行任務?
原因很快就發現:因為他們沒有和老師在山上。那些沒有看到祂光榮聖容的人,不能有效地打擊那些折磨人性的邪惡勢力。
傳統的說法,耶穌顯聖容是在大博爾山。這座升起的山,是孤立的,位於厄斯德隆肥沃平原的中央。自古以來,以橡樹,胡蘿蔔和松樹覆蓋,被稱為聖山。在山上是異教徒崇拜的地方;現今這個地方是供人默想及祈禱,在這裏很自然地令人提升目光投向天空及想起天主。
不管這個經歷如何令人印象深刻,但也應指出福音不是說大博爾,而是說高山。在聖經語言中,當與上主的親密度到最高時,山並不是表示一個物質的地方,而是天主表現的內在經驗。
借用神秘主義的語言,我們可以稱之為靈魂的精神狀態,這些靈魂在天主中被溶解,幾乎可以識別祂的想法和感覺。
耶穌離開平原,帶領一些門徒到高處;把他們從人的推理和計算中解脫出來,將它們引入到天父不可思議的設計中。他讓他們上去,然後把他們帶回來,轉變,變到被要求工作的地方。
誰真正愛人類,想參與在世界建立天國,就必須首先將他們的眼睛仰望天國,調教他們的想法和計劃以配合上主。他們首先必須「看到」一個使生命成為禮物的人,不是在失敗者的黑暗的背景中,而是包裹著耀眼的光芒。
在「山」上,耶穌看起來,不同於人們如何評價他。在那裡,他經歷了改變形態:他的容貌改變了,照亮失敗的黑暗,僕人的破舊的衣服變成一件個美麗的高貴長袍,死亡的黑暗溶解在復活節的黎明中。
為了更好的理解這個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主啊!讓我們在被毀容者的臉上,注視到改變了面容的基督。」
讀經一:達尼爾先知書7:9-10,13-14
我、達尼爾,在神視中,看見寶座安置好了,上面坐著一位萬古常存者。他的衣服潔白如雪,他的頭髮潔白如羊毛,他的寶座好似火焰;寶座的輪子,如同烈火。一道火河湧出,從他面前流下。服事他的,成千上萬;侍立在他面前的,不可勝數。審判者已坐堂,案卷已展開。
我在夜間的神視中觀望:看見一位相似人子者,乘著天上的雲彩而來,走向萬古常存者,便立即被引領到萬古常存者面前。萬古常存者便賜給那相似人子者,統治權、尊榮和國度。各民族、各邦國,及說各種語言的人民,都要事奉那相似人子者;他的王權是永遠的王權,永存不替;他的國度永不滅亡。
這篇讀經的章節開始時帶出一個戲劇性的夜間神視。達尼爾看見四隻巨大的野獸從海洋中湧出來---這是古代中東敵對世界及混亂的象徵。四大巨獸:第一隻似獅子、第二隻似熊、第二隻似豹、第四隻是最可怕的野獸,以驚人的力量,用鐵牙破碎一切(達 7:2-8)。
語言和圖像有啟示性,象徵人民歷史的參考和典故並不難解碼,因為在故事的續集中,是同一位先知,他澄清了他們自己的意思(達7:17-27)。兇猛的動物是四大帝國,在世界上壓迫著天主的子民。
獅子表示巴比倫的血腥統治,這個死者是毀滅耶路撒冷及其聖殿的殘酷城市;熊是梅德人,貪心並隨時準備發動攻擊;有四個頭的豹是波斯人,象徵在獵物上朝著每一個方向窺視的;第四隻野獸,最可怕的,描繪了亞歷山大大帝和他的繼承人,繼業者或六位馬其頓將領的統治。
在他們當中,有一個特別險惡的是安提阿四世,是迫害忠於天主律法的信徒。在達尼爾編輯此書時,正是他掌權的時候。在歷史上,以殘酷及無情對待弱小的統治者,經常都會成功的。他們是侵犯人民權利的帝國,強加暴力和濫用權力,表現得像野獸一樣。
世界永遠是依靠天主力量的傲慢統治者的受害者嗎?上主對他的百姓的壓迫漠不關心?這就是達尼爾先知以天主的名義來回答令人痛心的問題。在這篇讀經的第一部份引入了這偉大的場景(9-12節)。
寶座在天上。一位年長者 - 代表上主自己 - 坐在審判中,這樣宣判說:野獸的統治權被剝奪,最後一隻被殺死,被撕成碎件投入火中(達7:9-12)。然後發生什麼事?先知繼續報告他的啟示:「我繼續看著夜間的視野。一個像人子的人來到了天上的雲層,他面對著一個偉大的時代,統治權、尊威和王權都給了他。」
「人子」在希伯來文的表達只是簡單的解作「人」。由動物本能驅動的人一直管理世界;現在沒有了,一個人來了,一個有人心的人。這個人物是誰?他不是如四個怪物從海裡來的,而是從天而來,就是從天主而來的。
達尼爾先知書的作者並不是想及個人,而他指的是以色列民,經歷了在安提亞四世統治的大災難後,將從天主那裡得到一個從未有過的永恆的王國。所有人民都不會受到迫害而屈服於他,因為他們的國王是有人性的心。
這個預言寫於險惡的安提亞四世(167-164B.C.)的迫害期間,作者想向他的人民注入勇氣和希望。他肯定壓迫即將結束;還有幾年,天主將以色列統治世界。
這個預言何時實現?兩三年後,以色列統治獲得政治獨立,許多人認為終於是達尼爾所承諾的「人子」統治。事實令人遺憾,這些期望值得懷疑。猶太人抵抗的瑪加伯英雄領袖征服王位,很快忘記了與天主的約,變成壓迫者。他們繼續背誦野獸的劇本:家庭仇恨、權力陰謀、殘酷,精製的法庭生活,宗教和道德腐敗。
預言 - 現在我們知道 – 並不是在他們內完成,而是隨著耶穌的到來,是「人子」開始統治聖者之至高者(谷14:62)。他成為新的演員背誦古代劇本。他改變了劇本,引入了一個新的政策,與每一個年齡的野生動物領域相反,不再是攀升主導,而是下來接受命令;不是奴役弱者,而是提供服務給弱者。
他的統治並不是以勝利開始,而是在失敗中。當時的政治權力,經濟和宗教信仰已經聯合起來要消除他,他們殺了他,確實已經結束了他的方案。但取而代之,他的失敗標誌著新世界的開始。
儘管人子的王國擁有自己神聖的力量,但要處理憤怒的反對,他總是要擴大自己,佔有所有的心靈。這將是「像黎明的曙光,越來越明亮,直至成日中」(箴4:18)。
讀經二:伯多祿後書1:16-19
親愛的:
我們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大能和來臨,宣告給你們,並不是依據虛構的荒誕故事,而是因為我們親眼見過他的光榮。
他實在由天主接受了尊敬和光榮,因為那時曾有這樣的聲音,從顯赫的光榮中發出,向他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這來自天上的聲音,是我們同他在那座聖山上的時候,親耳聽見的。
因此,我們認定先知的話是確實的,對這話,你們當十分留神,就如留神在暗中發光的燈,直到天亮,晨星在你們心中升起的時候。
早期的基督徒和保祿本人,都相信上主很快會在榮耀中顯示自己,並將他的信徒引進他的王國。然而,到了第一世紀末,妄想上主沒有來的說法,開始在門徒中傳播;而不信的人則嘲笑地問:「那裏有他所應許的來臨﹖因為自從我們的父老長眠以來,一切照舊存在,全如創造之初一樣。」(伯後3:4)。
為了破壞門徒的信仰,一些懷疑論者甚至懷疑上主來臨的預言,只不過是由聰明人發展出來的神話,是為了控制天真和可笑的人。
伯多祿的門徒回答這些惡意的影射。他以大師的名義寫道,宣布訊息的真實性有無可辯駁的證據。伯多祿「在聖山上」的個人經歷以及宗徒們看見主耶穌偉大的見證。被包裹在一個神聖顯現的榮耀中,他們「聽到」天上的聲音:「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這不是一個自創的神話故事,這是與納匝肋人耶穌同住的人所接受的啟示;他們從上而來的光,已經凝視在明亮和榮耀的臉上。
他繼續說道:我們就像傍晚守候的哨兵,盯著地平線,焦急地等待明亮的「晨星」(默2:28; 22:16),這是新的一天。
預期這個喜樂的日出,信徒的臉容被啟發,他們的步伐由一盞仍然被籠罩在密集的黑暗中照亮世界的燈光帶領。這燈光就是由聖經所傳遞的上主的話(第19節)。
福音: 路9:28b-36
大約過了八天,耶穌帶著伯多祿、若望和雅各伯上山去祈禱。正當祂祈禱時,祂的面容改變,祂的衣服潔白發光。忽然,有兩個人,即梅瑟和厄里亞,同祂談話。他們出現在光耀中,談論耶穌的去世,即祂在耶路撒冷必要完成的事。伯多祿和同祂在一起的,都昏昏欲睡。他們一醒,就看見祂的光耀和在祂旁待立的兩個人。那二人正要離開時,伯多祿對耶穌說:「老師,我們在這裡真好!讓我們搭三個帳棚:一個為祢,一個為梅瑟,一個為厄里亞。」他原來不知道說什麼了。他說這話的時候,有一片雲彩遮蔽了他們。他們進入雲彩時,門徒們就害怕起來。雲中有聲音說:「這是我的兒子,我所揀選的,你們要聽從祂!」正有這聲音時,只見耶穌獨自一人。在那些日子,他們都守了秘密,把所見的事一點也沒有告訴任何人。
有些人認為,這段福音描寫的是耶穌為使祂的門徒們能夠面對祂的苦難與死亡,讓門徒預嚐天國的經歷。
我們在閱讀一個福音片段時需要非常謹慎,因為表面看是在敘述一個歷史事件的前後發展;若深入看,經常是通過聖經的語言來向我們闡述其神學意義。耶穌顯聖容的記載就是一個例子,而且瑪竇和馬爾谷的敘述幾乎相同。
今天的福音片段,只在路加福音有記載。路加強調了耶穌上山的目的:上山去祈禱(28節)。耶穌經常用很多的時間祈禱。耶穌一開始並不知道祂的生命將會如何,也不知道自己的最後命運是什麼。祂透過祈禱,在祈禱的光照下才逐漸發現這些奧秘。
耶穌就是在這些深度的靈性經驗中,才逐漸意識到自己的使命是拯救人;不是通過勝利,而是通過失敗。路加在福音的中間部分開始向我們揭示耶穌失敗的一些標記:開始對耶穌充滿了熱情的群眾,後來捨棄了祂;有些人認為耶穌是造反者,祂的敵人試圖要殺害祂。因此,祂如今需要明白天父要自己去走的道路。正是為此,「祂上山去祈禱」。
正在祈禱時,耶穌的面容改變了(29節)。路加與其他聖史的記載不同,他並沒有記載耶穌「顯聖容」,而是「改變了面容」。這種光輝是與天主結合的人們的光榮標記。甚至梅瑟與上主說話時,他的面容也改變了(出34:29-35)。
每一次與天主真正相遇的人,都會在臉上留下一些可見的痕跡。在慶祝並分享了聖言之後,我們更喜樂的回到家中,心靈更加安寧,面帶微笑,對人更能容忍、理解、慷慨。甚至我們的臉龐輕鬆了,臉上似乎也閃耀著光明。
耶穌面容上的光輝表達了耶穌在祈禱中認識了父的旨意。耶穌知道,自己的犧牲並不是以失敗而終結,而是復活的光榮。在耶穌的這一靈性經驗中出現了兩個人物:梅瑟與厄里亞(30-31節),法律與先知的象徵,他們代表了全部的舊約。以色列的所有經典都指向耶穌。若沒有耶穌,舊約是不圓滿與不可理解的;若沒有舊約,耶穌就是一個奧秘。在耶穌復活的那天,為了使門徒們理解死亡與復活的意義,耶穌引用了舊約:祂於是從梅瑟及眾先知開始,把全部經書論及祂的話,都給他們解釋了(路24:27)。
瑪竇與馬爾谷也提到了厄里亞與梅瑟,但只有路加記載了他們與耶穌談話的主題:即耶穌的出谷,就是從這個世界回到天父那裡的旅程。這就是耶穌得知自己使命的光明來源:來自舊約中的天主的話語。因此,祂發現了默西亞的使命不是通過勝利,而是通過痛苦去完成。即祂必須受很多苦,受侮辱,被眾人所拋棄,正如「上主僕人」詩歌中所說的一樣(依53)。
伯多祿、雅各伯與若望這三位門徒對所發生的事一點也不理解(32-33節),他們都昏昏欲睡。很難想象他們在此時刻打盹,可能是因為爬山太疲勞,他們需要休息;而且這件事似乎是在晚上發生的(37節)。
讓我們特別留意的是在耶穌受難受死的過程中,這三位門徒常是昏昏欲睡。他們在橄欖山園中睡覺(谷14:32-42;路22:45)。奇怪的是,在耶穌生命重要的時刻,他們的眼睛總是沉重的。
聖經作者經常用象徵意義使用睡夢。例如,保祿寫信給羅馬人說:「現在已經是由睡夢中醒來的時辰了,黑夜深了,白日已近」(羅13:11-13)。保祿用這個形象的比喻將基督徒從靈性的沉睡中喚醒;並邀請他們開放心靈,接受福音的倫理要求。在耶穌顯聖容的敘述中,門徒們在睡覺表達了門徒們無法理解並接受默西亞必須通過死亡才能進入光榮。耶穌行奇跡時,群眾為耶穌喝采,三位門徒都清醒著。但是當耶穌談到要付出自己的生命、坐末位、成為別人的僕役時,他們不願意去理解,也不想接受,於是就慢慢地閉上眼睛開始睡覺,繼續掌聲與勝利的睡夢。
最難解釋的就是「三個帳篷」(福音作者強調伯多祿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說什麼)。
搭帳篷意味著想要在此建立固定的居所,至少在一段時間內不想離開。而耶穌卻常常在行走。正如今日福音所說,祂必須完成自己的「出谷」,門徒們也被邀請去跟隨祂。搭三個帳篷也許指的是伯多祿見到老師在祈禱中的喜樂經驗,想要長時間地停留在這樣的喜樂中。
為了更好的理解,我們也可對照自己的生活經驗:我們與天主長時間的對話後,我們也不願意回到日常生活中。生活中的具體困難與不得不面對的挑戰使我們感到害怕。我們知道,聆聽天主的話語不是生命的全部,人不能在教堂或避靜院度過一生。我們有需要走出來並為兄弟姊妹服務,幫助那些受苦的人,親近那些需要愛護的人。在祈禱中發現了應走的道路之後,我們應該與耶穌一起上路,去耶路撒冷奉獻自己的生命。
當他們從山上下來時,有一團雲彩遮住了他們(34節),雲彩在聖經中指的是天主的無形臨在。出谷紀中常常提到雲彩,梅瑟進入遮住山的雲彩(出24:15-18),雲彩遮住了帳篷,梅瑟不能進去,因為那裡是天主臨在的地方(出40:34-35)。
伯多祿、雅各伯與若望被帶進了天主的世界,在那裡他們明白了老師要走的道路:與宗教領袖之間的衝突、受迫害、受苦與死亡。他們知道他們最後的命運也像老師一樣,因此他們感到害怕。從雲彩中出現了聲音(35節):天主要在耶穌身上施行救恩。為人來說,祂將是失敗,但是為天主來說,祂卻是「特選者」,是上主喜悅的忠信僕人。
天主也喜悅那些跟隨耶穌的人。來自天上的聲音說,你們要聽從祂,即使祂的道路非常艱難,充滿艱辛和矛盾,從人性角度看甚至顯得荒謬,即使如此,也要聽從祂。
在福音片段的最後部分(36節),只有耶穌單獨一個。梅瑟與厄里亞不見了。這顯示了舊約的使命:把一切引向耶穌,使人們認識耶穌。到那時,所有的眼目都要注視在祂身上。
相信耶穌的啟示,接受耶穌對生命的教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跟隨耶穌的「出谷」也不是那樣容易。信賴耶穌充滿了挑戰。的確,耶穌許諾了光榮的未來,但是人在當下的經驗卻是捨棄自我,奉獻自我。撒在地裡的種子將會結出很多子粒來,但是如今卻要經歷死亡。天主的智慧與人的邏輯恰恰相反,那什麼時候又該如何接受天主的智慧呢?
答案就在今天福音的開始,而且看似多餘。路加記載,耶穌預言自已將要在耶路撒冷受苦、死亡與復活。耶穌在八天之後顯聖容,在八天之後向人述說了跟隨自己的條件:捨棄自己,每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路9:22-27)。
對基督徒來說,「第八天」有著很具體的意義。這是安息日後的第一日,是上主的日子,是基督徒團體聚集在一起聆聽上主的話語並擘餅的日子(路24:13)。這就是路加想要表達的意義:門徒們在每個主日聚在一起,慶祝聖體聖事的時候,就是在「上山」,他們在那裡看到了改變了面容的主,即復活的那位;耶穌的「出谷」並不是以失敗而告終,而是以復活的光榮;他們在聚會中再次聽到來自天上的聲音,並邀請他們聽從耶穌。
伯多祿、雅各伯與若望從山上下來,在那些日子,他們都守了秘密,把所見的事一點也沒有告訴任何人(36節)。他們不能講述他們不理解的事情:耶穌的「出谷」還沒有完成。今日的我們,從教堂裡出來,可以向所有的人宣佈信德帶來的發現:為愛而奉獻自己生命的那一位進入了天主的光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