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家節
老年人:是年輕人世界的建造者
厄里的兒子們是上主在史羅的司祭,可是他們都墮落了,對父親的規勸一點都不在意(撒上2:12)。有一天一位天主的人來到厄里面前,告訴他:「在你的家裡再也不會有老年人了」(撒上2:32)。這不是承諾他們的後代將會從照顧老人和病弱的負擔下解脫,而是預言一個可怕的災禍:將再沒有老人教育下一代、照顧神聖的傳統、負責任地傳遞信仰。他的子孫將再不會經驗到聖詠作者的歡呼:「天主,我們親耳聽見過,祖先也給我們述說過:昔日在他們那一時代,你手所行的偉業」(詠44:2) 。
以色列人都知道「孝敬父母」這條誡命,可是對年輕人的培育問題並不是一帆風順。有的年輕人懶惰、傲慢(列上12:8);有的年輕人明智、勤勞。如果有睿智的老年人能夠以祥和及有信心的眼光觀察他們,以超越時代、高瞻遠矚的胸懷指導和培育他們,那是民族的福分。可是常常有愚鈍的老年人,他們封閉於自我、沉浸於過去,或者妄自尊大扼殺正義、阻擋更新。
先知把代溝的修和看作默西亞時代蒞臨的標誌。舊約以宣告厄里亞先知重新出現為結束:「看,在上主偉大及可怕的日子來臨以前,我必派遣先知厄里亞到你們這裡來;他將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子,使兒子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臨時,以毀滅律打擊這地」(拉3:24)。而新約的開始是天使對匝加利亞的傳報:「依撒伯爾要給你生一個兒子,他要行走在上主面前,使父親與子女們和好」(路1:13- 17)。
在一個家庭,如果缺少老年人,生活在某些方面可能更加便捷;但是肯定在人性上會更加貧乏。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當我的力量衰退時,願我的心仍然年輕」。
讀經一 : 德3:2-6;12-14
「孩子們,你們應聽從我,你們的父親;你們要這樣作,以便得救。因為,上主願父親受兒女的尊敬,且確定了母親對子女的權利。孝敬父親的人,必能補贖罪過;且能戒避罪惡,在祈禱之日,必蒙應允。孝敬母親的人,就如積蓄珍寶的人。孝敬父親的人,必在子女身上獲得喜樂;當他祈禱時,必蒙應允。」「不要以你父親的羞辱為榮,因為父親的羞辱,為你不是光榮;原來人的光榮,是建在他父親的榮譽上;不名譽的母親,是子女的恥辱。我兒,你父親年老了,你當扶助;在他有生之日,不要使他憂傷。」
舊約德訓篇有很多規勸是針對生活中的各種情況:教導人們如何對待朋友、客人、女人、管理財務的人;對領導、僕人、弟子持甚麼態度;所提供的輔導都很好,非常有幫助。書中很大部分是關於家庭生活的,包括夫妻間的責任、父母與子女及子女與父母相互之間的責任和義務。儘管有些教導不再適用於今天,有些教育方法肯定已過時;不過一些愉快的段落讀起來很有用,例如30:1-13及42:9-14。
作者名叫本希拉,書名就是根據這個名字來的。他是公元前二百年左右的一位智者辣彼,是研究聖經的學者,他從中吸收訊息,並從中為眾人提供諮詢。
在耶穌的時代,德訓篇儘管不被列入在以色列聖典之內,但是常常被老師們用來教導年輕人。基督徒也很欣賞這本書,成為整個舊約作品中,繼聖詠之後最多人閱讀的一本書。德訓篇還有另一個名字:「聚會閱讀文」,也就是在教會團體聚會中閱讀的書。
今天讀經中選取的部分,講的是子女對父母的義務。我們今天的反省從這一章的第一句話開始,它不在今天的讀經中,但是對於我們了解作者的身份和思想主題非常有幫助。作者是一個家庭的父親,很操心如何教導孩子們走好一生:「孩子們,你們應聽從我,你們的父親;你們要這樣作,以便得救」(德3:1)。
「得救」,在聖經中含義是「安置在一個寬敞的地方」。相反,奴隸意思是蜷縮在狹窄的地方。
根據多年的經驗,本希拉知道年輕人常常有危險時,蜷縮在自己的個人計劃內,只考慮自己。渴望完全獨立可能會對他們產生誤導,讓他們陷入更微妙的困境,比如自私。有一種方式可以幫助他們走出狹小的心胸:就是幫助他們認識到和注意到別人的需要,尤其是生養他們的父母的需要。「你要全心孝敬你的父親,不要忘掉你母親的痛苦。你要記住:沒有他們便沒有你;他們對你的恩惠,你如何能照樣還報﹖」(德7:29-30) 。
今天讀經的第一部分(2-6),本希拉用「孝敬」來概括子女對父母應該有的態度。他把這個詞重複了五次,同樣用在父親和母親身上,沒有分別。在那個時代,女人被輕視,被認為低於男人。作者的這種平等態度不是絕對新奇,因為本希拉是從他的民族文化中繼承前輩的思想。在十誡中,第一部分包括三誡,是獻給天主的,後一部分是關於人與人之間,其中第一條就是:「孝敬你的父親及母親」(出20:12;申5:16)。
孝敬的第一層含義,最明顯、直接的就是「讓他們感到榮耀」。子女應該有一個美善的生活,做一個身心靈健康的人,行為正直,好讓父母能夠為他們感到驕傲。
為了孝敬父母,子女應該盡的第二個義務是在經濟上幫助父母。本希拉的時代,老人沒有退休金,在辛苦勞碌一生、奉獻一生之後,老年後可能在生活上比較拮据。任何兒女都不能讓自己的父母在老年的時候生活困難,遭受屈辱。
孝敬還有第三層含義,希伯來文中這個詞還指:有分量。對於老年人,一個很痛苦的經驗是感覺到自己被不被尊重,有時甚至被嘲笑,他們的話語、建議、規勸,他們的情感,都沒有任何分量。
天主非常欣賞孩子們對父母的孝敬。這明確表現在天主對那些孝敬父母的人們所給予的祝福上。本希拉列舉了五個例子。
孝敬父母可以使自己得到「罪過的赦免」。這不是說因為孝敬父母,天主就減免人犯的罪債;而是告訴我們,在我們照顧父母、關心他們、愛護他們的時候,就會幫助我們自己成熟,幫助我們發現生命的真正價值,而躲避轉瞬即逝的虛假事物誘惑,從而遠離罪惡。
孝敬父母如聚集珍寶。為老年人付出時間在有些人看來似乎是一種浪費,耽誤我們去爭取成功,錯過賺錢的機會。但是孝敬父母會給我們帶來天主的長久祝福,給家庭帶來平安和喜樂,以及永恆的福分。
孝敬父母將會使我們的子女也孝敬自己。這確實是非常智慧的話!我們知道孩子們習慣於仿效,眼睛看到的比耳朵聽到的對他們影響更大。他們看到,而且會記住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對待爺爺奶奶的。對子女的愛,有可能會出於佔有;而對於長輩,尤其是當他們失去能力,不能自理,一切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愛就明顯的不再是自私的,而成為一種人生獨一無二的學習課堂。
孝敬父母的人,他們的祈禱會被天主接納。對父母的愛會在我們的心靈裡產生接近天主的感覺。當我們與父母的關係疏離時,我們與天主的關係也會變成外表的禮儀,宗教感情冷漠,心靈裡沒有天主。
最後,孝敬父母,會使人長壽。大約在公元前二世紀的時候,以色列人才開始相信人死後的生命,以前只考慮到現世的生命,因此,對於人來說最好的酬報就是像亞巴郎那樣「幸福高壽,安享天年」(創25:8)。孝敬父母所獲得的一個不能缺少的重要祝福,就是長壽(申5:16;出20:12)。
在讀經的第二部分(12-14),指出孝敬老年父母時應該有的態度。對父母孝敬不夠,有時可能不是表現在行動上,而是表現在思想和態度方面。對於失去記憶的老人,嘮嘮叨叨總是重複不停的老人,有時候他們甚至說話冒犯;這個時候照顧他們正是表示我們最大愛心的時刻,需要耐心和溫柔。
讀經只講了子女對父母的態度,這是可以理解。因為本希拉本人就是位老人。可是子女當然也希望聽到這位智者講些話勸告父母應該如何愛護孩子。我們知道父母的榜樣並非都是好的。不論父母如何,子女都應該同樣孝敬嗎?
真正的愛是無償的,沒有條件的。愛一個人不是因為這個人好,而是在我們愛的過程中,人變好。如果這適合於其他人,當然也適合於我們的父母。愛他們,不是說遷就他們的缺點和局限,縱容他們的不合理情緒;而是先理解他們,同時幫助他們。如果我們不幫助他們克服某些無禮或壞的習慣,或者說話粗魯等等,就不是真正的孝敬。
最後,當環境無法掌控時,那麼只有耐心。
讀經二 : 哥3:12-21
「你們該如天主所揀選的,所愛的聖者,穿上憐憫的心腸、仁慈、謙卑、良善和含忍;如有人對某人有什麼怨恨的事,要彼此擔待,互相寬恕;就如主怎樣寬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寬恕人。在這一切以上,尤該有愛德,因為愛德是全德的聯繫。還要叫基督的平安,在你們心中作主;你們所以蒙召存於一個身體內,也是為此,所以你們該有感恩之心。」
「要讓基督的話充分地存在你們內,以各種智慧彼此教導規勸,以聖詠、詩詞和屬神的歌曲在你們心內,懷著感恩之情,歌頌天主。你們無論作什麼,在言語上或在行為上,一切都該因主耶穌的名而作,藉著祂感謝天主聖父。」
「作妻子的,應該服從丈夫,如在主內所當行的。作丈夫的,應該愛妻子,不要苦待她們。作子女的,應該事事聽從父母,因為這是主所喜悅的。作父母的,不要激怒你們的子女,免得他們灰心喪志。」
衣服很重要,這把人類與赤體的動物區分別起來。衣服是我們身體的延伸,它表達我們的韻味及感覺,透過它看出我們是快樂還是憂傷,是在慶祝節日還是在工作。它的表達不會是被強迫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形象。
在聖經語言中,衣服象徵一個人內在願望的外在表現,是心靈的選擇。一個人在接受洗禮成為基督徒時,就是與基督一起復活,獲得新生命,故不能繼續穿舊的衣服。保祿勸告我們:「就該脫去你們照從前生活的舊人,就是因順從享樂的慾念而敗壞的舊人,應在心思念慮上改換一新,穿上新人,就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造,具有真實的正義和聖善的新人」(弗4:22-24)。在其他書信中他也重複這個形象:「因為你們凡是領了洗歸於基督的,就是穿上了基督」(迦3:27)。哥羅森書中再提這個形象「穿上了新人」(哥3:10),然後在今天的讀經中繼續發揮。
第一部分(12-15),保祿列舉基督徒衣服的特徵:「穿上憐憫的心腸、仁慈、謙卑、良善和含忍;如有人對某人有什麼怨恨的事,要彼此擔待,互相寬恕。」他列舉了七個特點,都是非常重要和美好的,我們說幾乎很難充分做到。
但是基督徒衣服的特點還沒有完全列舉出來。我們還需要束上腰帶,這腰帶會讓整個衣服變得整齊、優雅,那就是仁愛。仁愛不是含糊的感情,而是表現在對弟兄姊妹的持久幫助,在對他人犧牲自己的服務中。
這服飾不是專屬於某些人的,每一個基督徒都應該穿上這衣服。不論是男人還是婦女,司鐸、修女及平信徒,日日夜夜都應該穿著,不能脫下。
讀經的中間部分(16-17),指出為了保持或降立家庭成員的和諧應該採用的一些方法。
「讓基督的話充分地存在你們內」,是邀請我們一起默想福音。一個家庭,如果能夠恒常有規律地,找到一個時間讓成員聚集在一起分享福音,那麼他們之間便能保持和諧,並為明智的選擇提供了穩固的基礎。
「你們要彼此教導規勸」。如果我們以耶穌的教導為反省基礎,就可能在彼此之間形成理解和建設性的溝通。不要把建議和規勸看做是不應該的干擾,是多管閒事,而是把它們當做出於愛和情感的真誠關心。
「以聖詠、詩詞和屬神的歌曲在你們心內,懷著感恩之情,歌頌天主」。
為了保持家庭成員互相的信任、團結與和諧,需要很多技巧,花很多心思。保祿的建議是:家庭成員共同祈禱。
讀經的第三部分(18-21),保祿向我們指出基督徒家庭應該有的愛的法律。首先告訴婦女們應該服從丈夫,然後勸告丈夫也要關懷愛護妻子。
一般來說,婦女們都不喜歡保祿這種說話方式,質問為什麼保祿不同樣對丈夫們說:「你們要服從你們的妻子。」我們應該承認,婦女們的抱怨有充分的理由,不過我們首先應該明白保祿實際上要說什麼。對於丈夫們,保祿確實沒有用「服務」這個詞,但是用了「愛」,「愛」會使基督徒成為奴隸嗎?
導師耶穌告訴他的弟子們,追隨他的男人和女人們,一視同仁,都應該採取的態度:「誰若願意在你們中為首,就當作你們的奴僕。就如人子來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生命,為大眾作贖價」(瑪20:27-28)。
在結束部分,保祿勸告作子女的要服從父母。與本希拉不同,保祿還有一句話給父母:「作父母的,不要激怒你們的子女,免得他們灰心喪志。」
福音(瑪竇福音 2:13-15,19-23)
賢士們離去後,看,上主的天使托夢,顯現於若瑟,說:「起來,帶著嬰孩和他的母親,逃往埃及,住在那裏,直到我再通知你,因為黑落德即將尋找這嬰孩,要把他殺掉。」若瑟便起來,星夜帶了嬰孩和他的母親,退避到埃及去。留在那裏,直到黑落德死去。這就應驗了上主藉先知所說的話:「我從埃及召回了我的兒子。」
黑落德死後,看,上主的天使在埃及托夢,顯現於若瑟,說:「起來,帶著孩子和他的母親,往以色列去,因為那些謀殺孩子性命的人已經死了。」若瑟便起來,帶了孩子和他的母親,進入以色列地域。
但是,若瑟一聽說阿爾赫勞繼承他父親黑落德,作了猶太王,就害怕到那裏去;夢中得了指示後,便退避到加里肋亞境內,去住在一座名叫納匝肋的城裏。如此,應驗了先知們所說的話:「他將稱為納匝肋人。」
以色列人民在等待一位默西亞,他將重複梅瑟這位偉大領袖的光榮事迹。這種期望是建立在這位解放者死前所說的話上。"雅威,你的天主,要從你們中間,從你們自己的弟兄中,興起一位像我這樣的先知"(申18:15)。瑪竇在他的福音中希望我們明白,耶穌就是這位新先知。祂採用了祂那個時代的教學方法,沒有明確地說出來,但向我們解釋了耶穌的生活是如何與梅瑟的生活相似的。
法老命令把所有猶太人的男孩子扔進河裡(出1:15-22)。黑落德王下令殺死白冷的所有兒童。梅瑟是唯一逃過屠殺的人(出2:1-10),這也發生在耶穌身上。後來,梅瑟不得不逃離以避免被殺(出2:15)。耶穌也被迫這樣做。最後,當那些想殺他的人都死了之後,梅瑟被告知:"去吧,回到埃及去,因為那些想殺你的人都死了。梅瑟就帶着他的妻子和兒子,把他們放在驢子上,開始返回埃及地"(出4:19-20)。這些話正是我們在今天的福音中看到的(第20節)。
瑪竇想把耶穌表現為新的梅瑟。我堅持這一點是因為我們今年將誦讀瑪竇福音,我們將經常遇到梅瑟和耶穌之間的這種平行關係。
今天的福音也與歐瑟亞先知書中的引文有關。"我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第15節)。這位先知可能是指以色列人民,他們在聖經中被稱為 "我的長子"(出4:22)。以色列人被從埃及召出,來到應許之地。瑪竇告訴我們,耶穌通過將這句話應用到耶穌身上,將自己與祂要拯救的人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