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將臨期第三主日
一份接受的禮物 — 喜樂
生命中除了幸福之外,人還希望什麼?希伯來語聖經用了大約27組同義詞來表達喜悅的感受。因此,在宗教上,甚至在主日聚會中看到的痛苦,憂鬱、愁眉苦臉,這些都是與聖經的精神不相符。
怎樣才能獲得幸福呢?財富、健康、成功足夠了嗎?誰被視為真正幸福者?
古時的以色列人回應此問題,認為幸福就是人可以享用自己田地裡的果實(依9:2),可以品嘗美酒(民9:13);擁有一個親密的家庭(申12:7)與眾多的子女(撒上2:1,5)。幸福就是在戰爭時取得勝利(撒上18:6),可以觀望他們重建的城市(厄下12:43);以讚美詩、音樂與舞蹈來讚美慶祝上主恩賜的豐收(申16:11,14)。但我們知道,這些其實還不夠。
憑著我們人的聰明智慧、能力技術與努力,我們可以得到快樂、好的心情、興奮、享受、樂趣,但卻不是喜樂。喜樂是聖神的果實,我們只能像禮物一樣來接受它。
但是,我們也可以設置獲得喜樂的障礙;今日的讀經幫助我們識別並移除這些障礎。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亞肋路亞!天主的喜樂臨於我們中間。」
讀經一 索 3:14-18a
熙雍女子,你應歡樂!以色列,你應歡呼!耶路撒冷女子,你應全心高興喜樂!上主已撤銷了對你的定案,掃除了你的仇敵;以色列的君王──上主,在你中間,你再不會遇見災禍!在那一天,人必對耶路撒冷說:「熙雍,你不用害怕,不要雙手低垂!上主你的天主,在你中間,他是一位施救的勇士,他必為你喜不自勝,對你重溫他的愛情,且因你歡躍喜樂,有如在慶節之日。
「禍哉!那叛逆、污穢,而殘暴的城市!她從不聽呼聲,又不接受教訓;不依賴上主,也不親近她的天主。她的王侯在她中間,是些咆哮的獅子;她的判官是夜間的豺狼,什麼也不留到天明。她的先知都是些輕浮欺詐之徒,她的司祭褻瀆聖物,違犯法律」(索3:1-4)。索福尼亞先知書的第三章是用這樣的一段話開始的,本篇讀經就選自這一章。
如今是以色列歷史上最痛苦的時期之一。在耶路撒冷,人人都敗壞了:國王、司祭、先知與判官。人民離棄了信仰,背叛了天主。
在這樣的情況下應做什麼呢?索福尼亞別無選擇:他開始預言災難。他以上主之名所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必要由地面上掃除一切──上主的斷語。我要掃除人和獸,我要掃除天空的鳥和海中的魚;我必使作惡的人倒斃,並由地面上剷除世人──上主的斷語(索1:2-3)。懲罰的日子即將來到,「那將是忿怒的一天,困苦艱難的一天,破壞摧殘的一天,昏暗幽冥的一天,烏雲陰霾的一天;是向堅城、碉堡吹號鳴角的一天」(索1:15-16)!這種強調的語氣幾乎貫穿整部索福尼亞先知書。而本篇讀經卻是另一個預言。
他對人民呼喊說:熙雍女子,你應歡樂!以色列,你應歡呼!耶路撒冷女子,你應全心高興喜樂(索3:14)! 熙雍,你不用害怕,不要雙手低垂(索3:16)。
這種語氣的明顯改變是始料不及與無法解釋的。先知的宣講為什麼從威脅忽然轉向喜樂、安寧與信心呢?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耶路撒冷有了哪些改變?是不是人民悔改了,改變了生活方式,而懺悔了呢?
不是的。還有另外一個理由:上主已撤銷了審判。耶路撒冷將不再受懲罰,不再遭受任何災禍(15節)。耶路撒冷的確是一個不忠信的新娘,她背叛了她的天主,但天主卻不會永遠離開她。上主將重溫對她的愛情(17節),而耶路撒冷也將變得像少女一樣美麗。她將成為她夫君的安慰,上主也將因她而感到喜悅;上主你的天主必為你喜不自勝,對你重溫他的愛情,且因你歡躍喜樂(索3:17-18)。
那些預言的懲罰呢?這些章節裡明顯表達了上主義怒的日子將會發生的事情。這不是上主失去容忍的日子,也不是上主因為人們的罪過而發怒並決定懲罰他們的日子;而是上主的愛將最終彰顯出來的日子。
天主的義怒不是指向罪人,而是反對罪惡。因為天主只施行救恩的工程。
索福尼亞先知生活的時期是以色列子民即將要遭受毀滅的時期。他向人們宣佈上主將戰勝罪過,並將帶來社會、政治與宗教層面的徹底改變。正是為此,他邀請所有貧窮的人應該喜悅。
這個預言很重要,因為路加將之運用到向瑪利亞的報喜上。「喜悅吧,不要害怕」,「上主與你同在」,這些表達與天使向瑪利亞問候時所說的一樣。聖史這樣記載是要告訴我們,當天主子在瑪利亞胎中取了我們人性時,先知的預言實現了。
在納匝肋人耶穌身上,天主真的來臨且居住在了祂的子民中間,給人類帶來了救恩與圓滿的喜樂。
在我們的生命中,「害怕」也可以帶來積極的意義。它預示著愚蠢的選擇所造成的危險後果,提醒我們要謹慎思考,並能導向來智慧。索福尼亞也說了威脅的預言,他這樣說是為了譴責以色列子民倫理生活的敗壞,並警告他們邪惡行為所招致的災難。
但是,有些「害怕」只會帶來憂慮與恐懼,使人以消極和悲觀的態度看待生命。人會因此而變得消沉,使人更加擔憂,且認為天主的形象就是一個希望人毀滅的判官。無神論者和沒有信仰的人就利用這樣的一種害怕來使人放棄信仰,並阻礙信德的成長,阻止人達到真正的幸福。
唯一而又健康的「害怕」是來自對罪惡嚴重後果的清楚認識。但是,為使其有所幫助,我們必須要在救恩的計畫之內來理解。同時,我們需要堅定地相信,天主的愛必將獲得最後的勝利。如此,正如今天的讀經所教導的,這將常常帶來喜樂。
讀經二 斐 4:4-7
你們在主內應當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應當喜樂!你們的寬仁應當叫眾人知道:主快來了。你們什麼也不要掛慮,只在一切事上,以懇求和祈禱,懷著感謝之心,向天主呈上你們的請求;這樣,天主那超乎各種意想的平安,必要在基督耶穌內固守你們的心思念慮。
保祿是在厄弗所給斐理伯人寫的這封信。他為了福音的緣故正在坐監,為此,他應該有太多的理由感到憂傷與愁苦。相反,他在書信中反復邀請斐理伯人應該喜樂。這是保祿宗徒在提及自己是福音囚犯的身份後第一次提到應該喜悅。他告訴斐理伯人說:「即使為了福音的緣故,我必須奉獻我的生命,我都將樂意奉行。既使我應在你們信德的祭祀和供獻上奠我的血,我也喜歡,且與你們眾位一同喜歡;同樣,你們也該喜歡,也該與我一同喜歡」(斐2:17-18)。隨後,他在書信中敘述他的宗徒使命,並且談及喜樂的主題:我的弟兄們!你們應喜樂於主(斐3:1)。最後,他的勸告更加鮮明且堅定,這就是本篇讀經中所說的:你們在主內應當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應當喜樂(4節)!
斐理伯人應該喜樂的理由是什麼呢?
不是生命中的成功、不是健康、不是好的經濟、也不是無憂無慮的生活,而是確信「主快來了」。這樣的思想伴隨著基督徒,也使他們成為善良可信的人,對人慷慨大方(5節)。
信德使人確信,一切事的發生都在上主的計畫之內,並且都將在上主內得到圓滿。有這樣信德的人從不感到失望。他將不會被憂慮所困惑,也不會因為憂傷而氣憤,而是在祈禱中向上主呈上他的所需(6節)。並在與天主的結合中領受所賜的平安。
福音 路 3:10-18
群眾向他說:「那麼,我們該作什麼呢? 他答覆他們說:「有兩件內衣的,要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應照樣做。」稅吏也來受洗,並問他說:「師傅,我們該作什麼呢?」他向他們說:「除給你們規定的外,不要多徵收!」軍人也問說:「我們該作什麼呢?」他向他們說:「不要勒索人,也不要敲詐;對你們的糧餉應該知足!」那時,百姓都在期待(默西亞),為此,人人心中推想:或許若翰就是默西亞。若翰便向眾人說道:「我固然以水洗你們,但是比我強的一位要來,就是解他的鞋帶,我也不配。他要以聖神和火洗你們。木鍁已放在他手中,他要揚淨自己的禾場,把麥粒收在倉內;至於糠秕,卻要用不滅的火焚燒。」他還講了許多別的勸言,給百姓傳報喜訊。
「毒蛇的種類!誰指教你們逃避那就要來的忿怒?斧子已放到樹根上了;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必被砍倒,投入火中」(路3:7,9)。若翰就用這些嚴厲的話語來歡迎那些前來接受他洗禮的人。他說的這些話當然也有其原因,但是這樣的警告怎麼也不像是「好消息」,似乎與本主日讀經的主題「喜樂」也不相符
若翰不斷地重複這句話:「結與悔改相稱的果實吧」(路3:8)。哪些是悔改的工作呢?這些純樸的群眾希望得到清晰明白的答案,而不是抽像籠統的語言。
今日福音的第一部分(10-14節),記載了三組人:人民、稅吏和士兵,他們都希望從洗者若翰那裡得到一些具體的指導。這是一個由三個不同的人所提出的具體問題與答案的典型寫法(參路9:57-62)。通過這一文學手法,若翰洗者邀請人們要在不同的工作中實踐刻苦的精神。
我們該做什麼呢?這一問題在路加的筆下出現了多次(路2:37;16:30;22:10)。這一問題表達了那些意識到自己走錯路的人,願意完全接受天主旨意的心願,並決定改變生活,來尋求正確的生活方向。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我們中有人想要好好準備聖誕節,就去向教會內的專家請教這樣的問題(教理講授員、牧靈人員、修女、神父)。他們會怎樣回答我們什麼呢?
有人可能建議應去幫助處在困難中的兄弟姊妹,或去探訪病人。當然也可能有其他答案:每天念玫瑰經,在休息前念三遍母后萬福,辦告解等等。當然這些都是很好的建議,但若翰洗者卻不這樣勸勉人。他沒有強調任何特別的宗教行為,也沒有推薦熱心敬禮、禮儀或悔改的儀式(撒灰、守齋、祈禱、曠野靈修),而是非常具體的要求:從愛弟兄姊妹的倫理原則出發,仔細反省並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他對人民說:有兩件內衣的,要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應照樣做(11節)。
在上個主日,若翰洗者邀請我們反省自己與天主的關係,以準備默西亞的來臨。為獲得罪的寬恕,他呼籲人應改變思考與行動的方式(路1:3)。今天的福音強調應建立與近人之間的新關係,其宣講的重點就是愛、團結、分享、除去不平等以及對權力的濫用。
我們不能說若翰洗者的引導缺乏清晰。祈禱與熱心敬禮是好,但不應因此而成為託辭,不應成為逃避與有需要者分享的藉口和方法。
我們自願地聚會祈禱、歌唱讚美,但是當我們被要求去與有需要的人分享自己的財物時,我們所有的宗教熱情就會突然減退。然而,若翰對於人性的軟弱仍然很能理解。他說:有兩件外衣的,要分一件給那沒有的。耶穌對門徒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有人拿去你的外衣,也不要阻擋他拿你的內衣(路6:29)。
就連稅吏也來找若翰。他們所從事的職業是最令人痛恨的,因為他們收稅,並且與壓迫他們的羅馬人合夥。他們通過壓榨弱小和無力維護自己的窮人而中飽私囊。若翰洗者並沒有要求他們改變職業,而是要求他們不要利用職業去剝削窮人。
或許我們想到的是,不應與這職業有絲毫關係。然而我們想一想,我們有時也像稅吏一樣,例如我們身處某一位置,當別人需要我們説明時,我們卻要求人付出很高的代價,而我們可能還會說:這是規定。
稅吏是隨意操縱財富者的象徵。他們或買或賣,沒有任何原則,想到的只是自己的利益。他們還用詭計來捉弄純樸的群眾,私自抬高稅收,損害國家的利益,通過利用手中的特權和剝削窮人來使自己富有。
像稅吏一樣的人,只靠一些祈禱去準備聖誕節是絕對不夠的。
最後來向若翰洗者請求指導的是士兵。或許我們想到的是,若翰會建議他們脫掉制服,放下手中的武器並拒絕打仗。甚至若翰也有點容忍他們。耶穌的要求會更高,禁止任何形式的暴力:不要以惡報惡;若有人掌擊你的右頰,你把另一面也轉給他(瑪5:39)。
當時士兵的待遇並不好,那麼他們做什麼呢?他們利用手中的武器,毆打群眾、騷擾婦女、搶劫財物、強迫弱者做苦工、欺壓貧苦的農民、強迫他們做繁重的事情。若翰要求他們不要虐待任何人,對他們的糧餉要知足。
士兵是濫用權力者的象徵。那些通過職位獲取利益,利用職務壓制或剝削弱者的人,就是與當時士兵的行為無異。這樣的人若想準備上主的來臨,就應仔細反省自己的行為。
在福音的第二部分(15-18節),洗者若翰又用幾乎無法容忍的言語,重新開始了他看似嚴厲的警告。將糠秕與麥粒分開,再用永不熄滅的火燒掉糠秕。似乎沒有為罪人留下任何歡呼的空間,而等待他們的卻是那即將到來的可怕審判。
這段福音以一句令人驚訝的話來結束若翰的嚴厲警告:他還講了許多別的勸言,給百姓傳報喜訊(18節)。我們現在應該明白,這是安慰的話語。為路加來講,若翰的資訊是好消息,是對喜樂事件的許諾。
若翰的表達方式或許與我們如今的感覺不相符,他的說話既不甜美也不溫柔,但他想要傳達的卻是喜樂與希望。如果我們仔細閱讀,我們就會發現,他預言的不是天主的懲罰,而只是在闡述即將來臨的煉淨糠秕的火與聖神。
水可以潔淨,但也可以殺害、窒息人的生命。那些前來接受若翰洗禮的人下到約旦河中,若翰施洗的儀式象徵著死於過去的生命,並且從罪惡的瑕疵中得到洗滌,僅此而已。他的洗禮是不完全、不圓滿的洗禮,而且作為前驅的若翰很清楚這一點。他知道他給人施洗所用的水只是外在的潔淨。
若要成為生命的氣息,水應必須被植物吸收,也必須被動物和人所飲用並汲取。
耶穌的洗禮不是只能洗淨外在的水,而是可以滲透內在、改變生命並使人恢復活力的水。這水將在人內成為湧到永生的水泉(若4:14)。這就是衪的聖神,能使人從舊我成為一個新受造物的天主的能力。這就實現了厄則克耳先知的預言:那時,我要在你們身上灑清水,潔淨你們,淨化你們,脫離各種不潔和各種偶像。我還要賜給你們一顆新心,在你們五內放上一種新的精神,從你們的肉身內取去鐵石的心,給你們換上一顆血肉的心。我要將我的神賜與你們五內,使你們遵行我的規律,恪守我的誡命,且一一實行(則36:25-27)。
如今,「火」的意義也變得清晰了。耶穌在隨後的福音中論及火時說:我來是為把火投在地上,我是多麼切望它已經燃燒起來(路12:49)!這不是為懲罰那些不知悔改的罪人所準備的火。天主所認識的唯一之火就是耶穌帶到世界上的火;就是可以使世界得到更新的聖神(詠104:1)。這聖神將在五旬節那天由天降下(宗2:3),並將整個人類聯合成一種語言,即愛的語言。
這火也要將世界從一切邪惡中淨化,並將燒毀所有的「糠秕」。罪人並不需要害怕基督的來臨,但是罪惡的毀滅已成定局。罪人應該喜樂,因為他們從罪惡奴役之下得到釋放的日子近了。
有許多快樂並不是真正的基督徒精神。若翰洗者為我們指出了一條通往內心真正喜樂的道路:與窮人分享我們的財富、拒絕任何形式的權力濫用、拒絕壓制或剝削他人,以此來迎接上主的來臨。